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

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豪 郭毅可 杨光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深度学习
  • TensorLayer
  • 神经网络
  • 机器学习
  • Python
  • 人工智能
  • TensorFlow
  • 模型构建
  • 实践教程
  • 代码实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6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942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35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深度学习技术,同时配有实现方法教学,面向深度学习初学者、进阶者,以及希望长期从事深度学习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深度学习工程师和TensorFlow用户。

1.TensorLayer是一个基于TensorFlow的深度学习开发工具。其透明,灵活,高性能的特点,使得它得到了大量初学者乃至资深开发者的青睐。TensorLayer获得了ACM Multimedia颁发的2017年度开源软件奖。

2. 本书是在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终身教授郭毅可的领导下,本书由TensorLayer创始人领衔,TensorLayer主要开发团队倾力打造而成,作者全部来自一线人工智能研究员和工程师,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非常美妙的AI之旅。
3. 本书案例是作者们经过精心挑选后写作的,其中不乏诸如,价值上亿美金的超高分辨率复原、已实际应用在医学上的图像语义分割等黄金案例,值得初学者和研究者们学习参考。
4. 本书作者额外提供了案例使用的模型,请到下载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由TensorLayer创始人领衔,TensorLayer主要开发团队倾力打造而成。内容不仅覆盖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知识,如多层感知器、卷积网络、递归网络及增强学习等,还着重讲解了深度学习的一些新的技术,如生成对抗网络、学习方法和实践经验,配有许多应用及产品的实例。读者可从零开始掌握深度学习技术,以及使用TensorLayer实现的各种应用。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深度学习技术,同时配有实现方法教学,面向深度学习初学者、进阶者,以及希望长期从事深度学习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深度学习的大学生和工程师。


作者简介

董豪:目前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从事计算机视觉、医疗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理论研究,在ICCV、TNSRE、TIFS、ACM MM等会议和期刊发表过论文,Neurocomputing、TIP等会议和期刊的审稿人。有创业经验,擅长把深度学习算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TensorLayer创始人。

郭毅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系终身教授, 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Data Science Institute)所长,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协会大数据专委会创始会员。郭教授主持多项中国、欧盟和英国大型数据科学项目,累计总金额达1000亿人民币。郭教授的研究重点为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也是大数据会议KDD2018 的主席. 他是上海,北京,江苏省政府特聘专家, 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郭教授从2015 年起,发起和领导了TensorLayer 项目作为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的重要机器学习工具。


杨光:帝国理工医学院高级研究员,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医学图像分析师,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荣誉讲师,伦敦大学学院(UCL)硕士、博士、IEEE会员、SPIE会员、ISMRM会员、BMVA会员,专注于医疗大数据以及医学图像的成像和分析,在各类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国际专利两项,Medical Physics杂志临时副主编,MIUA会议委员会委员,长期为专业杂志会议义务审稿50余篇。其研究方向获得英国EPSRC、CRUK、NIHR和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BHF)资助。近期致力于Medical AI方向的创新创业。

吴超:帝国理工数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医疗和城市领域数据分析和建模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获得EPSRC、Royal Society等多项研究基金资助。


王剑虹:帝国理工硕士及利物浦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语音识别分类问题;目前在UCL攻读研究型硕士,主要研究增强学习在游戏中的运用。


幺忠玮:帝国理工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对生成模型和目标识别领域感兴趣。目前致力于将目标检测算法植入嵌入式系统实现即时检测。

张敬卿:帝国理工博士在读,研究型硕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时间序列与文本挖掘、多模态问题与生成模型。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曾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


陈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深度学习爱好者。


林一鸣:帝国理工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深度学习在人脸分析方向的应用。


于思淼:帝国理工博士在读,浙江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生成模型及其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应用。


莫元汉:帝国理工博士在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动力学及其在医疗图像分析方面的应用。


袁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硕士在读,本科就读于德国雅各布大学(Jacobs)计算机系,及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学院交换学习,主要从事计算神经科学与电脑人机接口研究。之前分别在帝国理工及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t Systems)进行研习,现在主要在EPFL G-lab研究脊髓修复对运动功能康复及血压控制等课题。

