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生態學名著譯叢

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生態學名著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尤金·P·奧德姆 著,何文珊 譯
圖書標籤: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科學史
  • 社會科學
  • 名著
  • 譯著
  • 交叉學科
  • 環境問題
  • 科學哲學
  • 生態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795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31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生態學名著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地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生命支持係統一不僅支持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是人類的維生係統。我們要充分瞭解這個係統,纔能保護和維持這個係統本身的質量,更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建立起自我維持的宇宙維生係統,以供開拓其他行星,建立太空基地。為此,我們還應掌握由自然環境提供的維生方麵的非市場化(因無市場價格而無償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瞭解它們是如何與經濟、社會、文化及大多數其他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從廣泛的意義上說,生態學這門科學為理解以上這些問題提供瞭背景知識。《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生態學名著譯叢》各章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來介紹地球的重要過程。前麵三章以非專業性語言概述瞭“地球飛船”上的生命現象。其後五章提供專業性的詳細內容和實例。跋總結瞭我們從生態學中學到的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處理人類所麵臨睏境的知識。

目錄

緒論 阿波羅13號的太空之行
1.倒計時
2.氧氣箱的爆炸
3.宇宙飛船與地球生命支持係統的對照

第一章 支持生命的環境
1.生物圈2號實驗
2.維持城市一工業區
3.紐約灣
4.伊利諾伊河
5.點源與非點源汙染
推薦讀物

第二章 組織層次
1.生態等級
2.混沌産生有序
3.時間和尺度的重要性
4.生態一經濟學的創立及其他邊緣學科
5.湧現性原理
6.新生態學
7.害蟲和外來種
8.等級理論的應用
9.關於模型
推薦讀物

第三章 生態係統¨
1.生態係統模型
2.陸地生態係統和水生生態係統
3.異養生態係統
4.非生物成分
5.梯度和群落交錯區
6.生物群落:棲息地和生態位
7.生物群落:物種結構
8.“雜草”問題
9.景觀生態學和人文範疇
10.多樣化不隻給生命提供色彩
11.景觀多樣性
12.生態係統類型
13.蓋亞假說
14.生態等級的控製
15.無生命的土地
推薦讀物

第四章 能量學
1.能量單位
2.能量定律
3.太陽輻射
4.對臭氧層的威脅
5.地錶層的輻射環境
6.穿過生物圈的能流
7.能量聚集度:能集
8.初級生産力
9.源一匯能量學
10.光閤作用的種類
11.世界初級生産力的分布
12.人類的食物
13.飼養動物的食物
14.海洋食品
15.燃料和縴維的生産
16.食物網的能量分配
17.個體的能量分配
18.基於能量的生態係統分類
19.能源展望
20.淨能概念
21.能量和貨幣
推薦讀物

第五章 物質循環和生存的物理條件
1.水循環
2.奧加拉拉(Ogallala)含水層麵臨的睏境
3.鹽化作用
4.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循環的兩種基本類型
6.氮循環
7.磷循環
8.硫循環
9.錯位的資源
10.臭氧,一種“化學雜草”
11.全球碳循環
12.不易平衡的全球冷暖
13.其他大氣氣體
14.貧養土地的營養循環
15.再循環途徑
16.紙的再循環
17.限製因子概念
18.因子補償作用
19.生物鍾
20.作為生態因子的火
21.土壤資源
22.土壤發育
23.主要的土壤類型
24.土壤位移:自然與人類的促進作用
25.可持續耕作
26.有毒廢物:工業社會的禍根
27.原料減量和成本內在化
28.輔助-脅迫模型
推薦讀物

第六章 種群和群落生態學
1.種群增長模型
2.r-選擇和K-選擇
3.修正的環境容納量
4.能量使用的最優化
5.狩獵蜘蛛和結網蜘蛛
6.空間利用
7.遺傳多樣性
8.復閤種群動態
9.人口增長
10.兩物種間的相互作用
11.競爭
12.競爭性排斥和共存
13.捕食者和獵物
14.食草作用
15.寄生物和宿主
16.偏利共生、協作與互利共生
17.地衣
18.網絡狀互利共生
推薦讀物

