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陳垣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91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958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 名傢名作,為著名史學傢陳垣的代錶作。

☆ 校勘學的典範之作。

內容簡介

  校勘學起因於文件傳寫中的錯誤率太高,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越多,錯誤的機會也越多。校勘學的任務就是改正這些傳寫中齣現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麵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彆極微。本書原名《元典章校勘釋例》,是國學大師陳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礎上,分條陳列舊刻緻誤的類例,如行款誤例、通常字句誤例、校例等,總結概括瞭校勘學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與校勘方法,是校勘學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陳垣(1880.11.12.——1971.6.21.),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著名曆史學傢、教育傢。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 著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鬍注錶微》等,後匯為《陳垣全集》。

精彩書評

  他(陳垣)這部書是中國校勘學的一部zui重要的方法論。陳援庵先生校《元典章》的工作,可以說是中國校勘學的第yi偉大工作,也可以說是中國校勘學的第yi次走上科學的路。

           ——鬍適

目錄

《元典章校補釋例》序………………………………………………1

序 ………………………………………………………………………1

捲一 行款誤例………………………………………………………1

第一 有目無書有書無目例 ……………………………………… 1

第二 條目訛為子目例 …………………………………………… 3

第三 非目錄誤為目錄例 ………………………………………… 4

第四 誤連上文例 ………………………………………………… 5

第五 錯簡例 ……………………………………………………… 7

第六 闕文例 ……………………………………………………… 9

第七 字體殘闕徑行刪去例 ………………………………………10

第八 空字誤連及不應空字例 ……………………………………12

第九 正文訛為小注小注訛為正文例 ……………………………14

第十 抬頭遺跡改革未盡例 ………………………………………16

第十一 錶格誤例 …………………………………………………17

捲二 通常字句誤例…………………………………………………19

第十二 形近而誤例 ………………………………………………19

第十三 聲近而誤例 ………………………………………………23

第十四 因同字而脫字例 …………………………………………25

第十五 因重寫而衍字例 …………………………………………27

第十六 因誤字而衍字例 …………………………………………30

第十七 重文誤為二字例 …………………………………………33

第十八 一字誤為二字例 …………………………………………35

第十九 妄改三例 …………………………………………………36

第二十 妄添三例 …………………………………………………42

第二十一 妄刪三例 ………………………………………………47

第二十二 妄乙三例 ………………………………………………51

捲三 元代用字誤例……………………………………………… 55

第二十三 不諳元時簡筆字而誤例 ………………………………55

第二十四 以為簡筆迴改而誤例 …………………………………64

第二十五 不諳元時譯音用字而誤例 ……………………………69

第二十六 用後起字易元代字例 …………………………………72

第二十七 元代用字與今不同例 …………………………………75

捲四 元代用語誤例…………………………………………………81

第二十八 不諳元時語法而誤例 …………………………………81

第二十九 不諳元時用語而誤例 …………………………………84

第三十 因元時用語而誤例 ………………………………………96

第三十一 因校者常語而誤例 ……………………………………99

第三十二 用後代語改元代語例 ……………………………… 103

第三十三 元代用語與今倒置例 ……………………………… 105

捲五 元代名物誤例………………………………………………109

第三十四 不諳元時年代而誤例 ……………………………… 109

第三十五 不諳元朝帝號廟號而誤例 ………………………… 112

第三十六 不諳元時部族而誤例 ……………………………… 113

第三十七 不諳元代地名而誤例 ……………………………… 115

第三十八 不諳元代人名而誤例 ……………………………… 118

第三十九 不諳元代官名而誤例 ……………………………… 121

第四十 不諳元代物名而誤例 ………………………………… 125

第四十一 不諳元代專名而誤例 ……………………………… 128

第四十二 不諳元時體製而誤例 ……………………………… 131

捲六 校 例 ………………………………………………………135

第四十三 校法四例 …………………………………………… 135

第四十四 元本誤字經瀋刻改正者不校例 …………………… 141

第四十五 元本藉用字不校例 ………………………………… 145

第四十六 元本通用字不校例 ………………………………… 148

第四十七 通用字元本不用例 ………………………………… 153

第四十八 從錯簡知瀋刻所本不同例 ………………………… 156

第四十九 從年月日之增入疑瀋刻彆有所本例 ……………… 158

第五十 一字之誤關係全書例 ………………………………… 162

重印後記 ……………………………………………………………163

附 錄:

《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簡體橫排標點本說明 …………165

前言/序言

  鬍適


  陳援菴先生在這二十多年之中,搜集瞭幾種很可寶貴的《元典章》鈔本,民國十四年故宮發見瞭元刻本,他和他的門人曾在民國十九年夏天用元刻本對校瀋傢本刻本,後來又用諸本互校,前後費時半年多,校得瀋刻本訛誤衍脫顛倒之處凡一萬二韆餘條,寫成《元典章校補》六捲,又補闕文三捲、改訂錶格一捲(民國二十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刊行)。《校補》刊成之後,援菴先生又從這一萬二韆多條錯誤之中,挑齣一韆多條,各依其所以緻誤之由,分彆類例,寫成《元典章校補釋例》六捲。我和援菴先生做瞭幾年的鄰捨,得讀《釋例》最早,得益也最多。他知道我愛讀他的書,所以要我寫一篇《釋例》的序,我也因為他這部書是中國校勘學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論,所以也不敢推辭。

  校勘之學起於文件傳寫的不易避免錯誤。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越多,錯誤的機會也越多。校勘學的任務是要改正這些傳寫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麵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學的工作有三個主要的成分:一是發見錯誤,二是改正,三是證明所改不誤。

  …… ……

  改定一個文件的文字,無論如何有理,必須在可能的範圍之內提齣證實。凡未經證實的改讀,都隻是假定而已,臆測而已。證實之法,最可靠的是根據最初底本,其次是最古傳本,其次是最古引用本文的書。萬一這三項都不可得,而本書自有義例可尋,前後互證,往往也可以定其是非,這也可算是一種證實。此外,雖有巧妙可喜的改讀,隻是校者某人的改讀,足備一說,而不足成為定論。例如上文所舉張元墓錶之兩處誤字的改正,有原刻碑文為證,這是第一等的證實。又如《道藏》本《淮南內篇`原道訓》:“ 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欲寅之心亡於中,則飢虎可尾,何況狗馬之類乎? ”這裏“ 欲寅”各本皆作“ 欲害”,王念孫校改為“欲”。他因為明劉績本注雲“古肉字”,所以推知劉本原作“ ”字,隻因草書“害”字與“ ”相似,世人多見“害”,少見“ ”,故誤寫為“害”。這是指齣所以緻誤之由,還算不得證實。他又舉二證:一、《吳越春鞦`勾踐陰謀外傳》“ 斷竹續竹,飛土逐”,今本“ ”作“害”;二、《論衡`感虛篇》“廚門木象生肉足”,今本《風俗通義》“肉”作“害”,“害”亦“ ”之誤。這都是類推的論證,因《論衡》與《吳越春鞦》的“ ”誤作“害”,可以類推《淮南》書也可以有同類的誤寫。類推之法,由彼例此,可以推知某種緻誤的可能,而終不能斷定此誤必同於彼誤。直到顧廣圻校得宋本果作“欲”,然後王念孫得一古本作證,他的改讀就更有力瞭。因為我們終不能得最初底本,又因為在義理上“欲害”之讀並不遜於“欲肉”之讀(《文子`道原篇》作“欲害之心忘乎中”),所以這種證實隻是第二等的,不能得到十分之見。又如《淮南》同篇:“上遊於霄雿之野,下齣於無垠之門”,王念孫校“無垠”下有“鄂”字。他舉三證:一、《文選`西京賦》“前後無有垠鄂”的李善注:“《淮南子》曰:‘齣於無垠鄂之門。’許慎曰:‘垠鄂,端崖也。’”二、《文選`七命》的李善注同。三、《太平禦覽`地部二十》:“《淮南子》曰:‘下齣乎無垠鄂之門。’高誘曰:‘無垠鄂,無形之貌也。’”這種證實,雖不得西漢底本,而可以證明許慎、高誘的底本如此讀,這就可算是第一等的證實瞭。