目录

1 深度学习简介1

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1

1.1.1 引言 1

1.1.2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者的关系 2

1.2 神经网络 3

1.2.1 感知器 3

1.2.2 激活函数 5

1.2.3 损失函数 8

1.2.4 梯度下降和随机梯度下降 8

1.2.5 反向传播算法简述 11

1.2.6 其他神经网络 12

1.3 学习方法建议 13

1.3.1 网络资源 13

1.3.2 TensorFlow 官方深度学习教程 14

1.3.3 开源社区 15

1.4 TensorLayer 15

1.4.1 深度学习框架概况 15

1.4.2 TensorLayer 概括 16

1.4.3 实验环境配置 17


2 多层感知器19

2.1 McCulloch-Pitts 神经元模型 19

2.1.1 人工神经网络到底能干什么?到底在干什么 21

2.1.2 什么是激活函数?什么是偏值 22

2.2 感知器 23

2.2.1 什么是线性分类器 24

2.2.2 线性分类器有什么优缺点 26

2.2.3 感知器实例和异或问题(XOR 问题) 26

2.3 多层感知器 30

2.4 实现手写数字分类 32

2.5 过拟合 40

2.5.1 什么是过拟合 40

2.5.2 Dropout 41

2.5.3 批规范化 42

2.5.4 L1、L2 和其他正则化方法 42

2.5.5 Lp 正则化的图形化解释 44

2.6 再实现手写数字分类 46

2.6.1 数据迭代器 46

2.6.2 通过all_drop 启动与关闭Dropout 47

2.6.3 通过参数共享实现训练测试切换 50


3 自编码器54

3.1 稀疏性 54

3.2 稀疏自编码器 56

3.3 实现手写数字特征提取 59

3.4 降噪自编码器 65

3.5 再实现手写数字特征提取 68

3.6 堆栈式自编码器及其实现 72


4 卷积神经网络80

4.1 卷积原理 80

4.1.1 卷积操作 81

4.1.2 张量 84

4.1.3 卷积层 85

4.1.4 池化层 87

4.1.5 全连接层 89

4.2 经典任务 90

4.2.1 图像分类 90

4.2.2 目标检测 91

4.2.3 语义分割 94

4.2.4 实例分割 94

4.3 经典卷积网络 95

4.3.1 LeNet 95

4.3.2 AlexNet 96

4.3.3 VGGNet 96

4.3.4 GoogLeNet 98

4.3.5 ResNet 99

4.4 实现手写数字分类 100

4.5 数据增强与规范化 104

4.5.1 数据增强 104

4.5.2 批规范化 106

4.5.3 局部响应归一化 107

4.6 实现CIFAR10 分类 108

4.6.1 方法1:tl.prepro 做数据增强 108

4.6.2 方法2:TFRecord 做数据增强 114

4.7 反卷积神经网络 120


5 词的向量表达121

5.1 目的与原理 121

5.2 Word2Vec 124

5.2.1 简介 124

5.2.2 Continuous Bag-Of-Words(CBOW)模型 124

5.2.3 Skip Gram(SG)模型 129

5.2.4 Hierarchical Softmax 132

5.2.5 Negative Sampling 135

5.3 实现Word2Vec 136

5.3.1 简介 136

5.3.2 实现 136

5.4 重载预训练矩阵 144


6 递归神经网络148

6.1 为什么需要它 148

6.2 不同的RNNs 151

6.2.1 简单递归网络 151

6.2.2 回音网络 152

6.3 长短期记忆 153

6.3.1 LSTM 概括 153

6.3.2 LSTM 详解 157

6.3.3 LSTM 变种 159

6.4 实现生成句子 160

6.4.1 模型简介 160

6.4.2 数据迭代 163

6.4.3 损失函数和更新公式 164

6.4.4 生成句子及Top K 采样 167

6.4.5 接下来还可以做什么 169


7 深度增强学习171

7.1 增强学习 172

7.1.1 概述 172

7.1.2 基于价值的增强学习 173

7.1.3 基于策略的增强学习 176

7.1.4 基于模型的增强学习 177

7.2 深度增强学习 179

7.2.1 深度Q 学习 179

7.2.2 深度策略网络 181

7.3 更多参考资料 187

7.3.1 书籍 187

7.3.2 在线课程 187


8 生成对抗网络188

8.1 何为生成对抗网络 189

8.2 深度卷积对抗生成网络 190

8.3 实现人脸生成 191

8.4 还能做什么 198


9 高级实现技巧202

9.1 与其他框架对接 202

9.1.1 无参数层 203

9.1.2 有参数层 203

9.2 自定义层 204

9.2.1 无参数层 204

9.2.2 有参数层 205

9.3 建立词汇表 207

9.4 补零与序列长度 209

9.5 动态递归神经网络 210

9.6 实用小技巧 211

9.6.1 屏蔽显示 211

9.6.2 参数名字前缀 212

9.6.3 获取特定参数 213

9.6.4 获取特定层输出 213


10 实例一:使用预训练卷积网络214

10.1 高维特征表达 214

10.2 VGG 网络 215

10.3 连接TF-Slim 221


11 实例二:图像语义分割及其医学图像应用225

11.1 图像语义分割概述 225

11.1.1 传统图像分割算法简介 227

11.1.2 损失函数与评估指标 229

11.2 医学图像分割概述 230

11.3 全卷积神经网络和U-Net 网络结构 232

11.4 医学图像应用:实现脑部肿瘤分割 234

11.4.1 数据与数据增强 235

11.4.2 U-Net 网络 238

11.4.3 损失函数 239

11.4.4 开始训练 241


12 实例三:由文本生成图像244

12.1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之GAN-CLS 245

12.2 实现句子生成花朵图片 246


13 实例四:超高分辨率复原260

13.1 什么是超高分辨率复原 260

13.2 网络结构 261

13.3 联合损失函数 264

13.4 训练网络 269

13.5 使用测试 277


14 实例五:文本反垃圾280

14.1 任务场景 280

14.2 网络结构 281

14.3 词的向量表示 282

