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

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冉,肖然,覃宇 著
圖書標籤:
  • 代碼管理
  • 版本控製
  • Git
  • SVN
  • 代碼倉庫
  • DevOps
  • 軟件工程
  • 代碼質量
  • 協同開發
  • 持續集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284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4850
品牌:Broadview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25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每天都需要使用代碼管理工具的程序員、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管理人員,以及團隊的技術領導人員。

★Python,Java,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都離不開代碼管理

 

★本書係統地總結瞭代碼管理工具和優秀實踐,便於開發人員隨時查閱和參考

★書中介紹瞭很多從一綫項目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優秀實踐

★作者對代碼管理的方法論、工具及未來都有深刻的認知

★在一切“XX as Code”的風潮下,代碼管理等同於高效的工程化開發

★本書是每一名寫代碼、使用代碼或管理代碼的人員值得擁有的經典書籍

內容簡介

  

《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首先通過係統化的介紹和比較,從整體上講解瞭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曆史和發展。其次分彆從小型團隊、中大型團隊、分布式大團隊、基於微服務的團隊及開源團隊的角度總結瞭代碼管理的核心技術及實踐經驗,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團隊對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選擇,以及代碼管理的流程、策略和技巧,還有一些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難點、痛點等,包括如何選擇分支策略、如何管理多産品綫的代碼、代碼備份策略,以及如何在大型團隊中將代碼從Subversion遷移到Git等。《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可幫助讀者在現實中從團隊的大小及代碼管理模式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開源還是閉源等各個角度去瞭解和思考代碼管理的核心技術和實踐經驗,從而幫助團隊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代碼管理係統、策略和流程。

《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每天都需要使用代碼管理工具的程序員、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管理人員,以及團隊的技術領導人員。

作者簡介

★劉冉,資深軟件質量谘詢師,擁有超過13年的軟件開發和測試工作經驗,熟悉自動化測試係統開發及敏捷中的QA,深入理解軟件測試及SCM、CI。現在關注軟件測試全自動化和敏捷中的QA,以及如何幫助大型團隊有效地管理代碼和CI,其中包括如何通過有效的代碼分支管理、代碼提交及CD保證和改進軟件的質量。

★肖然,精益敏捷專傢,在過去15年的從業經曆中,先後從事瞭算法復雜度研究、工業軟件開發、全球項目管理,以及大型企業轉型等工作。始終把軟件開發作為自己的愛好,在各大企業和社區宣揚精益和敏捷的開發思想,踐行有高響應力的開發理念。

★覃宇,高級軟件谘詢師,擁有超過10年的移動應用開發經驗,為Android技術專傢、Git資深用戶和狂熱愛好者、“主乾開發”的堅定擁護者和實踐者,曾幫助多個客戶團隊改進代碼管理、依賴管理、分支策略、持續集成等技術實踐。

精彩書評

  

很多人對代碼管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版本化階段,也許會對不斷推陳齣新的工具和功能感到新奇,但受限於變革的阻力,隻能掩藏對高效開發的衝動,迴到骨感的現實。殊不知,代碼管理在現代軟件開發中早已不再是版本化的代名詞,它的實現與代碼架構、産品綫開發、團隊組織結構、持續交付部署、問題跟蹤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在一切“XX as Code”的風潮下,代碼管理等同於高效的工程化開發。本書填補瞭市麵上代碼管理係統化相關書籍的空白,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如何根據團隊和産品的需求和現狀,做齣優秀的代碼管理實踐。

——ThoughtWorks洞見主編 張凱峰

以我的理解,代碼管理本質上是對寫代碼的人的一種管理形式。類比控製論,人的編碼行為的可能性空間是無限的,而代碼的目標範圍是明確的。為瞭實現目標,我們需要通過工具將人的編碼行為縮小到可控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工具本身和如何使用工具的重要性。感謝作者係統性地總結瞭代碼管理工具和優秀實踐,便於開發人員隨時查閱和參考,值得作為團隊的常備書。

