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实施和管理常被视为一个要求很多种文档的复杂的过程。这导致年轻的建筑师或学生表现出对从事BIM相关工作的非常少的兴趣。本书的目标在于通过图标的方式来展示BIM实施的过程,从而鼓舞学生和年轻的业界专业人士群体。本书帮助读者获取要在其组织内有组织的开启对BIM的实施过程所需的介绍性知识。这也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快速的了解典型的BIM实施过程所需的步骤。
推荐序
译者序———如何使用本书
第1 章 什么是BIM / 1
1. 1 BIM 过程(Modeling) / 7
1. 2 BIM 管理/ 9
1. 3 BIM 的优势/ 11
1. 4 BIM 的投资收益率(ROI) / 14
1. 5 BIM 成熟度/ 18
1. 6 组织内部的BIM 实施/ 22
1. 7 外部BIM 咨询/ 24
1. 8 Open BIM / 27
1. 9 变革管理/ 29
第2 章 BIM 应用/ 31
2. 1 规划/ 35
2. 2 设计/ 37
2. 3 施工/ 39
2. 4 FM 管理/ 41
2. 5 逆向建模/ 43
第3 章 信息之于BIM / 46
3. 1 3D ̄BIM / 48
3. 2 4D ̄BIM / 50
3. 3 5D ̄BIM / 52
3. 4 6D ̄BIM / 54
第4 章 BIM 路线图/ 58
4. 1 评测/ 60
4. 2 短期目标/ 62
4. 3 长期目标/ 64
4. 4 关键绩效指标/ 66
4. 5 技术工具升级计划/ 68
4. 6 培训计划/ 70
4. 7 实施进度计划/ 72
第5 章 BIM 团队/ 76
5. 1 BIM 总监/ 78
5. 2 BIM 经理/ 80
5. 3 BIM 协调员/ 82
5. 4 BIM 建模员/ 84
5. 5 培训/ 88
5. 6 留住员工/ 90
第6 章 BIM 工作流程/ 92
第7 章 BIM 技术/ 100
7. 1 BIM 工具/ 102
7. 2 硬件/ 104
第8 章 BIM 标准/ 106
8. 1 建模标准/ 108
8. 2 协作标准/ 113
8. 3 算量/ 120
8. 4 施工计划/ 123
8. 5 施工文档/ 125
8. 6 模板/ 127
8. 7 BIM 执行计划/ 130
第9 章 BIM 构件对象库/ 133
9. 1 细度等级(LOD) / 136
9. 2 项目级LOD / 138
9. 3 维护/ 140
第10 章 数据的管理/ 142
10. 1 数据分类/ 144
10. 2 数据质量/ 148
10. 3 安全性/ 151
10. 4 交换/ 153
10. 5 BIM 文件分解/ 156
10. 6 模型版本/ 160
10. 7 命名规则(Naming Conventions) / 162
10. 8 文件夹结构/ 166
总结/ 169
疑难注释/ 171
本书从BIM方法论和BIM体系的层面上进行阐述. 其特色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将BIM这种整体性极强的知识体系描绘出来. 篇幅不多但非常全面.是一本小而精的BIM 总纲类图书. 作者的学术和实践的功底非常深厚. 相比于大部头来说. 本书能够让读者快速建立对BIM 的全局认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信息化的新范畴. 既不从属于传统业务却又与之交融一体. 既独立又融合. 作者描绘BIM 的角度可称之为“上帝视角”. 即作者始终从全局出发来阐述具体的细节. 始终以一个总纲拎起所有的细节形成一套方法论和体系. 这也许是BIM 那种高度整合的精妙思想所致吧.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对BIM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剖析. 但由于每个国家、地区. 每个组织、机构在实施BIM时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 所以并未对所有细节都进行深入和全面的阐述. 而仅将关键问题、关键细节展开适当地进行纵深式讲解. 给出具体的关键指导原则. 整体上收放自如. 在上百部BIM出版物中属上乘之作.纵观全球BIM界. 能够全局性地描绘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信息作业的新格局的书籍. 还真的非常缺乏. 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的读者来说.BIM 的这种全面性大大提升了学习的难度. 当前.我国BIM界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这个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和方法.一时间中国竟成为全球最大的BIM市场. 但是相当数量的实践还比较初级. 甚或采用双轨制——BIM 这一条新轨道的运作水平在相当高的比例上还没有达到传统轨道. 更谈不上对传统行业的引领和提升了.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BIM 概念所涉及的专业面太宽以致学习过程漫长. 这是全世界的读者都会面临的挑战. 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整个建筑行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及发达国家.从Ⅲ业人员尚处于较低水平的生产方式之中. 还正在努力透过BIM这个水晶球一窥高水平生产方式. 后者则是我国市场的时代特色和局限. 因此我在本书最后撰写了疑难注释. 用于解释有着代差的生产方式的区别. 以及对于BIM应用的影响.
