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物誌 昆蟲綱 第六十七捲 半翅目 葉蟬科(二) 大葉蟬亞科

中國動物誌 昆蟲綱 第六十七捲 半翅目 葉蟬科(二) 大葉蟬亞科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楊茂發,孟澤洪,李子忠 著
圖書標籤:
  • 動物學
  • 昆蟲學
  • 半翅目
  • 葉蟬科
  • 大葉蟬亞科
  • 中國動物誌
  • 昆蟲綱
  • 分類學
  • 物種
  • 圖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9503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2054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動物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6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專述中國現生艾納螺總科的陸生軟體動物,涉及2科16屬189種和亞種。內容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扼要綜述瞭研究曆史,討論瞭該總科的比較形態學、係統學地位、地理分布格局和標準描述係統,介紹瞭該類群物種的生物學、生態學價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等。各論分述瞭總科、科、屬、種和亞種的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地理分布,對其中大部分類群進行瞭分類學厘訂,並列齣各級分類階元的檢索錶。

目錄

前言
總論
一、研究簡史與分類概況
(一)亞科學名變化
(二)分類地位和識彆特徵
(三)分類係統
(四)研究簡史
1.世界研究簡史
2.中國研究簡史

二、形態特徵
(一)體軀量度
(二)體色
(三)頭部
(四)胸部
(五)腹部

三、生物學與生態學
(一)生活史
(二)生活習性
1.卵
2.若蟲
3.成蟲
(三)性二型與多型現象
(四)空間分布型
(五)溫度與生長發育
(六)天敵
(七)內共生菌

四、經濟意義與防治
(一)寄主植物及危害
(二)預測預報及防治
1.預測預報
2.防治指標
3.防治方法

五、區係分析
(一)中國大葉蟬亞科屬級地理分布
(二)中國大葉蟬亞科種級區係分析
1.中國大葉蟬亞科種級階元在世界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2.中國大葉蟬亞科種級階元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三)大葉蟬在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彆行政區的分布

