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树达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学
  • 碑帖学
  • 学术史
  • 中国古典文献
  • 积微居
  • 百年经典
  • 丛刊
  • 古籍整理
  • 传统文化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7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00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为杨树达先生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其文章一百三十九篇,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训诂成就,体现出其上承乾嘉学派,以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治学特点。《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对汉语语源学的理论探索,对汉语同源词的系联和考释对现今学术界仍有很大的启发。

目录

增订本自序
章太炎先生来书
沈兼士序
余嘉锡序
自序
卷一 说宇之属上凡四十三篇
释慈
释醵
释始
释赠
释旎
释嫁
释放
释晚
释经
释旃
释暍
释滓
释馁
释晋
释谨
释神只
释祷
释旁
释官
释线
释听
释国
释钒
释亲
释狱
释贩
释诗
释义
释韬
释颊
释瞩嘻
释力扇
释雌雄
释属
释贤
释伪
释牖
释曾
释介
释遇
释说
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
字义同缘於语源同例证
卷二 说字之属下凡十七篇
谎制
啊戴目释义
臣牵解
说云
说桧
说马
说少
兽字段注驳
说嫔
说鹿
说丨
说砚
说测
说发
说皤
说胶肝
说比
卷三 音韵之属凡四篇
诗音有上声说
之部古韵证
古音对转疏证
古音哈德部与痕部对转证
卷四 方言文法之属凡四篇
长沙方言考
长沙方言续考
说所字之词性
国文中之倒装宾语
卷五 经子考证序跋之属凡五十九篇
书微子草窃奸宄解
书盘庚罔知天之断命解
诗上入执宫功解
诗匪风发兮匪车偈兮解
诗昼侯多藏解
诗于以采蘩解
左传军实解
左传戴氏考
论语子奚不为政解
孟子台无馈解
尔雅大瑟谓之洒说
尔雅鹞天龠释名
尔雅窕闲说
尔雅木自獒神说
庄子意怠鹧鸸一乌说
庄子谢施说
韩诗内传未亡说
孟子学说多本子思考
说晚周诸子中之来人
读刘叔雅君淮南鸿烈集解
刘武仲先生助字辨略跋
释名新略例
读王葵园先生後汉书集解
读汉书儒林传
湘潭王理安先生校钱大昭後汉书补表跋
书黄笺汉乐府孤儿行後
读容庚君古石刻零拾
读谭君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
读吕氏春秋书後
读周礼司刑注引尚书大传书後
读春秋名字解诂书後
王氏读墨子杂志书後
读乐浪书後
李雁晴史记订补序
李悉伯先生读汉书札记序
梁季雄君苟子约注序
皮鹿门先生师伏堂笔记序
郭耘桂先生读骚大例跋
李恶伯先生诸史札记序
罗庶丹诸子学述序
曾星笠尚书正读序
张彦超马氏文通刊误补序
老子古义自序
盐铁论校注自序
汉书补注补正自序
词诠自序
周易古义自序
马氏文通刊误自序
汉代婚丧礼俗考自序
古声韵讨论集序
论语古义自序
与黄季刚书
与章行严书
与陈援庵论史讳举例书
与曾星笠书
复徐仁圃书
胡厚宣战後京津新获甲骨集序
积微居小学述林後记
汉书窥管自序
卷六 考史金石之属凡十二篇
汉代老学者考
汉书释例
汉书所据史料考
後汉王堂世系考
汉西乡侯兄张君残碑跋
汉刘伯平镇墓券跋
汉相府小史夏堪碑跋
汉朝侯小子残碑跋
汉贾武仲夫人马姜墓门石记跋
新嘉量铭跋
魏曹真残碑跋
陶斋臧甎记跋