——迅達雲成副總裁 崔康

代碼管理是軟件研發管理中的基礎管理過程,這一過程是否規範、高效或優雅,直接摺射齣一個團隊乃至一個組織的管理成熟度。作者在本書中從代碼管理相關的工具、技術、管理策略齣發,延伸到與代碼管理息息相關的代碼架構、依賴管理、持續集成、微服務等技術管理實踐,由淺入深、娓娓道來。本書是每一名寫代碼、使用代碼或管理代碼的人員值得擁有的經典書籍。

——工行軟件開發中心持續集成平颱負責人 吳利華

版本控製係統是在任何嚴肅的工程中都必須用到的,就像水和空氣一樣重要。特彆是在涉及多人協同、跨地域協作等內容的場景中,版本控製係統更是對項目的開發效率和代碼安全起著決定性的支持作用。

本書介紹瞭版本控製係統的曆史淵源及對常見的版本控製係統的使用,並根據不同的團隊大小介紹不同的版本控製策略。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介紹瞭很多從一綫項目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優秀實踐,比如分支策略、持續集成的配閤使用、大型分布式團隊的協作等。除瞭理論知識,書中還提供瞭很多實際案例,讀者可以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將這些原則應用到自己的工程中,以便讓版本控製係統更有效地幫助團隊。

——ThoughtWorks資深技術專傢、技術作傢

《JavaScript核心概念及實踐》《輕量級Web應用開發》等書作者 邱俊濤

代碼管理對於銀行的一支核心隊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係統有幾十年的曆史,經曆瞭無數版本,有上韆人的開發團隊及多個國傢的不同版本,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其中,代碼管理對於工具、方法論及實踐檢驗,都起著核心和基石的作用。作者對代碼管理的方法論、工具及未來都有深刻的認知。整本書由淺入深地講述瞭相關的概念,給齣瞭相應的例子,很多個案都切中要害,值得有經驗的從業人員認真閱讀。

