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自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30年的翰林院和从军打仗生涯中共有1500封信留世,这本《曾国藩家书》选取其中部分信件。内容上至曾国藩写给祖父母、父母,中对兄弟,下及写给子侄,多为家务、劝诫,有国事,有政务,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还有读书、写字、作文的理念。全面细致显示了在风云变化的晚清背景下,这位力挽狂澜的历史重臣的心路历程,从侧面讲述他是如何成功的以及被人称道的家风何如形成,让每个读者从中见微知著,有所悟有所得。这一部家书足以体现出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今为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达到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其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级别谥号。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编译者,李金水。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
——南怀瑾
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启超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锷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
目录
京宦生涯
修身之道2
读书之道17
治家之道49
为官之道76
养生之道90
窘困的团练大臣
修身之道94
读书之道103
治家之道118
为官之道135
用人之道139
人生巅峰
修身之道164
读书之道193
治家之道209
用人之道243
养生之道281
余晖残照
修身之道298
读书之道310
治家之道314
为官之道326
养生之道340
附录:曾国藩做人36字诀355
京宦生涯
(1840年-1852年,收录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二年的家书)
修身之道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1844年10月10日与诸弟书)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1],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2],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省。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
兄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释】
[1]丁艰:原指遭父母之丧,后多专指官员居丧。[2]黜:降职或罢免。
【精彩点评】
曾国藩在这封信里,告诫家中兄弟,功名富贵是变幻莫测的,不能掌握,只有建立功德和修习学业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功德积一分,我们就能增长一分,学业增进一分,我们就得进一分,但功德和学业的修养需要一天天的积累,不能促成,一分分的积累才能使家业兴旺。他还举了个例子证明人生的事情不能自己掌握,而增进学业,自己能否抓住机会,则是自己能把握得住的。面对挫折,不能听天由命,要继续努力,加强卧薪尝胆的功夫,不可荒废了学业。
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成功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有人抱怨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有时候成功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把握住。另一方面,是成功的机会的确还没有来。不过,机会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这样才能加速成功的到来。
【经典格言】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
(1850年2月20日与诸弟书)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正月初六日接到家信三函:一系十一月初三所发,有父亲手谕,温弟代书者;一系十一月十八所发,有父亲手谕,植弟代书者;一系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县城所发一书,甚为详明,使游子在外,巨细了然。
庙山上金叔不知为何事,而可取“腾七之数”?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否则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诸弟现处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人担当,正当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1],随便答应,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
父亲两次手谕,皆不欲予乞假归家。而予之意,甚思日侍父母之侧,不得不为迎养之计。去冬家书曾以归省、迎养二事与诸弟相商。今父亲手示既不许归省,则迎养之计更不可缓。所难者,堂上有四位老人,若专迎父母而不迎叔父母,不特予心中不安,即父母心中亦必不安;若四位并迎,则叔母病未全好,远道跋涉尤艰。予意欲于今年八月初旬,迎父亲母亲叔父三位老人来京,留叔母在家,诸弟妇细心伺候。明年正月元宵节后,即送叔父回南,我得与叔父相聚数月,则我之心安。父母得与叔父同行数千里到京,则父母之心安。叔母在家半年,专雇一人服侍,诸弟妇又细心奉养,则叔父亦可放心。叔父在家,抑郁数十年,今出外潇洒半载,又得观京师之壮丽,又得与侄儿侄妇侄孙团聚,则叔父亦可快畅。在家坐轿至湘潭,澄侯先至潭,雇定好船,伺候老人开船后,澄弟即可回家。船至汉口,予遣荆七在汉口迎接,由汉口坐三乘轿至京,行李婢仆,则用小车,甚为易办。求诸弟细商堂上老人,春间即赐回信,至要至要!
李泽县、李英灿进京,余必加意庇护。八斗冲地,望绘图与我看。诸弟自侍病至葬事,十分劳苦,我不克帮忙,心甚歉愧!