前言/序言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编著者: 罗振玉、王国维、马衡、容庚、唐兰、陈梦家、郭沫若 等(详见各卷主编及作者) 出版说明: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旨在汇集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以期重温经典,传承学术,激励后学。本丛刊收录的作品,或开一代风气之先,或填补学术研究之空白,或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创新,皆为各自领域内不可多得的珍品。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一:金石学溯源与早期探索 主编: 罗振玉 内容梗概: 本卷收录了罗振玉先生在金石学领域的早期研究成果,以及部分相关学者的重要论著。罗振玉先生作为近代金石学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不仅为后世的金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整理和理论框架,更开启了将金石学与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相结合的学术路径。 本卷开篇的《金石学拾遗》一文,系统梳理了金石学的历史渊源,从上古的“钟鼎彝铭”记事,到汉魏时期的金石收藏与著录,再到宋代金石学的勃兴,逐一展现了金石学发展的脉络。罗氏在此文中,着重强调了金石文物的实物证据对于理解古代历史、社会、制度的不可替代性,指出金石学并非仅仅是考据癖好,而是窥探古人心迹、洞悉文明演进的重要窗口。 紧随其后的《殷周青铜器铭文考》是本卷的核心内容之一。罗振玉先生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殷商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进行了深入的考释。他不仅对器铭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了逐一辨析,更尝试将其与已知的史料相互印证,勾勒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图景。例如,在分析某件商代青铜器铭文时,他结合了《史记》等文献记载,指出该铭文所载的某个事件,与史书中关于商王某次征伐的记载高度契合,从而进一步夯实了金石文字的史料价值。本卷所收录的《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部分,还包含了对一些重要青铜器的详细著录和摹本,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研究对象。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罗振玉先生关于甲骨文的研究。虽然甲骨文的系统研究多集中于后来的学者,但罗振玉先生在其早期著作中已有所涉猎,并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书写特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他在《殷墟出土甲骨卜辞研究》一文中,虽然未能完全释读所有甲骨文字,但对其中一些关键字词的考释,如“子”、“午”、“日”等,为后人理解甲骨文的意义打下了基础。他对殷墟出土甲骨的来源、性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梳理,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本卷还收录了部分同期学者关于金石学的讨论性文章,例如,某位学者对宋代金石学名家欧阳修、赵明诚的著述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他们对金石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考释方法上的得失。这些讨论性文章,使得本卷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也展现了当时金石学研究内部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以其对金石学溯源的精辟论述、对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开创性考释,以及对甲骨文的早期探索,充分展现了罗振玉先生在金石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字、历史、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源。本卷内容翔实,考证严谨,是金石学研究者和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入门之作。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二:古文字辨识与释义的突破 主编: 王国维 内容梗概: 本卷集中收录了王国维先生在古文字辨识与释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王国维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在金石学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的释读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为学界所遵循的重要观点。 本卷的核心部分是对甲骨文的系统性研究。王国维先生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中,首次系统地将甲骨卜辞与传世文献(如《史记·殷本纪》)进行比对,确立了“王亥”、“上甲微”、“太甲”等先公先王的世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商代历史的认知,并为甲骨文的断代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通过对卜辞中人名、地名、年号等信息的细致梳理,成功地将许多模糊不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实证”化。 在此基础上,王国维先生又撰写了《古史新证》等篇章,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甲骨文的认识。在《古史新证》中,他不仅运用金石证据来“证明”古代历史的真实性,更尝试运用考古发现来“补充”和“修正”传世文献的不足。他对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祭祀、征伐、农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揭示了商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如商代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例如,他通过对卜辞中关于“鬯”(chàng,一种祭祀用酒)的记载,推断出商代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卷还收录了王国维先生对青铜器铭文的考释。他继承并发展了罗振玉先生的研究,在对前代学者释读成果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周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更为精确的释读。例如,他对《毛公鼎》、《散氏盘》等器铭的考释,不仅对字词的意义进行了辨析,还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政治含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对《散氏盘》铭文的解读,将其与周灭商后的封赏制度联系起来,揭示了早期分封制度的某些特点。 此外,本卷也涵盖了王国维先生在古文字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他强调“二重证据法”的重要性,即“纸上之材料与无穷之材料,有不可思方面之关系也。纸上之材料,得之于无穷之材料者,为一重证据;无穷之材料,得之于纸上之材料者,为一重证据。欲见真理,必由是而后可”。这一研究方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金石学,也成为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本卷收录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他如何将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本卷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王国维先生对古文字字形的演变和偏旁部首的构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其研究的系统性不如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但他对一些字形演变的观察,如“女”字从“如”而来,以及对某些偏旁部首的早期形态的辨认,已经触及了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层问题。