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朝工部,颁布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清代建筑
  • 工程技术
  • 建筑史
  •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 传统建筑
  • 建筑规范
  • 建筑文化
  • 中国建筑
  • 典籍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0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2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1.多名古建筑专家、媒体人联袂倾力推荐。
2.内容完整。原著+难点注解+原典图说,不仅完整地校注了《工程做法则例》,还结合原著中的要点,给出现代建筑定义与图片,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原著内容,多方面提升建筑素养。
3.可读性强,采用四色印刷,对原典中的古建筑构件,采用现代彩色图片予以诠释,直观明了。

内容简介

《工程做法则例》是由清政府颁布的关于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原书封面书名为《工程做法则例》,而中缝书名为《工程做法》,由于是由清朝工部颁布,所以也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刊行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
《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本书以《工程做法则例》为基础,以“原著+难点注解+原典图说”的形式,书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关建筑实景图和建筑结构示意图片,图文并茂,将学术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研究明清建筑的读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喜爱中国古代建筑的读者提供了、有趣的读本。
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吴吉明,男,1978年出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秘书处主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人资环专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城建委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CEA总工之家智库专家,同时也是知名旅行摄影师,自媒体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中充满着无限的智慧与哲学魅力。本套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将中国建筑之美再度呈现,这对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建筑科普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建筑学会监事会监事顾勇新教授

相比多样化的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完整沿袭有序,我们传统建筑决不仅是靠工匠的经验便可修建而成的。经典营造法式,将古人们的智慧充分归纳并条理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而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读者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沿袭的脉络,获得启发服务当代。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秘书长 王新华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来本就是一份传奇,从构思到后现实化,靠着匠人们的口传心授,更依靠一种体系化的智慧体系。从图样到模型再到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匠人们用着独特的“密码”体系进行着建造,形成一项专门的技术。而这套丛书或许正可以帮助大家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传统建筑传奇。
——资深媒体人,新浪网执行总编辑孟波

目录

卷一002
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斗科斗口二寸五分大木做法/002

卷二015
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015

卷三027
七檩歇山转角周围廊斗口重昂斗科斗口二寸五分大木做法/027

卷四036
九檩楼房大木做法/036

卷五043
七檩转角大木做法/043

卷六050
六檩前出廊转角大木做法/050

卷七054
九檩大木做法/054

卷八059
八檩卷棚大木做法/059

卷九064
七檩大木做法/064

卷十067
六檩大木做法/067

卷十一071
五檩大木做法/071

卷十二075
四檩卷棚大木做法/075

卷十三078
五檩川堂大木做法/078

卷十四081
上檐七檩三滴水歇山正楼一座下檐斗口单昂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081

卷十五099
重檐七檩歇山转角楼一座计四层下层一斗三升斗口四寸大做法/099

卷十六122
重檐七檩歇山箭楼一座计四层下檐一斗三升斗口四寸大木做法/122

卷十七142
五檩歇山转角闸楼大木做法/142

卷十八148
五檩硬山闸楼大木做法/148

卷十九153
十一檩挑山仓房面阔一丈三尺进深四丈五尺檐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径一尺所有大木做法/153

卷二十160
七檩硬山封护檐库房大木做法/160

卷二十一167
三檩垂花门大木做法/167

卷二十二173
四角攒尖方亭大木做法/173

卷二十三178
六柱圆亭大木做法/178

卷二十四182
七檩小式大木做法/182

卷二十五186
六檩小式大木做法/186

卷二十六188
五檩小式大木做法/188

卷二十七191
四檩卷棚小式大木做法/191

卷二十八194
斗科各项尺寸做法/194
斗科各项尺寸做法开后/195
三滴水品字斗科/207

卷二十九209
斗科安装做法/209
各项斗科安装之法按次第开后斗口单昂平身科/209
斗口单昂柱头科/210
斗口单昂角科/210
斗口重昂平身科/211
斗口重昂柱头科/211
重昂角科/212
单翘单昂平身科/213
单翘单昂柱头科/213
单翘单昂角科/214
单翘重昂平身科/214
单翘重昂柱头科/215
单翘重昂角科/215
重翘重昂平身科/216
重翘重昂柱头科/216
重翘重昂角科/217
祖重昂里挑金平身科/218
祖重昂里挑金柱头科/219
祖重昂里挑金角科/220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221
三滴水品字柱头科/221
三滴水品字角科/222
内里品字科/222
槅架科/223