六、材料與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1.標本收集
2.標本製作與保存
3.雄性外生殖器解剖與觀察
4.特徵術語
5.繪圖和圖像拍攝
各論
大葉蟬亞科
1.平大葉蟬屬
(1)紅紋平大葉蟬
(2)峨眉平大葉蟬,新種
2.斑大葉蟬屬
(3)齒莖斑大叫蟬
(4)紫色斑大葉蟬
(5)黑色斑大葉蟬
(6)阿薩姆斑大葉蟬
(7)金翅斑大葉蟬
(8)點翅斑大葉蟬
(9)印斑大葉蟬
(10)黑條斑大葉蟬
(11)縱帶斑大葉蟬
(12)黑脈斑大葉蟬
(13)比利斑大葉蟬
(14)平莖斑大葉蟬
(15)凹斑大葉蟬
(16)黑腹斑大葉蟬
(17)紅斑大葉蟬
(18)煙膜斑大葉蟬
(19)黃斑大葉蟬
(20)中斑大葉蟬
(21)紅條斑大葉蟬
(22)鈎突斑大葉蟬
(23)左氏斑大葉蟬
(24)藍斑大葉蟬
(25)紅翅斑大葉蟬
(26)雙條斑大葉蟬
(27)五峰斑大葉蟬
(28)周氏斑大葉蟬
(29)尖峰斑大葉蟬
(30)盈江斑大葉蟬
(31)多色斑大葉蟬
(32)雷山斑大葉蟬
(33)翼突斑大葉蟬
(34)張氏斑大葉蟬
(35)墨脫斑大葉蟬,新種
(36)颱灣斑大葉蟬,新種
(37)雙突斑大葉蟬,新種
(38)黑足斑大葉蟬,新種
3盾大葉蟬屬
(39)刀突盾大葉蟬
4條大葉蟬屬
(40)色條大葉蟬
(41)磺條大葉蟬
(42)褐紋條大葉蟬
(43)林剋條大葉蟬
(44)短莖條大葉蟬
(45)隱紋條大葉蟬
(46)黑色條大葉蟬
(47)黑紅條大葉蟬
(48)康特條大葉蟬
(49)橙條大葉蟬
(50)披紋條大葉蟬
(51)大斑條大葉蟬
(52)格氏條大葉蟬
(53)變異條大葉蟬
(54)黃帶條大葉蟬
(55)擬隱條大葉蟬
(56)湖北條大葉蟬
(57)黑緣條大葉蟬
(58)紅條大葉蟬
(59)圓斑條大葉蟬
(60)角斑條大葉蟬
(61)彎紋條大葉蟬
(62)黃翅條大葉蟬
(63)黑紋條大葉蟬
(64)隱斑條大葉蟬
(65)三斑條大葉蟬
(66)黑圓條大葉蟬
(67)黑頭條人葉蟬
(68)單斑條大葉蟬
(69)黑背條大葉蟬
(70)麯斑條大葉蟬
(71)黃條大葉蟬
(72)黃斑條大葉蟬
(73)黑體條大葉蟬
(74)黑帶條大葉蟬
(75)橙色條大葉蟬
(76)黑胸條大葉蟬
(77)黑翅條大葉蟬
(78)李氏條大葉蟬
(79)黃氏條大葉蟬
(80)指突條大葉蟬
(81)中帶條大葉蟬
(82)基紅條大葉蟬
(83)白斑條大葉蟬
(84)黃脈條大葉蟬
(85)黑顔條大葉蟬
(86)棕翅條大葉蟬
(87)短突條大葉蟬
(88)波緣條大葉蟬
(89)箭尾條大葉蟬
(90)墨脫條大葉蟬
(91)叉尾條大葉蟬
(92)三齒條大葉蟬
(93)再華條大葉蟬
(94)細長條大葉蟬
(95)金氏條大葉蟬
(96)吳氏條大葉蟬,新種
(97)裂端條大葉蟬,新種
(98)翹尾條大葉蟬,新種
(99)叉突條大葉蟬,新種
(100)弓突條大葉蟬,新種
(101)亮黑條大葉蟬,新種
(102)直突條大葉蟬,新種
(103)彎突條大葉蟬,新種
(104)長突條大葉蟬,新種
(105)膜突條大葉蟬,新種
(106)膨端條大葉蟬,新種
(107)橫帶條大葉蟬,新種
(108)菱紋條大葉蟬,新種
(109)喙端條大葉蟬,新種
(110)白翅條大葉蟬,新種
(111)魚尾條大葉蟬,新種
(112)鵝頭條大葉蟬,新種
(113)歆逢條大葉蟬,新種
(114)瘤齒條大葉蟬,新種
(115)多毛條大葉蟬,新種
(116)樟木條大葉蟬,新種
(117)雲南條大葉蟬,新種
(118)田氏條大葉蟬,新種
(119)黃腹條大葉蟬,新種
(120)紅點條大葉蟬,新種
(121)嚴氏條大葉蟬,新種
(122)黃褐條大葉蟬,新種
(123)帽舌條大葉蟬,新種
(124)何氏條大葉蟬,新種
(125)常氏條大葉蟬,新種
(126)劉氏條大葉蟬,新種
(127)黃足條大葉蟬,新種
……
5.巴大葉蟬屬
6.雙突葉蟬屬
7.凹大葉蟬屬
8.大葉蟬屬
9.可大葉蟬屬
10.凸唇葉蟬屬
11.凸綠葉蟬屬
12.突額葉蟬屬
13.邊大葉蟬屬
14.宙翅葉蟬屬
15.柄大葉蟬屬
16.南無僧葉蟬屬
17.透大葉蟬屬
18.短翅葉蟬屬
19.帕葉蟬屬
20.乾大葉蟬屬
21.洋大葉蟬屬
22.長大葉蟬屬
23.擬長大葉蟬屬
24.長冠葉蟬屬
25.淡翅葉蟬屬
26.尖頭葉蟬屬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中名索引
學名索引
《中國動物誌》已齣版書目
翻版
中國動物誌 昆蟲綱 鳥綱 導言 《中國動物誌》是一部係統、全麵反映中國動物區係多樣性和演化曆程的巨型工具書。它秉持嚴謹的科學態度,旨在為國內外學者、科研人員、自然保護工作者及廣大生物學愛好者提供可靠、權威的物種信息。本書的編纂匯集瞭中國昆蟲學、動物學界眾多資深專傢學者的智慧與心血,以拉蒂默氏(Latreille)分類係統為基礎,結閤現代分子生物學證據,對中國境內所有動物類群進行逐綱、逐目的詳細梳理。 本書的鳥綱捲,是《中國動物誌》係列中繼昆蟲綱、哺乳綱、魚綱之後,又一部聚焦於脊椎動物重要類群的重點成果。鳥類作為地球上適應性最強的脊椎動物之一,其在生態係統中的功能多樣性極其顯著。本捲的編纂曆程曆時十餘年,數據采集和物種描述工作覆蓋瞭中國廣袤的地域,包括青藏高原、東北林區、華南亞熱帶雨林、西北乾旱區等所有主要的生物地理區。 結構與內容概述 本捲嚴格遵循現代鳥類學分類體係,以《西摩爾氏(Sibley-Ahlquist)鳥類分子係統發育手冊》和《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指導框架,但同時兼顧瞭中國本土研究的特有發現和傳統分類學上的貢獻。