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構造原理

海底構造原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三忠,索艷慧,郭玲莉 著
圖書標籤:
  • 地質學
  • 海洋地質
  • 海底地形
  • 構造地質
  • 地球物理
  • 闆塊構造
  • 地殼
  • 地幔
  • 岩石圈
  • 海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5931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1712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海底科學與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頁數:304
字數:4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底構造原理》以地球係統為理念,以地球結構構造和物質組成的起源為主綫,深入淺齣地係統介紹瞭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基本概念、本質內涵和前沿研究;從現象到本質,從過程到機理,由錶及裏重點並係統介紹瞭地球、海水、洋殼、洋幔的成因認識、基本特徵、發展與運行規律;按照認知海底構造的思想起源順序,凝練概括瞭相關學說,包括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闆塊構造學說、地幔柱學說和前闆塊構造的發展曆程、基本內容、基本原理、主要證據。

目錄

目錄
第1章 地球的起源、結構和組成 1
1.1 地球的起源 1
1.1.1 從宇宙環境到原始地球 1
1.1.2 原始地殼和原始地核 7
1.2 地球的結構與組成 8
1.2.1 地殼 12
1.2.2 地幔 18
1.2.3 地核 23
1.2.4 低速層與軟流層 27
1.2.5 岩石圈 29
1.3 海洋和海水的起源 32
1.3.1 海洋和海水的成因 32
1.3.2 海洋環境要素 35
1.4 洋殼的起源 78
1.4.1 洋殼與陸殼的起源 78
1.4.2 洋殼起源論爭 80
第2章 海底的地形和地貌 89
2.1 海底地貌特徵與劃分 91
2.2 大陸邊緣地貌 94
2.2.1 大陸架 94
2.2.2 大陸坡 97
2.2.3 大陸隆 98
2.2.4 海溝 98
2.2.5 島弧 100
2.2.6 弧後盆地 102
2.2.7 大陸邊緣類型 102
2.3 深海盆地地貌 104
2.3.1 海山 104
2.3.2 環礁 105
2.3.3 島鏈 106
2.3.4 深海平原 107
2.3.5 深海丘陵 108
2.3.6 平頂海山 108
2.3.7 震海嶺 109
2.4 洋中脊地貌 110
2.4.1 平麵展布 110
2.4.2 剖麵特徵 113
2.4.3 四大洋差異 114
第3章 洋殼演化的基本原理 123
3.1 大陸漂移學說 123
3.1.1 發展曆史與基本內容 123
3.1.2 主要依據 125
3.1.3 大陸漂移機製 139
3.1.4 大陸漂移效應 140
3.1.5 大陸漂移學說的缺陷 140
3.1.6 聯閤古陸的重建與大陸漂移過程 141
3.2 海底擴張學說 146
3.2.1 産生背景 146
3.2.2 基本內容 147
3.2.3 事實論證 148
3.3 闆塊構造理論 155
3.3.1 基本內容 156
3.3.2 闆塊劃分與邊界類型 157
3.3.3 闆塊運動學 165
3.3.4 闆塊動力學 172
3.3.5 闆塊構造起源 185
3.4 地體學說 198
3.4.1 基本概念 199
3.4.2 地體類型 200
3.4.3 地體演化 203
3.4.4 地體研究方法 206
3.5 地幔柱學說 211
3.5.1 思想溯源 212
3.5.2 熱幔柱 214
3.5.3 冷幔柱 220
3.5.4 地球全局性物質對流 223
3.6 前闆塊構造 232
3.6.1 早前寒武紀獨特的構造樣式 233
3.6.2 前闆塊構造過程與體製 239
主要參考文獻 258
索引 279
後記 281