卷三十224
斗科斗口一寸尺寸/224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24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26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27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28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30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32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32
内里品字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33
槅架科斗口一寸各件尺寸开后/234

卷三十一234
斗科斗口一寸五分尺寸/234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234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35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36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37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39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42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42
内里品字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43
槅架科斗口一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44

卷三十二246
斗科斗口二寸尺寸/246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46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47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48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49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51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53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54
内里品字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55
槅架科斗口二寸各件尺寸开后/255

卷三十三256
斗科斗口二寸五分尺寸/256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56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58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61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61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64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67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斗开后/268
内里品字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69
槅架科斗口二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70

卷三十四271
斗科斗口三寸尺寸/271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71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72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74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77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79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81
内里品字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83
槅架科斗口三寸各件尺寸开后/284

卷三十五285
斗科斗口三寸五分尺寸/285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85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87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90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91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94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97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298
内里品字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00
槅架科斗口三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02

卷三十六303
斗科斗口四寸尺寸/303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03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05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07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08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10
一斗三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四件各件尺寸开后/312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13
内里品字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14
槅架科斗口四寸各件尺寸开后/315

卷三十七316
斗科斗口五寸尺寸/316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16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18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21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24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26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28
内里品字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29
槅架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30

卷三十八331
斗科斗口五寸尺寸/331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四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31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33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34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36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38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40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41
槅架科斗口五寸各件尺寸开后/342

卷三十九342
斗科斗口五寸五分尺寸/342
斗口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42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44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46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47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49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52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53
内里品字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55
槅架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55

卷四十356
斗科斗口六寸尺寸/356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五寸五分各件尺寸开后/356
斗口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58
单翘单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0
单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1
重翘重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3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柱头科、角科俱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6
三滴水品字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7
内里品字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8
槅架科斗口六寸各件尺寸开后/369

