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地表达感情,她演人、唱情,韵味醇厚,这些长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黄德君主编的《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早期)》收入了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已出版唱片的唱段,其中有女子越剧首次出版唱片中的唱段《方玉娘哭塔》和诞生[尺调腔]的《香妃》唱段。书中记载了袁雪芬在那一时期代表剧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选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多媒体的、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平台。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对同辈艺术家对袁雪芬评价的引述。这些来自同行和前辈的评价,使得全书的视角更加立体和客观,避免了“自夸式”的颂扬。它展现了艺术大家在时代洪流中相互砥砺、共同进步的生态。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留给今天的戏迷,更是对未来越剧研究者的一份厚礼。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袁雪芬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那个时代越剧艺术蓬勃发展的缩影。当我合上书本,回味那些唱段时,心中充满了敬意——敬佩袁雪芬大师的艺术高度,也敬佩出版方能够如此用心良苦地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整理、呈现出来。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热爱传统戏曲的人珍藏。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这本书的,毕竟关于老一辈艺术家的资料,市面上良莠不齐。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之扎实,远超我的预期。它的资料搜集工作想必是极为详尽的,光是曲目索引部分的注释就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每一段唱词的背景、典故,甚至袁雪芬老师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段腔的演绎细微差别,都有非常精炼却又深入的解读。这对于我这种半专业的戏迷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唱词,而是试图去“翻译”和“解码”那些流淌在旋律里的情感密码。我喜欢它那种学术与爱好者视角兼具的平衡感,既有研究者的严谨,又不失戏迷的共鸣。读完导言,我对于袁雪芬艺术的理解一下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碎片化的听感,而是有了一套完整的认知框架。这本册子无疑成了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随时可以翻阅,随时都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越剧爱好者,我最关心的自然是音频部分的质量。过去总觉得,老录音的修复是个难题,高音刺耳、低音模糊是常态。然而,这次附带的配套音频,简直是给了我一个惊喜。我特意用高保真耳机试听了其中几段经典段落,那清晰度,那层次感,简直像是袁雪芬老师在我的客厅里现场演唱一般。乐器的配器声、唱腔中的气息运用,甚至是她特有的“雪芬腔”里那种特有的鼻腔共鸣,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和还原。这种近乎“考古级”的修复工作,体现了出版方对声音艺术的极致追求。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耳熟能详的选段,仿佛是第一次真正听清了那些细腻的润腔和转音。对于那些想学习或模仿袁雪芬唱腔的后辈来说,这些音质极佳的伴随资料,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是真正的“活教材”。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非常强,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顺序或者剧目顺序,而是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以“韵味”和“技巧”为核心的模块划分。比如,有一章专门探讨她对“哭腔”的运用,从早期的含蓄内敛到后期的酣畅淋漓,配合文本分析和音频标注,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作者群或者编者群,显然对袁雪芬的艺术生涯有着深刻而全面的掌握。他们的文字叙述,既有文学性,又不失准确性,避免了过度美化或空泛的赞美。读起来非常过瘾,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资深专家娓娓道来,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这种精心的结构设计,让读者能够非常系统地梳理和吸收袁雪芬的艺术精髓,而不是被海量的资料淹没。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越剧艺术体系的读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很有分量。封面选用的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古典韵味十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婉约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选择上,宋体的纤细和魏碑的古朴做了巧妙的融合,使得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些剧照和历史资料的插入,真是下了大功夫,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和袁雪芬老师当年的神采飞扬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唱腔的汇编,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越剧艺术史。我感觉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从书脊的设计到扉页的题词,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尊重与敬意。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实体,就已经是享受,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