14.4 Dynamic RNN 分类器 283

14.5 训练网络 284

14.5.1 训练词向量 284

14.5.2 文本的表示 290

14.5.3 训练分类器 291

14.5.4 模型导出 296

14.6 TensorFlow Serving 部署 299

14.7 客户端调用 301

14.8 其他常用方法 306


中英对照表及其缩写309

参考文献316

精彩书摘

1.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1.1.1 引言

“人工智能”(Art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个术语起源于1956 年的达特矛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计划(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会议上的先驱们希望借助当时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来创造一个具有人类智能的复杂机器。

这样的机器并不是用来处理一些特定的计算任务,比如财会的账务软件,流体力学的模拟程序等,而是应该具有通用性,它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比如理解语言,对人类语言中的概念进行自我学习,并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机器人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General AI)。

虽然无数的科学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朝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努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创造出一台具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机器。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只是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达到或者超过人类的水平,比如说人脸识别、垃圾邮件的分类等。我们认为这样的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但并不是之前所说的通用人工智能,而是“弱人工智能”(Narrow AI)。

1.1.2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者的关系

弱人工智能的实现得益于当下机器学习的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作为一种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学习理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资源来让机器更好、更快地“理解”数据中的模式,以达到预测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机器学习只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规则驱动模型(Rule-Based)。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高性能计算硬件(如GPU)的发展,使得机器学习的这两个先决条件(数据和计算资源)得到了满足,机器学习这个领域也再度活跃起来。深度学习(多层神经网络)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子学科更是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方法。早期由于数据量的限制,人们发现多层(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难以收敛,或者只能收敛到局部次优解,这样训练出来的网络的性能还不如浅层神经网络,这个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深度学习方法的上一次衰败。然而近十年随着数据以爆炸式的规模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人们发现在大量数据训练下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表现得很好,而且计算能力的进步也让训练时间可以接受。总的来说,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以用一个蕴含关系来表达,即人工智能包含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包含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可能是当前机器学习应用最成功的领域,过去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来提取特征。比如,人们需要手工编写分类器、边缘检测器,以便让程序能识别物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通过用上面这些人工提取的特征对算法进行训练,机器学习的算法终于可以用来识别图像是不是一只猫,而且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对含有噪声的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处理,比如动物的某一部位块被遮挡了,或者照片是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采集的。这些都会大大影响算法性能,导致识别的准确率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几年,机器学习算法虽然有着显著的进步但是还不足以接近人的能力。因为,人工提取的特征太僵化,许多环境的因素没有考虑。但是,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这样瓶颈已经不复存在了。

