內容簡介
盡管WTO依然是國際貿易的主要製度安排,但世界各國都嘗試利用區域貿易協定來達到其貿易或非貿易目的,區域貿易協定在當今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區域貿易談判中,農業問題的談判是一個至關重要且敏感的領域。
中國區域經濟閤作發展快,農産品市場開放度高,食物需求結構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正不斷深化。為瞭準確捕捉中國農産品在潛在貿易協定夥伴國傢市場上的機會,深刻理解中國與潛在自由貿易夥伴間農産品貿易模式及背後的推動力量,《FTA背景下中國與潛在自由貿易夥伴國傢間農産品貿易關係》首先分析瞭全球區域貿易協定的演進與發展趨勢;其次梳理瞭雙邊農産品貿易經驗研究中常用的各種指數分析工具的優點、存在的缺陷和這些指數間的邏輯關係;最後運用聯閤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的數據,在較細分的水平上刻畫瞭中國和重要的潛在自由貿易夥伴國傢間的農産品貿易趨勢、競爭性及互補性,並討論瞭中國與這些國傢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農業資源配置和農産品貿易的可能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雖然區域貿易協定越來越巨型化,但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仍然是區域貿易協定的主要類型。政策調整成本小,協定磋商和執行時間靈活,這些都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快速增加的原因。除經濟上的原因外,政治和安全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後一種情況在亞太地區尤為明顯。
區域貿易主義爭論的焦點是區彆對待和潛在的貿易轉嚮效應,這兩點都對貿易體製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隨著區域貿易協定規模不斷擴大,湧現瞭許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前期可行性研究及事後評價的經驗研究文獻。從研究方法上看,這些文獻依然采用的是Balassa(1965)提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及在RCA方法基礎上的各種變換、改進或修訂的方法。
Balassa(1965)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缺陷是指數值分布的非對稱性,而這使得很難對指數值進行解釋和比較。由於不正確的區域加總或産業部門加總造成的貿易不平衡,Grubel和Lloyd(1975)的産業內貿易指數總是不能被正確地使用。Brown(1947)的貿易集中度指數有取值範圍可變性、非對稱性與符號一緻性三方麵的缺陷,這些缺陷製約瞭貿易集中度指數的解釋和應用。實證研究中,有兩種測算貿易互補性的指數方法,基於顯示性比較優勢理論的Drysdale指數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更適用於度量兩個國傢齣口和進口模式的匹配性;而Drysdale方法有多種錶現形式,但其本質相同。
澳大利亞、印度、巴西、日本與韓國是中國潛在的自由貿易夥伴國。澳大利亞是中國重要的農産品進口來源國。中國與澳大利亞農産品貿易總體呈快速上升趨勢,但不穩定,産業內貿易水平不高。兩國農産品貿易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澳兩國農産品貿易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這種貿易空間的提升可能是不平衡的。
中國與印度、巴西這兩個國傢之間的農産品貿易有共通點。中國與這兩個國傢之間的農産品貿易基於各自的要素稟賦且主要為産業間貿易。印度和巴西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互補性明顯大於中國嚮印度和巴西齣口農産品的互補性。中國和印度的雙邊貿易不穩定且不平衡,中國是貿易逆差國;中國和巴西之間的農産品貿易也以中國進口為主,巴西有巨額的貿易順差且順差呈增長趨勢。
進口需求效應是中國嚮日本和韓國農産品齣口增長的主導力量,然而,中國加入WTO以後,齣口競爭力效應對中國嚮日韓兩國農産品齣口貿易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與中國嚮日本齣口農産品比較,中國嚮韓國的農産品齣口對進口需求效應的變化比較敏感。齣口結構效應是製約中國嚮日本和韓國農産品齣口貿易增長的原因。進口需求效應一直是拉動日本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主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主導效應已由競爭力效應轉變為進口需求效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意義及研究現狀
二、研究目標與基本思路
三、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四、重點、難點及創新之處
第二章 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演進與發展
一、引言
二、自由貿易協定與區域貿易協定
三、區域貿易協定的結構與分布
四、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趨勢
五、區域貿易協定快速增加的原因
六、本章小結
第三章 自由貿易協定簽訂的依據:方法論角度的評述
一、引言
二、雙邊貿易的基礎——理論分析
三、雙邊貿易研究方法與評述
四、研究結論
第四章 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産品貿易關係
一、引言
二、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産品貿易動態
三、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産品貿易的互補性
四、研究結論
第五章 中國與印度農産品貿易關係
一、引言
二、中國和印度農産品貿易動態
三、中國和印度農産品貿易的互補性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六章 中國與巴西農産品貿易關係
一、引言
二、中國和巴西農産品貿易動態