京师大小平安。皇太后大丧,已于正月初七日廿七日满,脱去孝衣。初八日系祖父冥诞,我作文致祭,即于是日亦脱白孝,以后照常当差。心中万绪,不及尽书,统容续布。
兄国藩手草
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注释】
[1]著:建立。
【精彩点评】
在这封家书里,曾国藩迎养父母和叔父,连途经之处的车马安排都一一安顿好,心思缜密可见一斑。父亲两次书信里都拒绝曾国藩请假回家探亲,曾父为儿子着想、让儿子顾全事业不要为家所累的好父亲形象变得鲜明亲切起来。即使隔着百年历史鸿沟,父母一心为儿女的无私情感与现代一般无二,值得歌颂。
从信中我们还可发现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对叔父母也关怀备至。曾国藩的叔父曾骥云(1807—1860),字高轩,只比曾国藩大四岁,年龄的接近,使他与曾国藩的关系异常亲近。幼年时,他们如“兄弟”般相处长大,叔侄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曾骥云处处关怀呵护曾国藩。成年后,即使是离开家乡在外求学,抑或是在京城做官,或是在各地从政治军,曾国藩总是在家书中关心着叔父曾骥云的身心健康、起居生活,像对待父亲那样敬重着曾骥云。
【经典格言】
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否则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
《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揭示的“细节决定成败”的朴素真理。曾国藩的书信,看似日常琐碎,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英才辈出”,而是通过他对家人生活的点滴关照,对后辈学业、品行的细致指导,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族生态系统”。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生活作息”和“待人接物”的论述,这些看似平凡的方面,却被曾国藩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他不是一个空谈理论的父亲,而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家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长盛不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严谨自律和对下一代的耐心培养。它提供了一种“慢”的智慧,一种不急于求成,但却能稳健前行的力量。对于那些渴望在家庭教育上找到长远之道,又苦于找不到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定海神针”。
评分不得不说,《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挖掘。它不落俗套,没有把曾国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通过他写给家人的信件,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曾国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曾国藩“修齐治平”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宏大的思想,落实到日常的家教之中。书中对于“正直”、“担当”、“勤奋”等品质的培养,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让这些品格自然地生长在后代子孙的心中。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传承和品德积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优秀家族基因的百科全书,对于任何渴望家族兴旺、人才辈出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初读《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我最先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不同于许多聚焦曾国藩个人生平的著作,这本书以“家书”为载体,巧妙地将曾国藩的个人修为与家族的绵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它没有过分渲染曾国藩的政治功绩,而是着力挖掘他作为父亲、作为长辈,在家庭教育和品德塑造上所付出的心血。书中对“教子”的论述,可以说是鞭辟入里,没有丝毫的溺爱,却充满了深沉的关怀。我尤其被打动的是,曾国藩在书信中反复强调的“勤能补拙”、“持之以恒”等观念,这些朴素的道理,经过他在实践中的不断印证,最终成为支撑曾家后代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书中的许多例子,比如对曾纪泽、曾纪鸿等后辈的教诲,都生动地展现了曾国藩如何将自己的治学治家之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经典案例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培养有担当、有才华的下一代,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这本《曾国藩家书》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鸡汤文,而是深入骨髓的智慧传承。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解读,这份解读并非简单罗列历史名人事迹,而是层层剥茧,将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家风建设、乃至其对后代人才培养的深层逻辑一一剖析。书中对于“勤”、“慎”、“恒”等家训的阐释,远不止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家庭教育案例、生活细节,展现了这些品格如何内化于后代子孙的血脉之中,最终转化为他们治家、治学、乃至治国的强大驱动力。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读书之法”和“修身之道”的章节,那份严谨、持之以恒的态度,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家族”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并且不断孕育出杰出人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家族传承教科书”,给那些希望在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上有所建树的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指南。
评分翻阅《曾国藩家书:蕴含曾国藩后代英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奥秘》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份深邃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曾国藩的成功经验,而是通过他对子女、孙辈的循循善诱,揭示了“英才辈出”背后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哲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感到惊叹。曾国藩在那个时代,就能够深刻认识到,培养一个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他鼓励后辈们“质疑”,鼓励他们“独立判断”,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书中对“规矩”与“自由”的平衡,对“鼓励”与“鞭策”的运用,都展现了曾国藩高超的教育艺术。它让我意识到,家族的繁荣,人才的涌现,并非仅仅依靠天赋,更在于一套科学、人性化的教育体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育人”的范式,一种可以穿越时空,指导我们如何培养真正有价值、有担当的下一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