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主體部分共分四章,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考察《文心雕龍》在駢文理論和駢文創作上的成就和貢獻。第一章是緒論,分為三節,著重從理論層麵入手,闡述《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及其相關問題。第一節闡述《文心雕龍》的駢文成因論,第二節闡述《文心雕龍》中的駢文史論;第三節闡述《文心雕龍》以駢體論文的是非問題。第二章是《<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的重點,分為七節,主要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方式,分析和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的成就和貢獻。第一節闡述《文心雕龍》關於對偶的理論和實踐,第二節闡述《文心雕龍》關於用典的理論和實踐;第三節闡述《文心雕龍》關於聲律的理論和實踐;第四節闡述《文心雕龍》關於藻飾的理論和實踐;第五節闡述《文心雕龍》關於駢散結閤的理論和實踐;第六節闡述《文心雕龍》在議論文體製方麵的因革;第七節闡述《文心雕龍》作為駢體文的主要特徵。第三章著重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史上的地位,共分兩節:第一節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創作上的曆史地位,第二節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批評史上的地位。基本結論是:劉勰既是駢文的理論傢,又是駢文的實踐傢;《文心雕龍》既有駢文理論方麵的巨大價值,又是駢文創作實踐方麵的典範之作。第四章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史上的影響,共分三節:第一節闡述《文心雕龍》在駢文創作上的影響,重點闡釋《文心雕龍》對《史通》《四六叢話》《文說》等書在文章寫作方麵的影響。第二節闡述《文心雕龍》有關駢文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重點介紹《文心雕龍》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影響。第三節闡述《文心雕龍》中其他理論對後世駢文理論的影響。
《<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的最後一部分是附錄,主要介紹《文心雕龍》中的文體論。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文心雕龍》的駢文成因論
第二節 《文心雕龍》中的駢文史論
第三節 《文心雕龍》以駢體論文是非辯
第二章 《文心雕龍》在駢文理論和實踐上的成就和貢獻
第一節 《文心雕龍》關於對偶的理論和實踐
第二節 《文心雕龍》關於用典的理論和實踐
第三節 《文心雕龍》關於聲律的理論和實踐
第四節 《文心雕龍》關於藻飾的理論和實踐
第五節 《文心雕龍》關於駢散結閤的理論和實踐
第六節 《文心雕龍》在議論文體製方麵的因革
第七節 《文心雕龍》作為駢體文的主要特徵
第三章 《文心雕龍》在駢文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文心雕龍》在駢文創作上的曆史地位
第二節 《文心雕龍》在駢文批評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文心雕龍》在駢文史上的影響
第一節 《文心雕龍》在駢文創作上的影響
第二節 《文心雕龍》有關駢文理論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節 《文心雕龍》中其他理論對後世駢文理論的影響
結束語
附錄:《文心雕龍》中的文體論
後記
前言/序言
如果要研究中國古代的駢文,有一個重鎮是決不能繞過的,這就是劉勰的《文心雕龍》。該書不僅包含比較豐富的駢文理論,而且其中的各個篇章還是典型的駢文創作範本。它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都達到瞭前無古人、後難為繼的境界。
從駢文理論的角度考察,劉勰的《文心雕龍》具有開山的意義,其貢獻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麵:
第一,《文心雕龍》首次從哲學和文藝學的理論高度對駢文産生的原因作瞭深入透徹的分析,指齣駢文的産生是自然界的啓發和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相互作用的結果,並且揭示齣瞭駢文的特殊存在價值。
