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和各种化学工艺的发展沿革,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内分炼丹、冶铸、煮卤、陶埏、髹漆、焰火、色染、油脂、醖酿、豆食、作甘、杀青、熬鞣、合香等15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著作。该书问世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使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所有伟大创作不至湮没无闻,宣扬中国文化,纠正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学术之错误观念。
李乔苹(1895-1981),又名李景新。中国化学史家、化学教育家。获北平大学工学院学士学位。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中国大学理学院、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商品检验局技正、北平度量衡检定所所长。1948年任台湾樟脑局研究员兼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1964年侨居美国。致力于酿酒、提炼樟脑研究。著有《中国古代之化学工艺》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炼丹
第三章 冶铸
第四章 煮碱
第五章 陶埏
第六章 休漆
第七章 焰火
第八章 色染
第九章 油脂
第十章 醖釀
第十一章 豆食
第十二章 作甘
第十三章 杀青
第十四章 熬鞣
第十五章 合香
这套书的选本之精,令人赞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所有已知的史料,而是经过了极其审慎和专业的筛选。我注意到,它平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比重,也兼顾了基础化学、应用化学、无机、有机等各个分支的发展。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对古代炼丹术感兴趣,还是想探究近现代化学工业的起步,都能从中找到高质量的对应章节。很多重要的、但目前在主流教材中被略去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现。这种“全而不杂,精而有度”的编辑思路,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有限的精力能投入到最有价值的研究点上。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精选的案例折射出整个学科的宏观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精装版的质感,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充满了仪式感。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够沉下心来细读的工具书,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纸张的质量很高,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化学知识在排版上显得井井有条,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书籍的物理形态和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来珍藏。那种厚重、扎实的感觉,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专题史丛书”的用心良苦。
评分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发展脉络的重要性,但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过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当前知识体系的构建,忽略了历史的演进和先驱们的艰辛探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精选的历史文献和详实的叙述,勾勒出了中国化学从古至今的完整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奠基性的实验和发现是如何一步步催生出来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来得深刻和有趣。它让我明白,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这种对历史纵深感的把握,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评分从整体的规模上看,这本书的体量确实非常可观,称得上是“鸿篇巨制”。要系统梳理一个庞大而悠久的学科史,没有一定的体量支撑是难以做到的。我比较过其他几本号称“通史”的著作,往往在前几章就草草收尾,或者在中期内容上显得捉襟见肘。然而,这本《中国化学史》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详尽的阐述,毫不敷衍。这种“大部头”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座,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极大的安全感——你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个全面、深入且经过充分论证的体系。对于希望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种全面的覆盖面是构建自己研究框架的必需品。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套“专题史丛书”时,我主要是冲着“原版影印”这个噱头去的。现在市面上很多声称是“原版”的,最终发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低劣的复印件,排版混乱,图表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中国化学史》的影印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一页的细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即便是早期的手稿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图,也清晰可辨。这对于进行严谨的文献考证的学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原貌”,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未经现代学术加工的文本语境,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或解读偏差。这种对文献原真的尊重,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学术操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