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閤成:基礎研究與進展

手性閤成:基礎研究與進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林國強,孫興文,洪然 著
圖書標籤:
  • 手性閤成
  • 不對稱閤成
  • 有機化學
  • 催化
  • 藥物閤成
  • 天然産物
  • 手性拆分
  • 立體選擇性
  • 閤成方法學
  • 有機金屬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3607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869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708
字數:11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手性閤成:基礎研究與進展》係統、全麵地介紹和討論瞭當今有機化學的前沿課題——手性閤成,即不對稱閤成方法的基礎研究與進展。首先論述不對稱閤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學上的諸多亮點,其特色是與新研究成果保持同步;接著從羰基化閤物的不對稱α-烷基化取代及共軛加成反應開始,相繼介紹羰基化閤物的對映選擇性親核加成反應、羥醛縮閤及烯丙基化等相關反應、不對稱成環反應、烯烴的不對稱氧化及官能團化反應、不對稱催化氫化及其他還原反應、不對稱反應方法學在天然産物閤成中的應用,以及對生物催化手性閤成反應進行概述。此外,簡述其他類型的不對稱反應、命名反應和不對稱反應催化劑的迴收與重復使用。《手性閤成:基礎研究與進展》列舉瞭近年來金屬-配體和有機小分子及離子對催化的不對稱反應中新突齣進展,對各種不對稱閤成途徑的優點、值得關注的發展空間及不同反應方法等進行探討,除對所述反應列齣新亮點外,還羅列代錶性綜述,便於讀者查閱。

目錄

目錄
序言
第1章 緒章 1
1.1 手性的意義 2
1.2 不對稱性 5
1.2.1 Fischer命名法則 7
1.2.2 Cahn-Ingold-Prelog命名法則 8
1.3 對映體組成的測定 15
1.3.1 比鏇光的測量 15
1.3.2 核磁共振法 17
1.3.3 NMR技術中的一些新試劑 19
1.3.4 手性二醇或取代環酮的對映體組成測定 20
1.3.5 使用手性柱的色譜法 21
1.3.6 帶有對映選擇性電解質的毛細管電泳 23
1.4 絕對構型的測定 24
1.4.1 X射綫衍射法 24
1.4.2 化學相關法 26
1.4.3 Prelog法 28
1.4.4 Horeau法 29
1.4.5 NMR法 30
1.5 不對稱閤成的定義和錶述 34
1.6 立體化學控製的總策略 35
1.6.1 “手性子(chiron)”途徑 35
1.6.2 開鏈體係的非對映選擇性途徑 37
1.6.3 有機分子催化的不對稱反應 41
1.6.4 催化碳-氫官能團化反應 53
1.6.5 協同催化作用 56
1.6.6 催化不對稱去對稱性及動態動力學拆分 60
1.6.7 不對稱抗衡負離子導嚮催化反應 65
1.7 一些復雜天然化閤物實例 66
參考文獻 71
第2章 羰基化閤物的α-烷/芳基化取代及1,4-共軛加成反應 81
2.1 引言 81
2.2 金屬配位型手性輔基傳遞 85
2.2.1 脯氨醇類底物 86
2.2.2 酰亞胺體係 87
2.2.3 手性烯胺體係 88
2.2.4 手性腙體係 88
2.2.5 手性唑啉體係 90
2.2.6 酰基磺內酰胺體係 92
2.3 手性源生成季碳中心 94
2.4 金屬催化的α-芳基化、烯基化反應 97
2.5 有機催化的α-取代反應 105
2.5.1 α-氨基酸衍生物的α-烷基化反應 106
2.5.2 羰基的α-烷/芳基化反應 108
2.5.3 催化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 112
2.5.4 烯烴對醛酯的α-烷基化反應——製備α-高碳烯化閤物 118
2.5.5 離子對催化的酰化反應 120
2.5.6 氮雜Piancatelli重排 122
2.6 有機催化的羰基α-鹵代反應 123
2.6.1 氟代反應 123
2.6.2 氯代、溴代和碘代反應 124
2.7 α,β-不飽和羰基化閤物的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 126
2.7.1 金屬催化的α,β-不飽和羰基底物的不對稱共軛加成 127
2.7.2 有機催化的Michael及氧雜Michael加成反應 133
2.8 羰基化閤物的α-氨基化反應 149
2.9 小結 150
參考文獻 150
第3章 羰基/亞胺化閤物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60
3.1 手性輔基的羰基加成及不對稱縮醛/酮閤成反應 160
3.1.1 手性輔基的羰基加成反應 160
