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

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冉,肖然,覃宇 著
图书标签:
  • 代码管理
  • 版本控制
  • Git
  • SVN
  • 代码仓库
  • DevOps
  • 软件工程
  • 代码质量
  • 协同开发
  • 持续集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8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850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5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每天都需要使用代码管理工具的程序员、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管理人员,以及团队的技术领导人员。

★Python,Java,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都离不开代码管理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代码管理工具和优秀实践,便于开发人员随时查阅和参考

★书中介绍了很多从一线项目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优秀实践

★作者对代码管理的方法论、工具及未来都有深刻的认知

★在一切“XX as Code”的风潮下,代码管理等同于高效的工程化开发

★本书是每一名写代码、使用代码或管理代码的人员值得拥有的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首先通过系统化的介绍和比较,从整体上讲解了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历史和发展。其次分别从小型团队、中大型团队、分布式大团队、基于微服务的团队及开源团队的角度总结了代码管理的核心技术及实践经验,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团队对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选择,以及代码管理的流程、策略和技巧,还有一些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难点、痛点等,包括如何选择分支策略、如何管理多产品线的代码、代码备份策略,以及如何在大型团队中将代码从Subversion迁移到Git等。《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可帮助读者在现实中从团队的大小及代码管理模式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开源还是闭源等各个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代码管理的核心技术和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团队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代码管理系统、策略和流程。

《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每天都需要使用代码管理工具的程序员、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管理人员,以及团队的技术领导人员。

作者简介

★刘冉,资深软件质量咨询师,拥有超过13年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工作经验,熟悉自动化测试系统开发及敏捷中的QA,深入理解软件测试及SCM、CI。现在关注软件测试全自动化和敏捷中的QA,以及如何帮助大型团队有效地管理代码和CI,其中包括如何通过有效的代码分支管理、代码提交及CD保证和改进软件的质量。

★肖然,精益敏捷专家,在过去15年的从业经历中,先后从事了算法复杂度研究、工业软件开发、全球项目管理,以及大型企业转型等工作。始终把软件开发作为自己的爱好,在各大企业和社区宣扬精益和敏捷的开发思想,践行有高响应力的开发理念。

★覃宇,高级软件咨询师,拥有超过10年的移动应用开发经验,为Android技术专家、Git资深用户和狂热爱好者、“主干开发”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曾帮助多个客户团队改进代码管理、依赖管理、分支策略、持续集成等技术实践。

精彩书评

  

很多人对代码管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版本化阶段,也许会对不断推陈出新的工具和功能感到新奇,但受限于变革的阻力,只能掩藏对高效开发的冲动,回到骨感的现实。殊不知,代码管理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早已不再是版本化的代名词,它的实现与代码架构、产品线开发、团队组织结构、持续交付部署、问题跟踪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切“XX as Code”的风潮下,代码管理等同于高效的工程化开发。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代码管理系统化相关书籍的空白,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如何根据团队和产品的需求和现状,做出优秀的代码管理实践。

——ThoughtWorks洞见主编 张凯峰

以我的理解,代码管理本质上是对写代码的人的一种管理形式。类比控制论,人的编码行为的可能性空间是无限的,而代码的目标范围是明确的。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工具将人的编码行为缩小到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工具本身和如何使用工具的重要性。感谢作者系统性地总结了代码管理工具和优秀实践,便于开发人员随时查阅和参考,值得作为团队的常备书。

——迅达云成副总裁 崔康

代码管理是软件研发管理中的基础管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否规范、高效或优雅,直接折射出一个团队乃至一个组织的管理成熟度。作者在本书中从代码管理相关的工具、技术、管理策略出发,延伸到与代码管理息息相关的代码架构、依赖管理、持续集成、微服务等技术管理实践,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本书是每一名写代码、使用代码或管理代码的人员值得拥有的经典书籍。

——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持续集成平台负责人 吴利华

版本控制系统是在任何严肃的工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特别是在涉及多人协同、跨地域协作等内容的场景中,版本控制系统更是对项目的开发效率和代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支持作用。

本书介绍了版本控制系统的历史渊源及对常见的版本控制系统的使用,并根据不同的团队大小介绍不同的版本控制策略。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介绍了很多从一线项目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优秀实践,比如分支策略、持续集成的配合使用、大型分布式团队的协作等。除了理论知识,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案例,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将这些原则应用到自己的工程中,以便让版本控制系统更有效地帮助团队。

