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版本精良:本書采用通行的中華書局點校本,電子排版。字體醒目,版式疏朗,方便閱讀。
 裝幀典雅:宣紙印製,傳統綫裝。
      內容簡介
     北宋史傢司馬光編撰,編年體。記載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共294捲。《資治通鑒》是與《史記》比肩的中國古典史學名著,司馬光由此與司馬遷並稱“史學兩司馬”。顧名思義,《資治通鑒》的主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不僅曆代史傢十分重視,更是為官當政者的必讀書。毛澤東就非常重視、喜歡《資治通鑒》,常置床頭一部,一生讀瞭十七遍。
     內頁插圖
          目錄
   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鬍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 
鬍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 
王磐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捲第一周紀一起戊寅(前四〇三)盡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捲第二周紀二起癸醜(前三六八)盡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 
顯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捲第三周紀三起辛醜(前三二〇)盡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慣親王元年至六年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捲第四周紀四起甲子(前二九七)盡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捲第五周紀五起己醜(前二七二)盡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捲第六秦紀一起丙午(前二五五)盡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莊襄王元年至三年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捲第七秦紀二起甲戌(前二二七)盡壬辰(前二〇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捲第八秦紀三起癸巳(前二〇八)盡甲午(前二〇七)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捲第九漢紀一起乙未(前二〇劉)盡丙申(前二〇五)凡二年 
高帝元年至二年 
捲第十漢紀二起丁酉(前二〇四)盡戊戌(前二〇三)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 
捲第十一漢紀三起己亥(前二〇二)盡辛具(前二〇〇)凡二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 
捲第十二漢紀四起壬寅(前一九九)盡癸醜(前一八八)凡十二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惠帝元年至七年      
前言/序言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詩、書、春鞦,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監戒於後世者也。 
  漢司馬遷細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鞦,采經摭傳,罔羅天下放失舊闈,考之行事,馳騁上下數韆載間,首記軒轅,至於麟止,作為紀、錶、世傢、書、傳,後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於聖人,褒貶齣於至當,則良史之纔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捲。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曆代君臣事跡,俾就秘閣繙閱,給吏史筆劄,起周威烈王,訖於五代。光之誌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徵伐自諸侯齣,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托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減,王製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製,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章:乙十一行本,“六”作“四”。】捲,列於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 
  荀卿有言:“欲觀聖人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若夫漢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自餘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聖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於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奸宄,厥有履霜之漸。詩雲:“商監不遠,在夏後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監”,以著朕之誌焉耳。    
				
 
				
				
					《資治通鑒》:一部貫穿韆年的帝王教科書與民族史詩  浩浩蕩蕩的中華文明,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其源頭可以追溯至遙遠的洪荒時代,流淌至今,匯聚成磅礴的壯闊景象。在這條河流中,曆史是刻寫著無數印記的河床,而《資治通鑒》則如同一位博學的智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為後人梳理瞭這條河流的脈絡,揭示瞭其跌宕起伏的壯美。  《資治通鑒》,一部由北宋政治傢、史學傢司馬光及其門人曆時十九年編纂而成的紀傳體通史,其捲帙之浩繁,內容之精深,意義之深遠,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它並非僅僅是一部記錄帝王將相生平事跡的流水賬,而是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宗旨,旨在通過對曆代興衰治亂的詳盡記述,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深刻的藉鑒。  編纂的宏圖:一部嘔心瀝血的史學巨著  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的初衷,源於他對當時社會政治混亂、道德滑坡的憂慮。他認為,如果不能從曆史中吸取教訓,國傢便難以長治久安。在宋仁宗的詔命下,他得到瞭朝廷的大力支持,匯集瞭眾多學識淵博的門人,如劉恕、範祖禹、鄧潤甫、鬍伸、王洙、劉攽等,共同投入到這項艱巨的工程中。  編纂過程之艱辛,遠非一般人能夠想象。他們廣搜博覽,遍閱唐以前的史書、各朝代的正史、野史、地方誌、文集、碑銘、奏議、詔令等一切與曆史相關的文獻,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司馬光本人更是夙興夜寐,筆耕不輟,在繁重的政務之餘,將全部精力傾注於這部巨著的撰寫。他對於史料的考訂一絲不苟,對於史事的評斷力求客觀公允。他不僅關注政治軍事的宏觀走嚮,也深入到社會民情、經濟文化等細微之處。  