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版本精良:本书采用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电子排版。字体醒目,版式疏朗,方便阅读。
 装帧典雅:宣纸印制,传统线装。
      内容简介
     北宋史家司马光编撰,编年体。记载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资治通鉴》是与《史记》比肩的中国古典史学名著,司马光由此与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顾名思义,《资治通鉴》的主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不仅历代史家十分重视,更是为官当政者的必读书。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喜欢《资治通鉴》,常置床头一部,一生读了十七遍。
     内页插图
          目录
   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 
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 
王磐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卷第一周紀一起戊寅(前四〇三)盡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周紀二起癸丑(前三六八)盡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 
顯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周紀三起辛丑(前三二〇)盡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慣親王元年至六年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周紀四起甲子(前二九七)盡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周紀五起己丑(前二七二)盡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秦紀一起丙午(前二五五)盡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莊襄王元年至三年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秦紀二起甲戌(前二二七)盡壬辰(前二〇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卷第八秦紀三起癸巳(前二〇八)盡甲午(前二〇七)凡二年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卷第九漢紀一起乙未(前二〇刘)盡丙申(前二〇五)凡二年 
高帝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漢紀二起丁酉(前二〇四)盡戊戌(前二〇三)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第十一漢紀三起己亥(前二〇二)盡辛具(前二〇〇)凡二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第十二漢紀四起壬寅(前一九九)盡癸丑(前一八八)凡十二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惠帝元年至七年      
前言/序言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监戒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细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闱,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繙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减,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章:乙十一行本,“六”作“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监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监”,以着朕之志焉耳。    
				
 
				
				
					《资治通鉴》:一部贯穿千年的帝王教科书与民族史诗  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源头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洪荒时代,流淌至今,汇聚成磅礴的壮阔景象。在这条河流中,历史是刻写着无数印记的河床,而《资治通鉴》则如同一位博学的智者,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为后人梳理了这条河流的脉络,揭示了其跌宕起伏的壮美。  《资治通鉴》,一部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意义之深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它并非仅仅是一部记录帝王将相生平事迹的流水账,而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旨在通过对历代兴衰治乱的详尽记述,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深刻的借鉴。  编纂的宏图:一部呕心沥血的史学巨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源于他对当时社会政治混乱、道德滑坡的忧虑。他认为,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国家便难以长治久安。在宋仁宗的诏命下,他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汇集了众多学识渊博的门人,如刘恕、范祖禹、邓润甫、胡伸、王洙、刘攽等,共同投入到这项艰巨的工程中。  编纂过程之艰辛,远非一般人能够想象。他们广搜博览,遍阅唐以前的史书、各朝代的正史、野史、地方志、文集、碑铭、奏议、诏令等一切与历史相关的文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司马光本人更是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在繁重的政务之余,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这部巨著的撰写。他对于史料的考订一丝不苟,对于史事的评断力求客观公允。他不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宏观走向,也深入到社会民情、经济文化等细微之处。  《资治通鉴》的总目,共分为十二卷,记述了从传说中的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结束,止于北宋建国之前的十三朝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结构严谨,按照时间顺序,以君主为纲,以国家大事为主线,详尽地叙述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司马光善于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对于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活动的动机得失,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阐述。  内容的精髓:一本包罗万象的治国宝典  《资治通鉴》的内容之丰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它不仅仅记录了王朝的更迭、战争的胜负,更深刻地剖析了国家兴盛衰亡的根本原因。  一、帝王之道的镜鉴: 书中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基于其行为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无论是励精图治的明君,还是荒淫无道的昏主,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成为了后世帝王引以为戒的生动教材。司马光通过对这些帝王的言行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客观的评价,揭示了为君之道的核心要义:勤政爱民、虚心纳谏、任人唯贤、防微杜渐,以及戒奢从简、克制私欲等等。例如,书中对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的赞颂,以及对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导致民力耗竭的批判,都体现了深刻的治国智慧。  二、政治兴衰的脉络: 《资治通鉴》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政策的得失、改革的成败,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官僚机构的效率与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与动荡。书中对历代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权臣专权、宦官乱政的危害,对党争的警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政治博弈的复杂性,理解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以及人力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三、军事战略的智慧: 作为一部涵盖大量战争场面的史书,《资治通鉴》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再到唐朝的安史之乱,书中对每一次重要的战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兵力调配、后勤保障等等。司马光通过对这些战争的记述,总结出了许多关于战争规律的深刻见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心为上”等等,这些军事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民族融合的画卷: 历史并非总是由汉族主导,《资治通鉴》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与冲突。从匈奴、鲜卑、突厥,到契丹、女真,书中记录了这些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和亲、贸易等多种形式的交往。司马光以其宏大的视角,呈现了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以及由此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社会民情的映照: 除了政治军事的宏大叙事,《资治通鉴》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民生状况、文化风貌有着细致的描绘。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到商业贸易的发展,从社会阶层的分化,到民间的疾苦与反抗,书中都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这些细节的记录,使得《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帝王史,更是一部立体而真实的中国古代社会史。  思想的深度:一本启迪智慧的哲学著作  《资治通鉴》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司马光并非只是一个史官,更是一位富有哲学思考的思想家。  一、因果报应的警示: 司马光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往往会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后果,从而揭示出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反复强调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以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德观念。这种因果报应的视角,旨在告诫人们要遵循道德规范,遵循历史规律,才能避免走向灭亡的深渊。  二、居安思危的理念: 《资治通鉴》最鲜明的思想特征之一,便是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司马光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都应该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潜在的危机。他通过对历史上那些繁荣时期却埋下祸根的王朝的分析,以及那些衰败时期却能触底反弹的朝代的记述,反复强调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道理。这种警醒,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和每一个思考者而言,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三、政治伦理的探讨: 司马光在书中对政治行为的道德评判,体现了他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思考。他赞扬那些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官员,批评那些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权臣。他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伦理的看法,也融入到了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之中。这种对政治伦理的关注,使得《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正直的公民的教科书。  价值的传承: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化瑰宝  《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读书人的高度重视。唐朝宰相赵普曾言:“臣闻读史,智者以鉴。臣昼夜思之,不觉腹热,不能自已。”宋朝皇帝宋英宗更是将《资治通鉴》作为“御览之书”,要求诸臣学习。  《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政治实践、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历史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资治通鉴》的影响。许多政治家,如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康乾盛世的君主,都曾从中汲取治国之道。在文学艺术领域,《资治通鉴》中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了后世小说、戏曲、绘画等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依然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汲取治国智慧的重要途径。它如同一个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历史、反思现实、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翻开《资治通鉴》,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与古人一同品味兴衰的无奈,感悟治乱的规律,体会历史的厚重与深邃。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