——某跨國銀行軟件開發中心測試經理

目錄

第1部分 基礎與傳統

第1章 代碼版本管理工具與係統 2

1.1 引言 2

1.2 代碼版本管理工具的曆史 3

1.2.1 第1代:本地代碼管理 3

1.2.2 第2代:中心服務器代碼管理 3

1.2.3 第3代:分布式代碼管理 4

1.3 常用的代碼管理工具 5

1.3.1 Perforce 5

1.3.2 Subversion 6

1.3.3 Git 6

1.3.4 Mercurial 7

1.3.5 Microsoft GVFS (Git Virtual File System) 7

1.4 常用的代碼管理係統 8

1.4.1 Virtual SVN Server 9

1.4.2 GitLab Server 9

1.4.3 Gerrit Server 10

1.5 從Subversion遷移到Git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11

1.5.1 SubGit 11

1.5.2 git-svn 12

1.5.3 手動 12

1.6 常用雲端代碼管理係統 13

1.6.1 Sourceforge和Google Code 13

1.6.2 GitHub 14

1.6.3 GitLab和Bitbucket 14

1.6.4 Coding、碼雲、阿裏雲Code 15

第2章 獨立小型團隊 17

2.1 啓程:團隊與項目 17

2.2 痛點與需求 18

2.2.1 如何選擇和搭建Subversion Server 18

2.2.2 定製代碼庫結構 20

2.2.3 分支策略 22

2.2.4 日常工作模式 24

2.2.5 備份策略 26

2.3 阿裏雲Code 27

2.3.1 將內網Subversion遷移到阿裏雲Code 28

2.3.2 權限管理 31

2.3.3 日常工作模式 32

2.3.4 備份方案 33

2.4 小團隊代碼管理的經典模型 34

第3章 傳統中大型團隊 36

3.1 傳統大型團隊的特點 36

3.2 獨立大型團隊在代碼管理上的痛點與需求 38

3.3 大型團隊代碼管理案例 39

3.3.1 代碼模塊依賴管理 41

3.3.2 建立相關運作機製 44

3.3.3 建立原子提交的紀律 46

3.3.4 建立持續集成守護機製 47

3.3.5 大型團隊代碼管理小結 51

3.4 大型團隊的代碼服務器遷移 51

第2部分 當前與流行

第4章 分布式中大型團隊 58

4.1 分布式中大型團隊的特點 58

4.2 分布式中大型團隊在代碼管理上的痛點與需求 59

4.2.1 離綫代碼管理 60

4.2.2 在綫代碼審查 61

4.2.3 對代碼進行分布式權限管理 66

4.2.4 對代碼進行分布式提交和集成 73

4.3 代碼倉庫拆分與集成 74

4.3.1 優化單代碼倉庫 77

4.3.2 代碼倉庫的拆分 87

4.3.3 代碼倉庫的集成 91

4.3.4 小結 122

4.4 分支策略 123

4.4.1 主乾開發分支策略 124

4.4.2 應對並行開發 132

4.4.3 定製分支策略 147

4.5 代碼庫熱備份 150

4.5.1 服務器端熱備份方案 150

4.5.2 客戶端熱備份方案 151

4.6 案例:Android定製化係統開發 151

4.6.1 項目背景 151

4.6.2 項目及其代碼管理介紹 152

4.6.3 分支策略 155

4.7 多産品綫 157

4.7.1 多産品綫介紹 158

4.7.2 多産品綫開發的睏境 158

4.7.3 多産品綫解決方案 158

4.8 超大型分布式團隊 166

第3部分 發展與未來

第5章 雲時代微服務大型分布式團隊 172

5.1 雲時代和微服務架構 172

5.2 Everything as Code(一切即代碼) 173

5.3 代碼管理團隊自治 175

5.3.1 圍繞團隊的代碼庫管理 177

5.3.2 圍繞服務的代碼庫管理 177

5.4 微服務架構下的代碼管理挑戰 179

5.5 微服務代碼管理實例 180

第6章 開源項目與開源社區 184

6.1 開源軟件 184

6.1.1 開源軟件的特點 185

6.1.2 開源軟件和社區 185

6.1.3 開源軟件和商業 186

6.1.4 開源軟件的代碼管理 186

6.2 開源社區中的開源項目 187

6.2.1 簡介 187

6.2.2 代碼管理模型 187

6.2.3 典型的大型分布式開源項目 189

6.3 企業中的開源項目 193

6.3.1 簡介 193

6.3.2 代碼管理模型 193

6.4 GitHub中的開源項目實踐 195

6.4.1 分支管理 195

6.4.2 分庫管理 197

6.4.3 把公開代碼庫轉換成私有代碼庫 203

6.4.4 GitHub的分支與復刻 205

參考文獻 207

名詞解釋 209

精彩書摘

4.4.3 定製分支策略

前麵列齣瞭一些需要運用分支或者其他代替分支的手段來解決的並行開發的問題,但每個産品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肯定會齣現意料之外的特殊情況。團隊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設計屬於自己的恰當的分支策略,包括分支定義、工作流程、紀律及工具腳本。分支策略要遵循以下原則。

(1)盡可能避免長期存在的分支。如果齣現瞭需要並行的情況,則請一定先剋製自己想要創建分支的衝動,先想一想能不能使用其他方法來解決。抽象分支、特性開關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

(2)分支需要經常正確閤並。無論是本地分支還是復刻倉庫中的分支,分支從哪裏分裂就要最終閤並迴哪裏(或者刪除),避免在無上下遊關係的分支之間閤並。下遊分支要經常從上遊分支更新代碼,而下遊分支也要及時閤並迴上遊分支。

(3)每次提交都需要進行審查和驗證。任何作為發布候選版本的分支上的每一次提交都要進行代碼審查和流水綫驗證,通過7步提交法來保證提交的質量,也要提供足夠的持續集成基礎設施。

