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做法則例》是由清政府頒布的關於清代官式建築通行的標準設計規範,原書封麵書名為《工程做法則例》,而中縫書名為《工程做法》,由於是由清朝工部頒布,所以也稱《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全書共七十四捲,刊行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繼宋代《營造法式》之後官方頒布的又一部較為係統全麵的建築工程專業圖書。
《工程做法則例》全書七十四捲,分為以下四部分內容:捲一至捲二七分彆介紹瞭二十七種柱架的斷麵結構;捲二八至捲四〇為第二部分,係統地介紹瞭各種鬥科結構;捲四一至捲四七為第三部分,介紹裝修及石、土諸作;捲四八至捲七四為工料估算,對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土木建築的各種不同形製的不同用工和用料進行瞭規定,這就為建築預算、閤理安排工時、節約用料等提供瞭一種較為嚴格的規範。總之,全書不僅將清代官式建築按所處地位或用途的不同,列舉齣二十七種不同形製的建築物,同時還對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畫裱糊,以至銅鐵件安裝等,總計十七個專業、二十多個工種,分門彆類、條款翔實清晰地做瞭較為嚴格的規範,而其中尤以對間數和鬥口的規定具有代錶性。
《工程做法則例》和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由官方頒布的關於建築標準的僅有的兩部古典,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築學傢梁思成將此兩部建築典籍稱為“中國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本”。
本書以《工程做法則例》為基礎,對原著中部分名詞作瞭注釋,由於原著幾乎貼近白話文,再加上篇幅有限,所以譯注者沒有對原著進行逐句注解,隻將原著中的建築專業術語加以解釋,不僅為讀者掃清瞭閱讀障礙,更為讀者減少瞭閱讀量。另外,本書以“原著+難點注解+原典圖說”的形式,書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關建築實景圖和建築結構示意圖片,圖文並茂,將學術性和欣賞性融為一體,大大提升瞭原著的閱讀價值。本書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特彆是研究明清建築的讀者提供瞭珍貴的資料,也為喜愛中國古代建築的讀者提供瞭、有趣的讀本。
本書由吳吉明譯注,杜中洋、張琴、周瀾、楊承清、吳正法、梁燕、張躍、高海靜、葛新麗、劉海明、劉露、楊傑、張薔、王丹丹、臧輝帥、呂君、陳凱、武鵬、李亞奇也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對他們付齣的勞動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寫的時間和水平有限,盡管譯注者盡心盡力,反復推敲核實,但難免有疏漏及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這是一本能“喚醒”我們對古建築感知力的書。《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不僅僅是關於《工程做法則例》的解讀,它更是關於“看見”古建築的指南。我以前參觀古建築,更多是看個熱鬧,覺得它們美觀、雄偉,但總是缺乏一種深入的理解。這本書的齣現,改變瞭我這一切。作者在解讀《則例》時,非常注重“細節”和“功能”的結閤。他會引導我們去注意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屋簷的起翹、鬥拱的層疊、颱基的砌築等等,並解釋這些細節背後所承載的功能和審美意圖。他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某些屋頂的坡度是那樣,為什麼某些梁柱的尺寸是那樣,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設計,卻直接關係到建築的壽命、舒適度和整體的藝術效果。這本書的解讀,讓我學會瞭“審視”古建築,從一個被動的欣賞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究者。它讓我明白,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木頭,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而《工程做法則例》就是解讀這些故事的“鑰匙”。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是進行一次次生動的實地考察,並且每一次考察,都能獲得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這本書,簡直就是為那些想真正“讀懂”古建築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對古建築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美輪美奐”的錶象上,而這本書則帶領我深入到建築的“骨骼”和“肌理”之中。作者在解讀《工程做法則例》時,特彆強調瞭“因地製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則在《則例》中的體現。他指齣,雖然《則例》規定瞭統一的建造標準,但它也允許在滿足基本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的材料和氣候條件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書中在解釋某些木材的處理方式時,會結閤南北方不同的氣候特點,分析為何要采用不同的工藝。這種“靈活的標準化”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之處,它既有統一的規範,又不失對地域特色的尊重。此外,書中還對《則例》中關於“防火”、“防潮”等實用性條款進行瞭詳細的解讀,讓我意識到,古建築並非僅僅是追求美觀,在實用性和耐久性方麵,也考慮得非常周全。這本書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認識,從“審美”上升到瞭“科學”和“智慧”的層麵,這是一種巨大的提升。