《資治通鑒》的總目,共分為十二捲,記述瞭從傳說中的戰國時期,到五代十國結束,止於北宋建國之前的十三朝一韆六百多年的曆史。其結構嚴謹,按照時間順序,以君主為綱,以國傢大事為主綫,詳盡地敘述瞭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麵麵。司馬光善於抓住曆史發展的關鍵節點,對於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活動的動機得失,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和闡述。  內容的精髓:一本包羅萬象的治國寶典  《資治通鑒》的內容之豐富,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它不僅僅記錄瞭王朝的更迭、戰爭的勝負,更深刻地剖析瞭國傢興盛衰亡的根本原因。  一、帝王之道的鏡鑒: 書中對曆代帝王的評價,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基於其行為對國傢命運的影響。無論是勵精圖治的明君,還是荒淫無道的昏主,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成為瞭後世帝王引以為戒的生動教材。司馬光通過對這些帝王的言行進行細緻的描繪和客觀的評價,揭示瞭為君之道的核心要義:勤政愛民、虛心納諫、任人唯賢、防微杜漸,以及戒奢從簡、剋製私欲等等。例如,書中對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的贊頌,以及對漢武帝後期窮兵黷武導緻民力耗竭的批判,都體現瞭深刻的治國智慧。  二、政治興衰的脈絡: 《資治通鑒》對政治製度的演變、政策的得失、改革的成敗,都有著精闢的論述。它揭示瞭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官僚機構的效率與腐敗,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穩定與動蕩。書中對曆代改革的成功與失敗,對權臣專權、宦官亂政的危害,對黨爭的警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政治博弈的復雜性,理解製度設計的精妙之處,以及人力因素在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三、軍事戰略的智慧: 作為一部涵蓋大量戰爭場麵的史書,《資治通鑒》自然也蘊含著豐富的軍事思想。從春鞦時期的孫子兵法,到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再到唐朝的安史之亂,書中對每一次重要的戰役,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包括戰略部署、戰術運用、兵力調配、後勤保障等等。司馬光通過對這些戰爭的記述,總結齣瞭許多關於戰爭規律的深刻見解,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心為上”等等,這些軍事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民族融閤的畫捲: 曆史並非總是由漢族主導,《資治通鑒》也生動地描繪瞭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互動與衝突。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書中記錄瞭這些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和親、貿易等多種形式的交往。司馬光以其宏大的視角,呈現瞭民族之間的復雜關係,揭示瞭民族融閤的曆史趨勢,以及由此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五、社會民情的映照: 除瞭政治軍事的宏大敘事,《資治通鑒》也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民生狀況、文化風貌有著細緻的描繪。從農業生産的技術進步,到商業貿易的發展,從社會階層的分化,到民間的疾苦與反抗,書中都留下瞭珍貴的史料。這些細節的記錄,使得《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部帝王史,更是一部立體而真實的中國古代社會史。  思想的深度:一本啓迪智慧的哲學著作  《資治通鑒》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史料的豐富,更在於其思想的深刻。司馬光並非隻是一個史官,更是一位富有哲學思考的思想傢。  一、因果報應的警示: 司馬光在敘述曆史事件時,往往會深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後果,從而揭示齣某種曆史的必然性。他通過對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反復強調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樸素道理,以及“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的道德觀念。這種因果報應的視角,旨在告誡人們要遵循道德規範,遵循曆史規律,纔能避免走嚮滅亡的深淵。  二、居安思危的理念: 《資治通鑒》最鮮明的思想特徵之一,便是其強烈的“憂患意識”。司馬光認為,國傢和個人一樣,都應該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潛在的危機。他通過對曆史上那些繁榮時期卻埋下禍根的王朝的分析,以及那些衰敗時期卻能觸底反彈的朝代的記述,反復強調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道理。這種警醒,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者和每一個思考者而言,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三、政治倫理的探討: 司馬光在書中對政治行為的道德評判,體現瞭他對政治倫理的深刻思考。他贊揚那些廉潔奉公、以身作則的官員,批評那些貪汙腐敗、濫用職權的權臣。他對於君臣關係、父子關係、朋友關係等社會倫理的看法,也融入到瞭對曆史事件的評述之中。這種對政治倫理的關注,使得《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一個閤格的政治傢和正直的公民的教科書。  價值的傳承: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化瑰寶  《資治通鑒》自問世以來,便受到瞭曆代統治者和讀書人的高度重視。唐朝宰相趙普曾言:“臣聞讀史,智者以鑒。臣晝夜思之,不覺腹熱,不能自已。”宋朝皇帝宋英宗更是將《資治通鑒》作為“禦覽之書”,要求諸臣學習。  《資治通鑒》對後世的史學研究、政治實踐、文學藝術等方麵都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許多後世的曆史著作,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瞭《資治通鑒》的影響。許多政治傢,如明太祖硃元璋、清朝的康乾盛世的君主,都曾從中汲取治國之道。在文學藝術領域,《資治通鑒》中的許多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也成為瞭後世小說、戲麯、繪畫等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  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依然是我們認識中國曆史、理解中國文化、汲取治國智慧的重要途徑。它如同一個穿越時空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為我們提供瞭審視曆史、反思現實、啓迪未來的寶貴財富。翻開《資治通鑒》,我們仿佛置身於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之中,與古人一同品味興衰的無奈,感悟治亂的規律,體會曆史的厚重與深邃。這部偉大的著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