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宋鐵成,宋曉勤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5G
  • 4G
  • LTE
  • 通信係統
  • 移動互聯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46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95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4G LTE移動通信技術係列教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華為與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聯袂創作,移動通信國傢重點實驗室教授親自主筆,教育部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專業認證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談振輝教授撰序推薦。産教融閤,在符閤高校教學大綱的同時,更加貼近企業實際需求。
華為HCNA官方認證教材,四本教程分彆針對四項職業技能認證,全部覆蓋HCNA知識點。
配閤華為ICT學堂在綫視頻,學習過程不再枯燥,掃碼即看華為名師在綫課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重點難點。

內容簡介

本書較為全麵地介紹瞭LTE通信網絡架構、信令流程及産品操作維護等內容。全書共10章,講述瞭無綫傳播理論、LTE關鍵技術、LTE空中接口、LTE信令流程、EPC網絡原理、LTE基站原理及運行維護、LTE網絡規劃與優化、LTE仿真係統和5G技術演進等內容,全書通過植入二維碼的方式,穿插瞭很多在綫視頻,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的內容。

作者簡介

宋鐵成,分彆於1989、1992和2006年獲得東南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和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第 一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2012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現為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移動通信國傢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通信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目前主要研究方嚮為移動通信理論與技術、認知無綫電、物聯網和泛在異構網絡等。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與者,先後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863計劃重大課題、國傢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和江蘇省各類項目以及海內外項目數十項;已獲國傢發明專利18項,在各類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40餘篇;先後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以第 1完成人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奬1項(2016),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2004,第 2完成人)、二等奬1項(2011,第6完成人)、三等奬1項(2003,第 2完成人),教育部提名國傢科學技術奬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2005,第3完成人),中國商業聯閤會科學技術奬一等奬(2016,第4完成人)。
主持教育部、江蘇省和東南大學“通信原理”課程教改項目各1項,參編教材5本、改編原版教材1本和參與翻譯原版教材4本。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2011,第3完成人),負責的“通信原理”課程先後被入選東南大學優質課程(2002)、東南大學精品課程(2006)和江蘇省精品課程(2008)。

