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铁成,宋晓勤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 无线网络
  • 5G
  • 4G
  • LTE
  • 通信系统
  • 移动互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4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5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4G LTE移动通信技术系列教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华为与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联袂创作,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亲自主笔,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谈振辉教授撰序推荐。产教融合,在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同时,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华为HCNA官方认证教材,四本教程分别针对四项职业技能认证,全部覆盖HCNA知识点。
配合华为ICT学堂在线视频,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扫码即看华为名师在线课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LTE通信网络架构、信令流程及产品操作维护等内容。全书共10章,讲述了无线传播理论、LTE关键技术、LTE空中接口、LTE信令流程、EPC网络原理、LTE基站原理及运行维护、LTE网络规划与优化、LTE仿真系统和5G技术演进等内容,全书通过植入二维码的方式,穿插了很多在线视频,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内容。

作者简介

宋铁成,分别于1989、1992和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 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认知无线电、物联网和泛在异构网络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和江苏省各类项目以及海内外项目数十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先后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以第 1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6),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第 2完成人)、二等奖1项(2011,第6完成人)、三等奖1项(2003,第 2完成人),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第3完成人),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第4完成人)。
主持教育部、江苏省和东南大学“通信原理”课程教改项目各1项,参编教材5本、改编原版教材1本和参与翻译原版教材4本。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1,第3完成人),负责的“通信原理”课程先后被入选东南大学优质课程(2002)、东南大学精品课程(2006)和江苏省精品课程(2008)。