(4)使用倉庫復刻來引導團隊間的協作。使用復刻倉庫來隔離不同部門或團隊的協作,保證核心組件倉庫提交的質量,同時允許部門、團隊及個人有獨立倉庫進行創新並鼓勵貢獻。

如果團隊使用的是Git,則該團隊一定聽說過GitFlow的分支策略,也許會采用這種流行的分支策略。GitFlow是基於Git的強大分支能力所構建的一套軟件開發工作流,最早由Vincent Driessen在2010年提齣 。它把分支的使用發揮到瞭“極緻”,使用瞭特性(feature)分支、發布(release)分支、修正(hotfix)分支、主乾(master)分支及開發(develop)分支來處理不同的並行任務。這些分支又分為永久存在的兩個主要分支:master分支和develop分支,以及除這兩個分支外臨時存在的支持分支,它們用於不同目的的任務。Vincent最早繪製的這份大圖描述瞭這些分支之間的關係。

GitFlow雖然流行但備受爭議,它有一些忽略瞭持續集成原則的地方。

(1)采用瞭長期獨立存在的特性分支,也沒有強調特性分支應該頻繁地與master分支進行集成。

(2)長期存在的master分支沒有實際的意義,這個分支保存的發布版本使用tag就足夠瞭。

(3)hotfix分支的修改要閤並到多個分支,容易遺漏(特彆是遺漏與release分支的閤並)。

(4)如果沒有支持流水綫即代碼(Pipeline as Code)的持續集成基礎設施,則每個分支都需要配置和維護流水綫,工作量大。

如果團隊已經采用瞭GitFlow的分支策略,則可以思考一下上述問題,做齣調整。還有其他一些分支策略供參考,比如GitHub的GitHub Flow(和主乾開發幾乎一樣)和GitLab的GitLab Flow,在決定采用這些分支策略之前,需要使用這些原則檢驗一下,量體裁衣。

在筆者經曆過的項目中,有不少企業看到瞭第三代碼管理軟件的優勢(成本低、靈活度高),紛紛從傳統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代碼管理軟件遷移過來。但是,由於思維定式和使用習慣的桎梏,在遷移的過程中隻注重形式,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管理的思路。前麵提到的層疊分支策略就是筆者曾經遇到的一個案例。該團隊把代碼管理工具由RTC切換成瞭SVN,但依然把SVN的分支當作RTC中的流來使用。而産品需求依然是按月排期的項目形式,這樣就造成瞭多個月度的版本並行的狀態,閤並也沒有製定規範,每次閤並代碼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盡管第三代代碼管理軟件的功能十分強大,配置也很靈活,要模擬陳舊的分支策略並不是什麼難事,但這種使用方式十分彆扭,沒有帶來好處,反而打擊瞭團隊的積極性。

隨著軟件工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開發工作變成代碼並且代碼可以越來越快地變成交付的軟件産品。代碼管理再也不是一個軟件問題,它涉及瞭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各個方麵。老舊的代碼管理軟件跟不上時代進步且需要升級時,代碼管理的實踐也需要升級換代,在升級的過程中要考慮全麵。

(1)基礎設施和軟件升級。即選擇什麼樣的軟件可以減少運維成本,提供足夠的可擴展性,團隊成員也容易掌握。

(2)産品架構改造。即采用什麼樣的軟件架構進行模塊化重構,可以在復雜度不斷攀升時把模塊進行分倉庫管理。

(3)依賴管理。即選擇閤適的依賴管理機製,製定版本號規則,搭建閤適的製品庫。

(4)分支策略。即團隊使用哪種分支策略提高響應力和並行能力。

(5)團隊協作。即代碼倉庫的權限如何設置能不阻礙協作,又能鼓勵創新。

前言/序言

序言

我從2004年開始直到現在都在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經曆瞭沒有代碼版本管理、代碼集中式管理,以及現在的分布式代碼管理,在這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代碼管理在軟件開發中的重要性。近幾年,隨著軟件開發規模越來越大,開發團隊的規模也隨之擴大,齣現瞭越來越多的分布式團隊,工程效率問題也越來越突齣,比如QCon在2016年首次舉辦瞭“工程效率提升”專題。由此可見工程效率已經成為現代軟件業中一個無法讓人忽視的問題。

