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

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明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野外识别
  • 华北植物
  • 山西
  • 云丘山
  • 植物图鉴
  • 植物手册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分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16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780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野外实习指导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04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丘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是国家四A 级旅游景区,素有“河汾*一名胜”的美誉。《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介绍了云丘山维管植物500个分类群, 包含476 种,4 亚种(subsp.),17 变种(var.),1 栽培变种(cv.),2 变型(f.)。作者多年来对云丘山植物的种类、资源及其分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梳理总结,为云丘山植物科学价值的整体评价及其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一手材料,也为云丘山的自然资源提供了生物学方面的直接证据;同时,也给云丘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地理区系研究、生态评价、风景区旅游规划与管理规划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录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1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1
2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1
3 雪松(Cedrus deodara) 2
4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2
5 圆柏(Sabina chinensis) 3
6 黑弹树(Celtis bungeana) 3
7 大叶朴(Celtis koraiensis) 4
8 榆树(Ulmus pumila) 4
9 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5
10 大果榉(Zelkova sinica) 5
11 桑(Morus alba) 6
12 蒙桑(Morus mongolica) 6
13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7
14 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7
15 橿子栎(Quercus baronii) 8
16 槲树(Quercus dentata) 8
17 北京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pekingensis) 9
18 榛(Corylus heterophylla) 9
19 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10
20 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10
21 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 11
22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11
23 坚桦(Betula chinensis) 12
24 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 12
25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13
26 加杨(Populus × canadensis) 13
27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14
28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14
29 旱柳(Salix matsudana) 15
30 垂柳(Salix babylonica) 15
31 中国黄花柳(Salix sinica) 16
32 沙梾(Swida bretschneideri) 16
33 毛梾(Swida walteri) 17
34 红椋子(Swida hemsleyi) 17
35 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 18
36 楸(Catalpa bungei) 18
37 梓(Catalpa ovata) 19
38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19
39 光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20
40 卫矛(Euonymus alatus) 20
41 冻绿(Rhamnus utilis) 21
42 卵叶鼠李(Rhamnus bungeana) 21
43 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 22
44 锐齿鼠李(Rhamnus arguta) 22
45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23
46 巧玲花(Syringa pubescens) 23
47 小叶巧玲花(Syringa pubescens subsp.microphylla) 24
48 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24
49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25
50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25
51 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26
52 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26
53 柿(Diospyros kaki) 27
54 雀儿舌头(Leptopus chinensis) 27
55 一叶萩(Flueggea suffruticosa) 28
56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28
57 楤木(Aralia chinensis) 29
58 无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29
59 元宝槭(Acer truncatum) 30
60 色木槭(Acer mono) 30
61 茶条槭(Acer ginnala) 31
62 葛萝槭(Acer grosseri) 31
63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32
64 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32
65 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 33
66 膀胱果(Staphylea holocarpa) 33
67 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scens) 34
68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34
69 少脉雀梅藤(Sageretia paucicostata) 35
70 紫椴(Tilia amurensis) 35
71 少脉椴(Tilia paucicostata) 36
72 东陵绣球(Hydrangea bretschneideri) 36
73 毛萼山梅花(Philadelphus dasycalyx) 37
74 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 37
75 钩齿溲疏(Deutzia hamata) 38
76 东北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 38
77 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39
78 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 39
79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 40
80 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40
81 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 41
82 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41
83 桃(Amygdalus persica) 42
84 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42
85 杏(Armeniaca vulgaris) 43
86 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var. ansu) 43
87 西府海棠(Malus × micromalus) 44
88 李(Prunus salicina) 44
89 褐梨(Pyrus phaeocarpa) 45
90 杜梨(Pyrus betulifolia) 45
91 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46
92 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46
93 桔红山楂(Crataegus aurantia) 47
94 毛叶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 var. pubescens) 47
95 毛樱桃(Cerasus tomentosa) 48
96 红柄白鹃梅(Exochorda giraldii) 48
97 欧李(Cerasus humilis) 49
98 茅莓(Rubus parvifolius) 49
99 腺毛喜阴悬钩子(Rubus mesogaeus var.oxycomus) 50
100 小花扁担杆(Grewia biloba var. parviflora) 50
101 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51
102 枸杞(Lycium chinense) 51
103 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 52
104 齿叶扁核木(Prinsepia uniflora var.serrata) 52
105 北方荚蒾(Viburnum hupehense subsp.septentrionale) 53
106 陕西荚蒾(Viburnum schensianum) 53
107 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 54
