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包含两大关键词: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到增城市调研时强调,要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和突出岭南特色,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中心镇以及美丽乡村,完善交通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本书从美丽源泉、美丽根基、美丽烦恼、美丽之鉴、美丽之路、外在之美、内在之美、美丽表率等八个方面,对广州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论述。
唐明勇(1965— ),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相关问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1项优秀等级结项),以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或编著10部。
孙晓晖(1984— ),山东安丘人,法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16篇。入选2016年度“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
第一章 美丽源泉: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意蕴/1
第一节 生态文明理论/1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2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10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思想/19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进展/19
二、新农村之“新”在何处/28
三、新农村建设的“广州模式”/32
第三节 广州美丽乡村意蕴/38
一、环境优美/38
二、生活富美/40
三、社会和美/42
第二章 美丽根基:广州乡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44
第一节 美丽乡村在新型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4
一、美丽乡村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外衣/45
二、美丽乡村是生态广州的关键一环/51
三、美丽乡村是魅力广州的前提所在/56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对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意义/60
一、统筹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60
二、实现广州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62
三、提高广州农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63
四、推进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66
第三章 美丽烦恼: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68
第一节 广州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成就/68
一、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试点初显成效/69
二、广州市行政村村庄规划工作扎实推进/71
三、村庄规划编制和信息化试点有条不紊/77
第二节 广州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81
一、乡村生态文明形势不乐观/81
二、城镇化造成农村环境负荷/83
三、乡村建设的理念更新滞后/84
四、乡村建设的制度障碍突出/86
第四章 美丽之鉴:广州美丽乡村的“他山”之石/91
第一节 “湖州模式”的经验与启示/91
一、重视富民为先/92
二、突出环境和谐/94
三、强化考核评比/96
四、培养专业农民/98
第二节 “安吉样本”的经验与启示/101
一、坚持分类指导/101
二、尊重农民意愿/105
三、多样性原则/107
四、力避“一刀切”/110
第三节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启示/113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114
二、农民主体是基础/118
三、统筹规划循序渐渐是原则/122
四、建立各种有效机制是法宝/124
第四节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126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政策必不可少/127
二、积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129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31
第五章 美丽之路:广州美丽乡村的制度设计与思路对策/135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135
一、着力打造大城靓村/136
二、强调突出名镇古村/141
三、大力彰显岭南特色/146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设计/151
一、建立完善农村生态规章制度/152
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和补偿制度/155
三、建立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157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对策/159
一、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60
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162
三、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165
四、大广州影响力向农村覆盖/168
第六章 外在之美:广州美丽乡村的“硬件”改造/171
第一节 注重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171
一、“七化”工程和“五个一”工程/172
二、“五网”升级建设工程/176
三、妥善处理好六大关系/178
第二节 着力发展乡土特色现代农业/181
一、培育“三产联动”都市现代农业/181
二、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184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187
第三节 有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建设/189
一、分类引导、科学规划村庄布局/189
二、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清拆乱搭乱建/193
三、尽快建立农村垃圾综合管理机制/197
四、塑造“山、水、村、田、河”岭南形态/200
第七章 内在之美:广州美丽乡村的“软件”升级/203
第一节 推进生态乡村文化建设/203
一、全面深化广州农村综合体制改革/204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向自然扩张的过程。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棍棒与石头等简陋工具,而这些工具都是直接取自自然进行粗加工的,因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大多是采集野生植物、捕鱼狩猎等活动,在经过漫长的茹毛饮血时期后由于发明了火,这才对食物进行火烤的简单加工,而且他们往往依靠迁移和群居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都比较小,主要是靠自然的恩赐而生活,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此后,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及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制造和使用了新的生产工具——铜和铁具,由此步入人类的文明时代,被称为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们掌握了种植和畜养的技术,开始了种植及畜养活动,这大大增强了人类生存的能力,由此他们可以定居下来,因而也带来人口的增长。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及用来烧火的木材,人们开始砍伐他们周围的森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水土流失及沙化现象,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伦文明因此而终结,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也重蹈其覆辙,唯有华夏文明幸存下来。虽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但却未带来根本及全局性的破坏,人类文明依然在世界各地传承着。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因生产工具的简单及活动范围的有限,其破坏自然的能力也相当有限;相对于地球的负荷能力而言,那时人类的人口数量还远没达到地球的承载极限。
《山水之间:探寻岭南的隐逸诗意》这本厚重的著作,带领读者走进了一片鲜为人知的岭南山村。作者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不仅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更挖掘了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文化。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那些散落在山林中的古老祠堂和书院的记录。作者对建筑的细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石雕、木刻到梁架结构,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他将这些古建筑与当地的历史传说、家族故事相结合,让冰冷的砖石焕发出了生命力。其中关于“桃花源畔的读书声”一节,描绘了一个隐匿在深山中的书院,虽然已历经沧桑,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怀旧感,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反而带有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他巧妙地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岭南乡村形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乡村不仅仅是农田和村落,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阡陌之间:寻觅岭南的田园诗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岭南乡村的美丽景色,以及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稻浪滚滚的金色乐章”的描写。作者不仅描绘了金黄色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的壮丽景象,更深入地探讨了稻作文化在岭南人心中的地位。他讲述了农民们如何辛勤耕耘,如何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他们对丰收的感恩之情。读到那里,我不禁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伟大。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现了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和谐之美,它将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和发展愿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田园”二字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评分《古韵新风:岭南乡土情怀漫记》这本书,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审视着岭南乡村的变迁。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试图捕捉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被书中关于“水乡最后的渔歌”的章节深深打动。作者花费了很长时间,跟随一位老渔民出海,记录下他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以及他对大海的敬畏之情。那些关于潮汐、风向的细致描述,以及渔民们世代相传的捕鱼技巧,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在现代化捕捞方式的冲击下,这位老渔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作业方式,他说,这是他的“根”,是他对祖辈的承诺。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过去,它也深入探讨了乡村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书中关于“智慧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就展现了乡村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拥抱科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有机体,正在积极地适应和改变。
评分《风物长情:岭南乡村的温度与色彩》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散文的笔调,记录了他走访岭南各地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节日里的乡音”那一章。作者详细描绘了几个传统节日在乡村里的庆祝方式,从舞龙舞狮到祭祀仪式,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他捕捉到了村民们在节日里脸上洋溢的喜悦,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扶持、乐善好施的淳朴品质。读到那里,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那种全家人团聚的温馨,以及邻里之间互赠年货的热闹,都仿佛昨日重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那些平凡的乡村生活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才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温暖情书。
评分这本《绿野芳踪:寻迹岭南田园风光》虽然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旅游指南,而是带着一种静谧的力量,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乡愁。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他没有直接罗列景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石榴花下的老屋”那一章,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一位老奶奶亲手打理的庭院,那些爬满墙头的石榴花,不仅仅是植物,更是时光的见证,是记忆的载体。读到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在外婆家度过的夏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耳边是蝉鸣声和远处传来的人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作者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让乡村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情。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方能够安放思绪的净土,重新连接我们与土地、与过往的情感纽带。它让我们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那些最质朴、最真实的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