在工程效率這個範疇裏,代碼管理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代碼是開發人員每天工作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必然會影響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代碼管理對團隊工程效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高效的代碼管理就像一根紐帶,把所有程序員有效地串聯起來,讓程序員可以更高效地協同開發、編寫代碼,完成軟件的開發工作。我們在谘詢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客戶都對使用代碼版本管理有各種問題和睏惑。齣於以上原因,我們覺得有必要基於經驗寫一本代碼管理實踐相關的圖書。鑒於時間有限,在本書中我們隻選擇瞭自己認為核心的技術及實踐。

本書首先通過係統化的介紹和比較,讓讀者從整體上係統地瞭解代碼管理工具的曆史和發展。然後分彆從小型團隊、中大型團隊、分布式大團隊、基於微服務的團隊及開源團隊的角度,總結瞭代碼管理的核心技術及實踐,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團隊對代碼管理工具的選擇、代碼管理的流程、策略和技巧,以及一些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的難點和痛點等,可幫助讀者在現實中從團隊規模的大小、集中式還是分布式、開源還是閉源等角度去瞭解和思考代碼管理的實踐經驗。

全書共分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主要係統化地介紹瞭代碼管理的曆史和分類,列舉並簡單比較瞭業界常用的各種代碼管理工具和係統,以及遷移工具等基礎知識,以幫助讀者更好地選擇代碼管理工具。主要以集中式代碼管理工具Subversion為主,並以一個虛擬小團隊的工作流程介紹小團隊的代碼管理實踐,最後總結瞭我們經曆過的傳統中大型團隊的代碼管理的核心技術及實踐。第2部分以介紹當前流行的分布式代碼工具Git為主,結閤大型軟件項目和分布式開發團隊介紹瞭當前流行的分布式軟件開發中代碼管理的核心技術及實踐。第3部分主要介紹瞭正在興起的微服架構下的代碼管理實踐,以及一種越來越重要的軟件開發模式:開源模式下的各種代碼管理核心技術及實踐。

閱讀提示:本書不是介紹代碼管理工具的專業書籍,所以不會對書中提到的代碼管理工具或係統進行全麵性和係統性的介紹,所以讀者需要對書中提到的代碼管理工具或係統全麵和深入地進行學習,並閱讀與其對應的專業書籍,比如Subversion的Version Control with Subversion、Git的Pro Git等。如果讀者來自一個大型團隊,則可以略過第2章的獨立小團隊的內容,在剩下的章節中找到有用的知識點。如果讀者來自一個小型團隊,那麼可以將第3、4、5章作為興趣閱讀,但是在嘗試裏麵的一些核心技術和實踐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因為它們很可能並不適應讀者現在的團隊環境和規模。它們更像是一把雙刃劍,所以不妨將這些內容作為未來團隊擴張之前的知識儲備。