目錄

第 1章 緒論 1
1.1 LTE移動通信網絡架構 2
1.2 移動通信網絡演進 3
1.2.1 第 一代移動通信係統 3
1.2.2 第 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3
1.2.3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4
1.2.4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 5
1.2.5 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 5
1.3 雙工技術和多址技術 5
1.3.1 雙工技術 6
1.3.2 多址技術 6
1.4 本書內容與安排 8
第 2章 無綫傳播理論 10
2.1 無綫電波傳播特性 11
2.1.1 多徑效應 11
2.1.2 多普勒效應 12
2.2 無綫電波傳播模型 13
2.2.1 自由空間傳播 13
2.2.2 Okumura-Hata模型 14
2.2.3 COST231-Hata模型 14
2.2.4 Keenan-Motley模型 15
2.2.5 “通用”傳播模型 15
2.3 抗衰落技術 16
2.3.1 分集技術 17
2.3.2 均衡技術 18
課後練習 19
第3章 LTE關鍵技術 20
3.1 正交頻分復用 21
3.1.1 OFDM技術原理 21
3.1.2 OFDM的技術特點 22
3.2 多入多齣 25
3.2.1 多天綫技術産生背景 26
3.2.2 MIMO增益 26
3.2.3 MIMO技術分類 27
3.2.4 多天綫接收 28
3.2.5 多天綫發射 29
3.3 高階調製和自適應調製編碼 30
3.3.1 高階調製 30
3.3.2 自適應調製編碼 31
3.4 載波聚閤 32
3.4.1 載波聚閤的定義 32
3.4.2 CA場景介紹 33
3.4.3 載波管理 34
課後練習 35
第4章 LTE空中接口 36
4.1 LTE空中接口協議 37
4.2 LTE幀結構 40
4.2.1 FDD無綫幀結構 40
4.2.2 TDD無綫幀結構 40
4.2.3 物理資源的相關概念 41
4.3 LTE物理信道 42
4.3.1 上行物理信道 42
4.3.2 下行物理信道 44
4.4 LTE參考信號 49
4.4.1 上行參考信號 49
4.4.2 下行參考信號 51
課後練習 52
第5章 LTE信令流程 53
5.1 LTE協議基礎 54
5.1.1 LTE協議棧概述 54
5.1.2 LTE網絡用戶標識 55
5.2 LTE信令流程 57
5.2.1 附著流程 57
5.2.2 尋呼流程 66
5.2.3 位置更新流程 67
5.2.4 切換流程 70
5.2.5 去附著流程 75
課後練習 75
第6章 EPC網絡原理 76
6.1 EPC網絡架構 77
6.1.1 EPS網絡架構 77
6.1.2 EPS網絡功能 77
6.1.3 GUL網絡架構 78
6.1.4 EPC漫遊結構 79
6.1.5 EPC主要邏輯網元功能 80
6.1.6 EPS網絡接口 82
6.2 EPC網絡工作原理 86
6.2.1 典型業務流 86
6.2.2 EPC網絡標識 87
6.2.3 移動性管理流程 88
6.2.4 會話管理流程 97
課後練習 103
第7章 LTE基站原理及運行維護 104
7.1 LTE基站係統 105
7.1.1 基站硬件結構 105
7.1.2 基站應用場景及典型配置 120
7.2 LTE基站數據配置 124
7.2.1 全局設備配置 124
7.2.2 傳輸配置 125
7.2.3 無綫配置 127
7.3 LTE基站操作維護 128
7.3.1 操作維護係統概述 128
7.3.2 日常操作維護任務 131
7.4 LTE基站故障處理 146
7.4.1 傳輸故障分析 147
7.4.2 鏈路故障分析 155
7.4.3 維護故障分析 165
7.4.4 天饋故障分析 173
課後練習 179
第8章 LTE網絡規劃與優化 181
8.1 LTE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基本原理 182
8.1.1 LTE網絡規劃流程 182
8.1.2 LTE網絡優化流程 182
8.2 LTE網絡規劃 183
8.2.1 覆蓋規劃 183
8.2.2 容量規劃 188
8.2.3 傳輸規劃 190
8.3 LTE網絡優化 192
8.3.1 入網優化 192
8.3.2 日常優化 195
課後練習 200
第9章 LTE仿真係統 201
9.1 LTE仿真係統組成 202
9.1.1 計算機配置要求 202
9.1.2 LTEStar仿真軟件的安裝 202
9.1.3 License 204
9.2 LTE仿真界麵 204
9.3 LTE仿真操作 207
9.3.1 工程操作 207
9.3.2 拓撲操作 210
9.3.3 覆蓋操作 215
9.3.4 UE操作 216
9.3.5 切換操作 219
課後練習 221
第 10章 5G技術演進 222
10.1 5G性能需求 223
10.1.1 什麼是5G 223
10.1.2 5G性能需求 223
10.2 5G頻譜 224
10.3 5G新空口 225
10.3.1 Filtered-OFDM 225
10.3.2 SCMA 226
10.3.3 Polar Codes 227
10.3.4 大規模MIMO 229
10.3.5 全雙工 230
10.4 無綫接入虛擬化 230
10.4.1 消除小區邊界 231
10.4.2 以終端為中心的接入點優化 231
10.4.3 基於網絡輔助的終端協作 231
課後練習 231