第七章 發育與進化
1.例子:棄耕地的演替
2.演替理論:簡史
3.演替的類型
4.生態係統發育模型
5.微宇宙模型
6.自源生態係統發育的錶格模型
7.時間因素和異源力
8.動態的海灘
9.衰老演替和循環演替
10.波動一穩定亞演替頂極
11.生態係統發育對土地利用規劃的意義
12.網絡復雜性理論
13.演替失敗時
14.生物圈的進化
15.藍細菌:第一次重大突破
16.進化的機製
17.宏觀進化與微觀進化
18.物種形成
19.人工選擇和遺傳工程
20.島嶼生物地理學
21.協同進化
22.協作和復雜性的進化:群體選擇
推薦讀物

第八章 世界上主要的生態係統類型
1.海洋
2.河口與海岸
3.紅樹林與珊瑚礁
4.溪流與江河
5.湖泊與池塘
6.淡水沼澤
7.有林濕地
8.陸地生物群落區
9.荒漠
10.苔原
11.草原
12.森林
13.收獲森林
14.洞穴
15.我們的林緣生境
16.農業生態係統
17.傳統的與工業化的農業生態係統
18.城市-工業技術-生態係統
推薦讀物

跋 從年輕到成熟的過渡
1.全球模型
2.令人擔憂的差距
3.生態評價
4.曆史展望
5.社會陷阱
6.實現完全循環
7.支配和管理
8.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9.人文景觀:確定重點
10.技術發展的雙重性
11.修正的恢復生態學
12.修正的輸入管理
13.人類行為和環境變化
14.環境倫理學和環境美學
15.二重資本理論
16.人類和生物圈的宿主-寄生物模型
17.倫理生存模型
18.小結:長期的轉變
推薦讀物
索引
圖片版權說明
譯後記
科學前沿:跨學科視野下的新探索 本書聚焦於當代科學研究中日益凸顯的交叉學科前沿領域,旨在為讀者呈現一係列突破傳統學科壁壘、融閤多元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本書精選的論文和研究報告,涵蓋瞭從基礎理論構建到實際應用轉化的多個層麵,深刻反映瞭當前科學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挑戰。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闡述復雜概念,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第一部分:復雜係統理論與計算模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復雜係統科學的核心議題及其在不同自然與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我們首先迴顧瞭耗散結構理論、突變理論以及混沌理論在理解非綫性現象中的基石作用,強調瞭反饋機製在係統動態演化中的關鍵角色。 1.1 非綫性動力學與自組織現象: 詳細分析瞭從湍流到生態群落演替等不同尺度上的自組織現象。重點闡述瞭諸如反應-擴散方程在刻畫空間模式形成中的威力,並結閤元胞自動機模型,模擬瞭生物種群密度波動與空間異質性對係統穩定性的影響。我們特彆關注瞭臨界現象,探討瞭係統如何跨越閾值發生突變,並引入瞭復雜網絡理論來量化這些轉變的結構基礎。 1.2 計算模擬與大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 隨著計算能力的飛速提升,計算模擬已成為檢驗復雜理論和探索未知領域的強大工具。本章詳細介紹瞭多尺度建模的方法論,包括如何有效地連接微觀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宏觀連續介質模型。在數據驅動方麵,我們探討瞭貝葉斯網絡在不確定性量化和因果推斷中的應用,以及深度學習技術如何從海量觀測數據中提取齣隱藏的、具有物理意義的特徵,以改進傳統預測模型的精度。 1.3 湧現性與信息論視角: 復雜係統的核心魅力在於“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本節從信息論的角度齣發,嘗試量化湧現屬性。引入瞭如互信息、相互依賴度以及更先進的傳輸熵等概念,用以評估係統中不同組件之間信息流動的強度與方嚮,從而揭示復雜結構的功能性。研究還涉及精確計算的極限,探討瞭在麵對極高自由度係統時,理論預測與實際計算之間的鴻溝。 --- 第二部分:物質科學的範式轉移 本部分聚焦於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以及化學前沿的重大突破,特彆是那些挑戰傳統物理圖像的新興領域。 2.1 拓撲材料的物理學: 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等拓撲物質的發現,標誌著材料科學進入瞭新的階段。本章深入解析瞭布洛赫波函數、陳數和狄拉剋錐等核心概念。討論瞭如何通過時間反演對稱性和空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實現體態的絕緣性與邊緣/錶麵態的導電性的共存。研究還涵蓋瞭拓撲超導電性的研究進展及其在拓撲量子計算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2.2 極端條件下的材料行為: 探索瞭在超高壓、超低溫或強磁場等極端條件下,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劇烈變化。例如,在高壓物理領域,我們考察瞭氫、碳等輕元素在行星核心壓力下的奇異相變,以及這些相變如何影響行星的內部結構與演化。在強關聯電子體係中,我們分析瞭莫特相變的微觀機製,以及一維係統中可能齣現的開爾文-海姆霍爾茲不穩定性對電荷輸運的影響。 2.3 界麵與低維納米結構: 材料的性能往往由其界麵結構決定。本節詳細考察瞭異質結的設計原則,如何利用晶格失配和電子結構錯配來調控電荷分離和載流子遷移率。針對二維材料(如石墨烯、過渡金屬硫化物),探討瞭邊緣效應、缺陷工程以及層間耦閤對宏觀電學和光學特性的調控能力。特彆關注瞭範德華異質結在構建新型光電器件中的潛力。 --- 第三部分:認知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 第三部分考察瞭人類心智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計算工具來理解、模擬甚至增強認知過程。 3.1 具身認知與機器人學: 挑戰瞭純粹基於大腦內部錶徵的傳統認知模型,強調瞭身體(Embodiment)與環境(Environment)在認知形成中的中心地位。本章探討瞭傳感器反饋如何直接塑造運動規劃與決策過程,並分析瞭內隱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在快速反應任務中的作用。結閤仿生機器人學,研究瞭如何設計齣能通過物理交互學習的智能體。 3.2 神經可塑性與學習的計算模型: 側重於大腦信息處理的動態性。詳細介紹瞭脈衝神經網絡(SNNs)相比於傳統ANNs在時間序列處理上的優勢,以及尖峰時間依賴可塑性(STDP)等生物學上閤理的學習規則。研究還涉及記憶鞏固過程的計算模擬,探討瞭海馬體與皮層之間的信息交換如何實現短期記憶嚮長期記憶的轉化。 3.3 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與決策倫理: 隨著深度學習模型在關鍵決策領域(如醫療診斷、金融風控)的應用日益廣泛,模型的可解釋性成為迫切需求。本節係統梳理瞭當前的主流XAI技術,包括梯度歸因方法(如Grad-CAM)和局部代理模型(如LIME),並討論瞭如何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時,增強其透明度和可信賴性。此外,還討論瞭AI決策過程中偏見(Bias)的來源及其對社會公平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 --- 第四部分:地球係統科學的集成視角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地球尺度的宏大係統,強調將地質、氣候、水文和生物過程視為一個相互耦閤的整體進行研究。 4.1 氣候係統的不確定性與長期預測: 氣候建模麵臨的核心挑戰在於過程的多尺度性和反饋機製的非綫性。本章側重於分析雲反饋、海洋熱力學與碳循環反饋對未來氣候敏感度的影響。研究采用瞭集閤預測方法(Ensemble Forecasting)來量化氣候模型輸齣的不確定性範圍,並探討瞭臨界氣候點(Tipping Points)的可能性與潛在後果。 4.2 水文循環與地錶過程的耦閤: 考察瞭降水、蒸散發、地錶徑流與地下水補給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重點分析瞭流域尺度的水文響應如何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結閤遙感技術,探討瞭如何精確估算區域尺度的土壤濕度和冰雪融化速率,並將其數據同化到水資源管理模型中。 4.3 古代氣候重建與地球係統的演化軌跡: 通過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學(如氧同位素$delta^{18}O$)和古生物學指標,重建瞭過去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的氣候狀態。這部分內容旨在通過迴顧地球係統如何應對過去的大規模氣候擾動(如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為理解當代環境變化的長期趨勢提供曆史參照。重點討論瞭地質時間尺度上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與氣候環境變化的耦閤關係。 --- 總結: 本書的四個核心部分——復雜係統、物質科學、認知計算與地球係統——雖然學科背景迥異,但共同體現瞭當代科學追求跨界整閤、模型驅動、強調動態與湧現的研究範式。它不僅僅是對現有知識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科學研究方嚮的一次有力前瞻。讀者將通過本書,獲得一個高分辨率的、多維度的科學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現實關懷。作為一本“名著譯叢”,我自然會聯想到其中可能蘊含的,曆經時間考驗的智慧結晶。我不禁開始想象,書中可能會迴溯生態學思想的起源,從古希臘哲學傢對自然秩序的觀察,到近代生物學傢的係統性研究,再到現代生態學理論的蓬勃發展。而“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這個副標題,則賦予瞭這些學術成果以鮮活的生命力。我設想,書中會用大量的篇幅,去揭示那些看似抽象的生態學原理,是如何在現實社會中投射齣深刻的影響。或許,它會講述環境汙染的根源,是如何與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消費習慣緊密相連;又或者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是如何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安全和健康福祉。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邏輯鏈條,將科學的認知與社會的應對策略聯係起來。是否會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政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前沿的生態倫理學思潮,例如“深層生態學”或者“後人類主義”,以及它們如何挑戰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和人本主義視角。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能夠引發我們對自身定位的深層反思,以及對未來發展道路的審慎思考。

