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生态学名著译丛

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生态学名著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尤金·P·奥德姆 著,何文珊 译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科学史
  • 社会科学
  • 名著
  • 译著
  • 交叉学科
  • 环境问题
  • 科学哲学
  • 生态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79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1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学名著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生命支持系统一不仅支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人类的维生系统。我们要充分了解这个系统,才能保护和维持这个系统本身的质量,更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建立起自我维持的宇宙维生系统,以供开拓其他行星,建立太空基地。为此,我们还应掌握由自然环境提供的维生方面的非市场化(因无市场价格而无偿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了解它们是如何与经济、社会、文化及大多数其他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生态学这门科学为理解以上这些问题提供了背景知识。《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生态学名著译丛》各章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介绍地球的重要过程。前面三章以非专业性语言概述了“地球飞船”上的生命现象。其后五章提供专业性的详细内容和实例。跋总结了我们从生态学中学到的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处理人类所面临困境的知识。

目录

绪论 阿波罗13号的太空之行
1.倒计时
2.氧气箱的爆炸
3.宇宙飞船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对照

第一章 支持生命的环境
1.生物圈2号实验
2.维持城市一工业区
3.纽约湾
4.伊利诺伊河
5.点源与非点源污染
推荐读物

第二章 组织层次
1.生态等级
2.混沌产生有序
3.时间和尺度的重要性
4.生态一经济学的创立及其他边缘学科
5.涌现性原理
6.新生态学
7.害虫和外来种
8.等级理论的应用
9.关于模型
推荐读物

第三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模型
2.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3.异养生态系统
4.非生物成分
5.梯度和群落交错区
6.生物群落:栖息地和生态位
7.生物群落:物种结构
8.“杂草”问题
9.景观生态学和人文范畴
10.多样化不只给生命提供色彩
11.景观多样性
12.生态系统类型
13.盖亚假说
14.生态等级的控制
15.无生命的土地
推荐读物

第四章 能量学
1.能量单位
2.能量定律
3.太阳辐射
4.对臭氧层的威胁
5.地表层的辐射环境
6.穿过生物圈的能流
7.能量聚集度:能集
8.初级生产力
9.源一汇能量学
10.光合作用的种类
11.世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2.人类的食物
13.饲养动物的食物
14.海洋食品
15.燃料和纤维的生产
16.食物网的能量分配
17.个体的能量分配
18.基于能量的生态系统分类
19.能源展望
20.净能概念
21.能量和货币
推荐读物

第五章 物质循环和生存的物理条件
1.水循环
2.奥加拉拉(Ogallala)含水层面临的困境
3.盐化作用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循环的两种基本类型
6.氮循环
7.磷循环
8.硫循环
9.错位的资源
10.臭氧,一种“化学杂草”
11.全球碳循环
12.不易平衡的全球冷暖
13.其他大气气体
14.贫养土地的营养循环
15.再循环途径
16.纸的再循环
17.限制因子概念
18.因子补偿作用
19.生物钟
20.作为生态因子的火
21.土壤资源
22.土壤发育
23.主要的土壤类型
24.土壤位移:自然与人类的促进作用
25.可持续耕作
26.有毒废物:工业社会的祸根
27.原料减量和成本内在化
28.辅助-胁迫模型
推荐读物

第六章 种群和群落生态学
1.种群增长模型
2.r-选择和K-选择
3.修正的环境容纳量
4.能量使用的最优化
5.狩猎蜘蛛和结网蜘蛛
6.空间利用
7.遗传多样性
8.复合种群动态
9.人口增长
10.两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11.竞争
12.竞争性排斥和共存
13.捕食者和猎物
14.食草作用
15.寄生物和宿主
16.偏利共生、协作与互利共生
17.地衣
18.网络状互利共生
推荐读物

第七章 发育与进化
1.例子:弃耕地的演替
2.演替理论:简史
3.演替的类型
4.生态系统发育模型
5.微宇宙模型
6.自源生态系统发育的表格模型
7.时间因素和异源力
8.动态的海滩
9.衰老演替和循环演替
10.波动一稳定亚演替顶极
11.生态系统发育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2.网络复杂性理论
13.演替失败时
14.生物圈的进化
15.蓝细菌:第一次重大突破
16.进化的机制
17.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
18.物种形成
19.人工选择和遗传工程
20.岛屿生物地理学
21.协同进化
22.协作和复杂性的进化:群体选择
推荐读物

第八章 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1.海洋
2.河口与海岸
3.红树林与珊瑚礁
4.溪流与江河
5.湖泊与池塘
6.淡水沼泽
7.有林湿地
8.陆地生物群落区
9.荒漠
10.苔原
11.草原
12.森林
13.收获森林
14.洞穴
15.我们的林缘生境
16.农业生态系统
17.传统的与工业化的农业生态系统
18.城市-工业技术-生态系统
推荐读物

