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

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宋] 司马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史书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珍藏版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6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76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了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领悟《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我们精心编撰了《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一书。在书中,我们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一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目录

目录
周 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无德而亡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颇负荆请罪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单巧用火牛阵
赧王下五十五年——长平之战
秦 纪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贪色而亡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装糊涂防猜疑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终
汉 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项羽兵败垓下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张良功成身退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韩信谋反被夷三族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张释之以法治国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杀晁错平叛乱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为政,以民为本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侠士犯法,与民同罪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骄横被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张骞出使西域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李陵事件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汉武帝教子无方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汉武帝的一生功过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苏武北海牧羊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四年——霍氏灭门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贡禹奏事避重就轻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汉元帝亲谗远忠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专权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称帝
淮阳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灭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善用忠厚之臣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刘秀平定陇西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强项令董宣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马氏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窦宪仗势欺人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邓绥
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隐士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将军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书建言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诛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处士拒绝为官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学生领袖郭泰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党锢之祸
孝灵皇帝上之上建宁二年——郭泰择安去危,申屠蟠见机行动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汉灵帝的三互法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黄巾起义
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乱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诛灭宦官集团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讨伐战
孝献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灭亡
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孙策威震江东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门楼杀吕布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荀彧之死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
魏 纪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六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挥泪斩马谡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龙二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时期关于用人的争论
高贵乡公下甘露三年——司马昭以仁德夺取寿春
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马昭之心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邓艾出奇兵灭蜀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刘禅乐不思蜀
晋 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司马炎称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吴国陆抗克西陵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国归晋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恺斗富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兴风作浪的贾南风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谈之风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痴皇帝司马衷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李特的流民大营
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谋士的杰出代表张宾
孝愍皇帝上建兴元年——祖逖闻鸡起舞
孝愍皇帝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晋成帝用人不当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听书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温北伐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错误终身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谢安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坚拒谏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马曜醉酒被杀
安皇帝庚义熙六年——刘裕大开杀戒
宋 纪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驾崩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刘义符贪玩丧命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统万之战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刘义隆惨杀功臣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国史之狱
顺皇帝升明元年——后废帝刘昱
齐 纪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萧道成即位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无神论者范缜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机关算尽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昏侯上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东昏侯
梁 纪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梁武帝萧衍继位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七年——萧宏位列三公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被冤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乱
陈 纪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残暴的齐显祖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齐后主因女色误国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赏罚不明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周武帝胜而不奢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独孤皇后与隋文帝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陈后主陈叔宝
隋 纪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七年——赵绰的诚直之心
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穷奢极欲的隋炀帝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农民起义
唐 纪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谋杜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唐太宗善于纳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贤后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七年——谏臣魏征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废嫡立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武则天垂帘听政
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唐明皇节俭治国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将郭子仪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唐德宗体察民情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六年——“小太宗”李怡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三年——唐末宦官乱政
后梁纪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后梁太祖荒淫丧命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三年——朱友珪悲剧重演
后唐纪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戏子皇帝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从诲和梁震
后晋纪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儿皇帝”石敬瑭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晋高祖为信用不顾法度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责逃兵
后汉纪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刘知远称帝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无治国之能
后周纪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后周太祖励精图治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显德元年——五个朝代的宰相冯道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显德二年——后周世宗不爱其身而爱民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佟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盒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解读】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的国力长期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
  在变法的过程中,如何取信于民,是很关键的一步。为此,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谁能把此木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开始的时候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后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
  其实,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诚信。正如司马光所言:诚信,是为政者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信服,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一败涂地。
  ……

前言/序言

前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两部堪称“史学双璧”的不朽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大放光彩,它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晚清名臣曾国藩评价《资治通鉴》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资治通鉴》成书九百余年来,仍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后世,为世人赞扬推崇。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分为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生动地描述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之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自幼爱好历史,出仕为官以后,仍读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极力反对,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所参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选取其中的精华而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阐述了历史经验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比拟的,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发挥了较大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内容思想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赞誉,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案头必备的治政为人的教材。“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叙事线索,浩繁并且琐碎,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已显吃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领悟《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资治通鉴全鉴》。在书中,我们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7年6月










