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目錄不僅限於著錄曆代典籍的存與亡,而且還反映曆代學術發展、演變的狀況,敘列學術發展的脈絡、源流,評價人品、學術之優劣、短長。編纂於清代乾隆時期的中國古代大的古籍目錄《四庫全書總目》,是古典文化進入成熟、總結階段的精品,它既蘊藏著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生成、流變的軌跡,又涵容著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心態以及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精神,蘊涵著豐富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本書主要通過對翁方綱、姚鼐、邵晉涵、餘集四傢分纂官所撰分纂稿與《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比勘和分析,從學術史、思想史視角研析影響《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曆史與學理因素,揭示和詮釋《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的內涵和實質,闡釋和評價其經學論、史學論、諸子學論、文學論的意義和價值。本書考、論結閤,宏觀與微觀相彰,力求從基本材料入手,得齣一些新的結論。
趙濤,男,1972年生,河南信陽人。1996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河南省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古籍與特藏文獻專業委員會委員,學術交流、學術研究與館史編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圖書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文獻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係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纔(人文社科類),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同行評議專傢庫入選專傢,開封市科技谘詢評價專傢。主持、參與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十七項,其中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獲得地廳級以上科研成果奬九項;參編學術專著兩部。在《圖書情報工作》、《史學月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錶論文近三十篇。主要從事文史文獻研究。
初拿到這本書,就對其厚重的體量和“總目”二字所蘊含的深意感到一絲敬畏。我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學術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四庫全書》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充滿好奇。然而,直接閱讀《四庫全書》原文,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無疑是項艱巨的任務。因此,我一直期望能有一本導覽性質的書籍,能幫助我梳理其脈絡,理解其價值。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迎閤瞭我這一需求,讓我仿佛看到瞭一扇通往浩瀚學術海洋的入口。
評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對《四庫全書》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次深度挖掘與剖析。作者並非滿足於對書目本身的介紹,而是深入探究瞭編纂過程中所蘊含的學術思想和方法論。這一點令我尤為驚喜,因為我一直認為,瞭解一部巨著的成書過程,比單純瞭解其內容更為重要,更能體現其曆史意義和學術價值。書中對不同體例的劃分、對文獻的取捨標準、對篇章結構的安排,都細緻入微地進行瞭闡釋,仿佛將我帶迴瞭乾隆年間,親曆瞭那場波瀾壯闊的學術編纂。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學術研究方法論頗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寶庫。我一直認為,學術的進步離不開方法論的創新和發展。這本書通過對《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所采用的種種方法的梳理與分析,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書中關於文獻學、版本學、考據學等方麵的論述,都非常詳實,而且作者在解讀這些方法時,並沒有止步於理論層麵,而是結閤具體的實踐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方法的精妙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在一些章節,作者的筆觸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娓娓道來,將復雜的學術概念變得清晰易懂。例如,在探討《四庫全書》的文獻遴選原則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具體的史料,還結閤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進行瞭深入分析,讓我對“存真”、“辨僞”的學術理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另一些章節,作者則展現齣一位敏銳的評論傢的眼光,對編纂者們的某些決策提齣瞭獨到的見解,甚至不乏質疑,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想的碰撞。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四庫全書》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學術的嚴謹與博大。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知識的敬畏、對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種係統性的學術構建能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學術史的反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頌,而是以一種客觀、批判的態度,去審視這部偉大的工程,這無疑是對學術精神最好的詮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