《深海之秘:地球深處物質的運動與演化》 一部全麵探索地球內部動力學、岩漿活動、闆塊構造深層機製以及地球化學循環的權威著作。 --- 內容概述 本書《深海之秘:地球深處物質的運動與演化》並非聚焦於淺層海洋地質構造,而是將目光投嚮地球的深層——地幔與地核的交界麵、俯衝帶的深部軌跡、以及驅動全球地質活動的根本能量來源。全書以地球深部過程的動力學為核心主綫,結閤最新的高精度地球物理觀測數據和高壓高溫實驗結果,構建瞭一個多尺度、跨學科的地球內部演化模型。 本書旨在解答當前地球科學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幾個核心問題:地幔對流的真實形態與效率如何?地幔物質在深部經曆瞭哪些相變和化學分異?地核物質如何通過熱對流和成分對流維持地球磁場?以及,這些深部過程如何影響地錶數億年來的氣候穩定與生物圈發展? 全書共分為六個宏大篇章,層層遞進,從微觀的物質行為到宏觀的全球效應,係統性地梳理瞭地球深部係統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 第一篇:地球內部結構的高精度成像與物質界限 本篇緻力於介紹當前用於“透視”地球內部的尖端地球物理學方法,特彆是地震波層析成像(Seismic Tomography)和地幔/核邊界(CMB)的精細結構研究。 1.1 地球內部的波速異構性與溫度場重建: 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全球寬頻帶地震颱網采集的P波和S波數據,重建齣地幔中數韆公裏尺度的速度異常體。討論瞭這些速度異常是溫度異常、化學成分變化還是晶體取嚮(各嚮異性)的結果,並引入瞭基於機器學習的反演技術。 1.2 外核的液態金屬動力學: 聚焦於地震波在液態外核中傳播的特性,分析瞭溶解在鐵鎳閤金中的輕元素(如氧、矽、硫)如何影響外核的密度、粘度和電導率,從而直接關聯到地球發電機(Geodynamo)的驅動力。 1.3 間不穿行帶(D”層)的物理化學: 這是地幔和外核的交匯區,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研究區域之一。本章深入分析瞭該層中可能存在的低速體(LLSVP)的起源,探討瞭“超低速區”中後鈣鈦礦相(Post-Perovskite)的穩定區間,以及該層物質的垂直混閤機製。 --- 第二篇:地幔對流的驅動力與物質循環機製 地幔對流是地球錶麵闆塊運動的根本動力。本篇著重於對流模式的復雜性以及物質在深部循環中的相變與熔融。 2.1 粘滯性在壓力和溫度梯度下的變化: 考察瞭橄欖石在不同壓力條件下嚮更緻密相(如瓦斯利石、布裏奇曼石)的轉變如何影響地幔的有效粘滯性。討論瞭對流是分層對流(地幔上、下地幔分離)還是全地幔對流的主導模式。 2.2 俯衝闆片的深部演化與脫水: 詳細描述瞭俯衝闆片進入地幔深部後,其含水礦物(如蛇紋石、角閃石)的脫水反應路徑。這些釋放齣的水蒸氣如何嚮上遷移,引發地幔楔的熔融,並最終成為島弧火山岩漿的源頭。引入瞭高壓實驗模擬的脫水反應動力學數據。 2.3 慢速區(LVZ)的形成與岩漿房: 分析瞭地幔柱頂部以及大洋岩石圈地幔中廣泛存在的慢速區。探討瞭它們是由於部分熔融(<1%),還是由於高溫引起的晶格缺陷或水緻軟化現象。 --- 第三篇:岩漿起源、遷移與深源火山作用 本篇將研究從地幔深處到地殼岩漿房的物質熔融與上湧過程。 3.1 非平麵熔融模型(Decompression Melting): 重點分析瞭洋中脊和地幔柱根部在減壓過程中,如何精確達到固相綫以下開始熔融的條件。引入瞭新的熱力學模型來預測熔融的程度和初始岩漿的化學成分。 3.2 地幔柱(Plumes)的動力學模擬: 對地幔柱的形成、上升軌跡及其在660公裏間斷麵處的“鋪展”現象進行三維數值模擬。討論瞭“熱點”火山活動(如夏威夷、冰島)與地幔柱的直接關聯性,並對比瞭來自不同深度的地幔物質在源區的化學特徵。 3.3 構造環境對火山物質的控製: 將深源物質的輸齣與淺部構造環境結閤,比較瞭裂榖、俯衝帶和地幔熱點區域噴發物的地球化學指紋,特彆是同位素示蹤(Sr, Nd, Hf, Pb)如何揭示源區的年齡和物質來源(是新生地幔還是被俯衝物質同化的古老地幔)。 --- 第四篇:地核與地球磁場的發電機原理 本書探討瞭地球最核心的動力學係統——地核對流和地磁場的起源。 4.1 核心-地幔邊界(CMB)的熱流與化學交換: 評估瞭地核嚮地幔釋放的熱流密度,這是驅動地幔對流的外部熱源之一。研究瞭CMB處物質混閤(如富集物質的遷移)對地球內部演化的長期影響。 4.2 外核的電導率與流變學: 討論瞭液態鐵鎳閤金中對流的流體力學(Magnetohydrodynamics, MHD)控製方程。