  所以校勘之學無處不靠善本,必須有善本互校,方纔可知謬誤;必須依據善本,方纔可以改正謬誤;必須有古本的依據,方纔可以證實所改的是非。凡沒有古本的依據,而僅僅推測某字與某字“形似而誤”,某字“涉上下文而誤”的,都是不科學的校勘。以上三步工夫,是中國與西洋校勘學者共同遵守的方法,運用有精有疏、有巧有拙,校勘學的方法終不能跳齣這三步工作的範圍之外。援菴先生對我說,他這部書是用“土法”的。

  對他說,在校勘學上,“土法”和海外新法並沒有多大的分彆。

  …… ……

  陳援菴先生校《元典章》的工作,可以說是中國校勘學的第一偉大工作,也可以說是中國校勘學的第一次走上科學的路。前乎此者,隻有周必大、彭叔夏的校勘《文苑英華》差可比擬。我要指齣援菴先生的《元典章校補》及《釋例》有可以永久作校勘學的模範者三事:第一,他先搜求善本,最後得瞭元刻本,然後用元人的刻本來校元人的書;他拼得用極笨的死工夫,所以能有絕大的成績。第二,他先用最古刻本對校,標齣瞭所有的異文,然後用諸本互校,廣求證據,定其是非,使我們得一個最好的,最近於祖本的定本。第三,他先求得瞭古本的根據,然後推求今本所以緻誤之由,作為“誤例”四十二條,所以他的“例”都是已證實的通例,是校後歸納所得的說明,不是校前所假定的依據。此三事都足以前無古人而下開來者,故我分開詳說如下:

  第一,援菴先生是依據同時代的刻本的校勘,所以是科學的校勘,而不是推理的校勘。瀋刻《元典章》的底本,乃是間接的傳鈔本,瀋傢本跋原鈔本說:“此本紙色分新舊,舊者每半頁十五行,當是影鈔元刻本;新者每半頁十行,當是補鈔者,蓋彆一本。”但他在跋尾又說:“吾友董綬金赴日本,見是書,據稱從武林丁氏假鈔者。”

  若是從丁氏假鈔的,如何可說是“影鈔元刻本”呢? 這樣一部大書,底本既是間接又間接的瞭,其中又往往有整幾十頁的闕文,校勘的工作必須從搜求古本入手。援菴先生在這許多年中,先後得見此書的各種本子,連瀋刻共有六本……援菴先生的校補,全用故宮元刻本甲一作根據,用孔本丁下補其所闕“祭祀門”,又用各本互校,以補這兩本的不足。因為他用一個最初的元刻本來校一部元朝的書,所以能校得一萬二韆條的錯誤,又能補得闕文一百零二頁之多! 試用這樣偉大的成績,比較他二十年前“無他本可校”時所“確知為訛誤者若乾條”,其成績的懸絕何止百倍? 他在本書第四十三章裏,稱此法為“對校法”,他很謙遜地說:此法最簡便,最穩當,純屬機械法。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彆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彆本之本來麵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後再用其他校法。

  他又指齣這個法子的兩大功用:一、有非對校不知其誤者,以其錶麵上無誤可疑也。例如:

  元關本錢二十定 元刻作“二韆定”

  大德三年三月  元刻作“五月”

  二、有知其誤,非對校無以知為何誤者。例如:

  每月五十五日  元刻作“每五月十五日”

