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二十四卷,续编十卷,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专记鬼神怪异之事。作者好奇放达,“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内容驳杂,文笔流畅,借奇闻异事针砭时弊,揭露官场黑暗,尊重人性。在当时就流行一时,为广大读者争购,至今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
袁枚,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陆海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后调入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历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上海文论编辑部主任、上海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上海社科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著有学术专著《袁枚文学理论新探》、《古代文论的现代思考》等,学术专论《十八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广西李通判者,巨富也。家蓄七姬,珍宝山积。通判年二十七疾卒。有老仆者,素忠谨,伤其主早亡,与七姬共设斋醮。忽一道人持簿化缘,老仆呵之曰:“吾家主早亡,无暇施汝。”道士笑曰:“尔亦思家主复生乎?吾能作法,令其返魂。”老仆惊,奔语诸姬,群讶然。出拜,则道士去矣。老仆与群妾悔轻慢神仙,致令化去,各相归咎。未几,老仆过市,遇道士于途。老仆惊且喜,强持之请罪乞哀。道士曰:“我非靳尔主之复生也,阴司例:死人还阳,须得替代。恐尔家无人代死,吾是以去。”老仆曰:“请归商之。”拉道士至家,以道士语告群妾。群妾初闻道士之来也,甚喜;继闻将代死也,皆恚,各相视噤不发声。老仆毅然曰:“诸娘子青年可惜,老奴残年何足惜?”出见道士曰:“如老奴者代,可乎?”道士曰:“尔能无悔无怖则可。”曰:“能。”道士曰:“念汝诚心,可出外与亲友作别。待我作法,三日法成,七日法验矣。”
志怪小说集《子不语》,正编二十四卷,续编十卷,为清代中叶著名文人袁枚所著。全书共记一千余则故事。书名《子不语》是取用了“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典故,意即作者所述皆是圣人所讳言的怪异、强力、变乱、鬼神之事。《子不语》又名《新齐谐》,是袁枚避免与元人说部《子不语》(今佚)书名雷同而改的。“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意即此书是部荒诞不经之作。二名题意相近,然而习惯上还是用《子不语》者多。后人有把本书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合称为清代三大文言志怪小说集,尽管三书之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不可相提并论。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1716年,卒于1797年,享年八十二岁。他身历四朝:生于康熙,长于雍正,仕于乾隆,殁于嘉庆;曾主盟一代文坛,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他“身长鹤立,声若洪钟”(《文献征存录·袁枚》),双目有神,能言善辩。袁枚著作等身,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小仓山房尺牍》、《子不语》等三十余种。其中《随园诗话》和《子不语》二书,影响尤大。前者“家喻户诵,深入人心,已非一日,自来诗话,无可伦比”(钱钟书《谈艺录》);而《子不语》则自袁枚晚年编定问世后,二百年间,屡经翻刻,流传极广。 袁枚虽自谓此书乃“自娱”、“戏编”之作,实际却是用力甚勤,历时颇久。从始作到编定,前后半个世纪,几与袁枚整个创作生涯相终始。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上来讲,这套丛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沉浸式”体验。它不像那些只提供零散片段的选集,而是完整地呈现了古代作者的思维逻辑和叙事结构。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译注本”,而是在和那位古人一同经历他叙述的事件,感受他彼时的心境。这种代入感,得益于译注者对语境的精准把握。有一段描述古代市井生活的文字,原文简练至极,但译注者通过对当时物价、风俗的详尽描述,使得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景象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重现,栩栩如生。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还原,是任何空泛的介绍都无法比拟的。此外,排版的疏密得当,也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使得我能够更长时间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享受这份与古人精神共鸣的宁静时刻。
评分这套丛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历史的厚重感”是如何通过文字得以传承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多么遥远的过去,并且经历了多少次的阐释与演变。每当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深入研究译注后,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字眼,而是一整套与当时社会结构、信仰体系紧密关联的复杂符号。它教会我如何去“阅读历史”,而不仅仅是“阅读文本”。书中对某些篇章所附带的“作者小传及思想评价”部分,尤其精妙,它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为文本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定位和批判性视角。这种严谨而又富有引导性的编辑方式,使得这套书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工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普及知识的读物。它要求你思考,要求你追溯,要求你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这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思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我尝试着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这套译注丛书的整体编排和选材策略,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个宏大的文化构建蓝图。它所收录的篇目,并非随机抽取,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筛选,旨在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干脉络。相较于其他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比如史学或诗歌)的选本,这套丛书的跨度显得更为宏大和包容。例如,在处理那些涉及伦理道德争议的章节时,译注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们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不同的解释流派,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存而不议”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称道。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中引入了不同朝代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时间性”在思想演变中作用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译注提供的“延伸阅读”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学术论文或相关史料,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读者引导向一个更广阔的学术星空。
评分这次阅读的经历,与我以往接触的那些“快餐式”的文化产品截然不同,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但回报是丰厚的。这本译注的书籍,仿佛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充满了等待被解开的谜题。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特定时代背景的典故时,译者的注释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将我们从迷雾中引导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原文古朴韵味与实现现代可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很多古代文献,因为语言的隔阂,常常被束之高阁,但这套丛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习惯而过度地“白话化”,而是保留了文言的力度和美感,同时通过详尽的注释,确保意义的准确传达。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角力,每当攻克一个难点,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满足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尊重的,而这套丛书,正是为我们铺设了最好的起点。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思想有严肃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中的另一部作品,我深感震撼。这部书的选材之广、注释之详尽,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对古代典籍的简单复刻,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长河的探险。作者的译注功力令人叹服,无论是晦涩的文言词句,还是复杂的历史背景,都能被梳理得清晰明了,让一个现代读者也能无障碍地领略到原著的精髓。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往往能提供多角度的解读,这对于理解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至关重要。我记得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哲学流派的论述,原著原文可能只有寥寥数语,但译注者却能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后世学者的研究,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这种学者的匠心独运,着实令人敬佩。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是猎奇,继而是理解,最后是沉思。每翻过一页,都仿佛与那位遥远的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敬畏之情。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古朴典雅,拿在手里便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非常适合案头常备,随时翻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品鉴。
评分挺厚实的,有删节,不过也不错了,一直都挺喜欢这些怪力乱神的著作。
评分经典著作要多学习,别丢了
评分全本不错!!!!!!!
评分好书值得收藏和欣赏,提高文学修养和古文知识,从阅读中国名著开始!
评分好书,只是内文只有翻译,没有注释,有点小缺憾。
评分并不是全译,以“淫”为标准自主删除了4篇。那你还标榜什么全?你应该标榜自己正义!会买这书的,你认为会是冲着那几篇去的吗?要不你就出选本啊。
评分第二次购买了,没得说,长知识,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很好的,价格便宜,希望下次有更大优惠谢谢
评分618买了一大堆书,棒棒的,够读一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