——ThoughtWorks资深技术专家、技术作家

《JavaScript核心概念及实践》《轻量级Web应用开发》等书作者 邱俊涛

代码管理对于银行的一支核心队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有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版本,有上千人的开发团队及多个国家的不同版本,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中,代码管理对于工具、方法论及实践检验,都起着核心和基石的作用。作者对代码管理的方法论、工具及未来都有深刻的认知。整本书由浅入深地讲述了相关的概念,给出了相应的例子,很多个案都切中要害,值得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认真阅读。

——某跨国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测试经理

目录

第1部分 基础与传统

第1章 代码版本管理工具与系统 2

1.1 引言 2

1.2 代码版本管理工具的历史 3

1.2.1 第1代:本地代码管理 3

1.2.2 第2代:中心服务器代码管理 3

1.2.3 第3代:分布式代码管理 4

1.3 常用的代码管理工具 5

1.3.1 Perforce 5

1.3.2 Subversion 6

1.3.3 Git 6

1.3.4 Mercurial 7

1.3.5 Microsoft GVFS (Git Virtual File System) 7

1.4 常用的代码管理系统 8

1.4.1 Virtual SVN Server 9

1.4.2 GitLab Server 9

1.4.3 Gerrit Server 10

1.5 从Subversion迁移到Git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11

1.5.1 SubGit 11

1.5.2 git-svn 12

1.5.3 手动 12

1.6 常用云端代码管理系统 13

1.6.1 Sourceforge和Google Code 13

1.6.2 GitHub 14

1.6.3 GitLab和Bitbucket 14

1.6.4 Coding、码云、阿里云Code 15

第2章 独立小型团队 17

2.1 启程:团队与项目 17

2.2 痛点与需求 18

2.2.1 如何选择和搭建Subversion Server 18

2.2.2 定制代码库结构 20

2.2.3 分支策略 22

2.2.4 日常工作模式 24

2.2.5 备份策略 26

2.3 阿里云Code 27

2.3.1 将内网Subversion迁移到阿里云Code 28

2.3.2 权限管理 31

2.3.3 日常工作模式 32

2.3.4 备份方案 33

2.4 小团队代码管理的经典模型 34

第3章 传统中大型团队 36

3.1 传统大型团队的特点 36

3.2 独立大型团队在代码管理上的痛点与需求 38

3.3 大型团队代码管理案例 39

3.3.1 代码模块依赖管理 41

3.3.2 建立相关运作机制 44

3.3.3 建立原子提交的纪律 46

3.3.4 建立持续集成守护机制 47

3.3.5 大型团队代码管理小结 51

3.4 大型团队的代码服务器迁移 51

第2部分 当前与流行

第4章 分布式中大型团队 58

4.1 分布式中大型团队的特点 58

4.2 分布式中大型团队在代码管理上的痛点与需求 59

4.2.1 离线代码管理 60

4.2.2 在线代码审查 61

4.2.3 对代码进行分布式权限管理 66

4.2.4 对代码进行分布式提交和集成 73

4.3 代码仓库拆分与集成 74

4.3.1 优化单代码仓库 77

4.3.2 代码仓库的拆分 87

4.3.3 代码仓库的集成 91

4.3.4 小结 122

4.4 分支策略 123

4.4.1 主干开发分支策略 124

4.4.2 应对并行开发 132

4.4.3 定制分支策略 147

4.5 代码库热备份 150

4.5.1 服务器端热备份方案 150

4.5.2 客户端热备份方案 151

4.6 案例:Android定制化系统开发 151

4.6.1 项目背景 151

4.6.2 项目及其代码管理介绍 152

4.6.3 分支策略 155

4.7 多产品线 157

4.7.1 多产品线介绍 158

4.7.2 多产品线开发的困境 158

4.7.3 多产品线解决方案 158

4.8 超大型分布式团队 166

第3部分 发展与未来

第5章 云时代微服务大型分布式团队 172

5.1 云时代和微服务架构 172

5.2 Everything as Code(一切即代码) 173

5.3 代码管理团队自治 175

5.3.1 围绕团队的代码库管理 177

5.3.2 围绕服务的代码库管理 177

5.4 微服务架构下的代码管理挑战 179

5.5 微服务代码管理实例 180

第6章 开源项目与开源社区 184

6.1 开源软件 184

6.1.1 开源软件的特点 185

6.1.2 开源软件和社区 185

6.1.3 开源软件和商业 186

6.1.4 开源软件的代码管理 186

6.2 开源社区中的开源项目 187

6.2.1 简介 187

6.2.2 代码管理模型 187

6.2.3 典型的大型分布式开源项目 189

6.3 企业中的开源项目 193

6.3.1 简介 193