  此外,這個對校法還有許多功用,如闕文、如錯簡、如倒頁、如不經見的人名地名或不經見的古字俗字,均非對校無從猜想,故用善本對校是校勘學的靈魂,是校勘學的唯一途徑。嚮來學者無力求善本,又往往不屑作此種“機械”的笨工作,所以校勘學至今不曾走上科學的軌道。援菴先生和他的幾位朋友費瞭八十日的苦工,從那機械的對校裏得著空前的大收獲,使人知道校書“必須先用對校法”,這是他奠定新校勘學的第一大功。

  第二,他用無數最具體的例子來教我們一個校勘學的根本方法,就是:先求得底本的異同,然後考定其是非。是非是異文的是非,沒有異文,那有是非? 嚮來中國校勘學者,往往先舉改讀之文,次推想其緻誤之由,最後始舉古本或古書引文為證。這是不很忠實的記載,並且可以迷誤後學。其實真正校書的人往往是先見古書的異文,然後定其是非。他們偏要倒果為因,先列己說,然後引古本異文為證,好像是先有瞭巧妙的猜測,而忽得古本作印證似的! 所以初學的人看慣瞭這樣的推理,也就以為校勘之事是應該先去猜想而後去求印證的瞭! 所以我們可以說,古來許多校勘學者的著作,其最高者如王念孫、王引之的,也隻是教人推理的法門,而不是校書的正軌;其下焉者,隻能引學者走上捨版本而空談校勘的迷途而已。校勘學的不發達,這種迷誤至少要負一部分的責任。援菴先生的《校補》,完全不用這種方法,他隻根據最古本,正其誤、補其闕,其元刻誤而瀋刻不誤者,一概不校;其有是非不易決定者,姑仍其舊。他的目的在於恢復這書的元刻本來麵目,而不在於炫示他的推理的精巧,至於如何定其是非,那是無從說起的。他的一部《釋例》,隻是對我們說,要懂得元朝的書,必須多懂得元朝的特殊的製度、習俗、語言、文字。這就是說,要懂得一個時代的書,必須多懂得那個時代的製度、習俗、語言、文字。那是個人的學問知識的問題,不是校勘學本身的問題。校勘的工作隻是嚴密的依據古本,充分的用我們所用的知識學問來決定那些偶有疑問的異文的是非,要使校定的新本子至少可以比得上原來的本子,甚至於比原來的刻本還更好一點。如此而已!

  援菴先生的工作,不但使我們得見《元典章》的元刻的本來麵目,還參酌各本,用他的淵博的元史知識,使我們得著一部比元刻本更完好的《元典章》,這是新校勘學的第一大貢獻。

  第三,援菴先生的四十二條“例”,也是新校勘學的工具,而不是舊校勘學的校例。校勘學的“例”隻是最普通的緻誤之由。校書所以能有通例,是因為文件的誤寫都由寫人的無心之誤或有心之誤;無心之誤起於感官(尤其是視官)的錯覺;有心之誤起於有意改善一個本子而學識不夠,就以不誤為誤。這都是心理的現象,都可以有心理的普通解釋,所以往往可以歸納成一些普通緻誤的原因,如“形似而誤”、“涉上文而誤”,“兩字誤為一字”、“一字誤分作兩字”、“誤收旁注文”等等。彭叔夏作《文苑英華辨證》,已開校例之端。王念孫讀《淮南內篇》的第二十二捲,是他的自序,“推其緻誤之由”,列舉普通誤例四十四條,又因誤而失韻之例十八條,逐條引《淮南子》的誤文作例子。後來俞樾作《古書疑義舉例》,其末三捲裏也有三十多條校勘的誤例,逐條引古書的誤文作例子。俞樾在校勘學上的成績本來不很高明,所以他的“誤例”頗有些是靠不住的,而他舉的例子也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例如他的第一條“兩字義同而衍例”,就不成一條通例。因為寫者偶收旁注同義之字,因而誤衍,或者有之,而無故誤衍同義之字,是很少見的。他舉的例子,如硬刪《周易`履》六三“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的“以”字,如硬刪《左傳》隱元年“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的“曰”字,如硬刪《老子》六十八章“是謂配天古之極”的“天”字,都毫無底本的根據,硬斷為“兩字義同而衍”,都是臆改古書,不足為校勘學的誤例。王念孫的六十多條“誤例”,比俞樾的高明多瞭。他先校正瞭《淮南子》九百餘條,然後從他們歸納齣六十幾條通例,故大體上都還站得住。但王念孫的誤例分類太細碎,是一可議。《淮南》是古書,古本太少,王氏所校頗多推理的校勘,而不全有古書引文的依據,是二可議。論字則草書、隸書、篆文雜用,論韻則所謂“古韻部”本不是嚴格的依據,是三可議。校勘的依據太薄弱瞭,歸納齣來的“誤例”也就不能完全得人的信仰。

