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包含兩大關鍵詞: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到增城市調研時強調,要在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堅持高標準和突齣嶺南特色,規劃建設中心城區、中心鎮以及美麗鄉村,完善交通體係和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本書從美麗源泉、美麗根基、美麗煩惱、美麗之鑒、美麗之路、外在之美、內在之美、美麗錶率等八個方麵,對廣州美麗鄉村建設展開論述。
唐明勇(1965— ),河南信陽人,法學博士,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三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三農”相關問題。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其中1項優秀等級結項),以及省部級課題10多項,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1項,發錶論文30多篇,齣版專著或編著10部。
孫曉暉(1984— ),山東安丘人,法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齣版著作1部,發錶學術論文48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16篇。入選2016年度“廣東省理論宣傳青年優秀人纔”,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纔”。
第一章 美麗源泉:廣州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意蘊/1
第一節 生態文明理論/1
一、生態危機與生態文明/2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徵/10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思想/19
一、新農村建設的提齣與進展/19
二、新農村之“新”在何處/28
三、新農村建設的“廣州模式”/32
第三節 廣州美麗鄉村意蘊/38
一、環境優美/38
二、生活富美/40
三、社會和美/42
第二章 美麗根基:廣州鄉村建設與新型城市化發展/44
第一節 美麗鄉村在新型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4
一、美麗鄉村是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外衣/45
二、美麗鄉村是生態廣州的關鍵一環/51
三、美麗鄉村是魅力廣州的前提所在/56
第二節 美麗鄉村建設對廣州新型城市化的意義/60
一、統籌廣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60
二、實現廣州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62
三、提高廣州農民生活品質的客觀需要/63
四、推進廣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66
第三章 美麗煩惱:廣州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就與問題分析/68
第一節 廣州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成就/68
一、第一批市級美麗鄉村試點初顯成效/69
二、廣州市行政村村莊規劃工作紮實推進/71
三、村莊規劃編製和信息化試點有條不紊/77
第二節 廣州建設美麗鄉村麵臨的問題/81
一、鄉村生態文明形勢不樂觀/81
二、城鎮化造成農村環境負荷/83
三、鄉村建設的理念更新滯後/84
四、鄉村建設的製度障礙突齣/86
第四章 美麗之鑒:廣州美麗鄉村的“他山”之石/91
第一節 “湖州模式”的經驗與啓示/91
一、重視富民為先/92
二、突齣環境和諧/94
三、強化考核評比/96
四、培養專業農民/98
第二節 “安吉樣本”的經驗與啓示/101
一、堅持分類指導/101
二、尊重農民意願/105
三、多樣性原則/107
四、力避“一刀切”/110
第三節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與啓示/113
一、政府主導是關鍵/114
二、農民主體是基礎/118
三、統籌規劃循序漸漸是原則/122
四、建立各種有效機製是法寶/124
第四節 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與啓示/126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政策必不可少/127
二、積極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應用/129
三、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131
第五章 美麗之路:廣州美麗鄉村的製度設計與思路對策/135
第一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理念/135
一、著力打造大城靚村/136
二、強調突齣名鎮古村/141
三、大力彰顯嶺南特色/146
第二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製度設計/151
一、建立完善農村生態規章製度/152
二、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恢復和補償製度/155
三、建立完善農村生態資源保護管理製度/157
第三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對策/159
一、城市基礎設施嚮農村延伸/160
二、基本公共服務嚮農村傾斜/162
三、城市現代文明嚮農村輻射/165
四、大廣州影響力嚮農村覆蓋/168
第六章 外在之美:廣州美麗鄉村的“硬件”改造/171
第一節 注重農村重點基礎設施建設/171
一、“七化”工程和“五個一”工程/172
二、“五網”升級建設工程/176
三、妥善處理好六大關係/178
第二節 著力發展鄉土特色現代農業/181
一、培育“三産聯動”都市現代農業/181
二、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農業有機農業/184
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開發/187
第三節 有力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設/189
一、分類引導、科學規劃村莊布局/189
二、綜閤整治村莊環境清拆亂搭亂建/193
三、盡快建立農村垃圾綜閤管理機製/197
四、塑造“山、水、村、田、河”嶺南形態/200
第七章 內在之美:廣州美麗鄉村的“軟件”升級/203
第一節 推進生態鄉村文化建設/203
一、全麵深化廣州農村綜閤體製改革/204
人類社會産生以來,經曆瞭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嚮自然擴張的過程。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人類主要依靠棍棒與石頭等簡陋工具,而這些工具都是直接取自自然進行粗加工的,因而生産力水平極其低下。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也是因地製宜、因陋就簡,大多是采集野生植物、捕魚狩獵等活動,在經過漫長的茹毛飲血時期後由於發明瞭火,這纔對食物進行火烤的簡單加工,而且他們往往依靠遷移和群居纔能生存下去。因此,不管是生産還是生活,原始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都比較小,主要是靠自然的恩賜而生活,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此後,隨著人類實踐能力及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製造和使用瞭新的生産工具——銅和鐵具,由此步入人類的文明時代,被稱為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們掌握瞭種植和畜養的技術,開始瞭種植及畜養活動,這大大增強瞭人類生存的能力,由此他們可以定居下來,因而也帶來人口的增長。為瞭獲取更多的土地及用來燒火的木材,人們開始砍伐他們周圍的森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瞭地錶植被,減少瞭生物的多樣性,造成瞭水土流失及沙化現象,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倫文明因此而終結,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也重蹈其覆轍,唯有華夏文明幸存下來。雖然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對環境造成某種程度的破壞,但卻未帶來根本及全局性的破壞,人類文明依然在世界各地傳承著。其主要原因是:人類因生産工具的簡單及活動範圍的有限,其破壞自然的能力也相當有限;相對於地球的負荷能力而言,那時人類的人口數量還遠沒達到地球的承載極限。
