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勘查开发方法与评价技术

页岩气勘查开发方法与评价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金川 著
图书标签:
  • 页岩气
  • 勘查
  • 开发
  • 评价
  • 技术
  • 油气资源
  • 非常规油气
  • 储层评价
  • 钻井工程
  • 地球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9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67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30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针对页岩及页岩气的地质特殊性,试图从产业化角度对页岩气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梳理。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对页岩气的资源类型及形成条件进行概述,第2章对页岩气勘查开发阶段进行了梳理,第3-6章分别从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等方面对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梳理,第7章对页岩气地质与资源评价进行阐述,第8-10章分别从钻完井、开发及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本书所使用材料部分来源于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策划于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公布之时,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合新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套丛书的出版希望能从国家层面为我国能源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页岩气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助推燃料,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供政策舆论支持。
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页岩气领域专家的支持,丛书编委包括: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戴金星院士、金之钧院士,中国工程院康玉柱院士、胡文瑞院士推荐作序;张金川教授任丛书主编;张大伟、董宁、董本京任丛书副主编。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年检“优秀”,得到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
《页岩气勘查开发方法与评价技术》一书为《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第11分册。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十章,第1章介绍页岩气资源类型及形成条件,第2章为页岩气勘查开发阶段,第3章是页岩气地质调查,第4章是页岩气测试分析,第5章是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查,第6章是页岩气化学勘查,第7章是页岩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第8章是页岩气钻完井,第9 章是页岩气开发,第10章介绍页岩气资源经济评价。
本书可供油气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广大青年教师参考,同时也可为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人员提供指导,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页岩气勘查开发方法与评价技术》主编张金川教授,也即《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丛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实验中心主任、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土资源部页岩气勘查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页岩气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香山科学会议第376次会议(中国页岩气基础地质问题及勘探开发基础,2010)执行主席,“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技术首席,我国早期开始引进并系统研究页岩气的探索者之一。 《石油学报》《石油勘探开发》及《天然气工业》等杂志编委,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40172052、40272062、40472073、40672087),出版专著3部。

目录

第1章页岩气资源类型及形成条件001
1.1页岩气形成的沉积类型002
1.1.1页岩沉积相002
1.1.2页岩及页岩气沉积分类004
1.2页岩气形成的盆地类型007
1.2.1原生型盆地007
1.2.2改造型盆地009
1.2.3页岩及页岩气构造分类010
1.3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012
第2章页岩气勘查开发阶段017
2.1页岩气勘查阶段018
2.1.1大区概查阶段018
2.1.2远景区详查阶段019
2.1.3有利区预探阶段020
2.1.4目标区勘探阶段021
2.2页岩气勘查开发方法与技术021
2.2.1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022
2.2.2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发展趋势023
第3章页岩气地质调查025
3.1页岩气地面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026
3.1.1野外地面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026
3.1.2前期准备027
3.1.3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和完成028
3.2页岩气地质调查029
3.2.1遥感地质调查技术029
3.2.2野外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032
3.2.3地质调查井井位优选038
3.3技术展望047
第4章页岩气测试分析049
4.1页岩气实验测试方法051
4.1.1页岩样品预处理051
4.1.2页岩气实验测试方法051
VVI4.2岩石学测试分析054
4.2.1岩石物理性质054
4.2.2岩石力学055
4.2.3岩石矿物学058
4.3地球化学测试分析062
……