陈 光
当我读到《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时,我正面临着一个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挑战,其中涉及到多方协作和大量的信息流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关于 BIM 技术本身,更是关于 BIM 如何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关键力量”。我被书中对 BIM “信息集成”和“流程优化”的深入剖析所打动。 书中关于 BIM 在“施工进度模拟”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对我启发尤其大。传统的进度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二维的甘特图,难以直观地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 BIM 的三维可视化功能,能够直观地展示施工进度,方便项目团队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调整。同时,BIM 模型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也能够帮助项目团队更精确地进行资源分配和成本估算,从而更好地控制项目预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 BIM 如何能够成为项目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个在项目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我深知信息在建筑项目中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信息孤岛和沟通的断层。《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深入剖析了 BIM 如何能够解决这些痛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 BIM“集成性”和“可视化”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将模型作为设计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包含所有项目信息的“数字孪生”,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所有环节的数据都能够在这个模型中流动和共享。 书中关于“冲突检测”和“模拟分析”的部分,让我看到了 BIM 在规避风险和优化决策方面的巨大价值。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很多潜在的冲突和问题直到施工现场才被发现,这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成本损失。而 BIM 可以在早期阶段就通过三维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分析,发现设计和施工中的潜在冲突,并提供解决方案。书中列举的多个实际案例,都生动地说明了 BIM 如何通过这种“预见性”和“前瞻性”,为项目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甚至保障了项目的安全。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设计师,我一直在关注能够提升我工作效率和创意发挥的工具。《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让我对 BIM 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局限于软件操作的介绍,而是深入地剖析了 BIM 作为一种“关键力量”的本质。我被书中关于 BIM “可视化”和“信息集成”的描述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 BIM 如何将二维的设计图纸转化为三维的、包含丰富信息的模型。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 BIM 在“设计协同”和“方案比选”方面的应用。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不同专业的设计师之间往往存在沟通障碍,容易导致设计冲突。《BIM的关键力量》指出,BIM 模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各个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在同一模型上进行协同设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BIM 的参数化建模能力,也使得设计师能够快速地生成和修改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项目早期就做出更优化的设计决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 BIM 如何能够极大地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建筑项目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堆砌,更是信息和协作的完美融合。《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深刻和宏观的视角,阐释了 BIM 在现代建筑业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仅是关于软件和技术的介绍,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的转变。我被书中对 BIM “集成性”和“数据驱动”的强调深深吸引。作者清晰地阐述了,BIM 如何将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统一、可追溯的数据源。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沟通效率提升”和“决策优化”的论述。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信息传递的延迟和误解,常常导致项目出现不必要的延误和返工。而 BIM 的可视化特点,使得复杂的设计意图能够被所有参与者清晰地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同时,基于 BIM 模型进行的数据分析,也为项目决策者提供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支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 BIM 如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项目管理的模式,使其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控。
评分我在项目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信息流通的顺畅与否,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揭示了 BIM 如何成为现代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关键力量”。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和协作理念的推行。我被书中对 BIM “集中化”和“数据可追溯性”的深入解读所打动。 书中关于 BIM 如何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施工图的绘制,再到施工现场的管理,乃至后期的运营和维护,BIM 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特别是书中关于 BIM 在“施工模拟”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案例,让我看到了 BIM 如何能够帮助项目团队提前发现潜在的施工风险,优化施工流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 BIM 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工具,更是一个强大的项目管理利器。