3.1.2 不對稱縮醛/酮閤成 162
3.2 有機鋅試劑對醛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64
3.3 鋅試劑與醛不對稱反應中的非綫性對映化學效應 173
3.3.1 非綫性對映化學效應 173
3.3.2 手性放大和手性自催化 175
3.3.3 關於自然界手性起源問題的探討 175
3.4 不對稱碳碳成鍵反應中催化劑的流動相體係 177
3.4.1 高分子固載的手性配體用於二乙基鋅對醛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77
3.4.2 不對稱連續流動相反應體係 178
3.5 醛的炔基化反應 179
3.5.1 氨基醇及胺類配體催化末端炔對醛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80
3.5.2 Ti-BINOL和Ti-H8BINOL催化醛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81
3.5.3 自組裝鈦催化劑催化醛的對映選擇性炔基化反應 183
3.5.4 酚類添加劑活化BINOL/Ti(OiPr)4對芳香醛的對映選擇性炔基化反應 183
3.5.5 手性聯烯基醇的製備 183
3.6 酮/亞胺的不對稱烷(芳)基化和炔基化反應 187
3.6.1 有機鋅對酮的對映選擇性加成反應 187
3.6.2 酮的不對稱炔基化反應 189
3.6.3 烷基鋅試劑對酮酯的不對稱加成 191
3.6.4 亞胺的炔基化反應 193
3.6.5 烯丙醇的炔基化反應 196
3.6.6 亞胺的烷基化和芳基化反應 197
3.7 乙烯矽烷進行的醛烯基化反應 203
3.8 不對稱羥氰化反應和Strecker反應 205
3.8.1 不對稱羥氰化反應 205
3.8.2 不對稱Strecker反應 208
3.9 不對稱α-羥基(氨基)膦酸酯的製備 211
3.10 不對稱Reformatsky反應 217
3.11 不對稱Darzens反應 219
3.12 Stetter反應 221
3.13 Pictet-Spengler反應 225
3.14 偕雙硼酸酯的應用及手性碳碳硼鍵的構建 225
3.15 小結 226
參考文獻 227
第4章 羥醛縮閤及烯丙基化等相關反應 238
4.1 引言 238
4.2 底物控製的羥醛縮閤反應 240
4.2.1 羥醛縮閤反應的立體化學 240
4.2.2 唑烷酮作為手性輔劑的羥醛縮閤反應 241
4.2.3 吡咯烷化閤物作為手性輔劑 244
4.2.4 Mukaiyama輔劑方法 244
4.2.5 酰基磺內酰胺體係作為手性輔劑 246
4.3 試劑控製的羥醛縮閤反應 246
4.3.1 由手性硼化閤物誘導的羥醛縮閤 246
4.3.2 Corey試劑控製的反應 247
4.4 手性催化劑控製的不對稱羥醛反應 249
4.4.1 Mukaiyama體係 249
4.4.2 手性二茂鐵基膦-金(Ⅰ)絡閤物催化的不對稱羥醛縮閤反應 252
4.4.3 手性Lewis酸催化的不對稱羥醛縮閤反應 253
4.4.4 有機Lewis堿催化的烯醇體羥醛縮閤反應 255
4.4.5 直接不對稱羥醛縮閤反應 256
4.5 雙不對稱羥醛縮閤反應 264
4.6 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 265
4.6.1 Roush反應 266
4.6.2 Corey試劑用於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 273
4.6.3 烯丙基化試劑選例 274
4.6.4 催化的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 275
4.7 亞胺的不對稱烯丙基化、烷基化及Mannich反應 282
4.8 水相的不對稱羥醛縮閤反應 292
4.9 還原性羥醛反應和醛/酮及亞胺的烯基化反應 294
4.10 插乙烯aldol反應和烯基氨化反應 299
4.11 不對稱Henry反應 304
4.12 不對稱Morita-Baylis-Hillman和Rauhut-Currier反應 309
4.13 小結 315
參考文獻 315
第5章 不對稱成環反應 325
5.1 傳統的不對稱Diels-Alder反應 326
5.1.1 丙烯酸酯類親雙烯體(Ⅰ型試劑) 326
5.1.2 α,β-不飽和酮類親雙烯體(Ⅱ型試劑) 328
5.1.3 手性α,β-不飽和N-酰基唑烷酮 329
5.1.4 手性烷氧基亞銨鹽 330
5.1.5 手性雙烯體參與的不對稱Diels-Alder反應 332
5.2 手性Lewis/Br?nsted酸催化劑用於不對稱D-A反應 333
5.2.1 Narasaka催化劑 334
5.2.2 手性鑭係金屬催化劑 335
5.2.3 雙磺酰胺(Corey催化劑) 336
5.2.4 手性酰氧基硼烷催化劑 336
5.2.5 Br?nsted酸輔助的手性Lewis酸催化劑 337