《史海明珠:历史洪流中的智慧之光》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历史,是一本厚书,蕴藏着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当我们拨开岁月的尘埃,穿越时空的迷雾,总能发现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瑰宝,它们不仅记录了过往,更启迪着未来。 《史海明珠:历史洪流中的智慧之光》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本书旨在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能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事件、人物和思想,进行精炼与解读。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抉择、升华,从而提炼出普适于古今的智慧箴言。 编织宏大叙事,洞察时代脉搏 本书的叙事并非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力求构建宏大而清晰的历史图景。我们追溯文明的源头,探寻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与伦理观念;我们聚焦王朝的兴衰,解析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起伏。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大一统王朝的辉煌与危机;从民族融合的壮丽史诗,到思想文化的璀璨绽放,每一段历史的展开,都力求展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时代特征。 本书特别注重对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深入剖析。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生产力的飞跃,亦或是思想观念的革新,作者都将带领读者探究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这些转折点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无数的个体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影响历史走向的选择。这种宏大的叙事,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历史整体性的认知,理解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人物立体画像,刻画人性深度 历史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在《史海明珠》中,人物的塑造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力求立体、真实。我们将深入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探究他们治国安邦的策略,洞察他们权谋斗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所面临的欲望、恐惧与挣扎。 我们也将目光投向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农民、工匠、文人、僧侣,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变迁带来的生活冲击,体会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生存智慧与价值追求。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面向的历史人物。他们可能在某个时刻光芒万丈,在另一个时刻却也犯下致命的错误;他们可能拥有崇高的理想,却也被现实的欲望所羁绊。通过对这些复杂人性的刻画,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理解人性的幽深与博大。这种对人物的深入挖掘,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与历史人物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思想精粹撷取,启迪智慧人生 历史不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熔炉。本书精选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辨,到宗教的教义与影响;从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到艺术文化的繁荣与演变,本书将展现思想如何在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 我们关注那些关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经典思想。例如,在政治领域,我们将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理解权力是如何被分配、制约与滥用的;在经济领域,我们将审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理解财富是如何创造、分配与流转的;在哲学领域,我们将追溯那些关于真理、善恶、生死、存在的永恒追问,理解不同思想流派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与行为的。 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将这些思想精粹转化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人的话语,而是力求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例如,古人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在现代社会如何仍能启示我们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古人关于“居安思危”的警示,在今天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风险与挑战。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将历史的思想力量转化为一种触及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 多维视角审视,呈现历史真相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本书在解读历史时,力求采用多维度的视角,避免单一的叙事模式。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审视,力求呈现其多重面向与复杂成因。 例如,在分析一场战争时,我们不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败,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政治动机、经济诱因、社会动员以及对文化心理的影响。在解读一项政策时,我们不仅分析其初衷与效果,更会审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反响,以及其长远的历史影响。 此外,本书也注重引入多元的历史解释,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历史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读。本书将呈现一些历史上的争议与讨论,引导读者批判性地审视史料,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多维视角审视,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而避免简单化的结论。 人性关怀底色,连接古今共鸣 贯穿《史海明珠》始终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关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人类的许多基本情感、欲望与困境却是共通的。本书在叙述历史时,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聚焦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挣扎,聚焦于那些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与道德困境。 当读者读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士,读到那些为理想而献身的先行者,读到那些在乱世中保持善良与良知的人们,都会被深深地打动。本书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感受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我们同样拥有喜怒哀乐,同样面临选择与挑战,同样渴望理解与共鸣。 这种人性关怀的底色,使得《史海明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智慧之书。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流动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经历,正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 结语 《史海明珠:历史洪流中的智慧之光》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感受文明的脉搏,洞察人性的深邃,撷取先哲的智慧,从而获得启迪,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书,愿成为您探索历史、感悟人生、提升智慧的一位忠实而睿智的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拿到这套《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挖到了一座宝藏。它的纸质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印刷也相当细腻,字迹清晰锐利,毫无晕染之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战国至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着迷,而《资治通鉴》无疑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金科玉律。这套“全鉴”版,名副其实,它在版本选择上似乎下足了功夫,我粗略对比了一下,一些我之前看过的节选版本,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这套书都更为严谨和详尽。更重要的是,它的辅助内容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地图,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直观地帮助我理解了地理环境、战役布局等信息。每当读到关键事件,对照着地图一看,顿时豁然开朗。我尤其赞赏它对于人物的介绍,不仅交代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还对其性格、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这些历史人物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的装帧就足以让人心动。拿到手时,厚实的纸张,考究的封面设计,沉甸甸的分量,都透露出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翻开书页,字体印刷清晰,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最令人惊喜的是,它的注释部分非常详尽,对于一些古语、典故的解释都颇为到位,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一直对历史抱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古文功底不够扎实,阅读原文常常感到吃力。这套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髓,更在细节处做了大量的补充和阐释,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开头处的导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该时期的大事件,让我能迅速抓住历史的主线。而且,它的版本选择也似乎比较严谨,经过了反复校勘,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总而言之,这套书无论从内容的可读性,还是从装帧的精美程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品。

评分

初次翻阅《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外观所吸引。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套既能原汁原味呈现原文,又能提供充分解读和辅助信息的《资治通鉴》版本,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印刷质量堪称上乘,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详尽的注释和专家解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很多时候,阅读古代文献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晦涩的文言文和需要查阅的海量典故,而这套书就像一位耐心渊博的老师,在关键之处适时地进行点拨,让我能更顺畅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我尤其看重它对于历史事件的考据和梳理,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这一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每一章节的开头,都附有简洁明了的时间轴和主要人物简介,为快速把握整体脉络提供了便利。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重温中国古代的恢弘史诗,增添了极大的乐趣和深度。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斗争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资治通鉴》自然是绕不开的经典。以往阅读的各种版本,总觉得在细节上有所欠缺,要么是注释不足,要么是排版令人不适。然而,这套“全鉴”版,从装帧到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封面,手感极佳。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编排极为用心。我发现它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背景介绍、人物小传、地图绘制等辅助内容,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度。例如,在阅读到某个重要的战役时,书中配有详细的战役地图,并对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而且,它在对人物的评价上,也显得相当客观和公允,不偏不倚,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套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的质感,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足够打动我。厚重的手感,温润的触感,以及那低调却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封面设计,都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翻开书页,清晰而富有力量的字体印刷,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体现出制作者的匠心。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那些帝王将相们如何治理国家、运筹帷幄的智慧充满好奇,而《资治通鉴》正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这套“全鉴”版,最令我称道的是它对原典的忠实呈现,同时又辅以了极其丰富的解读。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精辟注释,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在历史的星河中航行。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历史脉络方面的清晰逻辑,每一段的转承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另外,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详细考证,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深入剖析,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套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满意的历史类藏书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