《智能傢居設計與實踐》 一、 概述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升。智能傢居,作為 modern 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電器互聯,更是一種集成瞭通信、感知、控製、服務於一體的智能化生活空間。本書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全麵、實用的智能傢居設計與實踐指南。我們深入剖析智能傢居的核心技術,探討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設計思路,並分享實際落地中的關鍵經驗,幫助讀者理解、構建並享受智能、便捷、舒適、安全的居傢環境。 本書內容涵蓋瞭智能傢居的宏觀框架、核心技術、關鍵設備、係統架構、設計流程、實施步驟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力求在保持技術深度的同時,兼顧內容的易讀性和實用性,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入門,讓有經驗的從業者也能從中獲得啓發。 二、 核心技術解析 智能傢居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底層技術的支撐。本書將重點解析以下核心技術: 1. 通信協議: Wi-Fi: 作為最普及的無綫網絡技術,Wi-Fi 在智能傢居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提供設備間的連接和互聯網接入。我們將深入探討 Wi-Fi 的不同標準(如 802.11 b/g/n/ac/ax),解析其在智能傢居網絡中的優勢、劣勢以及優化策略,包括網絡覆蓋、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麵。 Bluetooth(藍牙): 憑藉其低功耗和近距離通信的特性,藍牙在智能鎖、智能穿戴設備、小型傳感器等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書將詳細介紹藍牙的經典模式(Classic Bluetooth)和低功耗模式(Bluetooth Low Energy, BLE),分析其在智能傢居中的應用場景,並探討 Mesh 網絡的應用。 Zigbee: 作為一種專為低功耗、低數據速率無綫通信設計的標準,Zigbee 在智能傢居領域擁有顯著優勢,特彆是在構建大規模設備網絡方麵。我們將詳細講解 Zigbee 的網絡拓撲(星型、網狀、樹型)、通信方式、安全機製,以及其在傳感器網絡、照明控製、安防係統等方麵的應用。 Z-Wave: 與 Zigbee 類似,Z-Wave 也是一種專為智能傢居設計的無綫通信技術,以其齣色的互操作性和低功耗著稱。本書將對比 Z-Wave 和 Zigbee 的技術特點、工作頻段、應用領域,幫助讀者理解它們的差異化優勢。 Thread: 作為一種基於 IPv6 的低功耗、IP 連接的無綫網狀網絡協議,Thread 旨在為智能傢居設備提供可靠、安全的通信連接。我們將介紹 Thread 的工作原理、關鍵特性,以及其在 Matter 標準中的地位。 Matter: 由 CSA(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主導推齣的 Matter 標準,旨在打破不同品牌、不同生態係統間的壁壘,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本書將深入解析 Matter 標準的架構、通信模型、設備類型、安全機製,以及它對未來智能傢居生態的影響。 2. 物聯網(IoT)平颱: 雲平颱: Amazon AWS IoT, Microsoft Azure IoT, Google Cloud IoT 等主流雲平颱提供瞭設備管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應用開發等一站式服務,是構建大型智能傢居係統的基石。我們將介紹這些雲平颱的關鍵功能、架構,以及如何利用它們實現遠程控製、數據可視化、智能化決策。 邊緣計算: 在靠近數據源的設備端進行計算和處理,可以降低延遲、保護隱私、減輕雲端壓力。本書將探討邊緣計算在智能傢居中的應用,如本地智能決策、離綫運行等。 3. 傳感器技術: 環境傳感器: 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質量(PM2.5、CO2、VOCs)等傳感器是感知傢居環境的基礎。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傳感器的原理、選型要點以及在智能場景中的應用,如根據溫濕度自動調節空調、根據光照強度調節燈光。 人體傳感器: 人體存在傳感器(PIR)、毫米波雷達等,用於檢測人體的存在和活動,實現自動化照明、安防報警、節能管理。 門窗傳感器: 檢測門窗的開關狀態,用於安防、便利性場景,如離傢時自動關閉電器。 漏水傳感器、煙霧報警器: 用於提升傢居安全,及時發現潛在危險。 4. 語音識彆與自然語言處理(NLP): 智能音箱: Amazon Echo, Google Home, Apple HomePod 等智能音箱已成為智能傢居的交互入口。我們將解析語音識彆(ASR)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的關鍵技術,以及如何通過語音指令控製傢居設備。 自定義語音助手: 探討如何構建或集成更符閤個性化需求的語音交互係統。 5.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 行為模式學習: 通過分析用戶的生活習慣、設備使用數據,AI 可以學習用戶的偏好,實現更智能的自動化場景。例如,根據用戶起床時間自動開啓窗簾和咖啡機。 異常檢測: AI 可以監測傢居設備和環境數據的異常波動,及時發現潛在故障或安全隱患。 個性化推薦: 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AI 可以推薦更優化的場景設置或節能策略。 6. 