目录

第 1章 绪论 1
1.1 LTE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2
1.2 移动通信网络演进 3
1.2.1 第 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
1.2.2 第 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3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4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5
1.2.5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5
1.3 双工技术和多址技术 5
1.3.1 双工技术 6
1.3.2 多址技术 6
1.4 本书内容与安排 8
第 2章 无线传播理论 10
2.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11
2.1.1 多径效应 11
2.1.2 多普勒效应 12
2.2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13
2.2.1 自由空间传播 13
2.2.2 Okumura-Hata模型 14
2.2.3 COST231-Hata模型 14
2.2.4 Keenan-Motley模型 15
2.2.5 “通用”传播模型 15
2.3 抗衰落技术 16
2.3.1 分集技术 17
2.3.2 均衡技术 18
课后练习 19
第3章 LTE关键技术 20
3.1 正交频分复用 21
3.1.1 OFDM技术原理 21
3.1.2 OFDM的技术特点 22
3.2 多入多出 25
3.2.1 多天线技术产生背景 26
3.2.2 MIMO增益 26
3.2.3 MIMO技术分类 27
3.2.4 多天线接收 28
3.2.5 多天线发射 29
3.3 高阶调制和自适应调制编码 30
3.3.1 高阶调制 30
3.3.2 自适应调制编码 31
3.4 载波聚合 32
3.4.1 载波聚合的定义 32
3.4.2 CA场景介绍 33
3.4.3 载波管理 34
课后练习 35
第4章 LTE空中接口 36
4.1 LTE空中接口协议 37
4.2 LTE帧结构 40
4.2.1 FDD无线帧结构 40
4.2.2 TDD无线帧结构 40
4.2.3 物理资源的相关概念 41
4.3 LTE物理信道 42
4.3.1 上行物理信道 42
4.3.2 下行物理信道 44
4.4 LTE参考信号 49
4.4.1 上行参考信号 49
4.4.2 下行参考信号 51
课后练习 52
第5章 LTE信令流程 53
5.1 LTE协议基础 54
5.1.1 LTE协议栈概述 54
5.1.2 LTE网络用户标识 55
5.2 LTE信令流程 57
5.2.1 附着流程 57
5.2.2 寻呼流程 66
5.2.3 位置更新流程 67
5.2.4 切换流程 70
5.2.5 去附着流程 75
课后练习 75
第6章 EPC网络原理 76
6.1 EPC网络架构 77
6.1.1 EPS网络架构 77
6.1.2 EPS网络功能 77
6.1.3 GUL网络架构 78
6.1.4 EPC漫游结构 79
6.1.5 EPC主要逻辑网元功能 80
6.1.6 EPS网络接口 82
6.2 EPC网络工作原理 86
6.2.1 典型业务流 86
6.2.2 EPC网络标识 87
6.2.3 移动性管理流程 88
6.2.4 会话管理流程 97
课后练习 103
第7章 LTE基站原理及运行维护 104
7.1 LTE基站系统 105
7.1.1 基站硬件结构 105
7.1.2 基站应用场景及典型配置 120
7.2 LTE基站数据配置 124
7.2.1 全局设备配置 124
7.2.2 传输配置 125
7.2.3 无线配置 127
7.3 LTE基站操作维护 128
7.3.1 操作维护系统概述 128
7.3.2 日常操作维护任务 131
7.4 LTE基站故障处理 146
7.4.1 传输故障分析 147
7.4.2 链路故障分析 155
7.4.3 维护故障分析 165
7.4.4 天馈故障分析 173
课后练习 179
第8章 LTE网络规划与优化 181
8.1 LTE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原理 182
8.1.1 LTE网络规划流程 182
8.1.2 LTE网络优化流程 182
8.2 LTE网络规划 183
8.2.1 覆盖规划 183
8.2.2 容量规划 188
8.2.3 传输规划 190
8.3 LTE网络优化 192
8.3.1 入网优化 192
8.3.2 日常优化 195
课后练习 200
第9章 LTE仿真系统 201
9.1 LTE仿真系统组成 202
9.1.1 计算机配置要求 202
9.1.2 LTEStar仿真软件的安装 202
9.1.3 License 204
9.2 LTE仿真界面 204
9.3 LTE仿真操作 207
9.3.1 工程操作 207
9.3.2 拓扑操作 210
9.3.3 覆盖操作 215
9.3.4 UE操作 216
9.3.5 切换操作 219
课后练习 221
第 10章 5G技术演进 222
10.1 5G性能需求 223
10.1.1 什么是5G 223
10.1.2 5G性能需求 223
10.2 5G频谱 224
10.3 5G新空口 225
10.3.1 Filtered-OFDM 225
10.3.2 SCMA 226
10.3.3 Polar Codes 227
10.3.4 大规模MIMO 229
10.3.5 全双工 230
10.4 无线接入虚拟化 230
10.4.1 消除小区边界 231
10.4.2 以终端为中心的接入点优化 231
10.4.3 基于网络辅助的终端协作 231
课后练习 231
《智能家居设计与实践》 一、 概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智能家居,作为 modern 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器互联,更是一种集成了通信、感知、控制、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生活空间。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实用的智能家居设计与实践指南。我们深入剖析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探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设计思路,并分享实际落地中的关键经验,帮助读者理解、构建并享受智能、便捷、舒适、安全的居家环境。 本书内容涵盖了智能家居的宏观框架、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系统架构、设计流程、实施步骤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力求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兼顾内容的易读性和实用性,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入门,让有经验的从业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二、 核心技术解析 智能家居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底层技术的支撑。本书将重点解析以下核心技术: 1. 通信协议: Wi-Fi: 作为最普及的无线网络技术,Wi-Fi 在智能家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供设备间的连接和互联网接入。我们将深入探讨 Wi-Fi 的不同标准(如 802.11 b/g/n/ac/ax),解析其在智能家居网络中的优势、劣势以及优化策略,包括网络覆盖、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 Bluetooth(蓝牙): 凭借其低功耗和近距离通信的特性,蓝牙在智能锁、智能穿戴设备、小型传感器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书将详细介绍蓝牙的经典模式(Classic Bluetooth)和低功耗模式(Bluetooth Low Energy, BLE),分析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场景,并探讨 Mesh 网络的应用。 Zigbee: 作为一种专为低功耗、低数据速率无线通信设计的标准,Zigbee 在智能家居领域拥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构建大规模设备网络方面。我们将详细讲解 Zigbee 的网络拓扑(星型、网状、树型)、通信方式、安全机制,以及其在传感器网络、照明控制、安防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Z-Wave: 与 Zigbee 类似,Z-Wave 也是一种专为智能家居设计的无线通信技术,以其出色的互操作性和低功耗著称。本书将对比 Z-Wave 和 Zigbee 的技术特点、工作频段、应用领域,帮助读者理解它们的差异化优势。 Thread: 作为一种基于 IPv6 的低功耗、IP 连接的无线网状网络协议,Thread 旨在为智能家居设备提供可靠、安全的通信连接。我们将介绍 Thread 的工作原理、关键特性,以及其在 Matter 标准中的地位。 Matter: 由 CSA(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主导推出的 Matter 标准,旨在打破不同品牌、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壁垒,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本书将深入解析 Matter 标准的架构、通信模型、设备类型、安全机制,以及它对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的影响。 2. 物联网(IoT)平台: 云平台: Amazon AWS IoT, Microsoft Azure IoT, Google Cloud IoT 等主流云平台提供了设备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是构建大型智能家居系统的基石。我们将介绍这些云平台的关键功能、架构,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实现远程控制、数据可视化、智能化决策。 边缘计算: 在靠近数据源的设备端进行计算和处理,可以降低延迟、保护隐私、减轻云端压力。本书将探讨边缘计算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如本地智能决策、离线运行等。 