第二,《文心雕龍》首次對駢文産生與發展的軌跡作瞭清晰的描述,比較完整地勾勒齣駢文從先秦一直到齊、梁時期濫觴、萌芽、産生、發展、演變的曆史流程,成為中國古代駢文史研究的先行者。第三,《文心雕龍》首次對駢文中的對偶、用典、聲律、藻飾等等要素進行瞭充分的闡釋和論證,深入分析瞭其寫作方法、技巧及其基本規範,為駢文創作提供瞭科學的方法論。第四,駢文和散文的地位問題、相互關係問題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公案,韆百年來爭論不休。《文心雕龍》首次對駢文與散文之間的關係作瞭客觀的分析和闡述,並且指齣瞭正確處理二者關係的科學方法和正確道理,這就是迭用奇偶、駢散結閤。
《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與實踐:探尋文體之美與形製之韻 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中,駢文以其獨特的音韻美、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的藝術特質,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從魏晉南北朝的勃興,到唐宋的鼎盛,再到後世的餘韻,駢文的演變與發展,始終是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而作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璀璨明珠,《文心雕龍》更是對駢文這一文體進行瞭係統、深刻的論述,不僅揭示瞭其産生的原因、發展的脈絡,更精闢地闡述瞭其理論基礎、創作原則及藝術特徵。本書《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正是緻力於在此深厚學術土壤上,進行更為細緻入微的挖掘與梳理,旨在呈現一部既有理論高度,又不乏實踐指導的學術專著。 本書並非簡單地摘錄《文心雕龍》中關於駢文的篇章,而是將其精髓提煉、係統整閤,並輔以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曆史考證,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立體的駢文理解框架。我們並非旨在復述劉勰的原意,而是希望站在現代學術的視角,解讀《文心雕龍》的智慧,並將其融入到對駢文本體的深入探究之中。 第一部分:理論溯源——《文心雕龍》的駢文思想精要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聚焦於《文心雕龍》本體,深入剖析劉勰關於駢文的論述。這並非簡單的文獻重讀,而是試圖理解劉勰所處的時代背景、其思想體係,以及他為何對駢文如此重視。 “文之初,道之所托”:駢文的濫觴與早期形態 我們將首先追溯駢文的起源,從《文心雕龍》的視角齣發,探討其在先秦兩漢時期的萌芽狀態。劉勰在《史傳》、《明詩》、《樂府》等篇章中,雖然未直接以“駢文”概念稱呼,但其對文章結構、聲律、辭藻的重視,已隱約可見駢文的影子。我們將梳理這些早期文獻,分析其如何為後來的駢文發展奠定基礎,並解讀劉勰對此的認知。 “體有常製,文有變通”:駢文的獨立與成熟 本書將重點解析《文心雕龍》中與駢文直接相關的篇章,如《論說》、《辨騷》、《章句》、《附會》、《誇飾》等。我們將深入分析劉勰對魏晉時期駢文興盛的觀察與評價,特彆是他對駢文“體必六對,言必四聲”等形式特徵的界定,以及他對駢文“事對”和“文對”的區分。我們將探討劉勰認為駢文在文學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對駢文“失其本旨”的批判。 “情在有聲,理在有對”:駢文的審美特質與創作原則 劉勰對駢文的論述,不僅停留在形式層麵,更觸及瞭其內在的審美價值。我們將深入解讀劉勰關於駢文“聲”與“情”、“對”與“理”關係的論述。他如何看待駢文的音樂美?駢文的對仗是否僅僅是形式遊戲,還是承載著思想與情感?我們將分析劉勰在《總術》、《麗辭》、《虛實》等篇章中,闡述的關於遣詞造句、意象運用、虛實結閤等駢文創作的深層原則。 “失本者危,不失者存”:劉勰對駢文的批判性反思 《文心雕龍》並非全盤肯定駢文,劉勰也對駢文的弊端進行瞭深刻的批判。我們將梳理劉勰在《誇飾》、《虛實》、《神思》等篇章中,對駢文“鋪張虛辭”、“雕琢浮華”等問題的看法。這種批判性反思,對於我們理解駢文的健康發展,以及如何避免其走嚮僵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將深入探究劉勰的批判邏輯,並嘗試理解其所期望的“正變”之道。 第二部分:實踐解讀——《文心雕龍》理論在曆代駢文中的印證與發展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的檢驗與豐富。本書的第二部分,將以《文心雕龍》的理論為指導,係統梳理曆代駢文的創作實踐,並分析其如何體現、印證、乃至發展瞭劉勰的思想。 魏晉風骨與駢文初啼 我們將從曹操、曹植、嵇康、阮籍等魏晉名傢入手,分析其作品中駢文的早期形態。在這一階段,駢文的音律感、對仗的初步嘗試,以及對辭藻的追求,是如何在《文心雕龍》理論的早期萌芽中找到印證的?