全書共分為若乾總科、科、亞科、屬和種。 一、 基礎信息與方法論 每種鳥類的描述均包含以下核心信息模塊: 1. 中文名與英文名: 采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確認的標準名稱,並附注國際公認的英文俗名及學名(拉丁學名)。 2. 學名異名與曆史沿革: 詳細列齣該物種在曆史文獻中曾用過的不同學名,以及物種分類地位的變動情況,強調瞭對物種定義的精確性。 3. 正模標本信息: 記錄正模標本的采集地、采集人、保存機構(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自然曆史博物館等),確保物種定義的溯源性。 二、 形態學描述 形態學部分是本書最為詳實的部分,力求提供精確的量化數據和細緻的文字描述,旨在使野外觀察者或標本館工作人員能夠無歧義地鑒定物種。 外部形態: 詳細記錄體長、翼展、尾長、跗蹠長、喙長等關鍵測量數據。特彆關注羽衣的季節性變化(如夏羽、鼕羽)、繁殖羽與非繁殖羽的差異。對性彆二態性(如雄鳥和雌鳥的體色差異)進行瞭重點描繪。 羽毛細節: 對初級飛羽、次級飛羽、覆羽的顔色、斑紋、邊緣色進行精細刻畫。例如,對於鶴形目鳥類,對飛羽末端的著色和缺刻進行瞭詳細描述。 頭部特徵: 細緻描述眼先、頰紋、耳羽、眼先膜的顔色;喙的形狀、顔色、蠟膜的形態是重要的鑒彆特徵。 足與趾: 記錄跗蹠和趾的顔色,以及趾序(如對趾型、異趾型)的特徵。 三、 分布與生態 本部分側重於中國境內的地理分布範圍、垂直活動範圍及生境偏好。 地理分布: 采用“省級分布”和“具體地點記錄”相結閤的方式。對於候鳥,詳細區分瞭繁殖地、越鼕地和遷徙停歇地。對於留鳥,明確瞭其在特定地理區域的分布密度和穩定程度。 生境選擇: 描述瞭鳥類偏好的棲息類型,如高山草甸、常綠闊葉林、竹林、河漫灘濕地、海岸帶等。例如,對某些特有種,會具體指齣其在特定海拔帶的優勢植被類型。 種群變動: 結閤最新的野外調查數據,對種群數量的趨勢進行瞭定性描述,例如“穩定增長”、“局部下降”或“數據不足”。 四、 習性與繁殖 這一部分揭示瞭鳥類的行為生態學特徵。 食性: 詳細區分瞭動物性食(如昆蟲、小型脊椎動物)、植物性食(如種子、果實)以及雜食性。對於捕食性鳥類,會記錄主要的獵物類型。 鳴叫與通訊: 對不同種類的鳴唱、警叫、聯係叫進行瞭描述,並盡可能引用瞭聲譜圖的分析結果,盡管文字描述難以完全替代聲音信息。 繁殖生物學: 記錄瞭繁殖期的起止時間、巢址選擇(如樹洞、地麵、懸崖)、巢材的構成,以及每窩産卵數、孵化期和雛鳥離巢時間。對親鳥的育雛分工也有所提及。 五、 亞種劃分與討論 針對那些在中國境內有多個地理種群(亞種)的物種,本捲進行瞭嚴謹的區分和命名。 亞種描述: 對每一個被認可的中國亞種,都單獨列齣其區彆於模式亞種的形態特徵(通常是羽毛色度、體型大小的細微差異)。 分類討論: 對於存在爭議的分類地位(如某些地域種群是否應升級為獨立物種),本捲基於現有形態學和分子證據,提齣瞭編纂委員會的傾嚮性意見,並指明未來研究的方嚮。 重要性與特色 《中國動物誌 鳥綱》的齣版,極大地填補瞭中國鳥類學研究在係統總結方麵的空白。其數據采集的廣度和深度,遠超以往的區域性圖鑒。它不僅是物種鑒定的權威參考,更是一部記錄中國鳥類資源現狀、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信息的國傢級寶庫。特彆是對中國特有種和瀕危種的詳細記錄,為《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的修訂提供瞭堅實的科學依據。本書的文字風格保持瞭傳統科學著作的嚴謹與客觀,確保瞭信息的權威性和持久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個不摺不扣的昆蟲愛好者,尤其癡迷於葉蟬那斑斕的色彩和跳躍的身姿。每次在野外發現一隻形態獨特的葉蟬,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喜悅。而《中國動物誌》係列,無疑是我在探索昆蟲世界道路上最可靠的嚮導。這次的第六十七捲,聚焦於半翅目下的葉蟬科(二)以及更細緻的大葉蟬亞科,我簡直要欣喜若狂瞭!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否收錄瞭我曾經在某個山區偶然發現但從未找到確切名稱的葉蟬。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盡的檢索錶,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鎖定我所觀察到的葉蟬的準確名稱,這對於我整理自己的昆蟲標本和觀察記錄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我對於大葉蟬亞科的各個屬、種的生物學特性,如它們的食草偏好、繁殖習性、以及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都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在我手中,就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葉蟬王國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其豐富多彩的奧秘。

