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安全文化学》可供从事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的人员阅读,可作为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安全管理工作者和安全文化学研究爱好者参阅。 近30年来,安全文化正日益走进和踏入安全工作者,甚至普通公众的工作与生活。目前,安全文化几乎已成为“流行语”或“热词”。林林总总冠以“安全文化”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安全文化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过去从“安全文化学”这课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甚至可以说安全文化学主干还根本没有发现和建构起来。严肃的安全文化学工作者理应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即发现和建构安全文化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安全文化学主干的承托,安全文化学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全文化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因而,为安全文化学“培本固干”是本书的宗旨,当然,这亦是本书内容的价值。
内容简介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交融而成的安全科学重要分支,其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学》是介绍和研究安全文化学的专著,涵盖安全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基础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本书共分10章,具体包括: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
《安全文化学》结构科学严谨,内容翔实丰富,可供从事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的人员阅读,可作为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安全管理工作者和安全文化学研究爱好者参阅。
作者简介
吴超,1957-,男,汉族,广东揭阳人,工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宝钢教师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教学名师。1991年12月开始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曾在瑞典(1986-1988)、美国(1999)的3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5-2014.7曾兼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一直从事安全和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文化与文化学1
1.2安全与安全科学7
1.3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13
1.4安全文化的重要性19
1.5安全文化学的内涵与学科体系20
第2章 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9
2.1安全氛围概念的起源29
2.2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31
2.3安全文化研究的两个典型阶段32
2.4安全文化研究30年回顾与评述35
2.5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历程43
2.6安全文化学概念的提出与探索51
第3章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54
3.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机理54
3.2安全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58
3.3安全文化的累积与创新60
3.4中国传统安全文化解读61
3.5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66
第4章 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96
4.1安全文化的特点96
4.2安全文化的功能99
4.3安全文化的类型101
4.4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103
4.5安全文化符号系统112
第5章 安全文化学方法论119
5.1方法论概述119
5.2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及内涵121
5.3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进路及原则121
5.4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程式122
5.5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128
第6章 安全文化学管理130
6.1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130
6.2安全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原理139
6.3“6-5-2-4”安全文化生成理论143
6.4安全文化建设原理148
6.5安全文化场原理154
6.6安全文化宣教原理155
6.7安全文化认同原理162
6.8情感安全文化的作用原理168
第7章 安全文化学的科学分支174
7.1安全文化符号学175
7.2安全民俗文化学181
7.3比较安全文化学188
7.4安全文化心理学196
7.5安全文化史学202
第8章 安全文化学的外延210
8.1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学科210
8.2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社会学212
8.3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经济学213
8.4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教育学215
8.5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管理学217
8.6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人性学219
8.7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伦理学222
8.8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法学224
8.9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心理学226
8.10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史学228
8.11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安全学科分支229
第9章 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232
9.1典型的安全文化关联理论232
9.2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239
9.3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245
9.4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基础性问题248
9.5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机理与方法论251
9.6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255
9.7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基础性问题261
9.8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方法论267
第10章 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270
10.1家庭安全文化270
10.2企业安全文化277
10.3公共安全文化283
10.4安全文化产业290
10.5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297
10.6“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303
参考文献311
前言/序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事故灾难休戚相伴的过程,人类崛起的历程是一则与灾难事故斗争的坎坷历程。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事故灾难真可谓是随时出现、随处发生、如影相随。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各类安全问题更是此起彼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当我们翻开报纸、浏览新闻网页或收看电视节目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故灾难竟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因此,当谈起安全的重要性时,说“安全超越一切之上,在任何时候它都要有绝对的优先权”是绝不为过的。最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安全理念与认识已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践行。