6.3.2 代码管理模型 193

6.4 GitHub中的开源项目实践 195

6.4.1 分支管理 195

6.4.2 分库管理 197

6.4.3 把公开代码库转换成私有代码库 203

6.4.4 GitHub的分支与复刻 205

参考文献 207

名词解释 209

精彩书摘

4.4.3 定制分支策略

前面列出了一些需要运用分支或者其他代替分支的手段来解决的并行开发的问题,但每个产品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肯定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特殊情况。团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属于自己的恰当的分支策略,包括分支定义、工作流程、纪律及工具脚本。分支策略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避免长期存在的分支。如果出现了需要并行的情况,则请一定先克制自己想要创建分支的冲动,先想一想能不能使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抽象分支、特性开关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

(2)分支需要经常正确合并。无论是本地分支还是复刻仓库中的分支,分支从哪里分裂就要最终合并回哪里(或者删除),避免在无上下游关系的分支之间合并。下游分支要经常从上游分支更新代码,而下游分支也要及时合并回上游分支。

(3)每次提交都需要进行审查和验证。任何作为发布候选版本的分支上的每一次提交都要进行代码审查和流水线验证,通过7步提交法来保证提交的质量,也要提供足够的持续集成基础设施。

(4)使用仓库复刻来引导团队间的协作。使用复刻仓库来隔离不同部门或团队的协作,保证核心组件仓库提交的质量,同时允许部门、团队及个人有独立仓库进行创新并鼓励贡献。

如果团队使用的是Git,则该团队一定听说过GitFlow的分支策略,也许会采用这种流行的分支策略。GitFlow是基于Git的强大分支能力所构建的一套软件开发工作流,最早由Vincent Driessen在2010年提出 。它把分支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使用了特性(feature)分支、发布(release)分支、修正(hotfix)分支、主干(master)分支及开发(develop)分支来处理不同的并行任务。这些分支又分为永久存在的两个主要分支:master分支和develop分支,以及除这两个分支外临时存在的支持分支,它们用于不同目的的任务。Vincent最早绘制的这份大图描述了这些分支之间的关系。

GitFlow虽然流行但备受争议,它有一些忽略了持续集成原则的地方。

(1)采用了长期独立存在的特性分支,也没有强调特性分支应该频繁地与master分支进行集成。

(2)长期存在的master分支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个分支保存的发布版本使用tag就足够了。

(3)hotfix分支的修改要合并到多个分支,容易遗漏(特别是遗漏与release分支的合并)。

(4)如果没有支持流水线即代码(Pipeline as Code)的持续集成基础设施,则每个分支都需要配置和维护流水线,工作量大。

如果团队已经采用了GitFlow的分支策略,则可以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做出调整。还有其他一些分支策略供参考,比如GitHub的GitHub Flow(和主干开发几乎一样)和GitLab的GitLab Flow,在决定采用这些分支策略之前,需要使用这些原则检验一下,量体裁衣。

在笔者经历过的项目中,有不少企业看到了第三代码管理软件的优势(成本低、灵活度高),纷纷从传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代码管理软件迁移过来。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使用习惯的桎梏,在迁移的过程中只注重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的思路。前面提到的层叠分支策略就是笔者曾经遇到的一个案例。该团队把代码管理工具由RTC切换成了SVN,但依然把SVN的分支当作RTC中的流来使用。而产品需求依然是按月排期的项目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多个月度的版本并行的状态,合并也没有制定规范,每次合并代码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尽管第三代代码管理软件的功能十分强大,配置也很灵活,要模拟陈旧的分支策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种使用方式十分别扭,没有带来好处,反而打击了团队的积极性。

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发工作变成代码并且代码可以越来越快地变成交付的软件产品。代码管理再也不是一个软件问题,它涉及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老旧的代码管理软件跟不上时代进步且需要升级时,代码管理的实践也需要升级换代,在升级的过程中要考虑全面。