評分

這套《中國動物誌》係列一直是我案頭必備的寶典,尤其是我這位對昆蟲有著狂熱愛好的 amateur entomologist,更是將其視為無價之寶。這次拿到第六十七捲,翻開扉頁,看到是半翅目下屬的葉蟬科(二),更是心潮澎湃。雖然我對葉蟬的瞭解尚淺,但僅從這厚重的篇幅和精美的插圖就能感受到編著者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這項工作的投入。看著那些栩栩如生的葉蟬形態圖,我仿佛能想象齣它們在陽光下在草葉間跳躍的樣子。書的裝幀也一如既往地優秀,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與用心。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大葉蟬亞科的詳細介紹,因為這個亞科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總是能給我帶來很多驚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它們的分類係統、地理分布、生活習性,以及最重要的——它們的鑒彆要點。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一定能對葉蟬這個傢族有更深入、更係統的認識,也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進行野外采集和觀察的靈感。

評分

作為一名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的學生,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搜集能夠幫助我深入瞭解生物世界的書籍。《中國動物誌》係列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作”,我曾有幸拜讀過其中的幾捲,對其嚴謹的編纂和豐富的知識內容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次的新書《中國動物誌 昆蟲綱 第六十七捲 半翅目 葉蟬科(二) 大葉蟬亞科》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半翅目”、“葉蟬科”、“大葉蟬亞科”這些術語對我來說還有些陌生,但我相信,這一定是一本係統、權威的昆蟲學專著。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大葉蟬亞科的分類係統,讓我能夠理清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理解它們在演化過程中的脈絡。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包含豐富的形態學細節描述,特彆是那些有助於區分相似種類的關鍵特徵,這將極大地幫助我提升在自然觀察中的識彆能力。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個引領我探索科學奧秘的啓明星。

評分

這次偶然在書店看到瞭這本《中國動物誌》,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昆蟲學傢,但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設計立刻吸引瞭我。書名中的“中國動物誌”本身就帶有一種權威感和曆史感,而“昆蟲綱”又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領域。當看到是關於半翅目葉蟬科(二)的大葉蟬亞科時,我雖然不熟悉這些專業名詞,但從書的整體感覺就能判斷齣這是一部非常嚴謹的學術著作。我翻閱瞭幾頁,裏麵的插圖非常清晰,雖然有些圖例我難以理解其專業含義,但能看齣其細節描繪之精細,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微小生物的生命力。我喜歡這類能夠拓展我知識邊界的書籍,即使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也能從中獲得很多樂趣和啓發。這本書給我一種深邃、廣博的感覺,讓我對中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意,也激發瞭我想要去瞭解更多關於這些奇妙生物的好奇心。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人員,我深知準確識彆病蟲害關鍵在於對害蟲種類的準確鑒定。因此,當我得知《中國動物誌》齣版瞭關於葉蟬科的專著,尤其是分冊到瞭如此細緻的大葉蟬亞科,我感到非常振奮。在實際工作中,葉蟬類昆蟲因其繁殖快、遷飛能力強,常常給作物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許多葉蟬的形態又十分相似,給防治帶來極大睏擾。我一直期盼有這樣一本權威、詳實的工具書,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地辨識不同種類的葉蟬,從而製定齣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防治策略。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一綫科研和生産人員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大葉蟬亞科各個類群的形態特徵描述和圖鑒,希望能從中找到快速鑒彆的有效方法,並在實際工作中得以應用,為保障農業生産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