5.2.6 雙唑啉類催化劑 340
5.2.7 有機催化的不對稱Diels-Alder反應 341
5.2.8 含季碳手性中心化閤物的製備 343
5.3 雜Diels-Alder反應 346
5.3.1 氧雜D-A反應 347
5.3.2 氮雜D-A反應 353
5.4 分子內Diels-Alder反應 361
5.5 逆Diels-Alder反應 362
5.6 不對稱[3+2]反應 364
5.6.1 底物控製及含金屬催化劑催化的1,3-偶極體加成反應 364
5.6.2 有機催化的硝酮和缺電子烯烴反應 367
5.6.3 氮雜次甲基葉立德的1,3-偶極成環反應 369
5.6.4 金屬與手性膦或雙烯誘導的成環反應 372
5.6.5 醛醇縮閤——不對稱Prins環化反應 376
5.7 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 378
5.7.1 過渡金屬絡閤物催化的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 380
5.7.2 不對稱Simmons-Smith反應 384
5.7.3 有機分子催化的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 387
5.7.4 鈀(Pd)、金(Au)等催化的環丙烷化反應 389
5.8 [2+2]環加成反應和Nazarov反應 392
5.9 不對稱烯反應 398
5.10 不對稱Pauson-Khand反應 404
5.11 分子間[4+3]環加成反應 405
5.12 小結 406
參考文獻 407
第6章 烯烴的不對稱氧化及官能團化反應 418
6.1 Sharpless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418
6.1.1 Sharpless環氧化反應的特點 419
6.1.2 反應機理 420
6.1.3 Sharpless環氧化反應的改良 421
6.2 非官能化烯烴的環氧化反應 424
6.2.1 卟啉絡閤物催化下非官能化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425
6.2.2 salen絡閤物催化下非官能化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426
6.2.3 手性酮催化的非官能化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430
6.2.4 α,β-不飽和羰基化閤物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和過氧化反應 434
6.3 2,3-環氧醇和環氧化物的選擇性開環 436
6.3.1 2,3-環氧醇的親核試劑開環 436
6.3.2 內消鏇環氧化閤物的不對稱去對稱化作用 442
6.4 對稱的二乙烯基甲醇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448
6.5 由醛生成手性環氧化物的反應 451
6.6 烯烴的對映選擇性雙羥基化反應 453
6.6.1 烯烴的不對稱雙羥基化反應 453
6.6.2 銥(Ir)催化的烯丙醇醚化反應不對稱閤成順/反鄰二醇 460
6.6.3 固載化的不對稱雙羥基化反應 461
6.7 不對稱氨基羥基化反應 465
6.8 不對稱硼胺化反應 470
6.9 不對稱氫胺化反應 471
6.10 不對稱雙胺化反應 473
6.11 不對稱雙鹵代反應及鹵代內酯化反應 476
6.11.1 雙鹵代反應 476
6.11.2 鹵代內酯化反應 479
6.11.3 烯烴的氮、氧雜成環反應 484
6.11.4 分子內烯烴的胺化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有機化學反應機理與新方法學》的圖書簡介: --- 《有機化學反應機理與新方法學》 本書聚焦於現代有機化學領域的前沿動態,深入剖析有機分子轉化的核心驅動力——反應機理,並係統介紹催化劑設計、新型反應模式的開發及其在復雜分子閤成中的應用。本書旨在為有機化學研究者、藥物化學傢及高分子材料科學傢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有機反應機理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緻力於揭示化學反應從起始原料到最終産物的每一步微觀過程,強調對過渡態能量、反應路徑選擇性的理解。 第一章:電子結構與反應活性 本章從量子化學的角度齣發,探討分子軌道理論(HOMO/LUMO)、電子雲密度分布對反應活性的影響。詳細分析瞭親核取代反應(SN1/SN2/SNAr)、親電取代反應(SEAr)中電子效應的精確控製。特彆引入瞭“動態極化”和“軌道相互作用”的概念,用以解釋那些傳統理論難以完全描述的非經典反應現象。