一般我们会通过三个方面来描述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它们是“模型”、“策略”和“算法”。模型讨论了在数据学习的过程中,用来表达数据的参数将以何种形式进行工作。有了模型,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以何种标准来寻找模型的最优参数。最后是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模型是基于数据进行学习的,有了学习的模型和标准后,就需要考虑通过怎样的数值方法来求解最优模型。在下一节中我们会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深度学习的基础。
……

前言/序言

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今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助力,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表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为此产业界急需大量实用性人才,而深度学习是一门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科学,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深度学习技术,并辅以实践教学。本书同时面向深度学习初学者、进阶者及工程师,内容涵盖了全连接网络、自编码器、卷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深度增强学习、生成对抗网络等,并附有多个进阶实例教程。与传统深度学习书籍相比,本书有以下特点。


本书注重实践,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都希望有一个深度学习开发工具可以同时满足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需求,可让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很快地从实验室投入到产品中。为此我们开发了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Layer。读者可以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掌握目前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更多关于TensorLayer的设计思路请见第1章。帝国理工数据科学院(Data Science Institute)是TensorLayer的发起单位和主要开发单位,郭毅可教授是该项目领导。


本书对深度学习的最新方法进行了更多的阐述,特别是生成对抗网络方面,该研究方向已在无监督学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已经开始在产业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书还介绍及使用了多种新的反卷积方法,如子像素卷积和缩放卷积。


研究深度学习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本书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传授了很多实验经验。除神经网络外,本书还讲解了数据预处理、数据后加工、训练、服务架设等任务,这些都是搭建整个学习系统和产品的基本工作流。


本书编著方式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是由TensorLayer中文社区众包完成的,由董豪统稿。本书代码除第3章和第14章实例五外都由董豪提供,本书第1章由莫元汉、董豪和郭毅可执笔;第2章教学部分由杨光执笔,实现讲解部分由董豪执笔;第3章由幺忠玮执笔;第4章由林一鸣执笔;第5章由王剑虹执笔;第6章由袁航执笔;第7章由于思淼执笔;第8章与第12章实例三由张敬卿执笔;第9章、第10章实例一和第13章实例四由董豪执笔;第11章实例二讲解部分由杨光执笔,实现部分由董豪执笔;第14章实例五由陈竑执笔。本书图片整理由出版社、吴超、赵婧楠和种道涵完成,封面设计由出版社和王盼完成。


虽然本书的作者都是一线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是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希望有关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最后,在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快的今天,书籍里的知识更新速度有限,建议读者多参与社区讨论交流。本书代码例子使用TensorFlow1.2和TensorLayer1.5.3,Python3在Ubuntu下测试。由于TensorFlow和TensorLayer在不断地更新,若出现兼容性问题,请到各章节给定的网址链接中获取最新的代码。


