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瞭中國古代煉丹術和各種化學工藝的發展沿革,以及各種化工産品的生産方法和生産過程。內分煉丹、冶鑄、煮鹵、陶埏、髹漆、焰火、色染、油脂、醖釀、豆食、作甘、殺青、熬鞣、閤香等15章。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全麵、係統地反映中國古代化學成就的著作。該書問世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使中國古代對於化學的所有偉大創作不至湮沒無聞,宣揚中國文化,糾正世界各國對於中國學術之錯誤觀念。
李喬蘋(1895-1981),又名李景新。中國化學史傢、化學教育傢。獲北平大學工學院學士學位。先後在北平大學、女子高等師範學院、中國大學理學院、國立東北大學任教,曾任天津商品檢驗局技正、北平度量衡檢定所所長。1948年任颱灣樟腦局研究員兼颱灣大學化工係教授,1964年僑居美國。緻力於釀酒、提煉樟腦研究。著有《中國古代之化學工藝》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煉丹
第三章 冶鑄
第四章 煮堿
第五章 陶埏
第六章 休漆
第七章 焰火
第八章 色染
第九章 油脂
第十章 醖釀
第十一章 豆食
第十二章 作甘
第十三章 殺青
第十四章 熬鞣
第十五章 閤香
這套書的選本之精,令人贊嘆。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所有已知的史料,而是經過瞭極其審慎和專業的篩選。我注意到,它平衡瞭不同曆史時期的比重,也兼顧瞭基礎化學、應用化學、無機、有機等各個分支的發展。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對古代煉丹術感興趣,還是想探究近現代化學工業的起步,都能從中找到高質量的對應章節。很多重要的、但目前在主流教材中被略去的關鍵人物和事件,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充分的挖掘和展現。這種“全而不雜,精而有度”的編輯思路,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讓有限的精力能投入到最有價值的研究點上。它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精選的案例摺射齣整個學科的宏觀脈絡。
評分說實話,第一次接觸這套“專題史叢書”時,我主要是衝著“原版影印”這個噱頭去的。現在市麵上很多聲稱是“原版”的,最終發齣來的效果往往是低劣的復印件,排版混亂,圖錶模糊不清。然而,這本《中國化學史》的影印質量超齣瞭我的預期。每一頁的細節都得到瞭最大程度的保留,即便是早期的手稿和復雜的化學結構圖,也清晰可辨。這對於進行嚴謹的文獻考證的學者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價值。它提供瞭一個“原貌”,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未經現代學術加工的文本語境,避免瞭二手資料可能帶來的信息失真或解讀偏差。這種對文獻原真的尊重,體現瞭編輯團隊極高的學術操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瞭大功夫的精品。精裝版的質感,光是翻閱的過程就充滿瞭儀式感。我一直都在尋找那種能夠沉下心來細讀的工具書,這本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紙張的質量很高,印刷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復雜的化學知識在排版上顯得井井有條,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對於曆史研究者來說,書籍的物理形態和閱讀體驗同樣重要,這本完全可以作為案頭必備的參考書來珍藏。那種厚重、紮實的感覺,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從封麵到內頁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套“專題史叢書”的用心良苦。
評分從整體的規模上看,這本書的體量確實非常可觀,稱得上是“鴻篇巨製”。要係統梳理一個龐大而悠久的學科史,沒有一定的體量支撐是難以做到的。我比較過其他幾本號稱“通史”的著作,往往在前幾章就草草收尾,或者在中期內容上顯得捉襟見肘。然而,這本《中國化學史》在每一個重要曆史節點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詳盡的闡述,毫不敷衍。這種“大部頭”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知識基座,讓讀者在閱讀時有極大的安全感——你知道自己正在閱讀的是一個全麵、深入且經過充分論證的體係。對於希望進行深度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種全麵的覆蓋麵是構建自己研究框架的必需品。
評分作為一名化學專業的學生,我深知係統學習一門學科發展脈絡的重要性,但市麵上很多教材往往過於側重理論推導和當前知識體係的構建,忽略瞭曆史的演進和先驅們的艱辛探索。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書,而是通過精選的曆史文獻和詳實的敘述,勾勒齣瞭中國化學從古至今的完整圖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奠基性的實驗和發現是如何一步步催生齣來的。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遠比死記硬背公式要來得深刻和有趣。它讓我明白,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代人智慧的結晶。這種對曆史縱深感的把握,對於培養一個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