108 金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 54
109 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 55
110 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 55
111 苦糖果(Lonicera fragrantissima subsp.standishii) 56
112 毛药忍冬(Lonicera serreana) 56
113 盘叶忍冬(Lonicera tragophylla) 57
114 六道木(Abelia biflora) 57
115 南方六道木(Abelia dielsii) 58
116 胡桃(Juglans regia) 58
117 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59
118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59
119 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60
120 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 60
121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61
122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61
123 香椿(Toona sinensis) 62
124 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62
125 青麸杨(Rhus potaninii) 63
126 火炬树(Rhus typhina) 63
127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64
128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64
129 臭檀吴萸(Evodia daniellii) 65
130 美蔷薇(Rosa bella) 65
131 黄刺玫(Rosa xanthina) 66
132 月季花(Rosa chinensis) 66
133 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67
134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67
135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68
136 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 68
137 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 69
138 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 69
139 长叶胡枝子(Lespedeza caraganae) 70
140 红花锦鸡儿(Caragana rosea) 70
141 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 71
142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71
143 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 cv. idaho) 72
144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72
145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73
146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73
147 河北木蓝(Ind
北方山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基于云丘山生态系统的综合考察报告 绪论:探寻华北山地的生命密码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山西云丘山地区,对该区域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系统、多学科交叉考察与深入研究的综合性报告。云丘山地处华北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垂直气候带明显,是连接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生物地理板块的关键节点。本研究旨在揭示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内,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来自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气候学及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的资深学者组成,历经十余年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积累了海量的第一手数据。我们坚信,对云丘山这一典型北方山地的深入理解,能为理解更广泛的华北生态区乃至温带大陆性山地生态系统的未来走向提供重要的参照系。 第一章:云丘山地质构造、气候特征与植被区划 1.1 地质基础与土壤母质 本章首先构建了云丘山地区的地质历史框架。通过对区域内出露岩层的岩石学分析和年代测定,确定了该地区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演化脉络。重点探讨了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对山地形态的塑造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风化作用、水土流失历史,详细描述了云丘山主要的土壤类型——包括褐土、山地淋溶土及不同海拔段的棕壤。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有效性)与上覆植被的分布形成了显著的对应关系,为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1.2 气候梯度与微气候研究 云丘山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的山地环境。本章基于区域内多站点、多年份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在垂直梯度上的变化规律。重点突出了“逆温现象”在特定沟谷的发生频率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我们运用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海拔和坡向下的微气候差异,发现坡向(尤其是向阳坡与背阴坡)是决定植被郁郁程度的关键非生物因子。 1.3 植被区划与优势群落识别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地面样地调查及群落学统计方法,本章首次提出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云丘山植被区划方案。该方案识别出三个主要的植被群落带:低海拔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性的灌丛草甸带以及高海拔的亚高山针叶/混交林带。在每个群落带内,我们详细描述了占据优势地位的群落类型,例如华北落叶松群落、栓皮栎群落、以及特定生境下的次生灌丛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阶段。 第二章:云丘山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解析 2.1 乔木层结构计量与动态分析 本章聚焦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计量。通过对关键样地的林分调查,详细记录了优势树种的株高、胸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我们运用林分密度、盖度、生物量等指标,评估了不同年龄级森林的生长状况。特别关注了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在物种组成和碳储量上的差异。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我们探讨了近三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林相更替趋势,如暖湿化背景下喜温树种的北移与扩散现象。 2.2 草本层与林下植被的垂直结构 针对林下植被和林缘草甸,本章运用了高密度样方调查法,旨在捕捉物种丰富度的全貌。我们对草本植物的盖度、频度、重要值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揭示了光照、枯落物厚度对草本群落结构的主导作用。此外,本书对云丘山特有的兰科植物、高山垫状植被的物种地理分布进行了精细描绘,为物种濒危性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2.3 种子植物系统分类与地理区系归属 本书收录了在云丘山地区发现的全部种子植物名录,并根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行了分类修订。通过对特有种和孑遗种的重点介绍,分析了云丘山在华北区系中的“避难所”角色。我们绘制了关键指示性植物的分布图谱,探讨了其对特定生境(如石灰岩喀斯特区、高山沼泽)的适应机制。 第三章:云丘山动物群落的生态学观察 3.1 山地鸟类的栖息地选择与繁殖生态 本章以鸟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鸣叫计数法、网捕标记重捕法,估算了不同海拔带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我们详细记录了山鹛、花尾榛鸡等区域特有或受保护物种的巢址选择偏好、繁殖周期和主要食物来源。结果显示,林下灌丛的复杂度和水源的可及性是决定留鸟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3.2 小型哺乳动物与两栖爬行动物的微域分布 针对活动隐蔽的小型动物,本章采用了陷阱调查和痕迹识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揭示了小型啮齿类动物(如林姬鼠、野鼠)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种群密度波动,并分析了它们在维持种子传播和土壤工程中的生态角色。两栖爬行动物(如特定种类蟾蜍、蝮蛇)的分布与局部湿度和地表温度的关联性也被深入探讨。 3.3 昆虫多样性初步调查与传粉网络 昆虫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章基于系统采集和形态鉴定,对云丘山地区的优势昆虫类群(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进行了初步的物种名录构建。我们构建了关键传粉昆虫(如熊蜂、食蚜蝇)与优势开花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了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及对气候波动的脆弱性。 第四章:生态过程与环境胁迫响应 4.1 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本章结合水文监测站数据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云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拦截、截留、入渗和蒸散耗。