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二,以王国维先生对甲骨文、金文的突破性释读为核心,系统展示了他“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及他对商周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本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古文字释读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科学治学精神和方法论,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本卷内容精炼,论证深刻,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字、历史和文明演进的必读之作。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三:金石学与考古学的融合 主编: 马衡 内容梗概: 本卷收录了马衡先生及其同期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与考古学相结合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工作不仅在金石学的传统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更积极地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金石研究中,使得金石学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 本卷的开篇之作《中国金石学史》系统地回顾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从史前时代的刻画符号,到秦汉的刻石,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志,直至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时期,对历代金石学的代表人物、重要著作、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马衡先生在此书中,特别强调了金石研究与考古发掘的紧密联系,指出许多金石文物的发现,离不开积极主动的考古工作。他认为,金石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文献和文物的考释,更应该关注文物的出土背景、埋藏环境以及与其他遗迹遗物的关系,这正是考古学所关注的重点。 本卷收录的《古代铜器铭文研究》部分,体现了金石学与考古学融合的典范。马衡先生在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时,不仅关注铭文本身的文字内容,更结合了他在考古发掘中对铜器埋藏情况、纹饰特征、器形演变等方面的观察。他提出的许多关于青铜器铭文的分类和断代方法,都建立在对大量出土青铜器的实际考察之上。例如,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铭文风格和书写特点,并结合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对一些铭文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这对于理解古代青铜文明的传播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重要方面是本卷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铭文的研究。马衡先生及其团队在对汉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画像石、画像砖。他对这些画像上的文字进行了细致的考释,并深入分析了画像内容与铭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些画像石、画像砖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丧葬观念的珍贵史料。通过对铭文与画像的相互解读,他揭示了汉代社会的一些重要侧面,如对鬼神的崇拜、对生前的追忆、对来世的期盼等。 本卷还收录了关于历代碑刻的研究。马衡先生在全国各地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接触了大量的历代碑刻。他对这些碑刻的文字内容、书法风格、雕刻技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其与碑刻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相结合,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他尤其关注碑刻的发现地、埋藏状态以及碑额、碑身、碑座的完整性,认为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碑刻的意义和价值。 本卷的内容充分展现了,在马衡先生的主导下,金石学研究如何从传统的文献考据,逐步走向田野考古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现代科学研究模式。他强调实地考察、科学发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准确的考古发掘基础上,才能对金石文物进行更科学、更深入的研究。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三,以马衡先生为代表,集中展示了金石学与考古学深度融合的学术成果。本卷内容丰富,方法新颖,充分体现了考古学研究在金石学领域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字、艺术、社会、历史提供了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视角。本卷不仅是金石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也是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四:古玺印与早期文字的微观研究 主编: 容庚 内容梗概: 本卷聚焦于古玺印的微观研究,这是容庚先生在金石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之一。容庚先生以其精湛的古文字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古玺印这一门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早期文字的形态、演变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卷的核心部分是容庚先生的《古玺文字概论》。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梳理了古玺印的起源、发展、材质、形制以及印文的内容。他指出,古玺印不仅是古代官印、私印的凭证,更是承载了大量早期文字信息的载体。他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玺印所使用的文字特点,如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同,秦统一文字后官印的规范化等。他对许多古玺印上模糊不清的字迹进行了仔细辨识和考释,例如,他对一些战国时期楚国玺印上的鸟虫体文字的解读,就极具开创性。 容庚先生在《古玺文字概论》中,特别强调了古玺印文字的“图案化”和“程式化”特点。他认为,许多玺印文字在字形上发生了简化、变形甚至图案化的处理,这既是为了适应印章制作的需要,也反映了早期文字在审美层面的追求。他通过对大量古玺印印文的梳理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字形变化规律,例如,某些字的笔画被简化成点、线条,或者被融入到图案之中,使得辨认和释读变得更加困难。 本卷还收录了容庚先生关于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专题研究,其中尤以对“文字”的考释为重点。他通过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古玺印、铜器铭文、陶文等资料进行比较,详细阐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形体特征、语法结构以及地域性差异。例如,他对赵国、燕国、齐国等地区的文字,在形体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并试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轨迹。 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容庚先生在古文字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他提倡“以印释字,以字证印”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玺印上文字的考释,来理解玺印本身的意义和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玺印形制、材质、纹饰的分析,来辅助判断其上文字的真伪和所属年代。