三、中國和巴西農産品貿易的互補性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七章 中日韓農産品貿易關係與影響因素
一、引言
二、中日韓農産品貿易的總體特徵
三、恒定市場份額模型
四、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一、區域貿易協定快速增加的原因及趨勢
二、雙邊貿易的理論基礎及爭議焦點
三、貿易協定簽訂依據的研究方法
四、中國與潛在雙邊貿易協定國傢間的農産品貿易關係
五、討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盡管WTO依然是國際貿易的主要製度安排,但世界各國都嘗試利用區域貿易協定來達到其貿易或非貿易目的,區域貿易協定在當今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區域貿易談判中,農業問題的談判是一個至關重要且敏感的領域。
中國區域經濟閤作發展快,農産品市場開放度高,食物需求結構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正不斷深化。為瞭準確捕捉中國農産品在潛在貿易協定夥伴國傢市場上的機會,深刻理解中國與潛在自由貿易夥伴間農産品貿易模式及背後的推動力量,本書首先分析瞭全球區域貿易協定的演進與發展趨勢;其次梳理瞭雙邊農産品貿易經驗研究中常用的各種指數分析工具的優點、存在的缺陷和這些指數間的邏輯關係;最後運用聯閤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的數據,在較細分的水平上刻畫瞭中國和重要的潛在自由貿易夥伴國傢間的農産品貿易趨勢、競爭性及互補性,並討論瞭中國與這些國傢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農業資源配置和農産品貿易的可能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雖然區域貿易協定越來越巨型化,但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仍然是區域貿易協定的主要類型。政策調整成本小,協定磋商和執行時間靈活,這些都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快速增加的原因。除經濟上的原因外,政治和安全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後一種情況在亞太地區尤為明顯。
區域貿易主義爭論的焦點是區彆對待和潛在的貿易轉嚮效應,這兩點都對貿易體製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隨著區域貿易協定規模不斷擴大,湧現瞭許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前期可行性研究及事後評價的經驗研究文獻。從研究方法上看,這些文獻依然采用的是Balassa(1965)提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及在RCA方法基礎上的各種變換、改進或修訂的方法。
Balassa(1965)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缺陷是指數值分布的非對稱性,而這使得很難對指數值進行解釋和比較。由於不正確的區域加總或産業部門加總造成的貿易不平衡,Grubel和Lloyd(1975)的産業內貿易指數總是不能被正確地使用。Brown(1947)的貿易集中度指數有取值範圍可變性、非對稱性與符號一緻性三方麵的缺陷,這些缺陷製約瞭貿易集中度指數的解釋和應用。實證研究中,有兩種測算貿易互補性的指數方法,基於顯示性比較優勢理論的Drysdale指數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更適用於度量兩個國傢齣口和進口模式的匹配性;而Drysdale方法有多種錶現形式,但其本質相同。
澳大利亞、印度、巴西、日本與韓國是中國潛在的自由貿易夥伴國。澳大利亞是中國重要的農産品進口來源國。中國與澳大利亞農産品貿易總體呈快速上升趨勢,但不穩定,産業內貿易水平不高。兩國農産品貿易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澳兩國農産品貿易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這種貿易空間的提升可能是不平衡的。
中國與印度、巴西這兩個國傢之間的農産品貿易有共通點。中國與這兩個國傢之間的農産品貿易基於各自的要素稟賦且主要為産業間貿易。印度和巴西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互補性明顯大於中國嚮印度和巴西齣口農産品的互補性。中國和印度的雙邊貿易不穩定且不平衡,中國是貿易逆差國;中國和巴西之間的農産品貿易也以中國進口為主,巴西有巨額的貿易順差且順差呈增長趨勢。
進口需求效應是中國嚮日本和韓國農産品齣口增長的主導力量,然而,中國加入WTO以後,齣口競爭力效應對中國嚮日韓兩國農産品齣口貿易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與中國嚮日本齣口農産品比較,中國嚮韓國的農産品齣口對進口需求效應的變化比較敏感。齣口結構效應是製約中國嚮日本和韓國農産品齣口貿易增長的原因。進口需求效應一直是拉動日本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主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嚮中國齣口農産品的主導效應已由競爭力效應轉變為進口需求效應。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全球糧食安全與貿易重塑》 圖書簡介 在全球化浪潮與地緣政治博弈交織的復雜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重塑國際貿易格局的關鍵驅動力。本書聚焦於這一宏大主題下,對全球糧食安全體係構成的深刻影響與貿易流嚮的結構性轉變。我們並非探討單一國傢或特定貿易協定下的農産品細節,而是從宏觀經濟學、國際關係學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的高度,剖析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如何通過構建或參與區域貿易安排(RTA),來優化其農業資源配置、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並以此作為實現國傢經濟安全與戰略目標的工具。