3. 传感器技术: 环境传感器: 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PM2.5、CO2、VOCs)等传感器是感知家居环境的基础。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选型要点以及在智能场景中的应用,如根据温湿度自动调节空调、根据光照强度调节灯光。 人体传感器: 人体存在传感器(PIR)、毫米波雷达等,用于检测人体的存在和活动,实现自动化照明、安防报警、节能管理。 门窗传感器: 检测门窗的开关状态,用于安防、便利性场景,如离家时自动关闭电器。 漏水传感器、烟雾报警器: 用于提升家居安全,及时发现潜在危险。 4.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NLP): 智能音箱: Amazon Echo, Google Home, Apple HomePod 等智能音箱已成为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我们将解析语音识别(ASR)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居设备。 自定义语音助手: 探讨如何构建或集成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语音交互系统。 5.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行为模式学习: 通过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设备使用数据,AI 可以学习用户的偏好,实现更智能的自动化场景。例如,根据用户起床时间自动开启窗帘和咖啡机。 异常检测: AI 可以监测家居设备和环境数据的异常波动,及时发现潜在故障或安全隐患。 个性化推荐: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AI 可以推荐更优化的场景设置或节能策略。 6. 安全与隐私: 数据加密: TLS/SSL 加密、端到端加密等技术是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关键。 身份认证与授权: 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和设备才能访问和控制家居系统。 固件更新与漏洞管理: 持续的软件更新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 智能家居系统架构与设计 本书将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讲解智能家居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路径。 1. 分层架构: 感知层: 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等采集环境和用户数据。 网络层: Wi-Fi、Zigbee、蓝牙等通信协议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平台层: 物联网平台(云端或本地)负责数据处理、设备管理、逻辑控制。 应用层: 用户界面(App、语音助手、智能面板)提供交互和控制功能。 2. 关键设备介绍: 智能网关/中控: 智能家居的“大脑”,负责连接不同协议的设备,实现数据的汇聚和处理,并与云端进行通信。 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灯泡、开关、调光器,实现亮度、色温、色彩的调节,以及场景联动。 智能安防系统: 智能门锁、摄像头、门窗传感器、人体传感器、烟雾报警器、漏水传感器,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智能影音系统: 智能电视、音响、投影仪,实现语音控制、场景联动。 智能家电: 智能空调、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实现远程控制、状态监测、预约运行。 智能窗帘/遮阳: 自动开合、根据光照调节角度,提升舒适度和节能性。 智能环境控制: 空调、新风系统、加湿器、除湿器,协同工作,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3. 设计流程与方法: 需求分析: 明确用户的核心需求,如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节能性、娱乐性等。 场景设计: 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智能场景,例如:“回家模式”、“离家模式”、“观影模式”、“睡眠模式”等。 设备选型: 根据通信协议、功能需求、品牌生态、预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智能设备。 网络规划: 设计合理的无线网络覆盖,确保设备连接稳定。 系统集成: 将不同设备、不同协议、不同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 用户体验设计: 确保交互界面的友好性、操作的便捷性、反馈的及时性。 4. 实际实施步骤: 安装与布线: 规划电源、网络接口,预留安装位置。 设备配置与联网: 按照说明书指导,配置设备连接至网络。 系统配网与绑定: 将设备添加到智能家居平台,完成设备绑定。 场景设置与自动化规则编写: 在 App 或云平台上设置自动化触发条件和执行动作。 测试与调试: 验证所有功能是否正常工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 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本书将通过大量实际应用场景,展示智能家居的魅力: 智慧安防: 远程监控、异常报警、智能门锁联动、紧急呼叫。 智能照明: 人性化灯光调节、场景模式、离线自动关闭。 环境舒适度管理: 恒温恒湿、空气质量监测与净化、智能新风。 节能管理: 智能用电、根据人员活动自动开关电器、优化能源使用。 便捷生活: 语音控制、远程家电控制、一键启动场景。 健康监测与辅助: 睡眠监测、健康提醒、跌倒报警(针对老年人)。 家庭娱乐: 智能影音联动、多房间音乐同步。 五、 未来发展趋势 AI 驱动的智能化: 从简单的自动化走向真正具备学习和预测能力的智能化。 全屋智能互联: 打破设备品牌和生态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个性化与定制化: 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与其他行业的融合: 如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等。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进一步加强: 建立更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 六、 总结 《智能家居设计与实践》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构建未来生活方式的指南。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掌握系统设计与实施的方法,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打造出真正符合理想的智能居家环境。我们相信,智能家居将为人们带来更美好、更便捷、更安全的生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移动通信技术》这本书,当时觉得名字很吸引人,就入手了。拿到手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移动通信方面的新知识。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将“移动通信”理解成了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各种与“移动”相关的“信息”传播。我本来期待的是能深入了解手机信号是如何在空中传播的,基站是如何工作的,数据是如何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的,以及不同通信制式(如4G、5G)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通信伦理”和“社会影响”方面。里面讨论了信息传播的道德问题,比如隐私泄露、网络暴力,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带来的改变。这些内容虽然也很有价值,但与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时想要了解的“技术”本身,相去甚远,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通信的社会学”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得好好说说。我当初是被它“移动通信技术”这个名字吸引来的,想着能系统地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是怎么回事。拿到手后,翻开目录,我当时就有点傻眼了。这书的内容,怎么说呢,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技术”。我以为至少会讲讲2G、3G、4G、5G的一些底层原理,比如信道编码、多址技术、切换流程之类的,结果翻来覆去都是一些非常宏观的东西。比如,里面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讲移动通信的市场发展趋势,什么用户增长、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分析,这些内容我平时看些行业报告也能了解到,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更别提后面还有大量关于政策法规、频谱分配、国际标准组织介绍的内容,这些对我一个普通读者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枯燥乏味到不行。我本来期待的是能深入理解手机信号为什么能发送,基站是怎么工作的,数据又是怎么传输的,结果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移动通信行业的“百科全书”,告诉你有什么,但很少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我感觉我像是走进了 McDonalds,却被递过来一本关于快餐业供应链管理的报告,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汉堡。