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古玺印的断代和辨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卷还收录了一些关于特定玺印的研究,例如,对某位历史人物的官印的考释,或者对某种特定题材的玺印的梳理。这些个案研究,虽然篇幅不长,但都体现了容庚先生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将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融为一体的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四,以容庚先生对古玺印的微观研究为核心,系统展示了他如何在细微之处发现学术价值,以及如何将古玺印这一门类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卷内容精深,考证严谨,对于理解中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官印制度的发展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卷是古文字学、金石学、历史学、印章学等领域研究者深入探索的必读文献。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五:碑志铭刻与社会生活史 主编: 唐兰 内容梗概: 本卷以唐兰先生为代表,深入探讨了历代碑志铭刻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史。唐兰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不仅关注碑刻文字本身的释读,更善于从中挖掘出丰富的社会信息,将碑刻研究与古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本卷的核心部分是唐兰先生的《碑铭中的社会生活》。他通过对大量汉魏六朝至唐宋时期碑铭的细致解读,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关于丧葬习俗的研究中,他通过分析墓志铭文中对死者生平事迹的记载、对祭祀仪式的描述、对阴间冥府的想象等,勾勒出古代人们对生死轮回的观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丧葬习俗。他对一些墓志中关于墓葬结构、随葬品的记载,也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对古代官制、经济制度的研究方面,唐兰先生也从碑铭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他通过对官职名称、品级、俸禄、差役等方面的记载,深入分析了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例如,他对一些唐代官员的墓志铭文进行考释,发现其中记载的许多官员的晋升轨迹、任职经历,为我们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唐兰先生关于古代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的探讨。他通过分析碑铭中涉及的儒家、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内容,揭示了古代社会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例如,他通过对一些佛教碑铭的解读,展现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他对一些涉及方术、占卜、符咒的碑铭的研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迷茫。 本卷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唐兰先生对碑刻文字本身的演变和地域性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碑刻文字虽然受到书写习惯的影响,但其形体、结构也受到时代、地域、书写者的影响,因此,通过对碑刻文字的细致分析,可以推断出其产生的大致年代和地域。他提出的许多关于碑刻字体演变和地域性辨识的方法,为后人研究碑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卷还收录了一些关于特定碑刻的研究,例如,对唐代名碑《祭侄文稿》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其文字内容的考释,更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背景。他对一些宋代文人创作的碑铭,也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展现了碑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五,以唐兰先生为代表,集中展示了碑志铭刻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巨大价值。本卷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将金石学研究从文字考释推向了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本卷不仅是金石学、历史学、社会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读物。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六:甲骨文的综合研究与理论构建 主编: 陈梦家 内容梗概: 本卷聚焦于陈梦家先生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以及他所构建的甲骨文研究的理论框架。陈梦家先生是中国现代甲骨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不仅在甲骨文的释读、断代、分期方面取得了突破,更在甲骨学理论、方法论以及与商史研究的结合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卷的核心内容是陈梦家先生的《殷虚卜辞综述》。这部著作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其中对殷墟甲骨文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陈梦家先生在书中,首先对殷墟出土的甲骨进行了分期断代,他根据甲骨的刻写风格、内容、以及与其他史料的对照,将甲骨文划分为若干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科学的分期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对商代历史的研究。 在甲骨文的释读方面,陈梦家先生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大量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精确的考释。他不仅关注单个字的字义,更注重将字义置于卜辞的整体语境中进行理解,并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他在这方面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商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认识。例如,他对商代地名的考释,为考古学家确定殷墟遗址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卷还收录了陈梦家先生关于商代历史与甲骨文的结合研究。他将甲骨文作为一手史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商代的政治制度、家族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战争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商代王权、祭祀、奴隶制度等方面的观点,都得到了甲骨文的有力支持,并对传统的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他对商代历代先王的祭祀顺序和祭祀内容的梳理,为我们理解商代的宗法制度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还对甲骨文的语言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分析了甲骨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以及与后世汉语的联系,为古文字学和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对甲骨文中一些虚词、代词的用法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商代汉语的某些特征。 