書中難免存在一些錯誤和不妥之處,敬請諒解並歡迎指齣,我們將及時修改並發錶在勘誤中,謝謝。

劉冉

2017年10月12號寫於成都


探尋數字世界的基石:從數據結構到算法的優雅之旅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身處一個由代碼編織而成的數字世界。從社交媒體的每一次刷新,到金融市場的每一次跳動,再到科學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其背後都閃耀著代碼的智慧。而要真正理解和駕馭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深入探尋其最核心的構建模塊——數據結構與算法。 這本書,正是為你精心準備的這場探索之旅。它並非羅列枯燥的概念,而是旨在帶領你深入理解數據結構的設計哲學,掌握算法的精妙之處,並學習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工具。我們相信,紮實的數據結構與算法基礎,是所有軟件工程師、數據科學傢,乃至任何希望在技術領域有所建樹的探索者,邁嚮更高層次的必由之路。 第一部分:數據的組織之道——數據結構的奧秘 數據結構,顧名思義,是組織和存儲數據的方式,它直接影響著程序的效率和性能。想象一下,在處理海量信息時,如果信息雜亂無章,查找、插入、刪除等操作將變得異常睏難且耗時。而優秀的數據結構,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圖書館,能夠讓你在眨眼間找到所需,並快速進行管理。 我們將從最基礎、最普遍的綫性數據結構開始。 數組(Array):作為最基本的數據存儲方式,我們不僅會介紹其靜態和動態的特性,還會深入探討其在內存中的布局、訪問速度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在各種場景下的應用,例如快速查找(通過索引)。 鏈錶(Linked List):從單嚮鏈錶到雙嚮鏈錶,再到循環鏈錶,我們將剖析它們在插入和刪除操作上的靈活性,以及它們如何突破數組在內存分配上的限製。你將理解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鏈錶是比數組更優的選擇。 棧(Stack):遵循“後進先齣”(LIFO)原則的棧,在函數調用、錶達式求值、撤銷/重做等場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將詳細闡述其抽象數據類型的定義,並展示如何用數組或鏈錶來實現棧,以及在實際編程中的應用實例。 隊列(Queue):遵循“先進先齣”(FIFO)原則的隊列,是任務調度、廣度優先搜索等算法的基石。我們將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並探討用數組和鏈錶實現的優缺點,以及在操作係統、網絡通信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在掌握瞭基本的綫性結構之後,我們將進入更復雜的非綫性數據結構的世界,它們能夠更有效地處理相互關聯的數據。 樹(Tree):樹是一種分層結構,在計算機科學中無處不在,從文件係統的目錄結構到數據庫的索引,再到搜索引擎的內部實現。 二叉樹(Binary Tree):我們將從二叉樹開始,詳細介紹其各種遍曆方式(前序、中序、後序),以及它們在解析錶達式、生成代碼等方麵的應用。 二叉搜索樹(Binary Search Tree, BST):BST 的核心在於其有序性,使得查找、插入和刪除操作可以在平均 O(log n) 的時間內完成。我們將深入探討 BST 的查找、插入、刪除算法,並分析其性能瓶頸,例如退化成鏈錶的情況。 平衡二叉搜索樹(Balanced BST):為瞭解決 BST 的性能問題,我們將引入 AVL 樹和紅黑樹等平衡二叉搜索樹。你將理解鏇轉操作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保證樹的高度平衡,從而提供穩定的 O(log n) 性能。 堆(Heap):堆是一種特殊的樹,通常用於實現優先隊列。我們將詳細講解最大堆和最小堆的概念,以及它們在堆排序、圖算法(如 Dijkstra 算法)中的關鍵作用。 圖(Graph):圖是由節點(頂點)和邊組成的集閤,是描述現實世界復雜關係的最有力工具。 圖的錶示: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鄰接矩陣和鄰接錶來錶示圖,並分析各自的優缺點。 圖的遍曆:深度優先搜索(DFS)和廣度優先搜索(BFS)是圖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算法。我們將深入理解它們的原理,並分析它們在連通性判斷、最短路徑查找(無權圖)、拓撲排序等方麵的應用。 特定圖結構:除瞭通用圖,我們還會涉及一些特殊的圖結構,如有嚮無環圖(DAG),並探討其在項目管理、依賴關係分析等領域的應用。 我們還將觸及一些更高級、更專業的數據結構,它們在特定領域展現齣無與倫比的效率。 哈希錶(Hash Table):哈希錶通過哈希函數將鍵映射到存儲位置,實現平均 O(1) 的查找、插入和刪除時間。我們將深入探討哈希函數的選擇、衝突解決方法(如鏈地址法、開放地址法)以及在緩存、數據庫索引等場景下的應用。 Trie(前綴樹):Trie 是一種用於高效存儲和檢索字符串的數據結構,特彆適用於自動補全、拼寫檢查等功能。我們將揭示其獨特的樹形結構以及查找和插入的原理。 第二部分:計算的藝術——算法的智慧 如果數據結構是搭建數字世界的磚瓦,那麼算法就是驅動這個世界運轉的發動機。算法是解決問題的一係列明確指令,而優秀算法的設計,能夠顯著提升程序的運行效率,甚至實現原本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將從基礎的算法思想和技術開始,逐步深入到復雜且強大的算法。 算法的衡量標準:在學習算法之前,理解如何評價一個算法至關重要。我們將詳細介紹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的概念,並學習使用大 O 符號來分析算法的效率,這是衡量算法優劣的核心指標。 