內容涵蓋瞭傅剋反應的機理細化、芳香族化閤物的親核芳香取代(Vicarious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VNS)的機理探究,以及自由基反應中鏈式反應的引發、增長與終止步驟的精細化分析。 第二章:過渡態理論與反應動力學 本章深入探討瞭過渡態理論(Transition State Theory, TST)及其擴展,包括勢能麵(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PES)的構建與解析。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計算化學工具(如密度泛函理論,DFT)來確定真實過渡態,並計算活化能壘。對於涉及多步反應,本書詳細介紹瞭穩態近似法(Steady-State Approximation)和平衡近似法(Pre-Equilibrium Approximation)的應用範圍與局限性。此外,還討論瞭溶劑效應(如溶劑化殼層、非特定的與特定的相互作用)如何動態影響反應速率與選擇性,特彆是介電常數、氫鍵供體/受體性質對反應活性的調控。 第三章:立體化學控製的微觀基礎 本章著重於解釋立體選擇性(對映選擇性、非對映選擇性)的起源。引入瞭“立體電子效應”、“空間位阻效應”的量化模型。詳細分析瞭基於化學鍵的形成與斷裂過程中,立體中心變化的機製,如環張力對反應路徑的誘導。對涉及手性助劑、手性催化劑的反應,本章通過Cram規則、Felkin-Anh模型的現代修正版,以及“空間位阻-電子效應聯閤模型”,對過渡態的幾何構型進行瞭精確預測和解釋。 第二部分:新型反應方法學與催化體係構建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有機閤成領域的熱點與難點,介紹如何通過創新性方法學來解決傳統閤成路徑中的瓶頸問題,特彆是針對C-H鍵活化、惰性鍵的轉化以及非傳統氧化還原過程的開發。 第四章:C-H鍵選擇性官能團化 本書係統梳理瞭近年來C-H鍵活化研究的重大突破。詳細介紹瞭導嚮基團策略(Directing Group Strategy),包括配位導嚮(如鈀催化的C-H/C-X偶聯)和非配位導嚮(如基於氧化還原中性的方法)。重點闡述瞭不同金屬中心(Pd, Rh, Ru, Ir)對C-H鍵的活化模式差異(如σ-鍵金屬化、環金屬化)。討論瞭遠程C-H官能團化的最新進展,以及如何通過“鄰位效應”和“遠程調控效應”實現對復雜分子骨架上特定C-H鍵的精準識彆與轉化。 第五章:光氧化還原催化與自由基化學的新篇章 本章是關於利用光能驅動有機轉化的前沿技術。詳細介紹瞭有機光催化劑(如吖啶鹽、吩噻嗪衍生物)和過渡金屬光催化劑(如銥、釕配閤物)的工作原理,特彆是它們如何通過單電子轉移(SET)過程産生高活性的自由基物種。重點分析瞭光催化劑的激發態壽命、氧化還原電位調控及其在復雜自由基環化、自由基偶聯反應中的應用。此外,討論瞭“持續流微反應器”在光化學反應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升方麵的優勢。 第六章:新型金屬催化偶聯反應 本章探討瞭傳統偶聯反應(如Suzuki, Heck, Buchwald-Hartwig)的改進與新領域的拓展。重點關注鎳催化在取代傳統貴金屬催化劑方麵的崛起,特彆是其在還原性偶聯、C(sp3)-C(sp2)偶聯中的獨特優勢。詳細解析瞭氧化還原中性偶聯(Redox-Neutral Coupling)的機製,即反應中無需外部氧化劑或還原劑的偶聯模式,及其在減少副産物和提高原子經濟性方麵的意義。還包括無硼/無锡偶聯策略的開發,以解決傳統方法中試劑毒性或後處理睏難的問題。 第七章:電化學有機閤成的復興 本書將電化學方法視為一種“清潔的電子試劑源”。詳細介紹瞭電化學反應器(包括流通式和批次式)的設計原則,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電位(即“電子的驅動力”)來實現傳統化學方法難以達到的選擇性。內容涵蓋瞭電化學氧化和還原在構建C-C鍵、C-N鍵中的應用,特彆是電化學介導的自由基生成與捕獲,以及其在惰性官能團(如磺酰胺、胺)的直接官能團化中的潛力。 第三部分:復雜分子閤成的策略與挑戰 本部分將前兩部分介紹的機理和方法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復雜分子閤成案例中,討論閤成設計中的宏觀策略。 第八章:閤成設計中的逆閤成分析進階 本章超越瞭基礎的官能團轉化,深入探討瞭“機理導嚮的逆閤成分析”。強調如何根據目標分子的結構特點,反推最有可能成功、最高效的反應路徑,特彆是涉及多手性中心的分子。討論瞭“多組分反應(MCRs)”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利用串聯反應和瀑布反應(Cascade Reactions)以最少的步驟構建分子骨架的策略。 第九章:高張力環係與天然産物全閤成中的方法應用 通過對具有挑戰性的天然産物(如萜類、生物堿)的全閤成案例的解構,本章展示瞭如何將最新的C-H活化、光催化、鎳催化等方法學無縫集成到閤成路綫中。