前言/序言

我国页岩气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在南方的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北方的延长组陆相以及南北方的海陆过渡相页岩地层中获得了大范围的勘探发现,建成了以涪陵为代表的高产页岩气田,证实了我国页岩气的普遍存在。根据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价结果(2015),我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1.8×1012m3,资源前景广阔。
自从2009年渝页1井发现页岩气以来,我国页岩气在2015年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45×108m3,在年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3.5%,使我国成为北美之外第一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纵观全球页岩气产量前三强,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页岩气年产量占各自天然气年总产量的百分比在过去的六年中分别达到了50%、23.3%和3.5%,页岩气产量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产生了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傲视群雄的“页岩气速度”。
页岩气之所以能够获得大规模的勘探发现和局部地区的快速开发,除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外,还与恰当的勘查开发方法及评价技术密不可分。页岩气具有原地成藏、自生自储、岩性致密、改造开发及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性的勘查开发及评价技术要求高。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起步相对较晚,方法有限、技术薄弱、经验不足,导致页岩气勘查开发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页岩气产业化进程,系统地归纳梳理页岩气勘查开发相关技术势在必行。
本书针对页岩及页岩气的地质特殊性,试图从产业化角度对页岩气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梳理。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对页岩气的资源类型及形成条件进行概述,第2章对页岩气勘查开发阶段进行了梳理,第3~6章分别从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等方面对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梳理,第7章对页岩气地质与资源评价进行阐述,第8~10章分别从钻完井、开发及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页岩气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页岩气的单位,长期关注国内外页岩气相关进展、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了从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到有利选区、资源评价及整体评价的系统方法和技术体系。本书作者群活跃在页岩气评价技术领域,全书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由张金川、马广鑫、霍志鹏编写,第2章由黄璜、聂海宽、林拓编写,第3章由党伟、李中明、郎岳编写,第4章由张金川、茹意、张敏、聂海宽编写,第5章由唐玄、陈康、党伟编写,第6章由刘飏、刘萱、张鹏编写,第7章由郎岳、姜生玲、林腊梅编写,第8章由郭睿波、丁江辉、赵盼旺编写,第9章由丁江辉、毛俊莉编写,第10章由赵盼旺、郎岳编写。全书由张金川、丁江辉统稿。
本书所使用材料部分来源于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51100311000)、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Z14110000351400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34002001)等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较仓促,所涉内容广泛,各种勘查开发方法与评价技术发展迅速,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地质勘探与非常规能源工程:前沿技术与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现代地质勘探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以及在非常规能源,特别是页岩气以外的油气资源开发中应用的先进工程方法与评价体系。全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旨在为地质工程师、地球物理学家、油藏工程师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与成像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地震勘探技术如何突破传统二维勘探的局限,实现对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精准刻画。重点介绍了节点式采集系统(Node-based Acquisition Systems)在崎岖地形和复杂近地表条件下的部署策略与数据质量控制。 在数据处理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技术在提高成像精度方面的应用。这包括如何构建更精确的地下速度模型,特别是在存在断层、盐丘或岩浆岩等高速体区域。讨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去噪与相干体检测算法,用以快速识别微小断裂和裂缝网络,为后续的油气储层甜点预测提供精细的地球物理约束。此外,还涉及了时间-深度域处理流程的优化,确保地震属性与地质体有更可靠的时深对应关系。 第二部分:非常规油气(非页岩)储层地质特征与评价 本书将研究范围扩展至致密砂岩、碳酸盐岩等其他类型的非常规油气储层。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解这些储层独特的孔隙结构、渗透率特征及其对流体赋存的影响。 在致密砂岩方面,重点分析了沉积相控储层(Depositional Facies Control on Reservoir Quality)的形成机制,以及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如何改造孔隙系统。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NMR Logging)来区分束缚水、可动水和油的体积,从而精确评估可采储量。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本书详细探讨了岩溶作用(Karstification)的类型、规模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影响。内容涵盖了利用成像测井(Imaging Logs)识别裂缝的密度、走向和尺寸,并结合地化地球化学指标,如有机质成熟度、油气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分析,建立区域性油气成藏模式,指导勘探方向。 第三部分:先进钻井与完井工程技术 本部分专注于提高非常规储层钻井效率和完井质量的关键技术。内容涵盖了随钻测量技术(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MWD)和随钻测井技术(Logging While Drilling, LWD)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实时地质导向系统(Real-time Geosteering)在水平井中保持井眼位于高产层段的技术细节。 在完井设计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级压裂中导管管柱设计、卡瓦(Packer)的选择与安装,以及如何应对高地层应力差异导致的井壁失稳问题。特别强调了新型耐温、耐腐蚀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例如在深层或高含硫化氢环境中的管材选择标准。 针对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敏感性,本书对比分析了干式完井、泡沫完井与泥浆完井技术的优劣,并提出了基于储层实时地层压力数据的动态完井压力控制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储层渗透性。 第四部分:非常规储层改造与增产技术 本部分是关于如何有效改造低渗透储层、提高流体采收率的核心技术汇编。重点不再是传统的页岩气水力压裂,而是面向其他致密气/油层、煤层气(CBM)的非常规改造技术。 对于致密砂岩和低渗透碳酸盐岩,本书深入剖析了体积压裂(Volume Fracturing)的优化设计,包括支撑剂(Proppant)的类型选择(如树脂砂、轻质陶瓷砂)及其在不同地层压力下的承载能力分析。讨论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优化压裂裂缝网络几何形态和评估改造效果中的应用。 煤层气(CBM)的改造技术被单独列出,包括关键的排水降压过程控制、抽采顺序优化,以及如何利用氮气或二氧化碳辅助解吸技术来提高甲烷的采收率。 第五部分:非常规油气藏的动态评价与开发经济性分析 本部分涵盖了从试采到长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评价方法。重点介绍了超越传统递减曲线分析的先进方法,如压力瞬变分析(Pressure Transient Analysis)在裂缝性非常规储层中的应用修正模型,以及如何利用软件模拟来预测不同开发方案下的产能衰减。 动态评价强调了“甜点”的识别与长期动态变化。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光纤监测技术(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S)实时监测井筒内各段的生产贡献度,并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注采方案。 在经济性评价方面,本书提供了详细的现金流分析模型,考虑了非常规项目的高前期投入、快速产能递减和后期低成本采收的特点。特别提出了基于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Risk-Adjusted NPV)评估方法,用以指导勘探投资决策,确保资源开发在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本书力求通过整合地质、地球物理、钻完井和开发工程的知识体系,为非常规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地下复杂系统解读的宝典之中,最大的感受是其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完美平衡。作者显然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院派,他们对现场作业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描述非常规储层渗透率评价时,书中引用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操作指南。例如,在处理低阻抗地层评价时,那种从基础物理解释到具体参数修正的推导过程,层层递进,严丝合缝,让我立刻就能联想到前段时间在西南某区块遇到的实际难题,书中的方法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解决路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罗列了多少公式,而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思考”一个地质工程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工况的评价模型,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套标准模板。对于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判断力,这本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工具和软件应用层面的阐述,可以说是走在了行业前沿,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测井和地震解释方法的简单回顾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到油气资源勘查的各个环节。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机器学习在储层甜点预测中的应用”这一章节,作者详尽地介绍了数据预处理的难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特征变量来构建有效的预测模型,甚至还附带了部分算法的伪代码思路。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团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告诉你“应该”用新工具,更细致地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前沿工具有效地嵌入到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实现了理论指导下的工具赋能,是指导实践创新的一份宝贵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之作,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用色沉稳又不失科技感,那几条蜿蜒的等高线图腾,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地质的奥秘与勘探的艰辛。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无可挑剔,那些复杂的图表、细致的钻井剖面图,每一个刻度、每一条曲线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处理专业数据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图纸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本的整体结构逻辑性极强,目录编排得如同精密仪器,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顺畅,让人在深入学习某个技术模块时,能清晰地看到它与前后知识体系的关联,避免了传统技术书籍常有的章节孤立感。

