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

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黑臭水体治理
  • 水环境修复
  • 生态修复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控制
  • 流域管理
  • 水生态系统
  • 环境科学
  • 治理技术
  • 水质改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59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289
包装:平装
开本:畸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字数:17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了截污纳管、面源控制、清淤疏浚、人工增氧、原位修复、旁路治理、水量调节、岸带修复、人工湿地、水体监控和水环境评价等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分别列举了主要的代表性技术、应用范围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水体治理现状;水体治理总体思路;水体治理技术工艺;城市治水理念;城市水体治理实践;城市水体治理创新;城市水体治理展望。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城市水体治理现状
1.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
1.2 黑臭水体治理现状
1.3 水体黑臭成因分析
1.4 黑臭水体治理探索

第2章 水体治理总体思路
2.1 黑臭水体治理总体目标
2.2 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原则
2.3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2.4 黑臭水体治理思路设计

第3章 水体治理技术工艺
3.1 截污纳管
3.2 面源控制
3.3 清淤疏浚
3.4 人工增氧
3.5 原位修复
3.6 旁路治理
3.7 水量调节
3.8 岸带修复
3.9 人工湿地
3.10 水体监控
3.11 水环境评价

第4章 城市治水理念转变
4.1 工程模式转变为混合模式
4.2 调整公共排水设施建设模式
4.3 加强污染源源头的监督管理
4.4 人工模式转为智能管理模式
4.5 大数据物联网助力科学治水

第5章 城市水体治理实践
5.1 宁波市河道水质养护
5.2 常州市水环境整治控源截污实践
5.3 常德市河道综合治理
5.4 广州市地铁A涌水体治理
5.5 广州市荔湾湖水生态治理
5.6 广州市大塘涌黑臭治理

第6章 城市水体治理创新
6.1 政策创新
6.2 模式创新
6.3 技术创新
6.4 管理创新
6.5 产业创新

第7章 城市水体治理展望
7.1 治水启示
7.2 问题和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书简介: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贸易往来 书名: 丝路驼铃:欧亚大陆文明的交汇与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文博,张静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古韵文化出版社] 装帧与篇幅: 精装,共计四册,约1200页。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地图、文物高清图版及复原插画。 --- 内容提要: 《丝路驼铃:欧亚大陆文明的交汇与变迁》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技术领域,而是以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动脉——丝绸之路为核心叙事线索,深入剖析了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至公元15世纪中叶郑和下西洋前后,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带、技术扩散廊道和经济交流枢纽。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纯商贸通道的认知,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多中心的文明互动系统。它详细描绘了数千年间,来自东方(中国、印度、波斯)的商品、思想、宗教、艺术形式以及疾病是如何沿着复杂的路线网络流动、相互渗透并最终重塑了沿线各国乃至全球文明面貌的历程。 第一卷:雏形与奠基——汉唐盛世下的初步互联 (约公元前2世纪 – 公元4世纪) 核心主题: 丝绸之路的开辟、早期贸易路线的稳定化及其对早期帝国的影响。 本卷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起源,重点剖析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战略意义,如何从军事防御需求转变为稳定的经济交流通道。我们将探讨: 1. 玉石与良马的交换体系: 阐述了早期贸易中,中国对大宛良马、中亚玉石的需求如何驱动了早期贸易的规模化。 2. 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详细研究了敦煌、楼兰、高昌等绿洲城邦在维护丝路畅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文化的中转站。 3. 早期宗教的渗入: 记录了佛教从印度次大陆如何沿着商路,经犍陀罗、克孜尔抵达中国西域腹地,并阐述了早期石窟艺术的形成背景。 4. 罗马世界的渴望: 考察了东方丝绸如何抵达安息帝国(帕提亚),并最终成为罗马贵族追捧的奢侈品,分析了这种单向贸易对罗马帝国金银储备的影响。 第二卷:黄金时代与信仰的流播 (约公元5世纪 – 公元10世纪) 核心主题: 佛教的鼎盛、粟特商人的崛起与突厥汗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本卷聚焦于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即唐朝强盛时期及其前后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商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交流的深度空前: 1. 粟特语的通用性: 深入分析了中亚的粟特人在贸易网络中的中介角色,他们不仅是商人,更是语言、宗教和习俗的传播者。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还原了他们跨国经营的商业组织结构。 2. 宗教的“本土化”: 探讨了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改造(如禅宗的兴起),以及摩尼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如何通过丝路进入中原并留下印记。 3. 大唐气象与国际化都市: 以长安(今西安)为例,描绘了唐代都城作为世界级国际大都会的景象,记录了各国使节、僧侣和商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4. 技术的双向转移: 详细对比了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欧洲中世纪信息革命的潜在影响,以及来自西亚的玻璃制造、金属冶炼技术向东方的传入情况。 第三卷:动荡与重塑——游牧民族的整合与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约公元11世纪 – 公元13世纪) 核心主题: 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塞尔柱帝国的兴起以及蒙古帝国的统一,丝绸之路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本卷重点关注权力中心的转移如何影响了贸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1.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商业网络: 研究了阿拉伯商人如何接替了部分粟特商人的角色,将印度洋贸易与陆上丝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确立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科学、数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2. 蒙古帝国的“Pax Mongolica”: 分析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统治如何极大地简化了商路检查和关税制度,创造了一个短暂的“全球化”窗口。重点解读了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的见闻,以及他们所反映出的东西方对彼此的认知。 3. 疾病的全球性扩散: 客观叙述了黑死病(鼠疫)沿着贸易和军事路线自中亚向西欧传播的路径和毁灭性后果,强调了交流的阴暗面。 4. 草原与绿洲的博弈: 考察了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文明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周期性地阻碍或重塑贸易通道的走向。 第四卷:转型与终结——海权兴起与路线的衰落 (约公元14世纪 – 公元16世纪) 核心主题: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传统陆路贸易的制约,以及地理大发现对欧亚大陆连接模式的颠覆。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 1. 拜占庭的陷落与奥斯曼的关税壁垒: 分析了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传统连接欧洲与亚洲的陆上通道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的巨大阻力,这直接刺激了欧洲向西寻找新航路的努力。 2. 技术与地理知识的西传: 探讨了火药、指南针等中国技术的西传,如何间接促成了欧洲航海能力的突破。 3. 海权对陆权的取代: 对比了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传统内陆通道的逐步式微。本书强调,丝绸之路并非“消失”,而是被一种新的、更具规模效应的全球贸易体系所取代。 4. 遗产与反思: 总结了丝绸之路对现代世界留下的文化、语言和基因层面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了其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当代价值。 --- 本书特色与研究视角: 本书超越了单一民族史观的限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考古学发现、出土文献(如吐鲁番文书、摩崖碑刻)、西方旅行家手稿以及中外史学典籍的互证。它特别注重过程史学的视角,强调贸易、宗教、瘟疫和技术的“流动性”,而非仅仅关注某一个贸易物品或某一个朝代的政策。读者将通过本书,得以构建一幅立体的、动态的古代欧亚大陆互动图景,理解文明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前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强烈的工程背景去阅读这本著作的,本以为它会在新型材料与反应器设计这块内容上大展拳脚,毕竟现在各种新型吸附剂、膜技术层出不穷。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描述上采取了一种更为宏观和审慎的态度。它没有陷入追逐“最新专利技术”的窠臼,而是着重分析了现有成熟技术在长期运行中的可靠性、经济可行性以及二次污染的控制。比如,书中对活性污泥法在特定高浓度有机污染水体中遇到的污泥膨胀问题,提供了一套基于微生物群落调控的预防性管理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推荐一个昂贵的新型膜生物反应器(MBR)。这种“回归本质”的处理思路,反而让人更有安全感。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污泥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清晰地阐述了当前处理高含水率底泥的难点,并结合最新的厌氧消化和热解技术,描绘了一条环境友好且具有经济回报潜力的路径。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人员来说,这些关于长期运营成本和风险评估的讨论,比那些只在实验室能成功的“炫技”式技术更有指导意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在分享他的“避坑指南”。

