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产业蜕变》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对产业蜕变的发展原理、产业蜕变的传递机制、产业蜕变的方式及途径、产业蜕变的测度方法以及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产业蜕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产业转型的时机、方向、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编者对有关产业经济、蜕变理论方面的著作以及硕、博论文多年跟踪发现,对产业蜕变的研究还没有深入挖掘。该书在对已有的蜕变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对蜕变理论在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本建立了产业蜕变理论体系,奠定了产业转型的新的研究基础。
作者简介
焦习燕,女,山东莱芜人,1979年6月,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国际贸易,承担纵向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20多项,多次获得省市软科学优秀成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编教材及专著两部,发表论文40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产业蜕变含义
第二节 产业蜕变研究对象
第三节 产业蜕变研究内容
第四节 产业蜕变研究方法
第五节 产业蜕变研究发展
第六节 产业蜕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产业蜕变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
第二节 产业转型机理
第三节 产业效应机理
第四节 产业自组织机理
第五节 产业辐射理论
第六节 产业演进理论
第七节 产业衰退理论
第八节 产业关联理论
第九节 基因理论
第三章 产业蜕变机制
第一节 产业蜕变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蜕变的动因
第三节 产品蜕变
第四节 企业蜕变
第五节 产业蜕变传递机理
第六节 产业蜕变实证分析——以交通运输业为例
第四章 产业蜕变途径与方式
第一节 产业蜕变阶段
第二节 产业蜕变基本途径
第三节 产业蜕变方式
第四节 产业蜕变渠道
第五节 产业蜕变实证分析——以煤炭产业为例
第五章 产业蜕变关系
第一节 产品蜕变与产业蜕变关系
第二节 企业蜕变与产业蜕变关系
第三节 产品蜕变与企业蜕变关系
第四节 产业与产业蜕变关系
第六章 产业蜕变测度
第一节 产业蜕变测度含义
第二节 产业蜕变测度模型
第三节 产业蜕变测度应用
第七章 产业蜕变评价
第一节 产业蜕变过程中运行状况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运行状况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八章 产业蜕变周期及阶段特征
第一节 产业蜕变周期
第二节 产业蜕变阶段划分
第三节 产业蜕变阶段特征
第四节 产业蜕变中“特性指标”变动情况分析
第五节 产业蜕变的表现
第九章 产业蜕变效应
第一节 产业蜕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
第二节 产业蜕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第三节 产业蜕变对区域市场的影响效应
第四节 产业蜕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效应
第五节 产业蜕变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效用
第十章 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互动关系
第一节 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作用机理
第二节 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传递机制
第三节 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互动机制
第四节 产业蜕变下的产业转型方式
第五节 产业蜕变保障机制
第十一章 产业蜕变应用
第一节 产业蜕变的应用条件
第二节 产业蜕变在产业选择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产业蜕变在产业发展预测中的应用
第四节 产业蜕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第五节 产业蜕变在企业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应用
第六节 产业蜕变在产业辐射中的应用
第七节 产业蜕变在新型产业发现及扶持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煤炭产业蜕变与发展
第一节 产业蜕变与煤炭产业转型关系
第二节 煤炭产业转型与蜕变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基于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研究
第四节 煤炭矿区基于蜕变的转型政策研究——以兖州矿区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产业蜕变》: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藤芳诚一提出了蜕变理论。他在总结日本造丝业转产的经验教训时得出结论:蝉由幼虫变成成虫,蜕去原来的皮壳,这是生物的蜕变现象,企业和生物一样,不进行蜕变,就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同样,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是伴随着产业的不断质变而向前发展的,产业发生质变的过程就是产业蜕变过程,因此,产业蜕变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蜕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现象,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是产业发展演化研究的内容之一,所以,产业蜕变问题对产业经济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内容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蜕变的研究能够为产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产业规划及产业战略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产业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蜕变是产业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主要阶段,是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产业转型研究的基础。
产业在进入成熟或衰退阶段后,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在产业自身运作机制的作用下,产业变化的结果将出现产业转型、产业淘汰、产业分化及产业维持原有状态不变四种结果。产业转型不是突然之间完成,而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逐步蜕变实现的。产业在蜕变过程中,产品的品种、数量、规模会发生变化,与其进行产品交换的产业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产业辐射体系的变化或调整。将蜕变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等方面,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及时对投资领域进行调整,可以使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这不仅对宏观政策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微观策略制定也有指导意义。