评分

从宏观的资源战略布局到微观的单井经济性评价,这本书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闭环。它没有把勘查开发视为一系列孤立的技术步骤,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能源产业链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尤其是关于环境影响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部分,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作者清晰地指出了,现代非常规油气开发不能以牺牲长期环境效益为代价,并提出了多项兼顾产能与生态平衡的技术耦合方案。这种“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的务实精神贯穿全书,使读者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能时刻保持对行业规范和可持续性的敬畏之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全面、深刻、且极具实操价值的综合性著作,无论你是技术管理者、资深工程师,还是刚踏入这一领域的青年才俊,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

评分

如果说有些技术书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那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的“探矿心得”。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规范,又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地球物理反演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解释多级压裂的能量耦合效应时,作者用到了类似“水滴溅落”的类比,瞬间就将复杂的裂缝网络扩展动力学具象化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这个高门槛领域的心理障碍。同时,书中对技术演进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也相当到位,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当前主流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制定长期技术路线图非常有启发性。它不是一本静止的知识点集合,而更像是一份活泼的、与时俱进的技术对话录。

评分

非常不错。相信京东!!!

评分

页岩气的专业书籍非常不错,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生产大参考用书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专业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专业书,定价高了点,打折还是贵了

评分

京东的物流服务一向很好很满意。这一系列的书用来入门了解还挺好,对于专业的人来说有点泛不够深入,毕竟是针对全国来讲的。

评分

京东的物流服务一向很好很满意。这一系列的书用来入门了解还挺好,对于专业的人来说有点泛不够深入,毕竟是针对全国来讲的。

评分

不错!不错!真的不错!呵呵

评分

不错!不错!真的不错!呵呵

评分

挺好的,还会接着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