重點分析瞭在閤成過程中,如何通過“動態動力學拆分(DKR)”和“立體選擇性胺化/環化”等策略,高效地控製産物的絕對構型。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深入講解反應背後的微觀原理,同時提供大量現代閤成案例作為佐證。 前沿聚焦: 大量篇幅投入到光催化、電化學和C-H活化等近十年內最具變革性的研究領域。 深度解析: 針對關鍵的反應選擇性問題,提供多角度、現代化的機理解釋模型。 適用讀者: 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高校教師及工業界的研發人員。 ---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於一體的佳作。它並非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引人入勝的案例,將復雜的手性閤成概念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經典閤成案例的梳理,它們不僅展示瞭化學傢們卓越的智慧和毅力,也為我們理解現代閤成方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同時,書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展望,更是充滿瞭啓發性,讓我看到瞭手性閤成在醫藥、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應用的廣闊前景。作者在語言運用上,既保持瞭科學的嚴謹性,又不乏文學的色彩,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我甚至會在某些段落停下來,迴味作者的精妙比喻,思考其深層含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和對化學魅力的深刻體悟。它讓我意識到,手性閤成並非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充滿無限可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領域。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采用那種過於花哨或刻意製造神秘感的風格,而是選擇瞭一種簡潔而又充滿學術氣息的版式。深邃的藍色背景仿佛蘊含著無限的化學反應空間,而書名“手性閤成:基礎研究與進展”則以一種沉穩的白色字體呈現,清晰地傳達瞭其核心主題。在書名的下方,隱約可見一些抽象的分子結構圖,它們並非具體某個反應過程的示意,而是更像一種概念性的錶達,暗示著書中內容的高度概括性和理論性。字體的大小和排版比例都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擁擠,也不會有空洞之感,傳遞齣一種嚴謹而專業的治學態度。這種樸實無華的設計恰恰符閤瞭我對一本高質量學術著作的期待,它不依賴於外在的裝飾來吸引眼球,而是自信地將內容的價值本身作為核心賣點。我甚至會花一些時間去揣摩這些模糊的分子圖形,想象它們可能代錶著哪些基礎的化學鍵、立體構型,或者更宏觀的反應通路。封麵的整體感覺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仿佛在低語:真正的智慧,往往藏於內斂之中,需要你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相信這本書定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手性世界的新視角。

評分

對於化學閤成的研究,我一直抱有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而這部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並沒有止步於基礎理論的梳理,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手性閤成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前沿進展,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書中對新型催化劑的設計與應用、不對稱閤成策略的創新性發展,以及一些突破性反應的最新報道,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作者在闡述這些高難度課題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並且注重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使得我能夠快速地瞭解到當前研究的熱點和方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新進展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文獻,而是對這些研究的意義、創新點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戰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評價。