(1)基础设施和软件升级。即选择什么样的软件可以减少运维成本,提供足够的可扩展性,团队成员也容易掌握。

(2)产品架构改造。即采用什么样的软件架构进行模块化重构,可以在复杂度不断攀升时把模块进行分仓库管理。

(3)依赖管理。即选择合适的依赖管理机制,制定版本号规则,搭建合适的制品库。

(4)分支策略。即团队使用哪种分支策略提高响应力和并行能力。

(5)团队协作。即代码仓库的权限如何设置能不阻碍协作,又能鼓励创新。

前言/序言

序言

我从2004年开始直到现在都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经历了没有代码版本管理、代码集中式管理,以及现在的分布式代码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代码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团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团队,工程效率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QCon在2016年首次举办了“工程效率提升”专题。由此可见工程效率已经成为现代软件业中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问题。

在工程效率这个范畴里,代码管理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代码是开发人员每天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必然会影响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代码管理对团队工程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高效的代码管理就像一根纽带,把所有程序员有效地串联起来,让程序员可以更高效地协同开发、编写代码,完成软件的开发工作。我们在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客户都对使用代码版本管理有各种问题和困惑。出于以上原因,我们觉得有必要基于经验写一本代码管理实践相关的图书。鉴于时间有限,在本书中我们只选择了自己认为核心的技术及实践。

本书首先通过系统化的介绍和比较,让读者从整体上系统地了解代码管理工具的历史和发展。然后分别从小型团队、中大型团队、分布式大团队、基于微服务的团队及开源团队的角度,总结了代码管理的核心技术及实践,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团队对代码管理工具的选择、代码管理的流程、策略和技巧,以及一些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的难点和痛点等,可帮助读者在现实中从团队规模的大小、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开源还是闭源等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代码管理的实践经验。

全书共分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主要系统化地介绍了代码管理的历史和分类,列举并简单比较了业界常用的各种代码管理工具和系统,以及迁移工具等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代码管理工具。主要以集中式代码管理工具Subversion为主,并以一个虚拟小团队的工作流程介绍小团队的代码管理实践,最后总结了我们经历过的传统中大型团队的代码管理的核心技术及实践。第2部分以介绍当前流行的分布式代码工具Git为主,结合大型软件项目和分布式开发团队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分布式软件开发中代码管理的核心技术及实践。第3部分主要介绍了正在兴起的微服架构下的代码管理实践,以及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软件开发模式:开源模式下的各种代码管理核心技术及实践。

阅读提示:本书不是介绍代码管理工具的专业书籍,所以不会对书中提到的代码管理工具或系统进行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介绍,所以读者需要对书中提到的代码管理工具或系统全面和深入地进行学习,并阅读与其对应的专业书籍,比如Subversion的Version Control with Subversion、Git的Pro Git等。如果读者来自一个大型团队,则可以略过第2章的独立小团队的内容,在剩下的章节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点。如果读者来自一个小型团队,那么可以将第3、4、5章作为兴趣阅读,但是在尝试里面的一些核心技术和实践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因为它们很可能并不适应读者现在的团队环境和规模。它们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不妨将这些内容作为未来团队扩张之前的知识储备。

