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造就魅力廣州

美麗鄉村造就魅力廣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唐明勇,孫曉暉 著
圖書標籤:
  • 鄉村振興
  • 美麗鄉村
  • 廣州
  • 城市發展
  • 城鄉融閤
  • 地方誌
  • 文化建設
  • 生態文明
  • 鄉村旅遊
  • 區域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山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60600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1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麗鄉村建設包含兩大關鍵詞: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到增城市調研時強調,要在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堅持高標準和突齣嶺南特色,規劃建設中心城區、中心鎮以及美麗鄉村,完善交通體係和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本書從美麗源泉、美麗根基、美麗煩惱、美麗之鑒、美麗之路、外在之美、內在之美、美麗錶率等八個方麵,對廣州美麗鄉村建設展開論述。

作者簡介

唐明勇(1965— ),河南信陽人,法學博士,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三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三農”相關問題。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其中1項優秀等級結項),以及省部級課題10多項,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1項,發錶論文30多篇,齣版專著或編著10部。

孫曉暉(1984— ),山東安丘人,法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齣版著作1部,發錶學術論文48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16篇。入選2016年度“廣東省理論宣傳青年優秀人纔”,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纔”。


目錄

第一章 美麗源泉:廣州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意蘊/1

第一節 生態文明理論/1

一、生態危機與生態文明/2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徵/10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思想/19

一、新農村建設的提齣與進展/19

二、新農村之“新”在何處/28

三、新農村建設的“廣州模式”/32

第三節 廣州美麗鄉村意蘊/38

一、環境優美/38

二、生活富美/40

三、社會和美/42

第二章 美麗根基:廣州鄉村建設與新型城市化發展/44

第一節 美麗鄉村在新型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4

一、美麗鄉村是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外衣/45

二、美麗鄉村是生態廣州的關鍵一環/51

三、美麗鄉村是魅力廣州的前提所在/56

第二節 美麗鄉村建設對廣州新型城市化的意義/60

一、統籌廣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60

二、實現廣州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62

三、提高廣州農民生活品質的客觀需要/63

四、推進廣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66

第三章 美麗煩惱:廣州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就與問題分析/68

第一節 廣州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成就/68

一、第一批市級美麗鄉村試點初顯成效/69

二、廣州市行政村村莊規劃工作紮實推進/71

三、村莊規劃編製和信息化試點有條不紊/77

第二節 廣州建設美麗鄉村麵臨的問題/81

一、鄉村生態文明形勢不樂觀/81

二、城鎮化造成農村環境負荷/83

三、鄉村建設的理念更新滯後/84

四、鄉村建設的製度障礙突齣/86

第四章 美麗之鑒:廣州美麗鄉村的“他山”之石/91

第一節 “湖州模式”的經驗與啓示/91

一、重視富民為先/92

二、突齣環境和諧/94

三、強化考核評比/96

四、培養專業農民/98

第二節 “安吉樣本”的經驗與啓示/101

一、堅持分類指導/101

二、尊重農民意願/105

三、多樣性原則/107

四、力避“一刀切”/110

第三節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與啓示/113

一、政府主導是關鍵/114

二、農民主體是基礎/118

三、統籌規劃循序漸漸是原則/122

四、建立各種有效機製是法寶/124

第四節 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經驗與啓示/126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政策必不可少/127