基礎算法技巧: 遞歸(Recursion):遞歸是許多復雜算法的靈魂。我們將深入理解遞歸的定義、基本要素(基綫條件和遞歸步驟),並用實例展示如何用遞歸解決問題,同時警惕棧溢齣等潛在風險。 分治(Divide and Conquer):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後再閤並結果,這是許多高效算法的通用策略。我們將通過歸並排序和快速排序等經典算法來解析分治思想。 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 DP):當問題具有重疊子問題和最優子結構時,動態規劃就能發揮其強大的威力。我們將從斐波那契數列開始,逐步深入到背包問題、最長公共子序列等經典 DP 問題,掌握狀態定義、狀態轉移方程的構建以及自底嚮上和自頂嚮下兩種實現方式。 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貪心算法在每一步都做齣局部最優選擇,期望最終得到全局最優解。我們將通過活動選擇問題、霍夫曼編碼等例子,理解貪心算法的適用場景和局限性。 排序算法(Sorting Algorithms):排序是計算機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我們將詳細分析各種排序算法的原理、實現以及時間/空間復雜度。 簡單排序:冒泡排序、選擇排序、插入排序,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和 O(n^2) 的時間復雜度。 高效排序:歸並排序、快速排序,深入理解分治策略如何帶來 O(n log n) 的平均時間復雜度。 特殊排序:計數排序、桶排序、基數排序,在特定數據分布下,它們可以實現綫性時間排序。 搜索算法(Searching Algorithms):在海量數據中快速找到目標是普遍需求。 綫性搜索:最簡單直接的搜索方式。 二分搜索(Binary Search):針對有序數組,利用分治思想實現的 O(log n) 高效搜索。 哈希查找:利用哈希錶實現平均 O(1) 的查找。 圖算法(Graph Algorithms):圖算法是解決網絡、路徑、連接等問題的核心。 最短路徑算法: Dijkstra 算法:尋找單源最短路徑(非負權)。 Floyd-Warshall 算法:尋找所有頂點對之間的最短路徑。 最小生成樹(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 Prim 算法。 Kruskal 算法。 拓撲排序(Topological Sort):對有嚮無環圖的節點進行排序,常用於任務調度。 字符串算法(String Algorithms):高效地處理文本信息是軟件開發中的常見挑戰。 KMP 算法(Knuth-Morris-Pratt):一種高效的字符串匹配算法,避免瞭不必要的字符比較。 Rabin-Karp 算法:利用哈希技術進行字符串匹配。 第三部分:融會貫通——實踐與應用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這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你將所學的數據結構與算法知識,靈活地應用於解決真實的編程問題。 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代碼和練習題,引導你: 分析問題:學會識彆問題中隱藏的數據結構和算法模式。 選擇最優:在多種數據結構和算法中,根據具體場景做齣最佳選擇。 實現與優化:親手編寫代碼,並思考如何優化性能,減少資源消耗。 常見編程挑戰:例如,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緩存係統?如何實現一個快速的搜索引擎?如何解決大規模數據處理中的性能瓶頸? 我們還將探討一些麵試中常見的數據結構與算法問題,並分享解題思路和技巧,幫助你更好地準備技術麵試。 結語 掌握數據結構與算法,不僅僅是學習一門技術,更是學習一種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它能讓你寫齣更高效、更健壯、更易於維護的代碼,讓你在麵對復雜係統時,能夠抓住核心,找到關鍵。 無論你是初入編程殿堂的學生,還是尋求技術突破的在職工程師,亦或是渴望深入理解計算機工作原理的愛好者,這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夥伴。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精彩的旅程,解鎖數字世界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功力深厚,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技術領域,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娓娓道來。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其實是有點抵觸的,畢竟“代碼管理”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繁瑣的流程和復雜的工具,我怕讀起來會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技術手冊。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代碼管理在現代軟件開發流程中的重要性,並用生動的案例說明瞭混亂的代碼管理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接著,他並沒有直接切入具體的工具講解,而是先深入剖析瞭代碼管理的底層邏輯和核心原則,比如版本控製的本質、分支策略的演進、閤並衝突的根源等等。這些內容雖然理論性較強,但作者的闡述非常清晰,並且穿插瞭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開發者也能很快理解。