评分作为一个深度参与建筑行业多年的项目经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工具和方法。过去,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孤岛、沟通不畅以及设计变更带来的巨大成本所困扰。偶然间,我听说了《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尽管我本身对BIM技术并不陌生,但“关键力量”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而是将BIM的理念、应用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述了BIM如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传统的建造方式,如何通过三维模型的整合,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协同化和可追溯化。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所吸引。从概念设计、方案深化,到施工图绘制、施工模拟,再到后期的运维管理,BIM都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阶段BIM应用的具体场景,例如,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评估多种设计方案的优劣,并通过碰撞检测发现潜在的设计冲突,从而避免后期昂贵的返工。在施工阶段,基于BIM的施工模拟,能够让施工团队提前预见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而对于业主来说,BIM模型更是成为了未来物业管理、设施维护的宝贵资产。书中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复杂的工业项目,都清晰地展示了BIM带来的实际效益,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看到了 BIM 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我对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在项目的沟通、协作和信息管理方面。因此,《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犹如醍醐灌顶。《BIM的关键力量》并没有止步于介绍 BIM 的基本概念,而是深入地阐述了 BIM 如何能够成为一股“关键力量”,革新整个建筑行业的运作模式。我被书中对 BIM “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精彩解读所深深吸引。 书中关于 BIM 在“碰撞检测”和“方案优化”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它在项目初期规避风险的巨大潜力。过去,很多设计上的冲突往往在施工现场才被发现,造成巨大的损失。而 BIM 技术,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进行精准的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和成本的增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BIM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更经济地完成项目。
评分我一直对技术革新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充满热情,而《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略有了解的初学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技术术语,而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了BIM为何能成为一股“关键力量”,其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书中对BIM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梳理,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将BIM局限于一个软件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管理理念、一种工作流程的高度。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部分。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各个参与方往往各自为战,信息传递的效率低下,常常导致误解和错误。而BIM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一个可视化的模型中进行整合和共享。书中通过生动的例子,描绘了设计、施工、运维等不同环节的专业人员如何在BIM平台上进行无缝协作,及时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数据驱动”的工作模式,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行业高效运作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够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我未来的工作中。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略微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BIM的书籍并不少见,很多都停留在技术的堆砌和软件操作的讲解上。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直接扑进技术细节,而是从“为什么”开始,深入探讨了 BIM 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作者用一种非常哲学和战略性的视角,阐述了 BIM 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认知。 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于“信任”和“透明度”的论述。传统项目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的壁垒,常常导致项目参与方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BIM的关键力量》指出,BIM 模型通过其高度的可视化和信息的集成,能够打破这些壁垒,让项目信息更加透明。无论是业主、设计师、施工方还是最终的用户,都可以通过 BIM 模型清晰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潜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这种“共享真相”的模式,我认为是 BIM 能够真正发挥其“关键力量”的基石,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管理模式的革新。
评分作为一个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专业人士,我一直认为 BIM 技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BIM的关键力量》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到和深刻的视角,阐释了 BIM 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没有简单地介绍 BIM 的技术特性,而是深入地挖掘了 BIM 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关键力量”,驱动行业的变革。我被书中对 BIM “信息整合”和“协同工作”的强调所深深吸引。 书中关于 BIM 如何打破“信息孤岛”的论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不畅,容易导致误解和错误。《BIM的关键力量》指出,BIM 模型通过其高度的可视化和集成性,能够将所有的项目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项目出错的概率。
评分好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应该是正版,包装很好,内容还需要认真阅读,不过很详细~
评分还没用,相信京东商品品质吧。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的味道非常大,不推荐,看的头疼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