我们量化了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地表径流的产生速率,阐明了植被在涵养水源、稳定区域水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 4.2 凋落物分解与养分循环速率 通过设置凋落物篮和模拟分解实验,本章测定了优势树种(如辽宁松、白桦)凋落物的化学组分特征(C/N比)以及分解速率。结果显示,云丘山土壤的养分循环速率受制于较低的年均温度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我们量化了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储存量和年周转率,为理解土壤肥力维持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4.3 气候变化对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 基于区域气候模型(RCM)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情景,本章采用生态位模型(ENM)预测了未来50年内云丘山优势植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变化趋势。研究提示,升温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高海拔特有物种的栖息地面临“向上挤压”的风险,加速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结论与展望 云丘山作为华北地区一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和独特的区系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北方山地生态过程的理想案例。本书的综合考察成果,不仅为云丘山的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更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地下生物圈的动态,并加强对人类活动干扰下生态系统韧性的量化评估。本书的发现与数据,将为后续的保护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一直追求捕捉自然界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而植物,无疑是构成自然美景最基础也是最丰富的元素。这本《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对我来说,是一次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书中对植物的拍摄角度和细节捕捉非常到位,很多插图都展现了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的独特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花瓣的纹理、叶脉的走向、果实的质感,这些都为我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认识这些植物的“语言”。过去,我可能只是觉得某种植物很美,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也无法用专业术语去描述它。现在,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它们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甚至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生长的。这使得我在拍摄时,不仅仅是记录一个美丽的画面,更能理解这个画面背后的故事,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内涵。在云丘山拍摄时,我常常会提前翻阅这本书,了解当天可能遇到的植物种类,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和光线。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记录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让我的摄影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山西自然风光和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爱好者,这次有幸在云丘山游览,并购得这本《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简直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那些清晰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仿佛能感受到云丘山那勃勃的生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种植物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学名和形态特征,更融入了当地的民间俗语、药用价值,甚至是一些关于植物的小故事。比如,书中对一种常见的野花做了详细介绍,提到它在当地被叫做“观音泪”,据说是因为它在雨后会凝结出晶莹的露珠,如同观音菩萨的眼泪。这种人文关怀的加入,让植物的识别不再是一项冰冷的任务,而变成了一次与大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的美妙体验。手册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按照科属和发现频率进行了分类,使得我们在野外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时,能够迅速定位,大大提高了识别的效率。在云丘山的徒步过程中,我时常会拿出这本书,对照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从陌生到熟悉,每一次的成功识别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我的一个随身向导,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云丘山除了壮丽景色之外,更深层次的生命脉络。

评分

作为一个在云丘山长大,又多年在外地工作的游子,这次回乡探亲,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在老家书店里看到了这本《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它唤醒了我心中对家乡土地最深切的眷恋和最细腻的观察。书中的每一幅插图,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我能认出书中介绍的很多植物,它们曾经是我童年玩耍时的伙伴,是我爬山涉水时路过的风景,是我母亲用来入药的药材。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叫做“奶奶的毛”的小草,在我们当地,老人们会用它来治疗跌打损伤,小时候我摔破了皮,奶奶就会去山上采这种草药给我敷上。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我与家乡植物世界的连接。它不仅仅教我认识它们的名字,更让我理解了它们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翻阅这本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听到了那些淳朴的故事。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植物的识别,它更是一本承载着记忆和情感的乡土志,让我对我的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学习华北地区的植物知识,尤其对山西这一区域的特色植物情有独钟。这次拿到这本《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简直是我近几年遇到的最惊喜的“装备”之一。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科学性和极高的野外实用性。作者在植物的分类、命名、形态特征描述上都力求准确,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显得非常扎实,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植物科学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信任度。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提供的识别方法非常具有操作性,不仅仅依靠文字描述,还大量使用了高清的实地拍摄照片,涵盖了植物的花、叶、果实、茎干等各个部位,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微观特征。在实际野外考察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现场环境复杂,有时仅凭文字描述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而且,书中还贴心地加入了分布区域、生境特点等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预测其可能出现的环境非常有帮助。我曾经在其他地区使用过一些识别手册,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照片质量不高,导致识别困难。而这本手册,则将科学性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带一本就能出门”。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有着浓厚兴趣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资源。这次收到《华北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西云丘山篇》,我认为它为我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这本书的编写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植物信息,而是将植物置于其生长的具体环境中进行介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书中对云丘山特有的生境,例如高山草甸、中山阔叶林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列举了在这些生境中常见的植物。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户外教学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而且,书中在介绍植物时,还常常会提及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例如作为某些动物的食物来源,或者在维持土壤结构中的作用。这种生态关联性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们学校自然社团的教材,带领孩子们走进云丘山,用这本书作为他们的“探险地图”,去认识、去发现、去爱护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