  所謂“誤例”,不過是指齣一些容易緻誤的路子,可以幫助解釋某字何以訛成某字,而絕對不夠證明某字必須改作某字。前人校書,往往引一個同類的例子,稱為“例證”,是大錯誤。俞樾自序《古書疑義舉例》說:“使童濛之子習知其例,有所據依,或亦讀書之一助乎? ”這正是舊日校勘傢的大病。例不是證,不夠用作“據依”。而淺人校書隨意改字,全無版本的根據,開口即是“形似而誤”、“聲近而誤”、“涉上文而誤”,好像這些通常誤例就可證實他們的臆改似的! 中國校勘學所以不上軌道,多由於校勘學者不明“例”的性質,誤認一個個體的事例為有普遍必然性的律例,所以他們不肯去搜求版本的真依據,而僅僅會濫用“誤例”的假依據。

  援菴先生的《釋例》所以超越前人,約有四端:第一,他的校改是依據最古刻本的,誤是真誤,故他的“誤例”是已證實瞭的誤例。第二,他是用最古本校書,而不是用“誤例”校書,他的“誤例”是用來“疏釋”已校改的謬誤的。第三,他明明白白的說他的校法隻有四個,此外彆無用何種“誤例”來校書的懶法子。第四,他明說這些“誤例”不過是用來指示“一代語言特例,並古籍竄亂通弊”。他所舉的古書竄亂通弊不過那最普通的七條(十二至十八),而全書的絕大部分,自第十九例以下,全是元代語言特例,最可以提醒我們,使我們深刻的瞭解一代有一代的語言習慣,不可憑藉私見淺識來妄解或妄改古書。他這部書的教訓,依我看來,隻是要我們明白校勘學的最可靠的依據全在最古的底本,凡版本不能完全解決的疑難,隻有最淵博的史

識可以幫助解決。書中論“他校法”一條所舉“納失失”及“竹忽”兩例是最可以供我們玩味的。

  我們慶賀援菴先生校補《元典章》的大工作的完成,因為我們承認他這件工作是“土法”校書的最大成功,也就是新的中國校勘學的最大成功。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有幫助!

評分

挺好的,物流挺快點的,挺喜歡的。

評分

校勘學起因於文件傳寫中的錯誤率太高,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越多,錯誤的機會也越多。校勘學的任務就是改正這些傳寫中齣現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麵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彆極微。本書原名《元典章校勘釋例》,是國學大師陳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礎上,分條陳列舊刻緻誤的類例,如行款誤例、通常字句誤例、校例等,總結概括瞭校勘學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與校勘方法,是校勘學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重要著作。

評分

京東貨真價實!

評分

陳垣先生校勘《元典章》的心得結晶,成為校勘學上的經典之作,堪稱對理論校勘學理論的總結。

評分

這套叢書裝幀漂亮,印刷精美,的適閤收藏。而且陳垣大師的書本來就不錯~

評分

種樹類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

評分

經典好書。終於重印瞭,不容易

評分

經典好書。終於重印瞭,不容易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校勘學釋例(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