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在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驅動下,傳統上以國傢為核心的農産品貿易模式正加速嚮以區域集團為核心的供應鏈網絡演變。這種演變不僅僅是關稅壁壘的降低,更深層次地涉及標準體係的對接、技術壁壘的消除、以及跨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我們深入分析瞭不同區域經濟體的戰略考量:為何一些國傢積極推動區域內的自由貿易,旨在利用比較優勢,實現農業的集約化和現代化;而另一些國傢則在一體化進程中,麵臨著國內脆弱農業部門被外部衝擊的風險,從而采取瞭不同的應對策略,如“選擇性保護”或“戰略性引入”。 第一部分:全球區域化浪潮的宏觀經濟學解析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自20世紀末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從最初的自由貿易區(FTA)嚮關稅同盟(CU)、共同市場(CM)乃至經濟聯盟(EU)演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我們藉鑒瞭新新貿易理論(New New Trade Theory)的視角,闡釋瞭區域內生産網絡(Global Value Chains, GVCs)的形成如何改變農産品的“原産地”定義,以及這種地理重塑對農業生産效率的影響。 特彆地,我們分析瞭“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在農業部門的特殊錶現。在農産品貿易中,由於土地、氣候和水資源的不可移動性,貿易創造效應往往伴隨著更劇烈的區域內要素稟賦的重新分配。例如,一個區域性協定可能促使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農産品生産嚮特定氣候帶集中,而傳統的大宗初級農産品生産則可能因為物流成本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嚮具有特定地理區位的國傢傾斜。我們使用計量模型檢驗瞭區域一體化對這些關鍵要素流動的影響,揭示瞭貿易自由化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農業部門所産生的異質性後果。 第二部分:標準、技術與非關稅壁壘的重構 農産品貿易的特殊性在於其對安全、衛生和質量標準的高度敏感性。本書強調,在FTA背景下,真正的貿易壁壘往往不再是關稅,而是標準和技術規範的“軟”壁壘。我們詳細考察瞭主要區域集團如何通過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動植物檢疫協議(SPS Measures)以及技術法規(TBT),來鞏固其內部市場,並將其標準推嚮區域外部,形成事實上的“標準霸權”。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農業技術,特彆是生物技術、精準農業和可持續農業標準,如何在區域貿易協定中被用作競爭工具。不同區域對於轉基因作物、農藥殘留標準以及動物福利要求的差異化,構成瞭當前區域貿易談判中的核心爭議點。我們分析瞭知識産權保護在農業技術擴散中的作用,以及技術標準的“趨同”或“分化”如何影響非成員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第三部分:地緣政治背景下的供應鏈韌性與糧食主權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日益凸顯,糧食安全問題被提升至國傢戰略高度。本書探討瞭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增強或削弱成員國糧食供應鏈韌性方麵的雙重作用。一方麵,區域內貿易的深化能夠分散單一來源的風險;另一方麵,高度依賴特定區域的供應鏈結構,一旦遭遇氣候災害、疫情或地緣政治衝突,其係統性風險將急劇放大。 我們考察瞭區域集團如何通過建立戰略性農産品儲備機製、協調農業投入品(如化肥、種子)的區域供應,以及在危機時期實施的“綠色通道”政策,來保障區域內糧食供給的穩定性。此外,本書也審視瞭“糧食主權”概念在區域一體化語境下的演變。一些經濟體視區域貿易協定為獲取外部資源、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的途徑,而另一些經濟體則擔憂過度依賴區域外部市場將損害其長期農業自給自足的能力,從而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錶現齣謹慎甚至抵製的態度。 第四部分:氣候變化與可持續農業的區域協同 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生産的負麵影響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書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應對氣候挑戰提供瞭獨特的協同機製。我們分析瞭區域內碳排放交易體係、水資源共享協議以及共同的農業氣候適應策略如何影響區域農産品的成本結構和生産區位。 例如,共同推行的“綠色補貼”政策,如何引導區域內農業生産嚮更低碳、更節水的方嚮轉型。我們探討瞭區域一體化在推動可持續認證體係、促進生態友好型農産品貿易方麵的積極作用,以及這種轉型對傳統農業生産模式的衝擊與機遇。本書認為,未來區域貿易協定的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於其在推動可持續農業轉型方麵的閤作深度與實際成效。 結論:麵嚮未來的區域農業治理模式 本書最後總結瞭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農産品貿易關係的深遠影響,並展望瞭未來區域農業治理的可能走嚮。我們提齣,成功的區域一體化不僅需要經濟層麵的融閤,更需要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風險共擔機製和標準互認體係。在全球保護主義思潮再起的背景下,區域集團作為穩定貿易流動的“緩衝帶”作用將愈發重要。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國際組織以及農業經濟學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農業貿易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