本卷也收录了陈梦家先生关于甲骨文研究的方法论的论述。他强调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精通古文字学,更要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考古学常识。他提出的“立体研究”方法,即结合文献、实物、考古发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综合判断和研究甲骨文,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陈梦家先生对一些重要甲骨收藏的介绍和研究。他对不同来源的甲骨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学术价值和研究角度上的差异。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六,以陈梦家先生的《殷虚卜辞综述》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辉煌成就。本卷内容深邃,理论扎实,将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卷不仅是甲骨学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案头之作,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商代历史的基石性文献。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卷七:金石学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主编: 郭沫若 内容梗概: 本卷收录了郭沫若先生以金石学为基础,在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郭沫若先生以其博大的学识、雄奇的才情,将金石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极大地拓展了金石学研究的应用领域。 本卷的核心部分是郭沫若先生关于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他继承了王国维、罗振玉等前辈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认为,青铜器铭文不仅是文字记录,更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政治制度的生动体现。例如,他对《克鼎》铭文的解读,揭示了西周时期关于“明德”的思想,以及对周公制度的推崇。他对《散氏盘》铭文的研究,更是将其置于周朝与方国的斗争背景下,深入分析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 郭沫若先生在研究青铜器铭文时,尤其关注铭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他通过对铭文中关于祭祀、征伐、赏赐、税赋等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商周时期土地制度、所有制关系、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他在此方面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本卷还收录了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他运用唯物史观,对甲骨文中反映的商代社会进行了宏观的解读。他认为,甲骨文中的许多记载,例如关于奴隶的买卖、关于战争的俘虏、关于祭祀的牺牲品等,都充分证明了商代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并存在着原始的奴隶制度。他对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商代政治制度、家族制度、宗教信仰等,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此外,本卷还涵盖了郭沫若先生在考古发掘成果解读方面的贡献。他曾参与了多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并根据考古发现的金石文物,对古代历史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补充。例如,他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金石文字的解读,有力地证明了殷代晚期的历史真实性,并对传统的史学观点进行了颠覆。 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中,始终强调将金石学研究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形成“多重证据”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史料,才能对古代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读。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普及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卷所收录的文献,充分展现了郭沫若先生将金石学研究,作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工具,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行宏观的历史解读。他的研究,不仅是金石学本身的集大成,更是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总而言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七,以郭沫若先生的研究为代表,集中展现了金石学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的强大应用能力。本卷内容宏大,思想深刻,将金石学研究推向了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进行宏观解读的层面。本卷不仅是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学术出版物,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新意”或者“市场热度”,内容上多少有些浮躁,讲求快餐式的结论,缺乏对基础文献的耐心打磨。然而,这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厚重”与“沉稳”。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于纸张的克重(虽然纸质和装帧确实精良),而是源于内容本身的密度。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发现,而是在展示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论。例如,对某一碑文的断代考证,必然涉及多方面证据的交叉比对,从书风的演变到避讳制度的变迁,再到出土环境的描述,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那种愿意花大篇幅去辨析一个细微的讹误、修正一个既有定论的论述,这正是学术真正的价值所在——不断地在已知的废墟上,搭建更精确的知识殿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示范,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问,是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时间检验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说,这套丛刊的处理非常典雅,保持了学术丛刊应有的肃穆感,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难近。特别是对书中涉及的拓片摹本和图版的处理,清晰度极高,这在研究金石文献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都知道,很多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所依据的图像资料的质量。如果拓片模糊不清,所有的论证都可能建立在沙丘之上。这套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使得即便是那些对碑刻原件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图版清晰地看到作者所指的那个“笔画的顿挫”或“刀法的差异”。我个人最看重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高标准的文献参照平台。这意味着,当我们引用其中的论点时,可以相对放心地相信其基础数据的可靠性,从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辨和创新上,而不是在资料的真伪上反复纠结。