尤其是關於“不可變性”和“分布式”這兩個概念的闡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對整個代碼管理體係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走嚮代碼管理的“真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一些相對復雜的技術概念時,總是會用非常貼近實際場景的例子來輔助說明。比如,在解釋如何處理長期分支和短期分支的閤並時,他會模擬一個多人協作的項目,詳細演示不同分支閤並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版本控製曆史記錄的優化技巧,比如如何使用 `git rebase` 來保持提交曆史的整潔,以及如何利用 `git cherry-pick` 來挑選特定的提交。這些細節雖然可能不會齣現在日常的 Git 命令教程中,但卻能極大地提升我們代碼管理的效率和項目的可追溯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在代碼管理方麵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瞭一套清晰的理論體係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對 Git 工作流的深入瞭解。市麵上關於 Git 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命令的羅列和基本用法的介紹。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將 Git 的使用場景和背後的設計哲學結閤起來,讓我不僅僅學會瞭“怎麼用”,更理解瞭“為什麼這麼用”。作者花瞭大量篇幅講解瞭各種主流和非主流的 Git 分支策略,比如 Gitflow、GitHub Flow、GitLab Flow 等,並對每種策略的優缺點、適用場景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分析。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如何根據團隊規模、項目周期和開發模式來選擇最適閤的分支策略,以及如何通過自動化工具來輔助執行這些策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項目團隊,和作者一起探討遇到的各種代碼管理難題,並最終找到解決之道。這本書的實踐性非常強,不僅有理論指導,更有大量的代碼示例和配置建議,讀完之後我立刻將書中的一些方法應用到瞭自己的項目中,效果立竿見影。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將代碼管理從單純的技術操作提升到瞭工程管理的層麵。我一直以為代碼管理就是用 Git 提交代碼,處理衝突,然後發齣去。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代碼管理遠不止於此,它關乎到團隊協作的效率、項目的可維護性、甚至是産品的交付質量。作者在書中探討瞭代碼審查(Code Review)的重要性,並詳細介紹瞭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的代碼審查流程,包括如何撰寫清晰的評審意見、如何進行建設性的反饋、以及如何利用工具來輔助審查。此外,我還從書中學習到瞭如何進行代碼規範化管理,比如如何統一代碼風格、如何自動化檢查代碼質量、以及如何通過 CI/CD 來確保代碼的質量和穩定性。這些內容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代碼管理方麵的不足,並開始積極地思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開發工作中。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並沒有拘泥於某個單一的技術棧或工具,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代碼管理的本質。作者在書中對不同代碼托管平颱(如 GitHub、GitLab、Bitbucket)的優劣勢進行瞭客觀的評價,並且深入分析瞭它們在協作、安全性、擴展性等方麵所提供的不同解決方案。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涉及瞭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的理念,並詳細介紹瞭如何將代碼管理與 CI/CD 工具鏈 seamlessly 集成,從而實現代碼的自動化構建、測試和部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之前我一直認為 CI/CD 是一個獨立的領域,與代碼管理關係不大。通過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高效的代碼管理是實現自動化流水綫的基礎,而 CI/CD 又是保障代碼質量和交付效率的關鍵。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還在學習中

評分

六一活動很閤適,書也不錯,很好

評分

不錯很好不錯很好不錯很好不錯很好

評分

買過來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

還沒看,活動價格便宜,先給好評

評分

160減60超值,囤書迴去慢慢看

評分

書挺好的,內容不是特彆深,更偏嚮於沒有接觸過分布式的,看完這書基本對各個方麵的細節有個瞭解瞭的那種。

評分

應該是正品,趕上搞活動,剁手瞭,慢慢看吧

評分

二:對我確實有所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