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史(精装)/专题史丛书 [精装 规模大、学科全、选本精、原版影印]

中国化学史(精装)/专题史丛书 [精装 规模大、学科全、选本精、原版影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乔苹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史
  • 中国科学史
  • 科学史
  • 专题史
  • 精装本
  • 原版影印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108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89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专题史丛书
外文名称:精装 规模大、学科全、选本精、原版影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和各种化学工艺的发展沿革,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内分炼丹、冶铸、煮卤、陶埏、髹漆、焰火、色染、油脂、醖酿、豆食、作甘、杀青、熬鞣、合香等15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著作。该书问世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使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所有伟大创作不至湮没无闻,宣扬中国文化,纠正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学术之错误观念。

作者简介

李乔苹(1895-1981),又名李景新。中国化学史家、化学教育家。获北平大学工学院学士学位。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中国大学理学院、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商品检验局技正、北平度量衡检定所所长。1948年任台湾樟脑局研究员兼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1964年侨居美国。致力于酿酒、提炼樟脑研究。著有《中国古代之化学工艺》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炼丹
第三章 冶铸
第四章 煮碱
第五章 陶埏
第六章 休漆
第七章 焰火
第八章 色染
第九章 油脂
第十章 醖釀
第十一章 豆食
第十二章 作甘
第十三章 杀青
第十四章 熬鞣
第十五章 合香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提供的《中国化学史(精装)》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工业革命的引擎:蒸汽机的发明与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蒸汽机从早期萌芽到成熟应用的全过程,详细描绘了这项划时代发明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并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技术史,而是一部关于创新、应用、社会变革与全球互联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萌芽与初步探索 (16世纪末 - 17世纪) 在工业革命的曙光到来之前,人类对于利用热能驱动机械的探索从未停歇。本卷追溯了早期利用火药、水力、风力等进行机械驱动的尝试,并重点聚焦于气体膨胀与收缩原理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目光投向早期欧洲和中国对大气压力的实验,如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以及奥托·冯·格里克对真空概念的初步构建。这些理论基础为后续蒸汽机的设计奠定了必要的物理学认知框架。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英国发明家托马斯·萨维里(Thomas Savery)在1698年申请专利的“矿工之友”(The Miner's Friend)——第一台实用的、基于蒸汽压力和真空抽吸原理的提水机。尽管其实用性受限于锅炉的耐压能力和安全隐患,但它标志着利用蒸汽作为工作介质的开端。 第二部分:纽科门时代的开启 (18世纪早期) 蒸汽机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是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在1712年改进的蒸汽大气机。本部分将详尽阐述纽科门的设计如何克服萨维里模型的局限性。纽科门大气机采用外部冷凝的原理,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使其能够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煤矿的深层排水工作。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图解和原始文献资料,还原纽科门发动机的工作流程:蒸汽的引入、气缸的冷却与真空的形成、大气压力的推动。同时,本卷也分析了这种早期的蒸汽机在能源消耗、机械布局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特点。纽科门机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成为支撑英国煤炭开采和早期工业扩张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第三部分:瓦特的革命性飞跃 (18世纪中后期) 蒸汽机历史的真正转折点,聚焦于苏格兰工程师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本书将用大量篇幅,细致解析瓦特如何通过对纽科门模型的系统性观察和科学实验,发现了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反复加热和冷却气缸所造成的巨大热量损失。 瓦特的突破在于“独立冷凝器”的发明。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创新如何使得气缸能够保持高温,从而将燃料效率提高了惊人的三到四倍。随后,我们将依次介绍瓦特发明的其他关键组件:双作用发动机、平行运动机构以及至关重要的——旋转运动的实现。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和后来的星轮机构,蒸汽机的输出从单一的往复运动转变为可用于驱动工厂机械的连续旋转运动。 瓦特与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的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商业化运作的典范。本书将探讨他们如何建立起专利保护和设备租赁推广体系,将蒸汽机从矿井推向了纺织厂、磨坊乃至冶金行业。 第四部分:功率的标准化与普及 (19世纪初) 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对蒸汽机性能的量化需求日益迫切。本部分聚焦于蒸汽机功率的标准化过程。我们将探讨理查德·特里维西克(Richard Trevithick)对高压蒸汽机的早期探索,尽管其在民用领域因安全问题发展受限,但高压原理为后来的机车和船舶应用铺平了道路。 重点介绍“马力”(Horsepower)概念的诞生与确立,以及蒸汽机如何成为衡量工业生产力的核心指标。本卷随后描绘了蒸汽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1. 纺织业: 从水力驱动到蒸汽驱动的转变,如何引发了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 2. 冶金与采矿: 更强劲的鼓风机和提升机如何促进了钢铁产量的爆炸式增长。 3. 交通运输的革命: 重点探讨乔治·斯蒂芬森的“火箭号”机车,解析其在蒸汽动力、锅炉设计和导轨系统上的关键技术,以及蒸汽机车如何打破了地域限制,催生了现代铁路网络。 第五部分:蒸汽时代的遗产与后续影响 (19世纪中后期) 蒸汽机不仅是技术装置,更是社会结构的塑造者。本部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蒸汽机对全球经济格局、城市化进程以及劳动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分析了蒸汽船如何彻底改变了远洋贸易和军事部署,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蒸汽动力对环境的初步影响,以及社会对于工厂集中化带来的劳动生活变化的反应。最后,本卷将概述19世纪后期,随着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兴起,蒸汽机在固定动力领域的地位如何逐渐被取代,但其在重工业和特定领域(如铁路)中的主导地位仍持续了更长时间。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工程图纸和经济数据,全面展示了蒸汽机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提水工具,演变为驱动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大引擎。它不仅是一部工程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实践,重新定义人与自然能量关系的历史编年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选本之精,令人赞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所有已知的史料,而是经过了极其审慎和专业的筛选。我注意到,它平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比重,也兼顾了基础化学、应用化学、无机、有机等各个分支的发展。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对古代炼丹术感兴趣,还是想探究近现代化学工业的起步,都能从中找到高质量的对应章节。很多重要的、但目前在主流教材中被略去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现。这种“全而不杂,精而有度”的编辑思路,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有限的精力能投入到最有价值的研究点上。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精选的案例折射出整个学科的宏观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精装版的质感,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充满了仪式感。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够沉下心来细读的工具书,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纸张的质量很高,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化学知识在排版上显得井井有条,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书籍的物理形态和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来珍藏。那种厚重、扎实的感觉,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专题史丛书”的用心良苦。