跋 从年轻到成熟的过渡
1.全球模型
2.令人担忧的差距
3.生态评价
4.历史展望
5.社会陷阱
6.实现完全循环
7.支配和管理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9.人文景观:确定重点
10.技术发展的双重性
11.修正的恢复生态学
12.修正的输入管理
13.人类行为和环境变化
14.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美学
15.二重资本理论
16.人类和生物圈的宿主-寄生物模型
17.伦理生存模型
18.小结:长期的转变
推荐读物
索引
图片版权说明
译后记
科学前沿:跨学科视野下的新探索 本书聚焦于当代科学研究中日益凸显的交叉学科前沿领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系列突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合多元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本书精选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实际应用转化的多个层面,深刻反映了当前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阐述复杂概念,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理论与计算模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复杂系统科学的核心议题及其在不同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我们首先回顾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以及混沌理论在理解非线性现象中的基石作用,强调了反馈机制在系统动态演化中的关键角色。 1.1 非线性动力学与自组织现象: 详细分析了从湍流到生态群落演替等不同尺度上的自组织现象。重点阐述了诸如反应-扩散方程在刻画空间模式形成中的威力,并结合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生物种群密度波动与空间异质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临界现象,探讨了系统如何跨越阈值发生突变,并引入了复杂网络理论来量化这些转变的结构基础。 1.2 计算模拟与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 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计算模拟已成为检验复杂理论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强大工具。本章详细介绍了多尺度建模的方法论,包括如何有效地连接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宏观连续介质模型。在数据驱动方面,我们探讨了贝叶斯网络在不确定性量化和因果推断中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如何从海量观测数据中提取出隐藏的、具有物理意义的特征,以改进传统预测模型的精度。 1.3 涌现性与信息论视角: 复杂系统的核心魅力在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节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尝试量化涌现属性。引入了如互信息、相互依赖度以及更先进的传输熵等概念,用以评估系统中不同组件之间信息流动的强度与方向,从而揭示复杂结构的功能性。研究还涉及精确计算的极限,探讨了在面对极高自由度系统时,理论预测与实际计算之间的鸿沟。 --- 第二部分:物质科学的范式转移 本部分聚焦于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以及化学前沿的重大突破,特别是那些挑战传统物理图像的新兴领域。 2.1 拓扑材料的物理学: 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等拓扑物质的发现,标志着材料科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章深入解析了布洛赫波函数、陈数和狄拉克锥等核心概念。讨论了如何通过时间反演对称性和空间反演对称性的保护,实现体态的绝缘性与边缘/表面态的导电性的共存。研究还涵盖了拓扑超导电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拓扑量子计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2.2 极端条件下的材料行为: 探索了在超高压、超低温或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剧烈变化。例如,在高压物理领域,我们考察了氢、碳等轻元素在行星核心压力下的奇异相变,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行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中,我们分析了莫特相变的微观机制,以及一维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开尔文-海姆霍尔兹不稳定性对电荷输运的影响。 2.3 界面与低维纳米结构: 材料的性能往往由其界面结构决定。本节详细考察了异质结的设计原则,如何利用晶格失配和电子结构错配来调控电荷分离和载流子迁移率。针对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探讨了边缘效应、缺陷工程以及层间耦合对宏观电学和光学特性的调控能力。特别关注了范德华异质结在构建新型光电器件中的潜力。 --- 第三部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第三部分考察了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来理解、模拟甚至增强认知过程。 3.1 具身认知与机器人学: 挑战了纯粹基于大脑内部表征的传统认知模型,强调了身体(Embodiment)与环境(Environment)在认知形成中的中心地位。本章探讨了传感器反馈如何直接塑造运动规划与决策过程,并分析了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在快速反应任务中的作用。结合仿生机器人学,研究了如何设计出能通过物理交互学习的智能体。 3.2 神经可塑性与学习的计算模型: 侧重于大脑信息处理的动态性。详细介绍了脉冲神经网络(SNNs)相比于传统ANNs在时间序列处理上的优势,以及尖峰时间依赖可塑性(STDP)等生物学上合理的学习规则。研究还涉及记忆巩固过程的计算模拟,探讨了海马体与皮层之间的信息交换如何实现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 3.3 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与决策伦理: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在关键决策领域(如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的应用日益广泛,模型的可解释性成为迫切需求。本节系统梳理了当前的主流XAI技术,包括梯度归因方法(如Grad-CAM)和局部代理模型(如LIME),并讨论了如何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增强其透明度和可信赖性。此外,还讨论了AI决策过程中偏见(Bias)的来源及其对社会公平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 --- 第四部分:地球系统科学的集成视角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地球尺度的宏大系统,强调将地质、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视为一个相互耦合的整体进行研究。 4.1 气候系统的不确定性与长期预测: 气候建模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过程的多尺度性和反馈机制的非线性。本章侧重于分析云反馈、海洋热力学与碳循环反馈对未来气候敏感度的影响。研究采用了集合预测方法(Ensemble Forecasting)来量化气候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范围,并探讨了临界气候点(Tipping Points)的可能性与潜在后果。 4.2 水文循环与地表过程的耦合: 考察了降水、蒸散发、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流域尺度的水文响应如何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结合遥感技术,探讨了如何精确估算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和冰雪融化速率,并将其数据同化到水资源管理模型中。 4.3 古代气候重建与地球系统的演化轨迹: 通过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如氧同位素$delta^{18}O$)和古生物学指标,重建了过去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的气候状态。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回顾地球系统如何应对过去的大规模气候扰动(如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为理解当代环境变化的长期趋势提供历史参照。重点讨论了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 总结: 本书的四个核心部分——复杂系统、物质科学、认知计算与地球系统——虽然学科背景迥异,但共同体现了当代科学追求跨界整合、模型驱动、强调动态与涌现的研究范式。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科学研究方向的一次有力前瞻。读者将通过本书,获得一个高分辨率的、多维度的科学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看到《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本书的名字, immediately felt a sense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a desire to delve deeper. The "Scientific Classics Translation Series" aspect immediately signaled to me that this is not just a casual read, but a curated collection of seminal works. I envision the book weaving together the rigorous methodologies of scientific inquiry with the complex tapestry of human societies. My mind races with possibilities: will it explore how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form urban planning, leading to more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cities? Or perhaps it will delve into the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underpins conservation efforts, highlighting the intricate feedback loops between human a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bridge" metaphor, which suggests a fluid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societal application. I imagine the book presenting case studies where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have directly influenced policy-making, or where social movements, fueled by ecological awareness, have led to tangibl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t might even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ommunicating complex scientific findings to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and the art of translation that is crucial for fostering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This book, from its title alone, promises a journey of discovery, connecting the intricate workings of nature with the very fabric of our human existence.

