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造就魅力广州

美丽乡村造就魅力广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明勇,孙晓晖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振兴
  • 美丽乡村
  • 广州
  • 城市发展
  • 城乡融合
  • 地方志
  • 文化建设
  • 生态文明
  • 乡村旅游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600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1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丽乡村建设包含两大关键词: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到增城市调研时强调,要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和突出岭南特色,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中心镇以及美丽乡村,完善交通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本书从美丽源泉、美丽根基、美丽烦恼、美丽之鉴、美丽之路、外在之美、内在之美、美丽表率等八个方面,对广州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论述。

作者简介

唐明勇(1965— ),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相关问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1项优秀等级结项),以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或编著10部。

孙晓晖(1984— ),山东安丘人,法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16篇。入选2016年度“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


目录

第一章 美丽源泉: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意蕴/1

第一节 生态文明理论/1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2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10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思想/19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进展/19

二、新农村之“新”在何处/28

三、新农村建设的“广州模式”/32

第三节 广州美丽乡村意蕴/38

一、环境优美/38

二、生活富美/40

三、社会和美/42

第二章 美丽根基:广州乡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44

第一节 美丽乡村在新型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4

一、美丽乡村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外衣/45

二、美丽乡村是生态广州的关键一环/51

三、美丽乡村是魅力广州的前提所在/56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对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意义/60

一、统筹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60

二、实现广州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62

三、提高广州农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63

四、推进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66

第三章 美丽烦恼: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68

第一节 广州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成就/68

一、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试点初显成效/69

二、广州市行政村村庄规划工作扎实推进/71

三、村庄规划编制和信息化试点有条不紊/77

第二节 广州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81

一、乡村生态文明形势不乐观/81

二、城镇化造成农村环境负荷/83

三、乡村建设的理念更新滞后/84

四、乡村建设的制度障碍突出/86

第四章 美丽之鉴:广州美丽乡村的“他山”之石/91

第一节 “湖州模式”的经验与启示/91

一、重视富民为先/92

二、突出环境和谐/94

三、强化考核评比/96

四、培养专业农民/98

第二节 “安吉样本”的经验与启示/101

一、坚持分类指导/101

二、尊重农民意愿/105

三、多样性原则/107

四、力避“一刀切”/110

第三节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启示/113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114

二、农民主体是基础/118

三、统筹规划循序渐渐是原则/122

四、建立各种有效机制是法宝/124

第四节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126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政策必不可少/127

二、积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129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31

第五章 美丽之路:广州美丽乡村的制度设计与思路对策/135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135

一、着力打造大城靓村/136

二、强调突出名镇古村/141

三、大力彰显岭南特色/146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设计/151

一、建立完善农村生态规章制度/152

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和补偿制度/155

三、建立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157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对策/159

一、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60

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162

三、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165

四、大广州影响力向农村覆盖/168

第六章 外在之美:广州美丽乡村的“硬件”改造/171

第一节 注重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171

一、“七化”工程和“五个一”工程/172

二、“五网”升级建设工程/176

三、妥善处理好六大关系/178

第二节 着力发展乡土特色现代农业/181

一、培育“三产联动”都市现代农业/181

二、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184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187

第三节 有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建设/189

一、分类引导、科学规划村庄布局/189

二、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清拆乱搭乱建/193

三、尽快建立农村垃圾综合管理机制/197

四、塑造“山、水、村、田、河”岭南形态/200

第七章 内在之美:广州美丽乡村的“软件”升级/203

第一节 推进生态乡村文化建设/203

一、全面深化广州农村综合体制改革/204


精彩书摘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向自然扩张的过程。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棍棒与石头等简陋工具,而这些工具都是直接取自自然进行粗加工的,因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大多是采集野生植物、捕鱼狩猎等活动,在经过漫长的茹毛饮血时期后由于发明了火,这才对食物进行火烤的简单加工,而且他们往往依靠迁移和群居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都比较小,主要是靠自然的恩赐而生活,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此后,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及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制造和使用了新的生产工具——铜和铁具,由此步入人类的文明时代,被称为农业文明。这一时期,人们掌握了种植和畜养的技术,开始了种植及畜养活动,这大大增强了人类生存的能力,由此他们可以定居下来,因而也带来人口的增长。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及用来烧火的木材,人们开始砍伐他们周围的森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水土流失及沙化现象,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伦文明因此而终结,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也重蹈其覆辙,唯有华夏文明幸存下来。虽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但却未带来根本及全局性的破坏,人类文明依然在世界各地传承着。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因生产工具的简单及活动范围的有限,其破坏自然的能力也相当有限;相对于地球的负荷能力而言,那时人类的人口数量还远没达到地球的承载极限。