卷四十一370
各项装修做法/370
门诀开后/377

卷四十二379
硬山歇山石作做法/379

卷四十三384
歇山硬山各项瓦作做法/384

卷四十四392
发券做法/392

卷四十五394
硬山悬山石作小式做法/394

卷四十六397
硬山悬山小式各项瓦作做法/397

卷四十七401
歇山悬山各项土作做法/401

参考文献404

前言/序言

《工程做法则例》是由清政府颁布的关于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原书封面书名为《工程做法则例》,而中缝书名为《工程做法》,由于是由清朝工部颁布,所以也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刊行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
《工程做法则例》全书七十四卷,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卷一至卷二七分别介绍了二十七种柱架的断面结构;卷二八至卷四〇为第二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斗科结构;卷四一至卷四七为第三部分,介绍装修及石、土诸作;卷四八至卷七四为工料估算,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土木建筑的各种不同形制的不同用工和用料进行了规定,这就为建筑预算、合理安排工时、节约用料等提供了一种较为严格的规范。总之,全书不仅将清代官式建筑按所处地位或用途的不同,列举出二十七种不同形制的建筑物,同时还对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以至铜铁件安装等,总计十七个专业、二十多个工种,分门别类、条款翔实清晰地做了较为严格的规范,而其中尤以对间数和斗口的规定具有代表性。
《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典,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本书以《工程做法则例》为基础,对原著中部分名词作了注释,由于原著几乎贴近白话文,再加上篇幅有限,所以译注者没有对原著进行逐句注解,只将原著中的建筑专业术语加以解释,不仅为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更为读者减少了阅读量。另外,本书以“原著+难点注解+原典图说”的形式,书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关建筑实景图和建筑结构示意图片,图文并茂,将学术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研究明清建筑的读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喜爱中国古代建筑的读者提供了、有趣的读本。
本书由吴吉明译注,杜中洋、张琴、周澜、杨承清、吴正法、梁燕、张跃、高海静、葛新丽、刘海明、刘露、杨杰、张蔷、王丹丹、臧辉帅、吕君、陈凯、武鹏、李亚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的时间和水平有限,尽管译注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清代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进行细致的注释与阐释,揭示其蕴含的结构原理、营造技艺、材料运用以及规制章法。此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建筑史概览,而是聚焦于一部核心文献,力求将古人严谨的工程实践以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对古建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 《工程做法则例》,作为清代官方建筑营造的最高指导性文献,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它凝聚了历代工匠的经验智慧,是国家工程建设的标准与范本,其内容之精细、条目之详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成熟与规范。本书的主旨,便是要让这部尘封的宝典重现光彩,让隐藏在其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得以显露。 本书的架构设计,首先从《工程做法则例》的整体背景入手,详细介绍该典籍的成书过程、历史沿革及其在清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为读者建立起宏观的认知框架,理解为何这部典籍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古代建筑技术与实践的桥梁。我们将梳理清代官方建筑机构的设置,分析工部在国家建设中的职能,进而阐明《工程做法则例》是如何在这样的体制下产生的,并发挥其指导作用的。 接着,本书将逐章逐条地对《工程做法则例》进行深入的注释与解读。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与主体,我们将遵循典籍本身的编排体例,对每一章节、每一条目进行细致的梳理。 首先,在“总则与设计”部分,我们将重点解读关于建筑的选址、布局、形制、尺度等基本原则。例如,对于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等不同类型建筑在《则例》中有何具体的形制要求?如何根据地形地貌进行选址?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何确立?这些都将在典籍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示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将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等哲学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来体现这些思想。 其次,在“材料与构件”部分,本书将详尽解析《则例》中关于木材、石材、砖瓦、夯土等各类建筑材料的规格、质量标准、取材方法以及处理工艺。例如,木材的种类、等级、烘干、防腐措施;石材的开采、琢磨、砌筑方法;砖瓦的烧制、尺寸、等级划分;夯土墙的夯筑方法和密度要求等,都将一一呈现。同时,我们还将重点解读各种建筑构件的名称、尺寸、制作方法以及连接方式,如梁、柱、枋、檩、椽、斗拱、雀替、脊兽等,分析其在结构受力、装饰美观方面的作用。 在“结构与施工”部分,本书将深入阐释《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建筑结构的计算、组织与施工的规定。我们将重点关注木结构体系,分析其承重原理,如抬梁式、穿斗式等不同梁架结构的区别与应用。斗拱作为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结构构件之一,其形制、组合方式、受力机制以及在不同等级建筑中的应用差异,都将得到详尽的阐释。此外,书中还涉及基础的建造、墙体的砌筑、屋顶的铺设、门窗的安装等各个环节的施工要点和技术规范。我们将尝试复原古代工匠的施工场景,理解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如此精巧的建筑。 “装饰与工艺”部分,也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将重点解读《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彩画、雕刻、琉璃、石雕、砖雕等各类装饰的规制、图案、色彩以及工艺要求。例如,不同等级建筑彩画的题材、色彩搭配、绘画技法;木雕、石雕的题材选择、刀法运用;琉璃瓦的颜色、尺寸、铺设方式;以及门窗上的各种棂花图案等,都将在典籍原文和相关的艺术实例相结合中进行解读。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建筑是如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 “规制与管理”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工程做法则例》中所体现的建筑等级制度、工程预算、工时定额、验收标准等管理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揭示了古代建筑工程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例如,不同品级的官员府邸、宫殿、寺庙在建筑规模、材料、装饰上的差异,都体现在《则例》的字里行间。我们将分析这些规制如何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公平。 为了使本书更具学术价值与实用性,我们还将引入大量的图解与实例分析。在解读每一项内容时,我们都会力求配以清晰、准确的图示,如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等,以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文字描述。同时,我们会选取一些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古建筑实例,将其与《工程做法则例》中的相关条目进行对照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古建筑的营造智慧。例如,在解读斗拱部分时,我们会选取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建筑中的斗拱实例,分析其在《则例》中的对应规范。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严谨而通俗。在引用《工程做法则例》原文时,我们会进行准确的翻译与注释,并结合现代建筑学的概念进行解释。力求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避免过于艰涩的术语,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们将注重对古人思维方式的理解,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解读技术规范背后的逻辑。 总而言之,《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并非一本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技艺与智慧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深度挖掘。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清代工匠的营造世界,感受他们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部核心典籍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一本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古建筑研究专著,为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最核心的部分在于理解其“匠心”和“规范”。而《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恰好切中了这一要害。作者不仅仅是翻译了《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将《则例》中蕴含的深厚匠心精神和科学规范,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度量衡”和“比例”的解读。在《则例》中,对构件的尺寸有着极其精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当时的度量衡制度、甚至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揭示了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其内部精密的结构和严谨的比例关系。同时,书中对“工艺流程”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则例》本身就是关于工艺流程的规范,但作者的解读更加注重细节,比如木材的选材、干燥、加工,以及榫卯的制作和安装,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劳动场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并且在审美上达到如此高度,与这套严谨的工艺流程和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在实际参观古建筑时,对照着来理解的“案头必备”。