本书作者

2017年12月


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 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深度学习核心技术。 本书是一本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深度学习理论并熟练掌握TensorLayer这一强大深度学习框架的实践指南。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度学习作为其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理解深度学习的深邃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往往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需求而生,我们不仅会详细剖析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础和核心算法,更会通过TensorLayer这一易于上手且功能强大的框架,带领读者一步步构建和训练各类深度学习模型。 本书的独特之处与核心价值 与市面上许多偏重理论或仅提供零散代码示例的书籍不同,《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复杂的模型流程可视化。我们坚信,只有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才能更灵活、更有效地运用工具。因此,本书的内容设计将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神经网络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生成对抗网络(GAN)等前沿模型,并结合TensorLayer的具体实现,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亲手搭建、调试和优化这些模型。 读者群体与学习目标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 在校学生: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希望系统学习深度学习理论并掌握实践技能。 科研人员: 希望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探索新的算法和模型。 软件工程师: 希望拓展技术栈,掌握前沿的AI开发能力,为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据科学家: 希望深化对模型原理的理解,能够更有效地利用TensorLayer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AI爱好者: 对人工智能领域充满热情,渴望了解深度学习的奥秘并尝试自己动手实现。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扎实掌握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础: 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等与深度学习紧密相关的数学概念。 深入理解核心深度学习算法: 详细解析前向传播、反向传播、梯度下降、正则化、激活函数等关键技术。 熟练运用TensorLayer框架: 掌握TensorLayer的API设计、模型构建、数据加载、训练与评估等流程。 构建和训练各类经典深度学习模型: 包括用于图像识别的CNN、用于序列数据处理的RNN、用于图像生成的GAN等。 理解模型调优与性能优化技巧: 学习如何通过调整超参数、选择合适的优化器、应用正则化等方法提升模型性能。 掌握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深度学习的能力: 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实际场景。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请在此处插入章节划分,例如:X大部分,Y个章节],具体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基础理论 第一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人工智能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度学习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介绍深度学习的定义、核心思想及其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区别。 展望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 第二章:神经网络的基石:感知机与多层感知机 从最简单的感知机模型出发,理解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引入激活函数,解释其在非线性建模中的作用。 详细讲解多层感知机(MLP)的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介绍前向传播过程,如何将输入数据转化为输出结果。 第三章:学习的动力: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 深入剖析反向传播算法,理解误差如何逐层传递并用于更新权重。 讲解梯度下降算法及其变种(如SGD、Adam等),以及如何利用梯度优化模型。 探讨学习率的选择与调整对模型训练的影响。 第四章:模型泛化与防止过拟合 讲解欠拟合与过拟合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介绍多种防止过拟合的技术,如L1/L2正则化、Dropout、早停法等。 讨论验证集的作用,以及如何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 第二部分:TensorLayer实战入门 第五章:TensorLayer的安装与环境配置 指导读者如何安装TensorLayer及其依赖库(如TensorFlow或PyTorch)。 介绍TensorLayer的基本开发环境搭建,包括IDE的选择与配置。 提供一个简单的“Hello, World”示例,帮助读者熟悉TensorLayer的基本用法。 第六章:构建你的第一个神经网络 利用TensorLayer构建一个简单的多层感知机模型。 讲解如何定义模型层(如`Dense`层、`Dropout`层)。 介绍如何编译模型,选择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进行模型训练与评估,理解训练过程中的关键指标。 第七章:数据预处理与加载 介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图像、文本)的预处理方法。 讲解如何使用TensorLayer提供的工具或自定义数据加载器来高效加载数据。 重点关注数据增强技术,以及其在提升模型鲁棒性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经典深度学习模型与TensorLayer实现 第八章:卷积神经网络(CNN)及其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深入讲解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的原理与作用。 介绍经典CNN架构,如LeNet、AlexNet、VGG、ResNet等。 利用TensorLayer实现一个CNN模型,并在MNIST或CIFAR-10等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 探讨CNN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任务中的应用。 第九章: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在序列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讲解RNN的结构与原理,以及如何处理时序依赖性。 介绍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以及它们如何解决RNN的梯度消失问题。 利用TensorLayer实现RNN、LSTM、GRU模型,并应用于文本分类、序列生成等任务。 讨论RNN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应用。 第十章:生成对抗网络(GAN)及其在图像生成中的应用 深入剖析GAN的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的对抗机制。 介绍GAN的训练过程与常见挑战。 利用TensorLayer实现一个基本的GAN模型,并尝试生成简单的图像。 探讨GAN在图像合成、风格迁移、数据增强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进阶主题与实践 第十一章:模型调优与超参数优化 系统性地介绍各类超参数(学习率、批次大小、网络层数、节点数等)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讲解网格搜索、随机搜索、贝叶斯优化等超参数优化方法。 介绍模型正则化与早停法的实际应用。 第十二章:迁移学习与预训练模型 讲解迁移学习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预训练模型加速模型训练和提升性能。 介绍如何加载和微调TensorLayer中可用的预训练模型。 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迁移学习的应用。 第十三章:深度学习模型的部署与应用 讨论如何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介绍TensorLayer模型保存与加载的方法。 简要介绍模型的推理优化与效率提升技术。 第十四章:前沿深度学习技术展望 对Transformer、自监督学习、图神经网络等新兴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鼓励读者保持学习热情,持续关注深度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 本书特色与学习体验 丰富的代码示例: 每个章节都配有详细、可运行的TensorLayer代码示例,读者可以边学边练,加深理解。 直观的图解说明: 使用大量图示和流程图,将复杂的概念和算法可视化,帮助读者清晰理解。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内容组织逻辑清晰,难度逐步提升,适合不同基础的读者。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动手实践,通过完成一系列练习和小型项目,锻炼读者的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贴近实际应用: 结合常见的深度学习应用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结语 深度学习的世界充满机遇与挑战,掌握TensorLayer这一强大的工具,将为您的AI之旅插上翅膀。《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通往深度学习殿堂的伴侣。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您对人工智能的热情,赋能您用深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从这本书开始,玩转TensorLayer,玩转深度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实践导向,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和创造。书中提供的每一个代码示例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更能让我亲身体验深度学习的强大之处。我曾经尝试过跟着其他教程做项目,但常常因为环境配置问题或者代码错误而卡住,最后不了了之。而这本书在代码示例的呈现上,考虑得非常周全,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还尽量简化了环境搭建的步骤,让我能够快速上手。我尤其喜欢书中讲解如何使用TensorLayer构建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比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通过这些例子,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编写代码,更理解了这些模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这本书真的做到了“玩转”这两个字,它让我觉得深度学习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我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去掌握的一项技能。