《風物長情:嶺南鄉村的溫度與色彩》這本書,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散文的筆調,記錄瞭他走訪嶺南各地鄉村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節日裏的鄉音”那一章。作者詳細描繪瞭幾個傳統節日在鄉村裏的慶祝方式,從舞龍舞獅到祭祀儀式,都充滿瞭濃厚的民俗氣息。他捕捉到瞭村民們在節日裏臉上洋溢的喜悅,以及他們之間相互扶持、樂善好施的淳樸品質。讀到那裏,我不禁迴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那種全傢人團聚的溫馨,以及鄰裏之間互贈年貨的熱鬧,都仿佛昨日重現。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他善於用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描寫,將那些平凡的鄉村生活場景描繪得有聲有色。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它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珍視,纔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封寫給故鄉的溫暖情書。
評分這本《綠野芳蹤:尋跡嶺南田園風光》雖然封麵設計樸實無華,但卻意外地吸引瞭我,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旅遊指南,而是帶著一種靜謐的力量,仿佛在低語著古老的鄉愁。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畫捲。他沒有直接羅列景點,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讓我們看到瞭鄉村的靈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石榴花下的老屋”那一章,作者花瞭大量筆墨去描繪一位老奶奶親手打理的庭院,那些爬滿牆頭的石榴花,不僅僅是植物,更是時光的見證,是記憶的載體。讀到那裏,我不禁想起瞭自己童年時在外婆傢度過的夏日,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耳邊是蟬鳴聲和遠處傳來的人傢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作者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捕捉,讓鄉村不再是遙遠的風景,而是觸手可及的溫情。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方能夠安放思緒的淨土,重新連接我們與土地、與過往的情感紐帶。它讓我們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那些最質樸、最真實的快樂。
評分《山水之間:探尋嶺南的隱逸詩意》這本厚重的著作,帶領讀者走進瞭一片鮮為人知的嶺南山村。作者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不僅描繪瞭鄉村的自然風光,更挖掘瞭隱藏在山水之間的曆史文化。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那些散落在山林中的古老祠堂和書院的記錄。作者對建築的細節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從石雕、木刻到梁架結構,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他將這些古建築與當地的曆史傳說、傢族故事相結閤,讓冰冷的磚石煥發齣瞭生命力。其中關於“桃花源畔的讀書聲”一節,描繪瞭一個隱匿在深山中的書院,雖然已曆經滄桑,但依然能感受到當年學子們孜孜不倦的身影。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懷舊感,卻又不會讓人感到壓抑,反而帶有一種對過去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戀。他巧妙地運用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的嶺南鄉村形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鄉村不僅僅是農田和村落,更是承載著厚重曆史和文化底蘊的寶庫,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傳承。
評分《古韻新風:嶺南鄉土情懷漫記》這本書,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客觀地審視著嶺南鄉村的變遷。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試圖捕捉那些正在消逝的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被書中關於“水鄉最後的漁歌”的章節深深打動。作者花費瞭很長時間,跟隨一位老漁民齣海,記錄下他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以及他對大海的敬畏之情。那些關於潮汐、風嚮的細緻描述,以及漁民們世代相傳的捕魚技巧,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更讓我動容的是,在現代化捕撈方式的衝擊下,這位老漁民依然堅持著傳統的作業方式,他說,這是他的“根”,是他對祖輩的承諾。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歌頌過去,它也深入探討瞭鄉村在經濟發展、産業升級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例如書中關於“智慧農業與生態旅遊融閤發展”的案例分析,就展現瞭鄉村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擁抱科技,尋求新的發展動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鄉村的復雜性,它並非簡單的田園牧歌,而是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有機體,正在積極地適應和改變。
評分《阡陌之間:尋覓嶺南的田園詩意》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寜靜而深遠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嶺南鄉村的美麗景色,以及其中蘊含的勃勃生機。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稻浪滾滾的金色樂章”的描寫。作者不僅描繪瞭金黃色的稻田在陽光下閃耀的壯麗景象,更深入地探討瞭稻作文化在嶺南人心中的地位。他講述瞭農民們如何辛勤耕耘,如何遵循自然的規律,以及他們對豐收的感恩之情。讀到那裏,我不禁聯想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詩,感受到瞭農業生産的艱辛與偉大。而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將現代生態農業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現瞭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鄉村的和諧之美,它將自然風光、人文情懷和發展願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希望的畫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田園”二字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