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并欢迎指出,我们将及时修改并发表在勘误中,谢谢。

刘冉

2017年10月12号写于成都


探寻数字世界的基石:从数据结构到算法的优雅之旅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处一个由代码编织而成的数字世界。从社交媒体的每一次刷新,到金融市场的每一次跳动,再到科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其背后都闪耀着代码的智慧。而要真正理解和驾驭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深入探寻其最核心的构建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 这本书,正是为你精心准备的这场探索之旅。它并非罗列枯燥的概念,而是旨在带领你深入理解数据结构的设计哲学,掌握算法的精妙之处,并学习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我们相信,扎实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是所有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乃至任何希望在技术领域有所建树的探索者,迈向更高层次的必由之路。 第一部分:数据的组织之道——数据结构的奥秘 数据结构,顾名思义,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程序的效率和性能。想象一下,在处理海量信息时,如果信息杂乱无章,查找、插入、删除等操作将变得异常困难且耗时。而优秀的数据结构,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图书馆,能够让你在眨眼间找到所需,并快速进行管理。 我们将从最基础、最普遍的线性数据结构开始。 数组(Array):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存储方式,我们不仅会介绍其静态和动态的特性,还会深入探讨其在内存中的布局、访问速度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快速查找(通过索引)。 链表(Linked List):从单向链表到双向链表,再到循环链表,我们将剖析它们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上的灵活性,以及它们如何突破数组在内存分配上的限制。你将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链表是比数组更优的选择。 栈(Stack):遵循“后进先出”(LIFO)原则的栈,在函数调用、表达式求值、撤销/重做等场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详细阐述其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并展示如何用数组或链表来实现栈,以及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实例。 队列(Queue):遵循“先进先出”(FIFO)原则的队列,是任务调度、广度优先搜索等算法的基石。我们将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并探讨用数组和链表实现的优缺点,以及在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掌握了基本的线性结构之后,我们将进入更复杂的非线性数据结构的世界,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处理相互关联的数据。 树(Tree):树是一种分层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无处不在,从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到数据库的索引,再到搜索引擎的内部实现。 二叉树(Binary Tree):我们将从二叉树开始,详细介绍其各种遍历方式(前序、中序、后序),以及它们在解析表达式、生成代码等方面的应用。 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 BST):BST 的核心在于其有序性,使得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可以在平均 O(log n) 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将深入探讨 BST 的查找、插入、删除算法,并分析其性能瓶颈,例如退化成链表的情况。 平衡二叉搜索树(Balanced BST):为了解决 BST 的性能问题,我们将引入 AVL 树和红黑树等平衡二叉搜索树。你将理解旋转操作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保证树的高度平衡,从而提供稳定的 O(log n) 性能。 堆(Heap):堆是一种特殊的树,通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我们将详细讲解最大堆和最小堆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堆排序、图算法(如 Dijkstra 算法)中的关键作用。 图(Graph):图是由节点(顶点)和边组成的集合,是描述现实世界复杂关系的最有力工具。 图的表示: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来表示图,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是图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算法。我们将深入理解它们的原理,并分析它们在连通性判断、最短路径查找(无权图)、拓扑排序等方面的应用。 特定图结构:除了通用图,我们还会涉及一些特殊的图结构,如有向无环图(DAG),并探讨其在项目管理、依赖关系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我们还将触及一些更高级、更专业的数据结构,它们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效率。 哈希表(Hash Table):哈希表通过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存储位置,实现平均 O(1) 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时间。我们将深入探讨哈希函数的选择、冲突解决方法(如链地址法、开放地址法)以及在缓存、数据库索引等场景下的应用。 Trie(前缀树):Trie 是一种用于高效存储和检索字符串的数据结构,特别适用于自动补全、拼写检查等功能。我们将揭示其独特的树形结构以及查找和插入的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的艺术——算法的智慧 如果数据结构是搭建数字世界的砖瓦,那么算法就是驱动这个世界运转的发动机。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明确指令,而优秀算法的设计,能够显著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甚至实现原本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将从基础的算法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且强大的算法。 算法的衡量标准:在学习算法之前,理解如何评价一个算法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概念,并学习使用大 O 符号来分析算法的效率,这是衡量算法优劣的核心指标。 基础算法技巧: 递归(Recursion):递归是许多复杂算法的灵魂。我们将深入理解递归的定义、基本要素(基线条件和递归步骤),并用实例展示如何用递归解决问题,同时警惕栈溢出等潜在风险。 分治(Divide and Conquer):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后再合并结果,这是许多高效算法的通用策略。我们将通过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等经典算法来解析分治思想。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DP):当问题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时,动态规划就能发挥其强大的威力。我们将从斐波那契数列开始,逐步深入到背包问题、最长公共子序列等经典 DP 问题,掌握状态定义、状态转移方程的构建以及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实现方式。 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贪心算法在每一步都做出局部最优选择,期望最终得到全局最优解。我们将通过活动选择问题、霍夫曼编码等例子,理解贪心算法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排序算法(Sorting Algorithms):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排序算法的原理、实现以及时间/空间复杂度。 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 O(n^2) 的时间复杂度。 高效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深入理解分治策略如何带来 O(n log n) 的平均时间复杂度。 特殊排序:计数排序、桶排序、基数排序,在特定数据分布下,它们可以实现线性时间排序。 搜索算法(Searching Algorithms):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找到目标是普遍需求。 线性搜索:最简单直接的搜索方式。 二分搜索(Binary Search):针对有序数组,利用分治思想实现的 O(log n) 高效搜索。 哈希查找:利用哈希表实现平均 O(1) 的查找。 图算法(Graph Algorithms):图算法是解决网络、路径、连接等问题的核心。 