但是,你知道上述安全理念与认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认同与践行的根本原因吗?毋庸置疑,这主要是得益于近数年来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大力建设、弘扬和研究。在这里,也给出开篇问题的答案:事故灾难难免会发生,但拥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必能使生命多几份呵护,必能使生命免遭无数次因事故灾难而造成的“创伤”。说起安全文化,固然无所不在,古今皆有,东西方皆有,人人皆有。但当提及现代意义上和学术讨论中的“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文化学”时,都还极为年轻。
——“安全文化”一词也许你已听过不止一次了。因为,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文化不再是一股涓涓细流,它早已呈现出大江的磅礴之势。但是,你曾听过“安全文化学”吗?你曾系统学习过“安全文化学”吗?若尚无,你是否已经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安全文化学作为研究安全精神养料,探索积极安全人性,追求卓越安全价值,把握安全哲学理性,揭示安全管控之道,阐释安全教育取向,塑造理性安全认识,修炼安全良习美德,凝重安全责任担当,展示安全知识技能,体现安全事业之美的艺术,理应成为我们安全同仁,乃至所有智者的必修课。
——学习安全文化学,可让你爱上一门研究安全文化的学问;可让你拥有一把理解安全文化的钥匙;可让你掌握一套研究安全文化的方法;可让你打开一组审视安全文化的视角;它可让你解开一团建设安全文化的疑惑;可让你明白一簇弘扬安全文化的价值。安全文化学真是一门非常值得你学习的崭新学科,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的引领。
——研习研讨安全文化,补充补给安全营养;品读品论安全文化,谱写谱纪安全华章;促建促生安全文化,筑牢筑强安全防线;传承传播安全文化,承领承载安全发展。
目前,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更是由政界、学界逐步深入至全社会。安全文化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安全科技工程学界,诸多学科领域均已开始涉猎和关注。从领域范围来看,它更是渗透得极其广泛,无孔不入。当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安全少灾寄希望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时,这本应是大好事,但也使大多真正研究安全文化者倍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反倒一时不知该如何谈论和研究安全文化。——这就叫做“安全时势”比人强,它也是一种安全文化现象。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及代码》(GB/T 13745—2009)正式列入“安全文化学”条目。从学术角度来讲,从“安全文化”到“安全文化学”绝非仅为一字之差,而是安全文化研究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形象地讲,“安全文化学”应是安全文化大洪流中的大动脉,是安全文化交响曲中的名乐章!
开展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基础理论研究并非易事。在写作初期,著者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提出“夯基础,传精髓,展全貌,教方法,激思维,拓视阈,拔高度,接实际,顺思路,提问题,解迷窍,促发展”36字撰写要领,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13 (4) :32-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但在书稿有了雏形时,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作为教材实在有点欠妥。因此,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当然,也不妨尝试把它作为一本安全文化学教材来使用。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图1。本书力求突出以下8个主要特点。
第一,系统性强。本书是一本系统地阐释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的著作,它从安全文化概念开始,对安全文化学的形成发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原理、学科分支、外延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是目前学术界最关心、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全面的安全文化学理论的展示。此外,本书亦系统地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
第二,理论性强。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对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基本问题、主要学科分支、外延及基础性原理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论述,做到问题有出处,说明有理由,讨论有结果;同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还可指导现实中具体的安全文化实践。
第三,基础性强。本书旨在阐明安全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根基,即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学科基础性原理、研究方法论及实践应用基础。因此,本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第四,针对性强。本书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安全文化大建设、快发展与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从理论角度理清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与学科基础性原理;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掌握研究认识与建设安全文化,以及开展安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第五,学科性强。本书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科建设高度,来开展安全文化相关研究和探讨。故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探讨。因此,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学科性。
第六,前沿性强。作为以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的一本著作,必须在诸多安全文化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可行的创新性研究。
图1本书内容体系结构
第七,实践性强。本书是基于已有的大量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而成的,且本书详细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故其也不失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八,严谨性强。为增强本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书主要是融著者近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30多篇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和成果而形成的,特别是著者曾专门撰写和发表论文来探讨本书的整体框架。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具有较强的严谨性。
看到努力已久的心血终于著成书,著者自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是一种非文字工作者难以了解的体验。需说明的是,本书凝结了我们多年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但由于是首部以“安全文化学”命名的著作,以及时间仓促,资料占有不全,有些问题尚未组织充分讨论,特别是著者心得、水平与精力的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最后,著者衷心感谢在本书的撰写中提过许多宝贵建议的朋友们和书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的作者们,向国内外诸多安全文化研究前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的资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王秉,吴超
2017年5月于中南大学
安全文化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