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奬的得主康拉德?洛倫茨的一本論文集,其中收錄瞭他1931年至1942年期間所寫的6篇論文,論述瞭動物行為學研究中的多個重要概念。對動物行為學、尤其是早期動物行為學發展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這是奧地利著名動物學傢洛倫茨的一本論文閤集,主要收錄瞭他1931—1942年間的6篇論文,它們為我們提供瞭大量的有關洛倫茨早期研究的資料。這些早期論文充滿創新的觀點和大傢感興趣的評論,論及瞭鳥類的特異性本能行為模式、不同的鳥類夥伴形式(父母夥伴、嬰兒夥伴、性夥伴、社會性夥伴、同胞夥伴)等有趣的話題。即使對非專業讀者來說,這些文章也是非常有趣且值得一讀的。
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1903—1989),奧地利著名動物學傢,被稱為“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德國《明鏡》周刊評論他是“動物靈魂方麵的愛因斯坦”。他提齣瞭行為科學中的多個重要概念,如印記現象和先天釋放機製。由於動物行為研究方麵的開拓性成就,洛倫茨與弗裏施、廷貝亨共獲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奬。除瞭在學術上的成就之外,洛倫茨較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在動物行為方麵的通俗寫作,他所著的《論攻擊》 (Das sogenannte Böse)、《所羅門王的指環》 (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ögeln und den Fischen)、《狗的傢世》(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灰雁的四季》 (Das Jahr der Graugans)等多部作品至今依舊廣受好評和喜愛。
緒論
論社會性鴉科鳥類的行為(1931)
對鳥類中物種特異性本能行為模式識彆方法的思考(1932)
鳥類生活環境中夥伴關係的影響:同種動物作為
社會行為模式的誘因(1935)
關於“本能”概念的建立(1937)
灰雁翻卵行為中的趨性和本能行為模式(1938)
歸納和目的論心理學(1942)
注釋
參考文獻
對於《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我一直保持著一種探索的姿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學術嚴謹性,書頁間充斥著大量的圖錶、數據和參考文獻,這錶明作者在內容上做瞭非常充分的準備。我在瀏覽目錄時,注意到書中對動物的社會性行為,例如群體生活、閤作捕食、甚至是群體內部的決策機製,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這讓我産生瞭一個很大的疑問:我們人類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社會組織形式和互動模式,是否也能在動物界找到一些模糊但又深刻的影子?書中的一些章節,探討瞭動物的情感錶達和親子依戀,這讓我對“情感”這個概念有瞭更廣泛的理解,它可能並不僅僅是人類獨有的體驗,而是生物進化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生存和繁衍機製。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我個人覺得非常有特色,它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並沒有顯得過於枯燥,反而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變得易於理解。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拓寬我對於“行為”這個概念的認知邊界,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類社會運作的新穎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我最近剛好有機會翻閱瞭一下,雖然我還沒能細緻地深入閱讀,但初步的瀏覽讓我産生瞭許多思考。首先,它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采用瞭一種比較沉穩而又不失學術氣息的風格,封麵上的插圖隱約透露著動物的剪影,又巧妙地融入瞭一些抽象的綫條,似乎在暗示著研究的復雜性和跨越物種的共通性。在目錄的瀏覽過程中,我注意到書中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從基本的行為模式觀察,到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溝通方式,甚至涉及到瞭情感錶達和認知能力的對比。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動物社群中等級製度形成和維護的章節感到好奇,這是否能為理解人類社會中的權力動態提供新的視角?同時,書中引用的研究案例和理論模型,看起來都頗具說服力,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嘗試構建一個理解行為的框架,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外延學科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對它能否真正地在看似不相關的動物和人類行為之間找到有趣的連接點,以及這種連接是否能夠引發我關於自身以及社會的新認識,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作為一名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的期待值一直很高。讀瞭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學觀察報告,隻不過它的研究對象橫跨瞭動物界和人類社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動物繁殖策略和親子關係的研究感到著迷,這些看似原始的生存本能,在人類社會中又演變成瞭怎樣復雜的情感紐帶和婚姻製度?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關於靈長類動物中的閤作與競爭,讓我不得不思考,人類社會中的許多衝突和閤作,是否也能在更古老的行為模式中找到根源?它提齣的“行為生態學”視角,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其實都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生存壓力息息相關。我喜歡它在分析問題時,能夠將微觀的行為細節與宏觀的社會結構聯係起來,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使得分析更加全麵和深刻。感覺這本書在挑戰一些我們對人類行為的固有認知,引導我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驅動力。
評分我拿到《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足夠“厚重”,無論是從書籍的體積還是內容的深度上,都預示著這是一部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作品。粗略翻閱之後,我發現它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書中關於動物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章節,尤其吸引我。那些關於動物如何通過試錯、模仿甚至工具使用來適應環境的描述,讓我不禁思考,人類的創造力和智慧,是否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它所探討的動物交流方式,比如聲音、氣味和肢體語言,也讓我意識到,溝通的復雜性遠不止於語言本身,在人類社會中,那些非語言的信號,可能承載著更為豐富的情感和意圖。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清晰,每一章都像是對某一類行為模式的深入剖析,而且引用的文獻資料看起來非常紮實,這讓我對內容的可靠性很有信心。我期待著能在接下來的閱讀中,發現更多能夠引發我“啊,原來是這樣!”的時刻,並希望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行為的根源和動機。
評分這本《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給我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坦白說,我之前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並沒有太多的涉獵,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自然界的好奇心。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各種動物的習性,而是以一種嚴謹而又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將這些觀察與人類的行為模式進行對照和分析。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動物遷徙和導航機製時,所引用的那些令人驚嘆的生物學原理,這讓我不禁思考,人類在現代社會中,是否也存在著某種“內心導航”係統,在麵對選擇和睏境時,引導著我們的方嚮?書中對動物學習和記憶機製的闡述,也讓我聯想到自身學習過程中的種種體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模仿和重復,背後可能蘊含著多麼精密的神經迴路和進化邏輯。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生動的敘述,讀起來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學者娓娓道來,分享他的智慧和見解。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更深入地瞭解動物,更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自身,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深刻奧秘。
評分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
評分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第一捲)
評分很好的專題,找時間學習。
評分物美價廉 很喜歡 好評 送貨快
評分好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好
評分這套書真好,專業翻譯,後附詳盡文獻目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