這讓我不僅能夠瞭解“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和“怎麼樣”。這種對研究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前瞻性展望,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也激發瞭我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思考。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手性閤成的迷宮,指引我走嚮更廣闊的科學天地。

評分

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閤著紙張的清雅氣息撲麵而來,這種熟悉而親切的觸感,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書的內頁紙張質感上乘,呈現齣柔和的米白色,即便在燈光下長時間閱讀,也不會引起眼睛的疲勞。印刷的清晰度更是令人贊賞,文字筆畫銳利,沒有任何模糊或重影,排版疏密得當,段落之間的留白設計也十分閤理,這讓閱讀過程變得異常流暢和舒適。尤其是一些復雜的化學結構式和數據圖錶,都能夠被精確無誤地呈現齣來,每一個原子、每一個鍵的方嚮都清晰可見,這對於理解和分析至關重要。我注意到,作者在圖文的配閤上也下足瞭功夫,每一個圖例都配有詳盡的文字說明,相互印證,使得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和易於理解。我甚至會反復對比圖中的結構和文字描述,試圖在腦海中構建齣立體的化學空間。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作者對學術嚴謹性的高度重視,也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在內容呈現上的專業性和用心。一本好的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閱讀體驗,而這部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

書中關於手性識彆機製的討論,可以說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深入淺齣的論述之一。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各種識彆方法,而是從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質齣發,層層剝繭,逐步揭示瞭手性分子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通過微小的能量差異來實現高選擇性的識彆。他詳細闡述瞭範德華力、氫鍵、π-π堆積等非共價相互作用在手性識彆中的關鍵作用,並輔以大量經典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計算結果來佐證。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一些尚待解決的難題和爭議,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帶領讀者一同探討當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的發展方嚮。這種對科學前沿的敏銳洞察力,以及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的敘述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密運作的分子世界,每一個相互作用都清晰可見,每一個選擇性都得到瞭閤理解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讓我對“手性”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甚至開始思考這些基礎原理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帶來的巨大潛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