二、積極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應用/129

三、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131

第五章 美麗之路:廣州美麗鄉村的製度設計與思路對策/135

第一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理念/135

一、著力打造大城靚村/136

二、強調突齣名鎮古村/141

三、大力彰顯嶺南特色/146

第二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製度設計/151

一、建立完善農村生態規章製度/152

二、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恢復和補償製度/155

三、建立完善農村生態資源保護管理製度/157

第三節 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對策/159

一、城市基礎設施嚮農村延伸/160

二、基本公共服務嚮農村傾斜/162

三、城市現代文明嚮農村輻射/165

四、大廣州影響力嚮農村覆蓋/168

第六章 外在之美:廣州美麗鄉村的“硬件”改造/171

第一節 注重農村重點基礎設施建設/171

一、“七化”工程和“五個一”工程/172

二、“五網”升級建設工程/176

三、妥善處理好六大關係/178

第二節 著力發展鄉土特色現代農業/181

一、培育“三産聯動”都市現代農業/181

二、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農業有機農業/184

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開發/187

第三節 有力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設/189

一、分類引導、科學規劃村莊布局/189

二、綜閤整治村莊環境清拆亂搭亂建/193

三、盡快建立農村垃圾綜閤管理機製/197

四、塑造“山、水、村、田、河”嶺南形態/200

第七章 內在之美:廣州美麗鄉村的“軟件”升級/203

第一節 推進生態鄉村文化建設/203

一、全麵深化廣州農村綜閤體製改革/204


精彩書摘

人類社會産生以來,經曆瞭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嚮自然擴張的過程。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人類主要依靠棍棒與石頭等簡陋工具,而這些工具都是直接取自自然進行粗加工的,因而生産力水平極其低下。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也是因地製宜、因陋就簡,大多是采集野生植物、捕魚狩獵等活動,在經過漫長的茹毛飲血時期後由於發明瞭火,這纔對食物進行火烤的簡單加工,而且他們往往依靠遷移和群居纔能生存下去。因此,不管是生産還是生活,原始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都比較小,主要是靠自然的恩賜而生活,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此後,隨著人類實踐能力及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製造和使用瞭新的生産工具——銅和鐵具,由此步入人類的文明時代,被稱為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們掌握瞭種植和畜養的技術,開始瞭種植及畜養活動,這大大增強瞭人類生存的能力,由此他們可以定居下來,因而也帶來人口的增長。為瞭獲取更多的土地及用來燒火的木材,人們開始砍伐他們周圍的森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瞭地錶植被,減少瞭生物的多樣性,造成瞭水土流失及沙化現象,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巴比倫文明因此而終結,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也重蹈其覆轍,唯有華夏文明幸存下來。雖然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對環境造成某種程度的破壞,但卻未帶來根本及全局性的破壞,人類文明依然在世界各地傳承著。其主要原因是:人類因生産工具的簡單及活動範圍的有限,其破壞自然的能力也相當有限;相對於地球的負荷能力而言,那時人類的人口數量還遠沒達到地球的承載極限。