評分

我看到《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這本書的名字, immediately felt a sense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a desire to delve deeper. The "Scientific Classics Translation Series" aspect immediately signaled to me that this is not just a casual read, but a curated collection of seminal works. I envision the book weaving together the rigorous methodologies of scientific inquiry with the complex tapestry of human societies. My mind races with possibilities: will it explore how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form urban planning, leading to more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cities? Or perhaps it will delve into the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underpins conservation efforts, highlighting the intricate feedback loops between human 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bridge" metaphor, which suggests a fluid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societal application. I imagine the book presenting case studies where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have directly influenced policy-making, or where social movements, fueled by ecological awareness, have led to tangibl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t might even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ommunicating complex scientific findings to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and the art of translation that is crucial for fostering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This book, from its title alone, promises a journey of discovery, connecting the intricate workings of nature with the very fabric of our human existence.

評分

最近偶然間翻到一本關於《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的圖書,雖然我還沒有真正深入閱讀,但僅僅從封麵和目錄的初步印象來看,就足夠讓我對它充滿期待。我一直對自然世界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深知生態係統的重要性,但總覺得在科學理論和現實應用之間,似乎總有一層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我的睏惑——它不僅僅是探討抽象的生態學原理,更強調瞭科學研究如何與我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甚至能夠成為溝通的橋梁。這讓我不禁想象,書中會不會穿插著許多生動的案例,比如某個曾經被忽視的生態問題如何因為科學研究的介入,最終引發瞭廣泛的社會關注,並促成瞭有效的保護措施?或者,它會如何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生態學邏輯,以及這些邏輯一旦被打破,會對我們日常生活産生怎樣意想不到的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前沿的生態學研究進展,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或者是氣候變化下,物種遷徙和演化的新趨勢,並進一步思考這些科學發現將如何重塑我們的未來社會結構和倫理觀念。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份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一份邀請讀者參與到生態議題討論中的宣言。

評分

翻開這本《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的扉頁,一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氣息撲麵而來。我尤其被其中“名著譯叢”幾個字所吸引,這暗示著本書匯聚瞭該領域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成果,經過精心翻譯,力求還原原作的精髓。我設想,書中必然會包含一些奠定現代生態學基石的經典理論,或許是對群落結構、生態位概念的深入剖析,又或者是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宏大敘事。但更令我著迷的是,它如何將這些宏大的科學理論,如同串珠一般,巧妙地串聯起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我腦海中浮現齣這樣的畫麵:作者如何追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工業革命的初期,到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再到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嚴峻現實。而在這之間,科學研究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提供瞭警示,是揭示瞭規律,還是指明瞭方嚮?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科學的力量,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或許,書中會探討諸如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等概念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實踐與反思。總而言之,這本譯叢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智慧的啓迪,是對人類與地球和諧共存的深邃思考。

評分

我對《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傳達的那種“橋梁”的意象。我一直覺得,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往往存在著理解上的隔閡。而生態學,作為一門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科,似乎是搭建這座橋梁的最佳選擇。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具體地闡釋“橋梁”的功能。比如,它會如何將復雜的生態模型和數據,轉化為普通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和直觀的圖景?是否會通過講述科學傢們在田野調查中的親身經曆,來展現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從而拉近讀者與科學的距離?我猜想,書中可能會穿插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例如,某個社區如何通過科學的生態恢復項目,重拾昔日的生機;又或者是,某個國際協議的達成,是如何建立在對復雜生態係統理解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科學的洞見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念、道德判斷,甚至政治決策。它是否會探討,當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生態係統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性時,我們對“發展”的定義、對“進步”的衡量,是否需要隨之調整?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是一種對知識融通和跨界思考的召喚,一種鼓勵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邀請。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送貨速度快,是經典名著。

評分

好評!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感謝年關節繁忙中收到!物流一級棒!

評分

值得讀!

評分

排版印刷的一般,字體和行間距太小,看起來費勁。翻譯中的瑕疵也不少,離心目中值得珍藏和反復閱讀的好書標準有距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