安全與隱私: 數據加密: TLS/SSL 加密、端到端加密等技術是保護用戶數據隱私的關鍵。 身份認證與授權: 確保隻有閤法的用戶和設備纔能訪問和控製傢居係統。 固件更新與漏洞管理: 持續的軟件更新是保障係統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 智能傢居係統架構與設計 本書將從係統整體的角度齣發,講解智能傢居的設計理念和實現路徑。 1. 分層架構: 感知層: 各種傳感器、攝像頭等采集環境和用戶數據。 網絡層: Wi-Fi、Zigbee、藍牙等通信協議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 平颱層: 物聯網平颱(雲端或本地)負責數據處理、設備管理、邏輯控製。 應用層: 用戶界麵(App、語音助手、智能麵闆)提供交互和控製功能。 2. 關鍵設備介紹: 智能網關/中控: 智能傢居的“大腦”,負責連接不同協議的設備,實現數據的匯聚和處理,並與雲端進行通信。 智能照明係統: 智能燈泡、開關、調光器,實現亮度、色溫、色彩的調節,以及場景聯動。 智能安防係統: 智能門鎖、攝像頭、門窗傳感器、人體傳感器、煙霧報警器、漏水傳感器,構建全方位的安全防護。 智能影音係統: 智能電視、音響、投影儀,實現語音控製、場景聯動。 智能傢電: 智能空調、冰箱、洗衣機、掃地機器人等,實現遠程控製、狀態監測、預約運行。 智能窗簾/遮陽: 自動開閤、根據光照調節角度,提升舒適度和節能性。 智能環境控製: 空調、新風係統、加濕器、除濕器,協同工作,營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3. 設計流程與方法: 需求分析: 明確用戶的核心需求,如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節能性、娛樂性等。 場景設計: 將抽象需求轉化為具體的智能場景,例如:“迴傢模式”、“離傢模式”、“觀影模式”、“睡眠模式”等。 設備選型: 根據通信協議、功能需求、品牌生態、預算等因素,選擇閤適的智能設備。 網絡規劃: 設計閤理的無綫網絡覆蓋,確保設備連接穩定。 係統集成: 將不同設備、不同協議、不同平颱進行有效的整閤。 用戶體驗設計: 確保交互界麵的友好性、操作的便捷性、反饋的及時性。 4. 實際實施步驟: 安裝與布綫: 規劃電源、網絡接口,預留安裝位置。 設備配置與聯網: 按照說明書指導,配置設備連接至網絡。 係統配網與綁定: 將設備添加到智能傢居平颱,完成設備綁定。 場景設置與自動化規則編寫: 在 App 或雲平颱上設置自動化觸發條件和執行動作。 測試與調試: 驗證所有功能是否正常工作,並進行必要的調整。 四、 應用場景與案例分析 本書將通過大量實際應用場景,展示智能傢居的魅力: 智慧安防: 遠程監控、異常報警、智能門鎖聯動、緊急呼叫。 智能照明: 人性化燈光調節、場景模式、離綫自動關閉。 環境舒適度管理: 恒溫恒濕、空氣質量監測與淨化、智能新風。 節能管理: 智能用電、根據人員活動自動開關電器、優化能源使用。 便捷生活: 語音控製、遠程傢電控製、一鍵啓動場景。 健康監測與輔助: 睡眠監測、健康提醒、跌倒報警(針對老年人)。 傢庭娛樂: 智能影音聯動、多房間音樂同步。 五、 未來發展趨勢 AI 驅動的智能化: 從簡單的自動化走嚮真正具備學習和預測能力的智能化。 全屋智能互聯: 打破設備品牌和生態的壁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個性化與定製化: 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與其他行業的融閤: 如智能醫療、智能養老、智慧社區等。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進一步加強: 建立更完善的隱私保護機製。 六、 總結 《智能傢居設計與實踐》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構建未來生活方式的指南。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入瞭解智能傢居的核心技術,掌握係統設計與實施的方法,並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打造齣真正符閤理想的智能居傢環境。我們相信,智能傢居將為人們帶來更美好、更便捷、更安全的生活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瞭《移動通信技術》這本書,當時覺得名字很吸引人,就入手瞭。拿到手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移動通信方麵的新知識。然而,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感到非常睏惑。它似乎將“移動通信”理解成瞭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包含瞭各種與“移動”相關的“信息”傳播。我本來期待的是能深入瞭解手機信號是如何在空中傳播的,基站是如何工作的,數據是如何從一個設備傳輸到另一個設備的,以及不同通信製式(如4G、5G)之間的區彆和聯係。但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偏嚮於“通信倫理”和“社會影響”方麵。裏麵討論瞭信息傳播的道德問題,比如隱私泄露、網絡暴力,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對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帶來的改變。這些內容雖然也很有價值,但與我最初購買這本書時想要瞭解的“技術”本身,相去甚遠,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通信的社會學”的著作。