《岭南风物志:烟火人间与千年古韵的交响》 引言:一幅流动的岭南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宏大叙事,而是致力于描摹一幅细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岭南风物画卷。我们深入岭南的腹地与沿海,行走在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古老街巷,聆听那些流传百年的市井俚语,品味那些承载着风土人情的独特滋味。这是一次对岭南精神内核的深度探寻,是对这片热土上庶民生活的细致摹写,旨在展现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沉淀出独树一帜的文化魅力与生活哲学。全书共分七个篇章,层层递进,从自然地理的底色,到人文风俗的肌理,再到艺术创造的飞扬,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活的”岭南。 第一章:水网交织下的地理底色——“百越之地”的自然禀赋 岭南,自古便以其复杂的水系和湿润的气候著称。本章不谈宏观的区域划分,而是聚焦于“水”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基因。我们将细致考察珠三角的河网密度,分析咸淡水交汇处形成的独特滩涂生态,以及这种地理环境如何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如高脚屋、吊脚楼的演变)和交通方式(如桨声灯影中的摇橹船)。 我们将探讨荔湾涌、东江支流等具体水系的微观生态,以及它们与周边村落的共生关系。书中会插入一些地方性的农耕记录,阐述在水患频仍的环境下,先民如何发展出精妙的灌溉与排水系统,这不仅是工程学上的成就,更是人与自然长期博弈后达成的和解。通过对气候变迁对传统作物(如水稻、甘蔗)种植影响的考察,展现地理环境对民生细节的潜移默化。 第二章:时间的琥珀——千年古镇的肌理与记忆 本章的重点在于那些时间沉淀下来的古老城镇,它们是岭南历史最坚实的载体。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尚未被大规模商业开发所侵蚀的古镇作为样本。不再使用概念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标签,而是专注于探究其街道的宽度、青石板的磨损程度、以及骑楼(商铺门廊)结构中光影的流动规律。 重点分析骑楼的建筑语言:它如何融合了南洋的归侨影响与本土的防晒防雨需求?这种结构如何塑造了街道上的社交模式和商业形态?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不起眼的巷陌深处,记录那些斑驳的店招、断裂的砖墙,以及隐藏在这些物理痕迹背后的家族迁徙史和商业故事。例如,某个老字号药铺是如何在数代人手中坚守其秘方,以及其店堂陈设中体现出的传统风水观念。 第三章:舌尖上的江湖——烟火气与食材的哲学 岭南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书力求超越常见的“广府菜”标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食”的哲学。本章将食物视为一种文化密码。我们考察的不是名厨的摆盘,而是街边大排档和家庭厨房中的真实场景。 我们将剖析岭南人对“鲜”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如何催生了对食材处理的精细化,以及对“时令”的绝对尊重。详细描述“煲汤”这一行为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烹饪,更是家庭情感的维系、对身体的自我疗愈,以及待客之道的体现。此外,还会对地方性的特色小吃(如不同区域的肠粉、云吞的馅料差异、糖水的季节性更迭)进行细致的田野考察,记录其制作手艺的口耳相传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差异。 第四章:市井百态——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本章聚焦于那些仍在日常生活中流动的、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避开大型的、面向游客的表演,而是深入到手艺人的作坊中,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工具、如何应对现代市场带来的冲击。 重点案例包括传统广绣的刺绣针法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藤编技艺在家具和生活用品中的演化,以及木雕工艺中对本土动植物形态的程式化处理。我们强调的是“活态”传承,即手艺人如何在不失其核心技艺精髓的前提下,微调其产品以适应当代生活需求。记录他们面对机器化生产时的挣扎与坚守,以及他们对“手作”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社群的纽带——宗祠、庙宇与节庆的仪式感 岭南地区的宗族观念和民间信仰根深蒂固,它们构建了强大的社区支撑体系。本章将宗祠和庙宇视为社区的“活化石”,而非单纯的建筑。 我们将分析宗祠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定位其功能,从祭祀场所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对传统节庆(如端午的龙舟竞渡、重阳的登高祭祖)进行个案研究,重点不在于节日的起源,而在于仪式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它如何维系着血缘、地缘之间的联系,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参与这些仪式的心理动机。书中将记录一次具体的宗族修谱过程,展现其对家族历史的梳理和记忆的固化。 第六章:语言的泥土——粤语的生命力与语境 粤语(或地方方言)是理解岭南文化的钥匙之一。本章不进行严格的语言学分析,而是关注方言在日常交流、俚语、歇后语中所体现的地域思维方式和幽默感。 我们将收集和整理那些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表达的、极富画面感的方言词汇,并解析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例如,某些表示“灵活变通”或“精明算计”的词语,如何反映了岭南人经商的特质。通过记录不同年龄层对特定俗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观察现代化的冲击对方言在社会语境中的影响。 第七章:文人与山水的情谊——书房外的隐逸之道 岭南不仅有喧嚣的市井,更有文人墨客对山水的寄托。本章探讨岭南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园林、诗歌、绘画来安置其精神世界,这是一种不同于中原文人画的、更具本土特色的“隐逸之道”。 我们将走进那些私家园林(如岭南园林的叠山理水艺术),分析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曲径通幽”的意境。考察岭南画派在吸收西方光影理论后,如何用传统水墨笔法表现本土的异域花卉与山石,这体现了一种开放而又坚守本心的文化姿态。 结语:未完待续的生活史诗 《岭南风物志》试图留下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持续的观察视角。岭南的魅力在于其不断地吸收、融合、再生,它是一个永远在“进行时”中的文化场域。本书的终点,正是下一位观察者踏入街头巷尾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风物长情:岭南乡村的温度与色彩》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散文的笔调,记录了他走访岭南各地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节日里的乡音”那一章。作者详细描绘了几个传统节日在乡村里的庆祝方式,从舞龙舞狮到祭祀仪式,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他捕捉到了村民们在节日里脸上洋溢的喜悦,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扶持、乐善好施的淳朴品质。读到那里,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那种全家人团聚的温馨,以及邻里之间互赠年货的热闹,都仿佛昨日重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那些平凡的乡村生活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才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温暖情书。