评分

收到《移动通信技术》这本书,我的心情还是挺期待的,想着能系统地学习一下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结果,打开来一看,内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未来展望”的畅想集。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未来通信场景的描述,比如万物互联、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的通信需求,以及对未来技术演进的各种预测,像是超高速传输、全息通信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听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也很吸引人,但是,它对于“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技术,介绍得非常模糊。我想要了解的是,我们现在手机信号是怎么来的,WiFi又是怎么工作的,这些底层原理到底是什么。而这本书,更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塔尖上,指着远方的云彩,说着“那里会有更美的风景”,却很少低头看看脚下的路是怎么铺成的。所以,对于想真正理解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可能大部分都属于“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类型。

评分

拿到《移动通信技术》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似乎把“技术”这个词的含义,理解得与众不同。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移动通信的标准,比如GSM、WCDMA、LTE、5G NR,以及它们在物理层、MAC层、RRC层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实现。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复用技术、切换机制的深入分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管理”和“运营”层面。它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讲网络规划、资源分配、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也确实是移动通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那些渴望了解“技术本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我感觉这本书像是给了我一个精美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工具”,但却没有告诉我这些工具“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移动通信技术》的时候,对它抱有的期望是能为我解答一些关于现代通信生活中最基本的好奇心。我总觉得,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打电话、上网,但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一切,它又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我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些关于信号传播、编码解码、网络架构方面的解释,哪怕是简化版的,能让我有个基本的概念。但是,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怎么去卖”移动通信服务的指南,而不是“怎么去理解”它。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市场营销理论、客户关系管理技巧,还有一些关于如何制定营销策略的案例分析。我读了半天,只看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和图表,说明了某个运营商的用户满意度很高,或者某个新业务的推广有多么成功,但对于我最关心的技术本身,却几乎只字未提。这让我感觉,我花钱买的不是一本技术书,而是一本市场营销的教材,而且还是一本比较过时的教材,里面的案例和理论似乎都停留在过去,对于当下如火如荼的5G、甚至6G的讨论,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涉及。

评分

到货很快,未来的日子得下功夫才能攻克!

评分

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非常实用。

评分

关于优化的方案设计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评分

挺好的,华为出的书内容还是很有质量的

评分

知识很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应该还是不错的,希望能好好地学习下!

评分

不 错!!!!!,很好!!!!!

评分

生活小帮手,京东改变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