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了中华民国时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张山雷编撰的脉学讲义1种,即《脉学正义》。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这次入手了《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传承。这套丛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整理和呈现民国时期名老中医们的教学讲义,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那些充满智慧的医学大家。 我最近在阅读其中一本关于内科杂病的书籍时,被作者在分析某个疑难杂症时展现出的深厚功底所折服。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药方,而是先从病因病机入手,旁征博引,将多个角度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接着,他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疗思路。最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他还会毫不避讳地谈及自己早期的误诊和反思,以及后来是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逐渐积累了治愈此类疾病的经验。 这种坦诚和谦逊,以及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书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充满人生哲理的医学传记。它让我明白,中医的精髓在于“道”,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且,书中对于药物的选择、配伍的考量,都充满了精妙的逻辑,让我能够理解“为何如此用药”,而不是仅仅记住“如何用药”。 此外,这套丛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让人在阅读时倍感舒适。每一本书的装帧都力求精美,作为收藏品来说也十分合适。这让我感觉,出版方在对待这套经典著作时,是怀着一份虔诚的心。 总而言之,《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是一套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医德情怀。我相信,无论你是中医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并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
评分这套《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接触到这些承载着几代中医智慧的经典讲义,感觉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这次有幸拜读了其中几本,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书中那严谨的论述、清晰的脉络,以及名老中医们临床实践中的独到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在阅读某一本关于温病论治的书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病邪侵袭人体的途径、病程演变规律,以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体质患者的用药方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复杂病证时,并非生搬硬套经典,而是结合了当时的临床病例,分析了不同证型的差异,并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甚至连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都说得清清楚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背诵,更在于其灵活的辨证施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套丛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每一本都力求还原名老中医的课堂原貌,从讲课的语调、神态,到临证时的思考过程,都尽可能地体现出来。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中医课堂,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这些讲义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治病救人”的实操性。它们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方剂。 我尤其欣赏的是,丛书中的一些讲义并没有回避争议,甚至会探讨一些当时学界存在的不同学术观点,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辨析。这种开放的态度,以及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古代医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中医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 总而言之,这套《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对于任何一位热爱中医、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都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宝。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着一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中医治学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这套丛书中其他名家的讲义,相信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我着迷。这次偶然机会接触到《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简直如同发现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套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民国时期那些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名老中医们的临床教学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在阅读其中关于辨识脉象的讲义时,被作者极其细致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他不仅仅列举了各种脉象的名称和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不同脉象背后所反映的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甚至还提到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脉象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细微之处。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强调。作者认为,仅仅依赖某一种诊法很难全面了解病情,必须将四诊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他在讲解过程中,也常常会引用大量的经典医案,通过分析这些医案,来展示四诊合参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中医诊法的理解。 另外,这套丛书在文字风格上也各具特色。有些讲义朴实无华,字字珠玑;有些则文采斐然,旁征博引。这种多样化的风格,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名老中医在教学上的独特之处。它让我了解到,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待疾病的态度。 总而言之,《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中医学习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人士的良师益友。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汲取名家之智慧,感悟中医的博大精深。我诚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
评分这套《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简直就是中医爱好者的宝藏!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最好是去接触那些开创性的、或者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刻造诣的前辈们留下的第一手资料。这套丛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把民国时期那些名老中医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直接领略他们的临床智慧和学术思想。 我在阅读其中关于妇科方面的讲义时,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因人施治的理念所深深打动。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而是详细分析了女性生理的特殊性,以及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对妇科疾病的影响。我记得有一段讲到调经的药物配伍,作者不仅解释了每味药的作用,还特别强调了君臣佐使的搭配原理,以及在不同体质、不同病期下的加减变化。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绝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讲义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医案分析,这些医案往往都伴随着详细的病程记录、舌脉象变化以及治疗的思路和调整过程。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追根溯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棒了。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医生是如何一步步地诊断病情,如何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可视化”的诊疗过程,比单纯的理论介绍要直观得多,也更容易让我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 这套丛书的书名也很有意思,它强调了“临证教学”,这意味着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经验的传授。那些名老中医们在课堂上,是如何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在书中都有所体现。有时甚至能感受到他们教学时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以及对学生严格的要求。 总而言之,如果你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这套《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绝对是你值得投资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学习到那些宝贵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临床智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医的朋友们。
评分坦白说,我在接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之前,对中医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零散的药方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医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颠覆性的改变。它就像一扇门,直接将我引入了民国时期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世界,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名老中医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诊断、如何施治的。 我阅读其中一本关于儿科讲义的书时,书中对于儿童生理、病理的阐述,以及常见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作者在描述某个病症时,会用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即使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能理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在讲解某个方剂时,会详细分析方剂的组成,以及每味药在整个方剂中的作用,甚至还会提到一些古籍中关于该方剂的记载和发展演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体系是多么的严谨和有根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强调了“审证求因”,即在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思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注重整体观和个体化的治疗。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这些医案的分析过程非常细致,从初诊到辨证,再到遣方用药,以及后期的随访和调整,都写得十分清楚。 这套丛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活”的传承。它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理论,而是那些名老中医们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教学的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阅读这些讲义,就像是在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总而言之,《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是一套非常有分量的医学著作。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学习、如何实践、如何传承中医的精神。我强烈建议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都应该去阅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
评分东西不错,我很喜欢,比在新华书店买至少便宜一半。
评分针灸是一门大学问,不仅仅是经络和穴位,承淡安是大家,很多值得学习。
评分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很好的中医历史书!学习中!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推荐推荐。
评分这书挺好,是针灸医生的好帮手
评分还不错,内容简洁但意很明确,要的是这种医学书籍,而不是长篇大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