评分

如果说《工程做法则例》是一本“秘籍”,那么《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就是这本秘籍的“通关指南”。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带领我们一步步破解了《则例》的层层关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等级制度”和“建筑审批”的解读。在《则例》中,建筑的规模、形制、材料的选择,都与建筑的等级密切相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严格的宗法社会制度。作者通过解读这些条文,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是如何成为社会秩序和权力象征的载体。他还会提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建筑项目,并分析这些项目是如何遵循《则例》的规定,又是如何通过审批的。这种将技术规章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使得《则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而是成为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建筑技术,更让我了解了技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立体”解读,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中国古建筑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远超我的想象。我们常常将西方建筑中的标准化概念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早在清代,中国的工匠们就已经在实践着一套高度标准化的建造体系,而《工程做法则例》就是这套体系的“说明书”。作者在解读时,非常注重对《则例》中“通用构件”和“标准化尺寸”的分析。他指出,《则例》中对梁、柱、枋、斗、拱等构件的尺寸,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可以通过“加减法”来适应不同的建筑体量和形制。这种标准化和模块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也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统一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鲁班尺度”和“材份制”的讲解印象深刻,这些古老的计算和测量方法,在《则例》中得到了系统性的应用,并最终形成了清代建筑独特的风格。这本书让我对“规模化生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业革命”的生动案例。看完这本书,我再去看故宫、天坛,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仿佛能看到那些隐藏在精美装饰下的严谨结构和标准化部件。

评分

读完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古人建造建筑,竟然如此“科学”且“严谨”!我一直以为古建筑的美更多是来自于经验和偶然,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清代官方建筑体系的背后,有一套极其成熟和完善的建造体系。《工程做法则例》这部典籍,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条文,但作者的解读却赋予了它生命。书中对每一个规定,无论是木材的尺寸、连接的方式,还是装饰的比例、材料的选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木构架的节点处理,书中通过图示和文字,详细解释了不同节点如何承载不同的力,以及为何要采用特定的连接方式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工程学的结构力学,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在没有先进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凭借长期的实践和精妙的观察,就能够发展出如此高效且可靠的建造技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解读技术条文的同时,也常常穿插一些关于工匠生活、材料产地、甚至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得阅读过程非常生动有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技术史的微缩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意义,认识到那些看似陈旧的规章制度里,其实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评分