《嶺南風物誌:煙火人間與韆年古韻的交響》 引言:一幅流動的嶺南畫捲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主題的宏大敘事,而是緻力於描摹一幅細膩、立體、充滿生命力的嶺南風物畫捲。我們深入嶺南的腹地與沿海,行走在那些被時光打磨得溫潤如玉的古老街巷,聆聽那些流傳百年的市井俚語,品味那些承載著風土人情的獨特滋味。這是一次對嶺南精神內核的深度探尋,是對這片熱土上庶民生活的細緻摹寫,旨在展現其在曆史長河中如何沉澱齣獨樹一幟的文化魅力與生活哲學。全書共分七個篇章,層層遞進,從自然地理的底色,到人文風俗的肌理,再到藝術創造的飛揚,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活的”嶺南。 第一章:水網交織下的地理底色——“百越之地”的自然稟賦 嶺南,自古便以其復雜的水係和濕潤的氣候著稱。本章不談宏觀的區域劃分,而是聚焦於“水”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基因。我們將細緻考察珠三角的河網密度,分析鹹淡水交匯處形成的獨特灘塗生態,以及這種地理環境如何直接影響瞭當地的建築風格(如高腳屋、吊腳樓的演變)和交通方式(如槳聲燈影中的搖櫓船)。 我們將探討荔灣湧、東江支流等具體水係的微觀生態,以及它們與周邊村落的共生關係。書中會插入一些地方性的農耕記錄,闡述在水患頻仍的環境下,先民如何發展齣精妙的灌溉與排水係統,這不僅是工程學上的成就,更是人與自然長期博弈後達成的和解。通過對氣候變遷對傳統作物(如水稻、甘蔗)種植影響的考察,展現地理環境對民生細節的潛移默化。 第二章:時間的琥珀——韆年古鎮的肌理與記憶 本章的重點在於那些時間沉澱下來的古老城鎮,它們是嶺南曆史最堅實的載體。我們選取瞭幾個典型的、尚未被大規模商業開發所侵蝕的古鎮作為樣本。不再使用概念化的“曆史文化名城”標簽,而是專注於探究其街道的寬度、青石闆的磨損程度、以及騎樓(商鋪門廊)結構中光影的流動規律。 重點分析騎樓的建築語言:它如何融閤瞭南洋的歸僑影響與本土的防曬防雨需求?這種結構如何塑造瞭街道上的社交模式和商業形態?我們將深入到每一個不起眼的巷陌深處,記錄那些斑駁的店招、斷裂的磚牆,以及隱藏在這些物理痕跡背後的傢族遷徙史和商業故事。例如,某個老字號藥鋪是如何在數代人手中堅守其秘方,以及其店堂陳設中體現齣的傳統風水觀念。 第三章:舌尖上的江湖——煙火氣與食材的哲學 嶺南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書力求超越常見的“廣府菜”標簽,深入探究其背後的“食”的哲學。本章將食物視為一種文化密碼。我們考察的不是名廚的擺盤,而是街邊大排檔和傢庭廚房中的真實場景。 我們將剖析嶺南人對“鮮”的極緻追求,這種追求如何催生瞭對食材處理的精細化,以及對“時令”的絕對尊重。詳細描述“煲湯”這一行為的社會功能——它不僅僅是烹飪,更是傢庭情感的維係、對身體的自我療愈,以及待客之道的體現。此外,還會對地方性的特色小吃(如不同區域的腸粉、雲吞的餡料差異、糖水的季節性更迭)進行細緻的田野考察,記錄其製作手藝的口耳相傳過程,揭示其中蘊含的地域文化差異。 第四章:市井百態——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 本章聚焦於那些仍在日常生活中流動的、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避開大型的、麵嚮遊客的錶演,而是深入到手藝人的作坊中,觀察他們如何處理工具、如何應對現代市場帶來的衝擊。 重點案例包括傳統廣綉的刺綉針法與現代審美的碰撞、藤編技藝在傢具和生活用品中的演化,以及木雕工藝中對本土動植物形態的程式化處理。我們強調的是“活態”傳承,即手藝人如何在不失其核心技藝精髓的前提下,微調其産品以適應當代生活需求。記錄他們麵對機器化生産時的掙紮與堅守,以及他們對“手作”價值的理解。 第五章:社群的紐帶——宗祠、廟宇與節慶的儀式感 嶺南地區的宗族觀念和民間信仰根深蒂固,它們構建瞭強大的社區支撐體係。本章將宗祠和廟宇視為社區的“活化石”,而非單純的建築。 我們將分析宗祠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定位其功能,從祭祀場所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轉變。對傳統節慶(如端午的龍舟競渡、重陽的登高祭祖)進行個案研究,重點不在於節日的起源,而在於儀式在當代社會中如何被重新詮釋,它如何維係著血緣、地緣之間的聯係,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參與這些儀式的心理動機。書中將記錄一次具體的宗族修譜過程,展現其對傢族曆史的梳理和記憶的固化。 第六章:語言的泥土——粵語的生命力與語境 粵語(或地方方言)是理解嶺南文化的鑰匙之一。本章不進行嚴格的語言學分析,而是關注方言在日常交流、俚語、歇後語中所體現的地域思維方式和幽默感。 我們將收集和整理那些在普通話中找不到對應錶達的、極富畫麵感的方言詞匯,並解析其背後的文化意象。例如,某些錶示“靈活變通”或“精明算計”的詞語,如何反映瞭嶺南人經商的特質。通過記錄不同年齡層對特定俗語的使用頻率變化,觀察現代化的衝擊對方言在社會語境中的影響。 第七章:文人與山水的情誼——書房外的隱逸之道 嶺南不僅有喧囂的市井,更有文人墨客對山水的寄托。本章探討嶺南士大夫階層如何通過園林、詩歌、繪畫來安置其精神世界,這是一種不同於中原文人畫的、更具本土特色的“隱逸之道”。 我們將走進那些私傢園林(如嶺南園林的疊山理水藝術),分析其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追求“麯徑通幽”的意境。考察嶺南畫派在吸收西方光影理論後,如何用傳統水墨筆法錶現本土的異域花卉與山石,這體現瞭一種開放而又堅守本心的文化姿態。 結語:未完待續的生活史詩 《嶺南風物誌》試圖留下的,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種持續的觀察視角。嶺南的魅力在於其不斷地吸收、融閤、再生,它是一個永遠在“進行時”中的文化場域。本書的終點,正是下一位觀察者踏入街頭巷尾的起點。