我們將重點考察其作品中的“聲”與“情”的融閤,以及如何初步實現“文對”的巧妙運用。 南北朝的繁盛與《文心雕龍》的論述重心 南北朝時期是駢文發展的高峰,也是《文心雕龍》論述的直接對象。我們將詳細分析王粲、禰衡、鮑照、江淹、庾信等大傢的作品。重點分析《文心雕龍》對當時駢文的“體必六對”、“辭必四聲”等形式特徵的概括,如何體現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將深入剖析其對仗的精巧,辭藻的鋪陳,以及對鋪陳與誇飾的運用。同時,也會探討劉勰對當時一些駢文“失其本旨”的批評,在這些作品中是否有所體現。 唐宋的繼承與變通 唐宋時期,雖然古文運動興起,但駢文依然有其生命力。我們將考察唐代韓愈、柳宗元等雖然倡導古文,但其部分作品及早期創作,依然可見駢文的影響。特彆是宋代的“前後七子”復古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恢復瞭駢文的創作。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繼承《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同時又如何根據時代的需求,對駢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變通。 近現代的餘韻與反思 雖然近現代社會,駢文作為一種主流文體逐漸式微,但其影響依然深遠。我們將探討在一些詩詞、楹聯、以及一些散文作品中,依然保留著駢文的音韻美和對仗技巧。同時,也會反思《文心雕龍》對駢文的批判性觀點,在近現代文學批評中的迴響。 第三部分:深入探微——《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啓示 《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並非隻具有曆史意義,其蘊含的深刻智慧,對當代的文學創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發價值。 “聲”與“情”的和諧:重拾語言的音樂性 在當代文學日益追求“口語化”和“自然化”的語境下,我們如何重新認識駢文的“聲”?本書將探討《文心雕龍》關於“情在有聲”的論述,如何啓示我們在創作中注重語言的節奏、韻律和音樂美,從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這並非要求我們寫迴純粹的駢文,而是藉鑒其在聲音美學上的追求,為當代文學語言的錘煉提供藉鑒。 “對”與“理”的統一:重塑思維的嚴謹性 駢文的對仗,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技巧,更是思維嚴謹性的體現。我們將分析《文心雕龍》中“理在有對”的論述,探討如何藉鑒駢文對仗的邏輯性,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使其更加清晰、嚴謹。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邏輯清晰的錶達尤為重要,駢文的對仗原則,恰恰能為此提供有益的藉鑒。 “辭”與“采”的平衡:警惕形式主義的陷阱 《文心雕龍》對駢文“雕琢浮華”的批判,對我們當代文學創作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我們將深入解讀劉勰的批判,並分析其如何指導我們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係,避免過度追求辭藻的華麗而忽略瞭內容的深度和思想的價值。如何在形式創新與內容錶達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是本書希望引發思考的重要議題。 “意象”與“鋪陳”的現代轉化:拓展文學的錶現空間 駢文的鋪陳和意象的運用,是其重要的藝術手法。我們將探討《文心雕龍》中關於“誇飾”、“虛實”等篇章的論述,分析其鋪陳和意象運用的技巧,並嘗試將其轉化為當代文學創作的錶現手法。如何在不失其精髓的前提下,將這些古老的藝術手法,融入到當代敘事和抒情之中,是本書探索的另一個方嚮。 結語: 本書《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力圖在理論深度、實踐廣度、以及現實啓示之間找到一個有機的結閤點。我們希望通過細緻的梳理與深入的分析,不僅讓讀者深入理解《文心雕龍》在駢文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更能體會到駢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語言美學、思維方式和藝術智慧,並能為當代的文學創作提供寶貴的藉鑒與啓示。本書並非對《文心雕龍》的簡單注解,而是希望以其為基石,搭建起一個關於駢文研究的新平颱,歡迎有識之士共同探討,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