评分

《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作为一本“名著译丛”,我自然会联想到其中可能蕴含的,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我不禁开始想象,书中可能会回溯生态学思想的起源,从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秩序的观察,到近代生物学家的系统性研究,再到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蓬勃发展。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个副标题,则赋予了这些学术成果以鲜活的生命力。我设想,书中会用大量的篇幅,去揭示那些看似抽象的生态学原理,是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投射出深刻的影响。或许,它会讲述环境污染的根源,是如何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习惯紧密相连;又或者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是如何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安全和健康福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将科学的认知与社会的应对策略联系起来。是否会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前沿的生态伦理学思潮,例如“深层生态学”或者“后人类主义”,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和人本主义视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定位的深层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审慎思考。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关于《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的图书,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封面和目录的初步印象来看,就足够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一直对自然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深知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但总觉得在科学理论和现实应用之间,似乎总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的困惑——它不仅仅是探讨抽象的生态学原理,更强调了科学研究如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甚至能够成为沟通的桥梁。这让我不禁想象,书中会不会穿插着许多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曾经被忽视的生态问题如何因为科学研究的介入,最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促成了有效的保护措施?或者,它会如何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态学逻辑,以及这些逻辑一旦被打破,会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前沿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或者是气候变化下,物种迁徙和演化的新趋势,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科学发现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未来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一份邀请读者参与到生态议题讨论中的宣言。

评分

我对《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传达的那种“桥梁”的意象。我一直觉得,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往往存在着理解上的隔阂。而生态学,作为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似乎是搭建这座桥梁的最佳选择。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释“桥梁”的功能。比如,它会如何将复杂的生态模型和数据,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直观的图景?是否会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在田野调查中的亲身经历,来展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拉近读者与科学的距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穿插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例如,某个社区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态恢复项目,重拾昔日的生机;又或者是,某个国际协议的达成,是如何建立在对复杂生态系统理解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科学的洞见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甚至政治决策。它是否会探讨,当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性时,我们对“发展”的定义、对“进步”的衡量,是否需要随之调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一种对知识融通和跨界思考的召唤,一种鼓励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邀请。

评分

翻开这本《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的扉页,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被其中“名著译丛”几个字所吸引,这暗示着本书汇聚了该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经过精心翻译,力求还原原作的精髓。我设想,书中必然会包含一些奠定现代生态学基石的经典理论,或许是对群落结构、生态位概念的深入剖析,又或者是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宏大叙事。但更令我着迷的是,它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科学理论,如同串珠一般,巧妙地串联起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作者如何追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工业革命的初期,到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再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严峻现实。而在这之间,科学研究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提供了警示,是揭示了规律,还是指明了方向?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科学的力量,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或许,书中会探讨诸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实践与反思。总而言之,这本译丛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是对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深邃思考。

评分

感谢年关节繁忙中收到!物流一级棒!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排版印刷的一般,字体和行间距太小,看起来费劲。翻译中的瑕疵也不少,离心目中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好书标准有距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评!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