评分

这本《绿野芳踪:寻迹岭南田园风光》虽然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旅游指南,而是带着一种静谧的力量,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乡愁。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他没有直接罗列景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石榴花下的老屋”那一章,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一位老奶奶亲手打理的庭院,那些爬满墙头的石榴花,不仅仅是植物,更是时光的见证,是记忆的载体。读到那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在外婆家度过的夏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耳边是蝉鸣声和远处传来的人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作者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让乡村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情。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方能够安放思绪的净土,重新连接我们与土地、与过往的情感纽带。它让我们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那些最质朴、最真实的快乐。

评分

《山水之间:探寻岭南的隐逸诗意》这本厚重的著作,带领读者走进了一片鲜为人知的岭南山村。作者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不仅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更挖掘了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文化。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那些散落在山林中的古老祠堂和书院的记录。作者对建筑的细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石雕、木刻到梁架结构,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他将这些古建筑与当地的历史传说、家族故事相结合,让冰冷的砖石焕发出了生命力。其中关于“桃花源畔的读书声”一节,描绘了一个隐匿在深山中的书院,虽然已历经沧桑,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怀旧感,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反而带有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他巧妙地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岭南乡村形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乡村不仅仅是农田和村落,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

《古韵新风:岭南乡土情怀漫记》这本书,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审视着岭南乡村的变迁。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试图捕捉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被书中关于“水乡最后的渔歌”的章节深深打动。作者花费了很长时间,跟随一位老渔民出海,记录下他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以及他对大海的敬畏之情。那些关于潮汐、风向的细致描述,以及渔民们世代相传的捕鱼技巧,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在现代化捕捞方式的冲击下,这位老渔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作业方式,他说,这是他的“根”,是他对祖辈的承诺。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过去,它也深入探讨了乡村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书中关于“智慧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就展现了乡村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拥抱科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有机体,正在积极地适应和改变。

评分

《阡陌之间:寻觅岭南的田园诗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岭南乡村的美丽景色,以及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稻浪滚滚的金色乐章”的描写。作者不仅描绘了金黄色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的壮丽景象,更深入地探讨了稻作文化在岭南人心中的地位。他讲述了农民们如何辛勤耕耘,如何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他们对丰收的感恩之情。读到那里,我不禁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伟大。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现了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和谐之美,它将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和发展愿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田园”二字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