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 算法:寻找单源最短路径(非负权)。 Floyd-Warshall 算法:寻找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 Prim 算法。 Kruskal 算法。 拓扑排序(Topological Sort):对有向无环图的节点进行排序,常用于任务调度。 字符串算法(String Algorithms):高效地处理文本信息是软件开发中的常见挑战。 KMP 算法(Knuth-Morris-Pratt):一种高效的字符串匹配算法,避免了不必要的字符比较。 Rabin-Karp 算法:利用哈希技术进行字符串匹配。 第三部分:融会贯通——实践与应用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你将所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真实的编程问题。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代码和练习题,引导你: 分析问题:学会识别问题中隐藏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模式。 选择最优:在多种数据结构和算法中,根据具体场景做出最佳选择。 实现与优化:亲手编写代码,并思考如何优化性能,减少资源消耗。 常见编程挑战:例如,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缓存系统?如何实现一个快速的搜索引擎?如何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性能瓶颈? 我们还将探讨一些面试中常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你更好地准备技术面试。 结语 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学习一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能让你写出更高效、更健壮、更易于维护的代码,让你在面对复杂系统时,能够抓住核心,找到关键。 无论你是初入编程殿堂的学生,还是寻求技术突破的在职工程师,亦或是渴望深入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爱好者,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的旅程,解锁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 Git 工作流的深入了解。市面上关于 Git 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命令的罗列和基本用法的介绍。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将 Git 的使用场景和背后的设计哲学结合起来,让我不仅仅学会了“怎么用”,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用”。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 Git 分支策略,比如 Gitflow、GitHub Flow、GitLab Flow 等,并对每种策略的优缺点、适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根据团队规模、项目周期和开发模式来选择最适合的分支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来辅助执行这些策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项目团队,和作者一起探讨遇到的各种代码管理难题,并最终找到解决之道。这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不仅有理论指导,更有大量的代码示例和配置建议,读完之后我立刻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项目中,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向代码管理的“真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相对复杂的技术概念时,总是会用非常贴近实际场景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在解释如何处理长期分支和短期分支的合并时,他会模拟一个多人协作的项目,详细演示不同分支合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版本控制历史记录的优化技巧,比如如何使用 `git rebase` 来保持提交历史的整洁,以及如何利用 `git cherry-pick` 来挑选特定的提交。这些细节虽然可能不会出现在日常的 Git 命令教程中,但却能极大地提升我们代码管理的效率和项目的可追溯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代码管理方面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理论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代码管理从单纯的技术操作提升到了工程管理的层面。我一直以为代码管理就是用 Git 提交代码,处理冲突,然后发出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代码管理远不止于此,它关乎到团队协作的效率、项目的可维护性、甚至是产品的交付质量。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代码审查(Code Review)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代码审查流程,包括如何撰写清晰的评审意见、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反馈、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来辅助审查。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进行代码规范化管理,比如如何统一代码风格、如何自动化检查代码质量、以及如何通过 CI/CD 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代码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开始积极地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开发工作中。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单一的技术栈或工具,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代码管理的本质。作者在书中对不同代码托管平台(如 GitHub、GitLab、Bitbucket)的优劣势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且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协作、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所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的理念,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代码管理与 CI/CD 工具链 seamlessly 集成,从而实现代码的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之前我一直认为 CI/CD 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与代码管理关系不大。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高效的代码管理是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的基础,而 CI/CD 又是保障代码质量和交付效率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功力深厚,将一个看似枯燥的技术领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其实是有点抵触的,毕竟“代码管理”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繁琐的流程和复杂的工具,我怕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代码管理在现代软件开发流程中的重要性,并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混乱的代码管理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接着,他并没有直接切入具体的工具讲解,而是先深入剖析了代码管理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原则,比如版本控制的本质、分支策略的演进、合并冲突的根源等等。这些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作者的阐述非常清晰,并且穿插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开发者也能很快理解。尤其是关于“不可变性”和“分布式”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对整个代码管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从基础讲起

评分

这本没有损坏,对书内容期待

评分

六一活动很合适,书也不错,很好

评分

不错,喜欢,挺好用的,是正品,以后有需要会再来购买的。

评分

很好,很完善,挺喜欢的,

评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

评分

不错 努力学习

评分

好书一本,内容很精彩,值得一看。

评分

让你从零开始写架构。多学习,多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