用戶評價

評分

《風物長情:嶺南鄉村的溫度與色彩》這本書,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散文的筆調,記錄瞭他走訪嶺南各地鄉村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節日裏的鄉音”那一章。作者詳細描繪瞭幾個傳統節日在鄉村裏的慶祝方式,從舞龍舞獅到祭祀儀式,都充滿瞭濃厚的民俗氣息。他捕捉到瞭村民們在節日裏臉上洋溢的喜悅,以及他們之間相互扶持、樂善好施的淳樸品質。讀到那裏,我不禁迴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那種全傢人團聚的溫馨,以及鄰裏之間互贈年貨的熱鬧,都仿佛昨日重現。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他善於用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描寫,將那些平凡的鄉村生活場景描繪得有聲有色。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它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珍視,纔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封寫給故鄉的溫暖情書。

評分

這本《綠野芳蹤:尋跡嶺南田園風光》雖然封麵設計樸實無華,但卻意外地吸引瞭我,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旅遊指南,而是帶著一種靜謐的力量,仿佛在低語著古老的鄉愁。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畫捲。他沒有直接羅列景點,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讓我們看到瞭鄉村的靈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石榴花下的老屋”那一章,作者花瞭大量筆墨去描繪一位老奶奶親手打理的庭院,那些爬滿牆頭的石榴花,不僅僅是植物,更是時光的見證,是記憶的載體。讀到那裏,我不禁想起瞭自己童年時在外婆傢度過的夏日,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耳邊是蟬鳴聲和遠處傳來的人傢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作者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捕捉,讓鄉村不再是遙遠的風景,而是觸手可及的溫情。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方能夠安放思緒的淨土,重新連接我們與土地、與過往的情感紐帶。它讓我們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那些最質樸、最真實的快樂。

評分

《山水之間:探尋嶺南的隱逸詩意》這本厚重的著作,帶領讀者走進瞭一片鮮為人知的嶺南山村。作者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不僅描繪瞭鄉村的自然風光,更挖掘瞭隱藏在山水之間的曆史文化。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那些散落在山林中的古老祠堂和書院的記錄。作者對建築的細節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從石雕、木刻到梁架結構,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他將這些古建築與當地的曆史傳說、傢族故事相結閤,讓冰冷的磚石煥發齣瞭生命力。其中關於“桃花源畔的讀書聲”一節,描繪瞭一個隱匿在深山中的書院,雖然已曆經滄桑,但依然能感受到當年學子們孜孜不倦的身影。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懷舊感,卻又不會讓人感到壓抑,反而帶有一種對過去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戀。他巧妙地運用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的嶺南鄉村形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鄉村不僅僅是農田和村落,更是承載著厚重曆史和文化底蘊的寶庫,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傳承。

評分

《古韻新風:嶺南鄉土情懷漫記》這本書,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客觀地審視著嶺南鄉村的變遷。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試圖捕捉那些正在消逝的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被書中關於“水鄉最後的漁歌”的章節深深打動。作者花費瞭很長時間,跟隨一位老漁民齣海,記錄下他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以及他對大海的敬畏之情。那些關於潮汐、風嚮的細緻描述,以及漁民們世代相傳的捕魚技巧,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更讓我動容的是,在現代化捕撈方式的衝擊下,這位老漁民依然堅持著傳統的作業方式,他說,這是他的“根”,是他對祖輩的承諾。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歌頌過去,它也深入探討瞭鄉村在經濟發展、産業升級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例如書中關於“智慧農業與生態旅遊融閤發展”的案例分析,就展現瞭鄉村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擁抱科技,尋求新的發展動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鄉村的復雜性,它並非簡單的田園牧歌,而是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有機體,正在積極地適應和改變。

評分

《阡陌之間:尋覓嶺南的田園詩意》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寜靜而深遠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嶺南鄉村的美麗景色,以及其中蘊含的勃勃生機。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稻浪滾滾的金色樂章”的描寫。作者不僅描繪瞭金黃色的稻田在陽光下閃耀的壯麗景象,更深入地探討瞭稻作文化在嶺南人心中的地位。他講述瞭農民們如何辛勤耕耘,如何遵循自然的規律,以及他們對豐收的感恩之情。讀到那裏,我不禁聯想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詩,感受到瞭農業生産的艱辛與偉大。而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將現代生態農業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現瞭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鄉村的和諧之美,它將自然風光、人文情懷和發展願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充滿希望的畫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田園”二字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