评分

作为一名在深度学习领域摸索的开发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书籍。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没有像某些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让我能够很快地建立起对深度学习的整体认识。书中对TensorLayer的介绍也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PI,而是详细讲解了每个API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模型训练和调优的讲解,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初学者最容易忽略或者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建议,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型的行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模型的性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深度学习方面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了,也更有信心去 tackling 更复杂的项目了。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深度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非常有耐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深度学习的入门资料,但很多都卡在了理论的理解上,尤其是那些数学公式,常常让人头疼。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必要的数学基础,但又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些数学知识,以及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模型和技术。每一个章节都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能够准确地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是什么”,更侧重于讲“怎么做”,让我能够真正掌握TensorLayer这个工具,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深度学习的任务。我感觉,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交流,他总能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让我重拾信心。

评分

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关于深度学习的书,但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它们要么太枯燥,要么太抽象,让人很难坚持下去。但《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用一种非常活泼有趣的方式,将深度学习的知识传递给我,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精美,它们有效地辅助了文字的讲解,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实战技巧”和“常见问题解答”的部分,这些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帮助我避免走弯路,更快地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启发我思考、激发我创造力的伙伴。它让我看到了深度学习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量,封面上“深度学习:一起玩转TensorLayer”这几个字,直接点明了主题,也充满了邀请感。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深度学习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入手。市面上关于深度学习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生畏。而“玩转”这两个字,瞬间拉近了距离,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朋友在带着我一步步探索。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的触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代码示例,能够让我边学边练,真正理解深度学习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真正动手实践,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加重要。这本书的标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会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学习伙伴,带领我进入深度学习的奇妙世界,而不仅仅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概念。

评分

这书感觉买了有点多余,发展太快了

评分

粗略翻了一下 这本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

评分

这本事是在Linux下编程的代码,写的挺好的,之后工作都是Linux系统跑的!挺好的

评分

书写得还行,比较基础,学习框架主要看代码就可以

评分

5星好评。到货很快,书写的不错,尤其是配套代码太方便学习了。而且,文章段落之间,以及重点的分类一目了然,看起来很舒服。书到了,要好好认真的学习了

评分

学习一下其他深度学习框架,看看各个有什么优缺点。书看着比较薄,挺好的。太厚了看不下去啊。

评分

4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深恶学习这个思想和技术,能为自己挣口饭的同时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最近准备学习一下pytorch!正好买本当个参考书

评分

书很不错,里面角度知识点都很新颖,档次很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