《产业蜕变》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对产业蜕变的发展原理、产业蜕变的传递机制、产业蜕变的方式及途径、产业蜕变的测度方法以及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产业蜕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产业转型的时机、方向、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产业蜕变的含义,在了解蜕变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对产业蜕变的概念、产业蜕变的发展等知识进行了介绍,揭示了产业蜕变理论的必要性,分析了产业蜕变的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并介绍了产业蜕变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产业蜕变的原理,包括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转型的机理、产业效应机理、产业自组织机理、产业关联以及产业辐射等机理,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产业蜕变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分析了产业蜕变的传递机制,首先分析了使产业进行蜕变的内外部因素及动因,归结出了产业蜕变的核心路径“蜕变的影响因素一产品的蜕变一企业的蜕变一产业的蜕变”。揭示7产业蜕变的传递机制。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产业蜕变的途径与方式,从形态和原因方面对产业蜕变的方式上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介绍了隐性、半隐性和显性的蜕变途径,最后以煤炭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蜕变方式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根据产业蜕变的途径,对产品与产业蜕变、企业与产业蜕变、产业与产业蜕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产品、企业、产业的蜕变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产业蜕变的作用机理。第六章介绍了产业蜕变的测度,表示产业衰退或转型的蜕变程度。在分析产业蜕变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产业蜕变测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产业蜕变阶段的划分和产业转型必要性做出评估和选择建立依据。
……
科技巨浪下的企业重生:从“灰烬”到“新生” 图书名称:《灰烬与新生:数字化浪潮中的企业战略重塑》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远、李薇)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启航智库出版社) --- 书籍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放缓、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我们正处于一个“范式转移”的关键时刻,旧的商业逻辑正在崩塌,新的生态系统正在构建。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组织文化、治理结构乃至核心价值的彻底重塑。 《灰烬与新生:数字化浪潮中的企业战略重塑》并非一本聚焦于特定产业(如“产业蜕变”)的案例分析集,而是一部探讨普遍性生存智慧与系统性变革方法论的深度商业著作。它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外部剧变中,或挣扎求生、或涅槃重生的各类企业——无论是传统制造业巨头、服务业领军者,还是初创期的科技新锐,它们都在同一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锚点和航向。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韧性(Resilience) 和敏捷性(Agility) 已经取代规模和效率,成为企业长期价值的基石。 第一部分:断裂与重构——旧秩序的瓦解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商业环境的“内伤”与“外患”。我们不再满足于“增长停滞”的表象描述,而是追溯其根源: 1. 价值链的去中心化: 过去,企业通过对资源和渠道的控制获取垄断利润。如今,平台经济和去中介化正在瓦解这种中心化权力。我们详细分析了“连接者”如何取代“拥有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力量,以及传统企业如何应对核心业务被“切片”的风险。 2. 消费者主权的极端化: 社交媒体和即时反馈机制使得消费者的话语权达到历史峰值。企业不再是规则制定者,而是高度敏感的“环境接收器”。本书探讨了企业如何建立“实时反馈回路”,将用户体验从成本中心转化为战略资产。 3. 组织僵化的隐形成本: 许多看似稳健的企业,其内部流程和决策路径已经成为创新的最大阻碍。我们引入了“认知惯性”和“流程粘性”的概念,揭示了为何大型组织在面对颠覆性创新时往往反应迟缓,并提出了“去层级化”的组织设计初探。 第二部分:智能的引擎——数据、算法与决策的进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智能”本身,而非其具体应用场景。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洞察,以及算法如何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1. 从“大数据”到“高价值数据”: 大数据热潮退去后,关键在于数据的质量、治理和情境化。本书提供了企业内部数据资产盘点的方法论,强调如何识别那些能够驱动“非线性增长”的关键数据指标(KPIs),而非仅仅堆砌信息。 2. 嵌入式决策系统: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原有的决策流程中增加一个“数据分析报告”的环节,而是将预测模型和A/B测试机制直接嵌入到日常运营决策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人机协作”的决策框架,确保算法建议在被采纳前,已通过组织文化的“防火墙”。 3. 零信任安全模型与信任的重建: 随着数据流动性的增加,安全边界彻底消失。本书强调,在数字化世界中,信任必须被设计、被验证,而非自然产生。我们探讨了构建适用于跨界合作与快速迭代的“零信任”架构,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合作伦理的重塑。 第三部分:战略的韧性——面向未知的生存法则 面对一个无法精确预测的未来,僵化的长期规划正在失效。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实用的、强调适应性的战略工具箱。 1. 场景规划而非预测: 我们摒弃了单一的“最佳预测情景”,转而采用“多重情景规划”。书中指导管理者如何构建“高冲击/低概率”和“低冲击/高概率”的组合情景,并为每种情景预先设计“激活点”(Trigger Points)和“预置响应”(Pre-set Responses)。这使得企业能够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切换轨道。 2. 核心能力的迭代与嫁接: 核心竞争力不再是静态的护城河,而是动态的“组合能力”。本书提出了“能力模块化”的概念。企业需要像乐高积木一样,将自身的传统优势(如供应链管理经验、特定技术积累)拆解,并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快速重新组合,实现能力的“即插即用”。 3. 资本结构与生态关系的重塑: 资本不再仅仅是投入,更是战略合作的粘合剂。我们探讨了“战略性小额投资”、“股权换资源”等新型合作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共同抵御外部环境的“黑天鹅”事件。 结论:从效率到存在 《灰烬与新生》旨在为所有管理者提供一个清醒的视角:数字化浪潮下的“企业蜕变”是一个痛苦但必然的过程。成功者不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最快从失败中学习、并能持续自我迭代的组织。本书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生存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旧的成就中找到“灰烬”,并在新的认知中孕育出“新生”。 --- 适合读者: 寻求全面战略转型的高级管理人员(CEO、COO、CSO)。 对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重塑感兴趣的战略规划师。 关注数字化转型底层逻辑,而非具体工具应用的商业分析师。 传统行业中渴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