评分

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发展脉络的重要性,但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过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当前知识体系的构建,忽略了历史的演进和先驱们的艰辛探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精选的历史文献和详实的叙述,勾勒出了中国化学从古至今的完整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奠基性的实验和发现是如何一步步催生出来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来得深刻和有趣。它让我明白,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这种对历史纵深感的把握,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评分

从整体的规模上看,这本书的体量确实非常可观,称得上是“鸿篇巨制”。要系统梳理一个庞大而悠久的学科史,没有一定的体量支撑是难以做到的。我比较过其他几本号称“通史”的著作,往往在前几章就草草收尾,或者在中期内容上显得捉襟见肘。然而,这本《中国化学史》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详尽的阐述,毫不敷衍。这种“大部头”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座,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极大的安全感——你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个全面、深入且经过充分论证的体系。对于希望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种全面的覆盖面是构建自己研究框架的必需品。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套“专题史丛书”时,我主要是冲着“原版影印”这个噱头去的。现在市面上很多声称是“原版”的,最终发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低劣的复印件,排版混乱,图表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中国化学史》的影印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一页的细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即便是早期的手稿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图,也清晰可辨。这对于进行严谨的文献考证的学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原貌”,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未经现代学术加工的文本语境,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或解读偏差。这种对文献原真的尊重,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学术操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