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主体部分共分四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第一章是绪论,分为三节,着重从理论层面入手,阐述《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第一节阐述《文心雕龙》的骈文成因论,第二节阐述《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第三节阐述《文心雕龙》以骈体论文的是非问题。第二章是《<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的重点,分为七节,主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成就和贡献。第一节阐述《文心雕龙》关于对偶的理论和实践,第二节阐述《文心雕龙》关于用典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阐述《文心雕龙》关于声律的理论和实践;第四节阐述《文心雕龙》关于藻饰的理论和实践;第五节阐述《文心雕龙》关于骈散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第六节阐述《文心雕龙》在议论文体制方面的因革;第七节阐述《文心雕龙》作为骈体文的主要特征。第三章着重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共分两节:第一节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创作上的历史地位,第二节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批评史上的地位。基本结论是:刘勰既是骈文的理论家,又是骈文的实践家;《文心雕龙》既有骈文理论方面的巨大价值,又是骈文创作实践方面的典范之作。第四章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影响,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创作上的影响,重点阐释《文心雕龙》对《史通》《四六丛话》《文说》等书在文章写作方面的影响。第二节阐述《文心雕龙》有关骈文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重点介绍《文心雕龙》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影响。第三节阐述《文心雕龙》中其他理论对后世骈文理论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的最后一部分是附录,主要介绍《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骈文成因论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
第三节 《文心雕龙》以骈体论文是非辩
第二章 《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和贡献
第一节 《文心雕龙》关于对偶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文心雕龙》关于用典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 《文心雕龙》关于声律的理论和实践
第四节 《文心雕龙》关于藻饰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节 《文心雕龙》关于骈散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第六节 《文心雕龙》在议论文体制方面的因革
第七节 《文心雕龙》作为骈体文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在骈文创作上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文心雕龙》在骈文批评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在骈文创作上的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有关骈文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其他理论对后世骈文理论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
后记
前言/序言
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的骈文,有一个重镇是决不能绕过的,这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该书不仅包含比较丰富的骈文理论,而且其中的各个篇章还是典型的骈文创作范本。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难为继的境界。
从骈文理论的角度考察,刘勰的《文心雕龙》具有开山的意义,其贡献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文心雕龙》首次从哲学和文艺学的理论高度对骈文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指出骈文的产生是自然界的启发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揭示出了骈文的特殊存在价值。
第二,《文心雕龙》首次对骈文产生与发展的轨迹作了清晰的描述,比较完整地勾勒出骈文从先秦一直到齐、梁时期滥觞、萌芽、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流程,成为中国古代骈文史研究的先行者。第三,《文心雕龙》首次对骈文中的对偶、用典、声律、藻饰等等要素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证,深入分析了其写作方法、技巧及其基本规范,为骈文创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第四,骈文和散文的地位问题、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公案,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文心雕龙》首次对骈文与散文之间的关系作了客观的分析和阐述,并且指出了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道理,这就是迭用奇偶、骈散结合。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与实践:探寻文体之美与形制之韵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骈文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艺术特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魏晋南北朝的勃兴,到唐宋的鼎盛,再到后世的余韵,骈文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璀璨明珠,《文心雕龙》更是对骈文这一文体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不仅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脉络,更精辟地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创作原则及艺术特征。本书《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正是致力于在此深厚学术土壤上,进行更为细致入微的挖掘与梳理,旨在呈现一部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指导的学术专著。 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文心雕龙》中关于骈文的篇章,而是将其精髓提炼、系统整合,并辅以大量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骈文理解框架。我们并非旨在复述刘勰的原意,而是希望站在现代学术的视角,解读《文心雕龙》的智慧,并将其融入到对骈文本体的深入探究之中。