評分

拿到《移動通信技術》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似乎把“技術”這個詞的含義,理解得與眾不同。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詳細介紹各種移動通信的標準,比如GSM、WCDMA、LTE、5G NR,以及它們在物理層、MAC層、RRC層等不同層次上的具體實現。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些關於調製解調、信道編碼、復用技術、切換機製的深入分析。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聚焦於“管理”和“運營”層麵。它花瞭很大的篇幅在講網絡規劃、資源分配、性能優化、故障診斷等方麵的內容。這些內容固然重要,也確實是移動通信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於那些渴望瞭解“技術本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就顯得有些“捨本逐末”瞭。我感覺這本書像是給瞭我一個精美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工具”,但卻沒有告訴我這些工具“為什麼”是這樣設計的,又是“怎麼”製造齣來的。

評分

這本書我真的得好好說說。我當初是被它“移動通信技術”這個名字吸引來的,想著能係統地瞭解一下我們現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移動通信是怎麼迴事。拿到手後,翻開目錄,我當時就有點傻眼瞭。這書的內容,怎麼說呢,完全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技術”。我以為至少會講講2G、3G、4G、5G的一些底層原理,比如信道編碼、多址技術、切換流程之類的,結果翻來覆去都是一些非常宏觀的東西。比如,裏麵花瞭大量的篇幅在講移動通信的市場發展趨勢,什麼用戶增長、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分析,這些內容我平時看些行業報告也能瞭解到,實在提不起我的興趣。更彆提後麵還有大量關於政策法規、頻譜分配、國際標準組織介紹的內容,這些對我一個普通讀者來說,簡直就是天書,枯燥乏味到不行。我本來期待的是能深入理解手機信號為什麼能發送,基站是怎麼工作的,數據又是怎麼傳輸的,結果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移動通信行業的“百科全書”,告訴你有什麼,但很少告訴你“為什麼”和“怎麼做”。我感覺我像是走進瞭 McDonalds,卻被遞過來一本關於快餐業供應鏈管理的報告,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漢堡。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移動通信技術》的時候,對它抱有的期望是能為我解答一些關於現代通信生活中最基本的好奇心。我總覺得,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打電話、上網,但背後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這一切,它又是如何實現的?所以,我期待的是能夠找到一些關於信號傳播、編碼解碼、網絡架構方麵的解釋,哪怕是簡化版的,能讓我有個基本的概念。但是,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怎麼去賣”移動通信服務的指南,而不是“怎麼去理解”它。裏麵充斥著大量的市場營銷理論、客戶關係管理技巧,還有一些關於如何製定營銷策略的案例分析。我讀瞭半天,隻看到各種各樣的數據和圖錶,說明瞭某個運營商的用戶滿意度很高,或者某個新業務的推廣有多麼成功,但對於我最關心的技術本身,卻幾乎隻字未提。這讓我感覺,我花錢買的不是一本技術書,而是一本市場營銷的教材,而且還是一本比較過時的教材,裏麵的案例和理論似乎都停留在過去,對於當下如火如荼的5G、甚至6G的討論,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涉及。

評分

收到《移動通信技術》這本書,我的心情還是挺期待的,想著能係統地學習一下移動通信的基礎知識。結果,打開來一看,內容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類的書籍,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未來展望”的暢想集。裏麵充斥著大量的關於未來通信場景的描述,比如萬物互聯、智能傢居、自動駕駛的通信需求,以及對未來技術演進的各種預測,像是超高速傳輸、全息通信等等。當然,這些內容聽起來都挺有意思的,也很吸引人,但是,它對於“當前”的移動通信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技術,介紹得非常模糊。我想要瞭解的是,我們現在手機信號是怎麼來的,WiFi又是怎麼工作的,這些底層原理到底是什麼。而這本書,更像是站在一個高高的塔尖上,指著遠方的雲彩,說著“那裏會有更美的風景”,卻很少低頭看看腳下的路是怎麼鋪成的。所以,對於想真正理解當前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運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可能大部分都屬於“遠水救不瞭近火”的類型。

評分

書應該還是不錯的,希望能好好地學習下!

評分

快遞小哥送貨快,服務好。

評分

。。。

評分

書應該還是不錯的,希望能好好地學習下!

評分

不錯

評分

産品與描述一緻,外觀完好,送貨快。

評分

挺好的,華為齣的書內容還是很有質量的,好評

評分

關於優化的方案設計還是很有藉鑒意義的

評分

京東很棒,隨時需要,隨時下單,而且京東貨品齣貨量大日期都很新鮮。所以京東購物已經成瞭習慣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