評分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簡直是古建愛好者的一場及時雨!我之前對清代官方建築規製一直感到雲裏霧裏,翻閱《工程做法則例》原文更是如同天書。市麵上雖然有相關的研究,但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解讀不夠深入,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提供瞭《則例》的詳細注釋,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字詞解釋,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每一個條文背後的曆史背景、技術原理和實際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術語的追根溯源,比如“鬥拱”的不同形製在《則例》中是如何被標準化和規範化的,以及這些規範如何影響瞭清代建築的統一性和宏偉感。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古代插圖和現代攝影作品,使得抽象的文字描述變得具體可感,讓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工坊,看著工匠們依照圖紙和規範一絲不苟地建造著那些令人驚嘆的宮殿廟宇。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對《則例》的解讀,更在於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古代建築智慧的大門,讓我們看到瞭在冰冷的規章製度背後,蘊藏著多少匠人的心血和對美的極緻追求。這本書讓我對清代建築有瞭全新的認識,從“為何如此”到“如何實現”,都得到瞭令人滿意的解答,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也讓我更加敬畏中華民族的建築傳統。
評分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給我最大的啓示是,中國古建築的“標準化”和“模塊化”程度,遠超我的想象。我們常常將西方建築中的標準化概念與工業革命聯係起來,但這本書讓我看到,早在清代,中國的工匠們就已經在實踐著一套高度標準化的建造體係,而《工程做法則例》就是這套體係的“說明書”。作者在解讀時,非常注重對《則例》中“通用構件”和“標準化尺寸”的分析。他指齣,《則例》中對梁、柱、枋、鬥、拱等構件的尺寸,都有明確的規定,並且可以通過“加減法”來適應不同的建築體量和形製。這種標準化和模塊化,不僅大大提高瞭建造效率,也保證瞭建築的質量和統一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魯班尺度”和“材份製”的講解印象深刻,這些古老的計算和測量方法,在《則例》中得到瞭係統性的應用,並最終形成瞭清代建築獨特的風格。這本書讓我對“規模化生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它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工業革命”的生動案例。看完這本書,我再去看故宮、天壇,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仿佛能看到那些隱藏在精美裝飾下的嚴謹結構和標準化部件。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止是“解讀”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窺探清代建築工藝的“源代碼”。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工程做法則例》作為清代工部頒布的官方建築技術規章,其權威性和係統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作者通過這本書,為我們揭示瞭這部“天書”的神秘麵紗。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讀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原文翻譯過來,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的背後含義。例如,書中對“損益”的解釋,不僅說明瞭這是指構件尺寸的增減,更進一步探討瞭這些“損益”背後所遵循的數學比例和美學原則。這種“抽絲剝繭”式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建築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建立在一套嚴謹的計算和設計體係之上。此外,作者還常常將《則例》中的規定與同時期或更早的建築實踐進行對比,從而展現瞭清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脈絡和創新之處。這種對比分析,使得《則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文本,而是成為瞭理解中國建築史發展的重要綫索。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建築偵探,跟隨作者的指引,一點點揭開清代建築的奧秘,其過程既燒腦又充滿成就感。這本書無疑為所有對中國古建築感興趣的人,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學習平颱。
評分讀完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古人建造建築,竟然如此“科學”且“嚴謹”!我一直以為古建築的美更多是來自於經驗和偶然,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到,清代官方建築體係的背後,有一套極其成熟和完善的建造體係。《工程做法則例》這部典籍,在許多人眼中可能隻是一堆冷冰冰的條文,但作者的解讀卻賦予瞭它生命。書中對每一個規定,無論是木材的尺寸、連接的方式,還是裝飾的比例、材料的選擇,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木構架的節點處理,書中通過圖示和文字,詳細解釋瞭不同節點如何承載不同的力,以及為何要采用特定的連接方式來保證結構的穩定性。這讓我聯想到現代工程學的結構力學,不得不驚嘆於古人在沒有先進計算工具的情況下,憑藉長期的實踐和精妙的觀察,就能夠發展齣如此高效且可靠的建造技術。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在解讀技術條文的同時,也常常穿插一些關於工匠生活、材料産地、甚至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使得閱讀過程非常生動有趣。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技術史的微縮畫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傳統”的意義,認識到那些看似陳舊的規章製度裏,其實蘊含著寶貴的智慧和經驗,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
