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博物院与国内数家博物馆倾力合作,推出青藤白阳大展
★ 陈淳、徐渭两位“书画狂人”聚首
★ 梳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篇章
★ 一览两位大师珍稀传世之作
“青藤白阳”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花鸟画甚至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自明代中后期直至今日,中国写意花鸟画始终沿着他们的足迹发展前行。
“青藤白阳”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多,一向被视为民族瑰宝、艺术经典。此次特展由南京博物院主办,联合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精挑细选了七十余件(套)徐渭、陈淳的书画精品,全面展示“青藤白阳”书画艺术的完整面貌与发展源流,并推及二人的师承取法,为观众提供直面书画珍品、领略大师风采的机缘。
“青藤白阳”指的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徐渭、陈淳。
上篇:活水来
中篇:浩汤汤
下篇:天际流
“青藤白阳”指的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徐渭、陈淳,他们一个号“青藤居士”,一个号“白阳山人”。在吴门画派复兴文人画的风潮影响下,伴随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他俩在花鸟画的创作技法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在写意水墨的运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于是后人合誉其为“青藤白阳”,成为传诵四百余年的佳话绝唱。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写道:“……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
我知道青藤徐渭,是因为南京博物院珍藏了他的《杂花图》卷。作为我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书画作品,《杂花图》卷体现出中国写意花鸟技法的杰出成就,其水墨的运用也是最为酣畅淋漓。在十余米的长卷中,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13种花卉蔬果,在徐渭的笔下恣纵率意、高潮迭起,有如一曲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是画家以狂草入画的大写意典范之作,也是画家激烈狂放人生情怀的真实反映。
徐渭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戏剧式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上天给了他旷世的天赋与才华,却又十分吝啬于给他更多的安宁与幸福。他八岁能文,有神童之誉,却八次乡试不中;他胸有大志,自视高远,却性格狂放、生性敏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在人生中死死生生。坎坷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狂放肆意的性格,也形成了他写意奇峭的画风。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内容表现时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画作宣泄对人生苦痛的愤懑和对世事不公的抗辩,重“意”而轻“形”,笔墨纵横驰骋,墨色淋漓,以浓破淡,苍润相间,趣味十足。似乎上天就是要让他把心中郁积的不合时宜的情绪放进书画中去,墨色、水韵、线条,是他喜怒哀乐的面貌,他的艺术已超越了中国画的题材与技法,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喷涌式的画境。他的作品影响了之后的吴地画家,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都对其推崇备至。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
而白阳陈淳的一生则是随心随性,笔下的艺术也流淌着自由。他出生于官僚世家,衣食无忧,畏于仕进而优游林泉、流连诗酒。他师承吴门正宗,是文征明嫡传学生,大可以与其他吴门弟子一样,亦步亦趋学习老师的技艺。然而陈淳却选择了另一条追逐自我、放飞心灵的艺术之路,在艺术实践上以淡泊、旷达的人生观和放逸不羁的性格,与文氏画风“礼貌”地保持着距离,若即若离,游离于吴门主体画风之外,用洒脱的艺术风格“另类”地延续着吴门画派,在花鸟画方面的声誉甚至超过老师。陈淳的作品自成风格,喜用淡墨,“疏斜历乱,淡墨欹豪”,一花半叶,气质疏朗质朴,笔力洒脱淋漓,收放自如。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陈淳开创了由小写意向大写意转变的画风,他的笔法在后期逐渐由整饬转向率略,运笔在柔婉中又不失方劲,呈现清刚劲爽之气,摆脱了文征明的秀婉和沈周的浑朴。董其昌跋陈淳《墨花卷》:“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
“青藤白阳”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花鸟画甚至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自明代中后期直至今日,中国写意花鸟画始终沿着他们的足迹发展前行。“青藤白阳”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多,一向被视为民族瑰宝、艺术经典。此次特展由南京博物院主办,联合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精挑细选了七十余件(套)徐渭、陈淳的书画精品,全面展示“青藤白阳”书画艺术的完整面貌与发展源流,并推及二人的师承取法,为观众提供直面书画珍品、领略大师风采的机缘,大家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的笔下意趣和内心追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和永续发展。
希望展览能得到公众的喜爱,同时也能获得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好评。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书脊的配色到内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和对艺术的敬畏。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书中收录了大量高倍放大的局部图,比如陈淳一笔扫过的苔点,或者徐渭画竹节处那墨色的晕染变化,这些细节在普通的展览图录中是根本无法体会的。通过对这些微观视角的深入观察,我开始真正理解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不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作者在这些细节旁边所做的注释,精准而到位,帮助我理解了特定笔触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绪。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汇集了精美的作品图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细致入微的“阅读”艺术品的工具和方法,让我的欣赏层次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宝典。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艺术史的学者,我对于市面上充斥的那些过于“神化”或“八卦化”的艺术评论文章感到厌倦。然而,这本关于青藤白阳的著作,却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文学美感。作者对两位艺术家生平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处理得极其到位,例如他们如何从传统规范中挣脱出来,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书中对他们各自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与“笔墨”的对应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特别是关于徐渭晚年的“悲凉”气质如何转化为其花鸟画中那种近乎癫狂的生命力的论述,我深以为然。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幅画的构图,而是解剖了一个艺术灵魂的挣扎与升华,这种深层次的挖掘,对于理解明代中后期文人艺术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陈淳和徐渭仅仅视为并列的两位画家来介绍,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种“知己”式的对话关系。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巧妙,他通过对比和参照,展现了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巨匠之间,在艺术追求上那种微妙的共鸣与分野。比如,陈淳的清逸圆润和徐渭的恣肆雄强,原本以为是两个极端,但在书中,它们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指向了那个时代文人画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评语时所展现的广博学识,引经据典,却又丝毫不显晦涩,仿佛每一句古人的赞叹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当下的阅读体验完美融合。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但又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让人渴望一直读下去,去探寻更多隐藏在笔墨背后的哲学思辨。
评分这本关于青藤白阳的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深入灵魂的对话录。刚翻开序言,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文人气韵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更像是老友在娓娓道来。他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陈淳与徐渭的艺术精神,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人心的语言讲述出来。尤其是对他们作品中“野逸”气象的解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徐渭的狂放不羁,是如何体现在他画的泼墨写意之中的,那段文字读起来,仿佛能看到徐渭挥毫泼墨时,那种桀骜不驯的姿态,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心思,像是为你量身定制了一次艺术之旅,从历史背景到技法探讨,层层递进,让人越读越有味道。它成功地将两位看似遥远的大师,拉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距离,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评分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陈淳和徐渭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那几幅略显模糊的复制品。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内页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些墨分五色的层次感,那些纸张的肌理,通过高质量的影印技术,被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钟爱其中对于两位画家如何处理“留白”的专题研究,那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视觉语言大师课。作者的讲解,并非简单地指出哪里是白,哪里是墨,而是深入剖析了“无”如何生“有”,这种辩证统一的美学思想是如何贯穿他们整个创作脉络的。读完那一章节,我再去欣赏任何一幅山水画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感受那片片留白背后的呼吸感和空间张力。这本书对于想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给你的不是“看画”,而是“懂画”的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