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简直是古建爱好者的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对清代官方建筑规制一直感到云里雾里,翻阅《工程做法则例》原文更是如同天书。市面上虽然有相关的研究,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解读不够深入,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提供了《则例》的详细注释,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条文背后的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追根溯源,比如“斗拱”的不同形制在《则例》中是如何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影响了清代建筑的统一性和宏伟感。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古代插图和现代摄影作品,使得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具体可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工坊,看着工匠们依照图纸和规范一丝不苟地建造着那些令人惊叹的宫殿庙宇。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对《则例》的解读,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在冰冷的规章制度背后,蕴藏着多少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对清代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为何如此”到“如何实现”,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让我更加敬畏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

评分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这本书,简直就是为那些想真正“读懂”古建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古建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美轮美奂”的表象上,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到建筑的“骨骼”和“肌理”之中。作者在解读《工程做法则例》时,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则例》中的体现。他指出,虽然《则例》规定了统一的建造标准,但它也允许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材料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书中在解释某些木材的处理方式时,会结合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分析为何要采用不同的工艺。这种“灵活的标准化”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之处,它既有统一的规范,又不失对地域特色的尊重。此外,书中还对《则例》中关于“防火”、“防潮”等实用性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古建筑并非仅仅是追求美观,在实用性和耐久性方面,也考虑得非常周全。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从“审美”上升到了“科学”和“智慧”的层面,这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评分

我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而《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敬畏背后的“技术支撑”。《工程做法则例》作为清代官方建筑的最高技术规范,其内容之详尽,令人惊叹。而作者的解读,则将这些详尽的内容,转化成了清晰易懂的知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和“结构稳定性”的探讨。虽然《则例》没有使用现代的力学语言,但其中对构件的尺寸、连接方式、以及荷载的传递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例如,关于榫卯结构的解释,作者不仅描述了其物理形态,更深入分析了其在受力时的巧妙传导,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连接来分散和承受巨大的重量。这种“无声的力学”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佩服不已。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现在才逐渐认识到的工程原理,古人早已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并运用。它颠覆了我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本解读,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评分

这是一本能“唤醒”我们对古建筑感知力的书。《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不仅仅是关于《工程做法则例》的解读,它更是关于“看见”古建筑的指南。我以前参观古建筑,更多是看个热闹,觉得它们美观、雄伟,但总是缺乏一种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改变了我这一切。作者在解读《则例》时,非常注重“细节”和“功能”的结合。他会引导我们去注意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屋檐的起翘、斗拱的层叠、台基的砌筑等等,并解释这些细节背后所承载的功能和审美意图。他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某些屋顶的坡度是那样,为什么某些梁柱的尺寸是那样,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寿命、舒适度和整体的艺术效果。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学会了“审视”古建筑,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它让我明白,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工程做法则例》就是解读这些故事的“钥匙”。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次生动的实地考察,并且每一次考察,都能获得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止是“解读”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探清代建筑工艺的“源代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程做法则例》作为清代工部颁布的官方建筑技术规章,其权威性和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作者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这部“天书”的神秘面纱。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翻译过来,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背后含义。例如,书中对“损益”的解释,不仅说明了这是指构件尺寸的增减,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损益”背后所遵循的数学比例和美学原则。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建筑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计算和设计体系之上。此外,作者还常常将《则例》中的规定与同时期或更早的建筑实践进行对比,从而展现了清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创新之处。这种对比分析,使得《则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而是成为了理解中国建筑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建筑侦探,跟随作者的指引,一点点揭开清代建筑的奥秘,其过程既烧脑又充满成就感。这本书无疑为所有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是一部难以多得的宝藏。我曾多次尝试阅读《工程做法则例》的原文,但往往因为其晦涩的文言文和专业术语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作者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翻译和注释,更重要的是,他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将那些古老的建筑规范“活化”了。书中对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条目,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建筑理念、技术要点以及历史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思,还会结合具体的古建筑实例进行分析,这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例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关于屋顶坡度的规定时,作者会配以故宫、颐和园等具体建筑的图片,并指出这些坡度是如何影响排水、采光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古建筑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插图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它让我明白,学习古建筑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好的引导和工具,每个人都有可能走进这座宏伟的殿堂,感受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