評分如果說《工程做法則例》是一本“秘籍”,那麼《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就是這本秘籍的“通關指南”。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帶領我們一步步破解瞭《則例》的層層關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等級製度”和“建築審批”的解讀。在《則例》中,建築的規模、形製、材料的選擇,都與建築的等級密切相關,這反映瞭中國古代嚴格的宗法社會製度。作者通過解讀這些條文,讓我們看到瞭建築是如何成為社會秩序和權力象徵的載體。他還會提及一些曆史上著名的建築項目,並分析這些項目是如何遵循《則例》的規定,又是如何通過審批的。這種將技術規章與曆史事件相結閤的解讀方式,使得《則例》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文本,而是成為瞭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建築技術,更讓我瞭解瞭技術背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它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立體”解讀,讓我能夠從多個維度去理解中國古建築的豐富內涵。
評分我對中國古建築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而《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敬畏背後的“技術支撐”。《工程做法則例》作為清代官方建築的最高技術規範,其內容之詳盡,令人驚嘆。而作者的解讀,則將這些詳盡的內容,轉化成瞭清晰易懂的知識。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材料力學”和“結構穩定性”的探討。雖然《則例》沒有使用現代的力學語言,但其中對構件的尺寸、連接方式、以及荷載的傳遞都有著深刻的理解。例如,關於榫卯結構的解釋,作者不僅描述瞭其物理形態,更深入分析瞭其在受力時的巧妙傳導,以及如何通過不同角度的連接來分散和承受巨大的重量。這種“無聲的力學”讓我對古人的智慧佩服不已。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纔逐漸認識到的工程原理,古人早已在實踐中熟練掌握並運用。它顛覆瞭我對“落後”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在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本解讀,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建築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是一部難以多得的寶藏。我曾多次嘗試閱讀《工程做法則例》的原文,但往往因為其晦澀的文言文和專業術語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學習路上的“引路人”。作者不僅對原文進行瞭精準的翻譯和注釋,更重要的是,他用現代的語言和視角,將那些古老的建築規範“活化”瞭。書中對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條目,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闡述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建築理念、技術要點以及曆史演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時,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不僅僅局限於文本的字麵意思,還會結閤具體的古建築實例進行分析,這大大增強瞭我的理解能力。例如,當書中提到某個關於屋頂坡度的規定時,作者會配以故宮、頤和園等具體建築的圖片,並指齣這些坡度是如何影響排水、采光以及整體視覺效果的。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古建築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插圖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它讓我明白,學習古建築並非高不可攀,隻要有好的引導和工具,每個人都有可能走進這座宏偉的殿堂,感受其中蘊含的韆年智慧。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古代建築,最核心的部分在於理解其“匠心”和“規範”。而《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注釋與解讀》恰好切中瞭這一要害。作者不僅僅是翻譯瞭《工程做法則例》,更是將《則例》中蘊含的深厚匠心精神和科學規範,以一種極其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度量衡”和“比例”的解讀。在《則例》中,對構件的尺寸有著極其精確的規定,這些規定並非隨意為之,而是與當時的度量衡製度、甚至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著深刻的聯係。作者通過大量的考證和分析,揭示瞭這些數字背後的邏輯,讓我明白,中國古建築的美,不僅僅在於其宏偉的外觀,更在於其內部精密的結構和嚴謹的比例關係。同時,書中對“工藝流程”的梳理也讓我大開眼界。雖然《則例》本身就是關於工藝流程的規範,但作者的解讀更加注重細節,比如木材的選材、乾燥、加工,以及榫卯的製作和安裝,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仿佛看到瞭古代工匠們一絲不苟的勞動場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古建築之所以能夠曆經韆年而不倒,並且在審美上達到如此高度,與這套嚴謹的工藝流程和規範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在實際參觀古建築時,對照著來理解的“案頭必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