评分

这本《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的出版,对于整个小学(文字学)研究领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新理论,而在于它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学术固本”工程。在当下信息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系统地、完整地呈现某一专题的深度论述,本身就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努力。我喜欢这种“丛刊”的体例,它意味着一种持续的关注和积累。我们不再需要东奔西跑去收集那些分散在不同期刊、不同文集中的重要论文,而是能在一个集中的地方,看到一个领域内高质量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学术对话。这种汇编的价值,尤其体现在对外来研究者的友好度上——无论是国内的古文字新生代,还是海外希望了解中国该领域研究脉络的学者,都能从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它像是一份精选的“必读清单”,为我们指明了在茫茫的文献海洋中,哪些航标是必须首先抵达并深入理解的。

评分

这套“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系列,我一直很关注,尤其是那种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深度挖掘的辑录。这回拿到的这本《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篇考证,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导读,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了。我个人对古代碑刻文字的研究虽然算不上专家,但闲暇时总会翻阅一些拓片集子,常常苦于找不到系统性的、经过严格考证的论述来印证自己的疑惑。这丛书的编纂,显然是汇集了历代大家在该领域的心血结晶,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而是扎扎实实的史料梳理与理论构建。想象一下,光是“积微居”这三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源流、铭刻艺术变迁的同好来说,这套丛刊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宝库,它提供的是一把开启历史深层纹理的钥匙,而非简单的钥匙孔旁边的装饰品。我期待着能在一个宁静的周末,泡上一壶好茶,沉浸在那些对细微之处的精准辨析中,体会古人如何通过寥寥数语,留下穿越千年的精神印记。

评分

最近几年,我迷上了那种老派的、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学术文集,它们不像现代论文那样讲究格式统一,而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特定材料时,那种独到的洞见和挣扎。这套《论丛》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的集中体现。它汇集了不同时期学者对金石文献的独到见解,虽然观点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存在微妙的张力,但正是这种碰撞,才使得这门学问充满了生命力。我翻阅了几篇侧重于“小篆”字形演变的文章,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没有落入传统的字源学窠臼,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来解释字体的结构变化,这让我对一些看似僵化的符号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传统的古文字研究像是在考古现场小心翼翼地挖掘,那么这丛书的作者们,则更像是站在高处,以宏观的视野梳理这些出土碎片的意义,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璀璨的长链。这种视野的转换,对于拓宽研究者(无论专业与否)的思路至关重要。

评分

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论文。《汉语文言修辞学》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不少旧著在新中国得以修改出版。[1]

评分

好书。

评分

冬宜读史。

评分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质理一般般。

评分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和内战政策。194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关心国事时局,支持亲属参加革命工作,教育学生爱国救国。

评分

需要下大气力去读的书!

评分

小学大家杨树达的代表作之一

评分

小学大家杨树达的代表作之一

评分

冬宜读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