分析瞭熱對流與成分對流(因輕元素在結晶過程中被排斥)在驅動發電機中的相對貢獻。 4.3 磁場極性轉換(Reversals)的深層機製: 結閤地質記錄和MHD模擬,探討瞭地核液態金屬流動的臨界條件,以及何時這些流動會變得不穩定,從而導緻地球磁場發生快速的極性倒轉事件。 --- 第五篇:地球深部物質的相變與高壓礦物物理學 本篇側重於高壓實驗和理論計算在確定地幔物質結構和反應性中的作用。 5.1 橄欖石到尖晶石結構的高溫高壓相變: 精確測定(Mg,Fe)2SiO4 在地幔過渡帶(410km和520km間斷麵)的相變壓力和溫度,以及這些相變對地震波速度的貢獻。 5.2 660公裏間斷麵的化學不連續性: 深入研究瞭布裏奇曼石(Bridgmanite)和鐵方石(Ferropericlase)在接近660km深度時的分解反應,以及這種分解是否形成瞭化學上的不連續麵,從而物理上阻礙瞭深部和上部地幔的物質交換。 5.3 極端條件下的元素溶解度與分配係數: 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確定瞭在數百萬個大氣壓下,揮發性元素(如水、碳)在深層礦物中的溶解度,這對理解地幔的“乾性”或“濕性”狀態至關重要。 --- 第六篇:深部過程對地錶環境的長期反饋 本書的收官部分,將目光投嚮地球深層活動如何塑造其宜居環境。 6.1 地幔脫氣與古大氣成分的演變: 追蹤火山活動釋放的氣體(CO2, H2O, N2)如何通過數億年的時間尺度,影響海洋的化學性質和地球的溫室效應。 6.2 地幔熱力學與超大陸鏇迴: 分析地幔柱的頻繁齣現和闆片俯衝的效率,如何影響地殼的增生速度和岩石圈的穩定性,並與超大陸(如盤古大陸)的聚閤與裂解周期建立聯係。 6.3 深源物質對地錶元素循環的貢獻: 探討瞭地幔物質在岩漿分異過程中,將地球形成初期積纍的、不易在地錶遷移的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輸送到地殼錶麵的過程,這些元素是地質年代學測定的基礎,也是生命形成所需微量元素的最終來源。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地球物理學、岩石學、地球化學、行星科學領域的高級本科生、研究生及專業研究人員。它不僅是深入理解地球內部動力學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激發未來深層地球科學研究方嚮的理論基礎讀物。全書包含大量最新的模型圖、實驗數據與全球觀測結果的對比分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海底兩萬裏》的續集,《深淵之歌:亞特蘭蒂斯的秘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海底世界的想象。它不像很多科幻小說那樣堆砌技術名詞,而是用一種非常浪漫主義和哲學化的視角,描繪瞭一個隱藏在深海之下的失落文明。書的開篇就極具吸引力,主人公在一次潛艇事故後,意外闖入瞭一個被巨大能量場保護的未知海域,在那裏,他發現瞭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書中對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描繪,既有高科技的奇幻,也有古老文明的神秘。比如那些能夠與生物心靈感應的居民,那些利用海底火山能量的建築,以及他們對宇宙和生命的獨特理解。作者在敘述中,沒有過分強調技術細節,而是更多地關注亞特蘭蒂斯人的哲學思想和精神追求,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哲學意味和人文關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海洋共生”的理念,亞特蘭蒂斯人與海底生物和諧共存,互不侵犯,甚至能夠心靈相通,這種設定讓我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有瞭全新的思考。雖然這本書充滿奇幻色彩,但它所傳達的關於生命、文明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卻讓人迴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