评分

对于一个更偏向于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关注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对社会经济因素在水环境治理中作用的强调。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技术上的完美方案往往在落地时遭遇壁垒,而这些壁垒常常是利益协调、制度设计和公众认知层面的问题。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跨界河流的协同治理机制”,分析了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模糊和资金投入不均等现实困境,并引入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来量化修复的长期效益,以此作为推动地方政府合作的潜在驱动力。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穿透力。此外,作者在探讨公众参与时,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呼吁上,而是详细分析了“河长制”从政策到执行层面的操作细节、绩效考核的科学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公开来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链。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环境工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环境治理的社会工程学的优秀教材。

评分

说实话,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水文模型与环境风险评估部分。作者在阐述污染负荷的迁移转化规律时,明显引入了较为前沿的随机过程理论和机器学习方法来辅助预测。但这部分内容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而是通过可视化模拟和情景分析来展示不同情景下的水质响应。例如,在模拟极端降水事件对城市排水系统冲击时,书中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直观地展示了渗透、滞留和净化能力对黑臭水体反弹的抑制效果。这种风险导向的预防性思维是当下水环境治理中最急需的理念转变。过去我们总想着“事后治理”,而这本书则在反复强调“事前预防”和“动态调控”。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决策者理解不同干预措施的时滞效应和累积效应,从而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关于“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的书,坦白说,初看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纯技术手册,毕竟“治理”和“修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理论和规范的严肃劲儿。然而,我翻开它之后,才发现它绝非那种只堆砌公式和标准条文的“说明书”。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反应、复杂的生态模型,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案例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在讲述流域尺度的综合管理那几章,作者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水体层面去讨论简单的物理截污或生化处理,而是深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水文过程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引用了几个不同地理背景的典型案例,比如南方丘陵地区的养殖污染与北方工业区转型带来的复合污染,它们之间的成因差异和相应的技术侧重点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在阐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时,也极具前瞻性,不只是罗列BOD、COD这些传统指标,而是花了大量篇幅介绍生物多样性监测、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评估,这让我这个长期关注环境健康的人士,感到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搭建了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操作的桥梁,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远比一本操作指南更有价值。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我尤其关注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生态学在修复过程中的体现。很多治理方案往往只关注水体本身的指标达标,却忽略了水体作为生态廊道和生物栖息地的功能恢复。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深度。作者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河岸带的植被结构、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度(蛇形度)来重塑栖息地的连通性,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如何间接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书中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监测数据分析尤为细致,它清晰地展示了从高度污染到逐步好转过程中,物种替代和群落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这不仅仅是工程修复,更是一种生态系统的重建。阅读到此处,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自然系统复杂性的敬畏,作者并未试图“征服”水环境,而是引导我们如何“顺应”和“培育”它内在的修复力量。这种温和而有力的环境哲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长远眼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