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文心雕龙》的骈文思想精要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文心雕龙》本体,深入剖析刘勰关于骈文的论述。这并非简单的文献重读,而是试图理解刘勰所处的时代背景、其思想体系,以及他为何对骈文如此重视。 “文之初,道之所托”:骈文的滥觞与早期形态 我们将首先追溯骈文的起源,从《文心雕龙》的视角出发,探讨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状态。刘勰在《史传》、《明诗》、《乐府》等篇章中,虽然未直接以“骈文”概念称呼,但其对文章结构、声律、辞藻的重视,已隐约可见骈文的影子。我们将梳理这些早期文献,分析其如何为后来的骈文发展奠定基础,并解读刘勰对此的认知。 “体有常制,文有变通”:骈文的独立与成熟 本书将重点解析《文心雕龙》中与骈文直接相关的篇章,如《论说》、《辨骚》、《章句》、《附会》、《夸饰》等。我们将深入分析刘勰对魏晋时期骈文兴盛的观察与评价,特别是他对骈文“体必六对,言必四声”等形式特征的界定,以及他对骈文“事对”和“文对”的区分。我们将探讨刘勰认为骈文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骈文“失其本旨”的批判。 “情在有声,理在有对”:骈文的审美特质与创作原则 刘勰对骈文的论述,不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更触及了其内在的审美价值。我们将深入解读刘勰关于骈文“声”与“情”、“对”与“理”关系的论述。他如何看待骈文的音乐美?骈文的对仗是否仅仅是形式游戏,还是承载着思想与情感?我们将分析刘勰在《总术》、《丽辞》、《虚实》等篇章中,阐述的关于遣词造句、意象运用、虚实结合等骈文创作的深层原则。 “失本者危,不失者存”:刘勰对骈文的批判性反思 《文心雕龙》并非全盘肯定骈文,刘勰也对骈文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我们将梳理刘勰在《夸饰》、《虚实》、《神思》等篇章中,对骈文“铺张虚辞”、“雕琢浮华”等问题的看法。这种批判性反思,对于我们理解骈文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避免其走向僵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将深入探究刘勰的批判逻辑,并尝试理解其所期望的“正变”之道。 第二部分:实践解读——《文心雕龙》理论在历代骈文中的印证与发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的检验与丰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以《文心雕龙》的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历代骈文的创作实践,并分析其如何体现、印证、乃至发展了刘勰的思想。 魏晋风骨与骈文初啼 我们将从曹操、曹植、嵇康、阮籍等魏晋名家入手,分析其作品中骈文的早期形态。在这一阶段,骈文的音律感、对仗的初步尝试,以及对辞藻的追求,是如何在《文心雕龙》理论的早期萌芽中找到印证的?我们将重点考察其作品中的“声”与“情”的融合,以及如何初步实现“文对”的巧妙运用。 南北朝的繁盛与《文心雕龙》的论述重心 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高峰,也是《文心雕龙》论述的直接对象。我们将详细分析王粲、禰衡、鲍照、江淹、庾信等大家的作品。重点分析《文心雕龙》对当时骈文的“体必六对”、“辞必四声”等形式特征的概括,如何体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对仗的精巧,辞藻的铺陈,以及对铺陈与夸饰的运用。同时,也会探讨刘勰对当时一些骈文“失其本旨”的批评,在这些作品中是否有所体现。 唐宋的继承与变通 唐宋时期,虽然古文运动兴起,但骈文依然有其生命力。我们将考察唐代韩愈、柳宗元等虽然倡导古文,但其部分作品及早期创作,依然可见骈文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恢复了骈文的创作。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继承《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同时又如何根据时代的需求,对骈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变通。 近现代的余韵与反思 虽然近现代社会,骈文作为一种主流文体逐渐式微,但其影响依然深远。我们将探讨在一些诗词、楹联、以及一些散文作品中,依然保留着骈文的音韵美和对仗技巧。同时,也会反思《文心雕龙》对骈文的批判性观点,在近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回响。 第三部分:深入探微——《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并非只具有历史意义,其蕴含的深刻智慧,对当代的文学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声”与“情”的和谐:重拾语言的音乐性 在当代文学日益追求“口语化”和“自然化”的语境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骈文的“声”?本书将探讨《文心雕龙》关于“情在有声”的论述,如何启示我们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从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这并非要求我们写回纯粹的骈文,而是借鉴其在声音美学上的追求,为当代文学语言的锤炼提供借鉴。 “对”与“理”的统一:重塑思维的严谨性 骈文的对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技巧,更是思维严谨性的体现。我们将分析《文心雕龙》中“理在有对”的论述,探讨如何借鉴骈文对仗的逻辑性,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清晰、严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逻辑清晰的表达尤为重要,骈文的对仗原则,恰恰能为此提供有益的借鉴。 “辞”与“采”的平衡:警惕形式主义的陷阱 《文心雕龙》对骈文“雕琢浮华”的批判,对我们当代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我们将深入解读刘勰的批判,并分析其如何指导我们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避免过度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价值。如何在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本书希望引发思考的重要议题。 “意象”与“铺陈”的现代转化:拓展文学的表现空间 骈文的铺陈和意象的运用,是其重要的艺术手法。我们将探讨《文心雕龙》中关于“夸饰”、“虚实”等篇章的论述,分析其铺陈和意象运用的技巧,并尝试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如何在不失其精髓的前提下,将这些古老的艺术手法,融入到当代叙事和抒情之中,是本书探索的另一个方向。 结语: 本书《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力图在理论深度、实践广度、以及现实启示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不仅让读者深入理解《文心雕龙》在骈文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更能体会到骈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语言美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智慧,并能为当代的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本书并非对《文心雕龙》的简单注解,而是希望以其为基石,搭建起一个关于骈文研究的新平台,欢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