《蔚藍的呼喚:海洋汙染與生態危機》這本書,真的是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我一直對海洋保護很關注,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超我想象。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且充滿緊迫感的筆觸,揭示瞭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係統造成的巨大破壞。從塑料垃圾如何威脅海洋生物,到工業廢水如何改變海水成分,再到過度捕撈如何導緻漁業資源的枯竭,書中用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一點點地堆積起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我特彆記住瞭關於微塑料對食物鏈頂端生物影響的那一部分,看著那些曾經威嚴的鯨魚和海鳥,體內被微塑料所侵蝕,真的讓人心痛。這本書不僅僅是陳述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很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個人行為的改變,到國際社會層麵的閤作,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海洋保護區”設立的案例分析,以及這些保護區在恢復海洋生態方麵的顯著成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旁觀者,而是真正意識到自己也肩負著保護海洋的責任。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堅定瞭我支持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環保行動的決心。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能夠喚醒人們內心的良知和行動的力量。

評分

這次終於入手瞭心心念念的《深海奇航:海洋生物的生存智慧》,拿到書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藝術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下,幾隻色彩斑斕的深海魚類若隱若現,立刻把我帶入瞭神秘的海洋世界。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精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描述所吸引。書的內容主要圍繞著各種奇特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展開,比如那些生活在漆黑無光的海溝裏的生物,它們是如何進化齣能夠發齣微光的器官來吸引獵物或者配偶的?又比如那些能夠承受巨大水壓的生物,它們的身體結構究竟有什麼特彆之處?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比如 anglerfish 的發光誘餌,或者幽靈鯊特有的骨骼結構,詳細講解瞭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進化,讓我不得不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時不時穿插一些科研人員的考察經曆,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和發現的樂趣,仿佛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跟隨科考隊一起潛入深海,親眼見證這些生命的奇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鮟鱇魚的繁殖方式,雄魚會寄生在雌魚身上,最終退化到隻剩下生殖器官,這種極緻的犧牲和依賴,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也讓我對生命的延續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知識性強,而且文學性也很高,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絕對是海洋生物愛好者的必讀書目。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星辰大海的徵途:古代航海文明的輝煌》的書,我打開它的瞬間,就被它那宏大的敘事和豐富的曆史細節所吸引。書的封麵就設計得非常有氣勢,一幅古老的星圖搭配著帆船的剪影,仿佛在訴說著那些勇敢的航海傢們如何憑藉著勇氣和智慧,徵服茫茫大海。書的內容主要聚焦於那些在人類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航海文明,比如腓尼基人如何在地中海建立起貿易帝國,維京人如何穿越北大西洋,以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作者在講述這些曆史故事時,非常注重細節的還原,從古代船隻的構造,到導航技術的演變,再到航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中國航海技術的介紹很感興趣,比如羅盤的應用、天文導航的原理,以及當時先進的造船工藝,讓我對祖先的智慧感到無比自豪。書中還穿插瞭很多關於古代航海傢們冒險經曆的傳說和記載,比如馬可·波羅東遊的傳奇,這些故事讀起來就像是引人入勝的探險小說,讓人不禁熱血沸騰。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古代航海的曆史,更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勇於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精神,這種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評分

拿到《潮汐之舞:海洋動力學的奧秘》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沒想到卻讓我大開眼界。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富有現代感,海浪的流暢綫條貫穿其中,暗示著這本書將要揭示的正是海洋的動感之美。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海洋的各種動力學現象,比如潮汐是如何形成的,洋流是如何流動的,以及海浪的産生和傳播機製。作者在講解復雜的科學原理時,用瞭大量的圖錶和生動的比喻,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潮汐的部分,書中詳細解釋瞭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引力造成的潮汐現象,並通過不同地區的潮汐圖,展示瞭潮汐的周期性和地域性差異,讓我對每天看似規律的潮起潮落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全球洋流的講解也同樣精彩,它闡述瞭洋流在全球氣候和生態係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們是如何連接起世界各地的海洋環境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海洋並非靜止不動,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復雜運動的動態係統,這種認識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也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