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做法则例》是由清政府颁布的关于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原书封面书名为《工程做法则例》,而中缝书名为《工程做法》,由于是由清朝工部颁布,所以也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刊行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
《工程做法则例》全书七十四卷,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卷一至卷二七分别介绍了二十七种柱架的断面结构;卷二八至卷四〇为第二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斗科结构;卷四一至卷四七为第三部分,介绍装修及石、土诸作;卷四八至卷七四为工料估算,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土木建筑的各种不同形制的不同用工和用料进行了规定,这就为建筑预算、合理安排工时、节约用料等提供了一种较为严格的规范。总之,全书不仅将清代官式建筑按所处地位或用途的不同,列举出二十七种不同形制的建筑物,同时还对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以至铜铁件安装等,总计十七个专业、二十多个工种,分门别类、条款翔实清晰地做了较为严格的规范,而其中尤以对间数和斗口的规定具有代表性。
《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典,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本书以《工程做法则例》为基础,对原著中部分名词作了注释,由于原著几乎贴近白话文,再加上篇幅有限,所以译注者没有对原著进行逐句注解,只将原著中的建筑专业术语加以解释,不仅为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更为读者减少了阅读量。另外,本书以“原著+难点注解+原典图说”的形式,书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关建筑实景图和建筑结构示意图片,图文并茂,将学术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研究明清建筑的读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喜爱中国古代建筑的读者提供了、有趣的读本。
本书由吴吉明译注,杜中洋、张琴、周澜、杨承清、吴正法、梁燕、张跃、高海静、葛新丽、刘海明、刘露、杨杰、张蔷、王丹丹、臧辉帅、吕君、陈凯、武鹏、李亚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的时间和水平有限,尽管译注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最核心的部分在于理解其“匠心”和“规范”。而《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恰好切中了这一要害。作者不仅仅是翻译了《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将《则例》中蕴含的深厚匠心精神和科学规范,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度量衡”和“比例”的解读。在《则例》中,对构件的尺寸有着极其精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当时的度量衡制度、甚至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揭示了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其内部精密的结构和严谨的比例关系。同时,书中对“工艺流程”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则例》本身就是关于工艺流程的规范,但作者的解读更加注重细节,比如木材的选材、干燥、加工,以及榫卯的制作和安装,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劳动场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并且在审美上达到如此高度,与这套严谨的工艺流程和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在实际参观古建筑时,对照着来理解的“案头必备”。
评分如果说《工程做法则例》是一本“秘籍”,那么《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就是这本秘籍的“通关指南”。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带领我们一步步破解了《则例》的层层关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等级制度”和“建筑审批”的解读。在《则例》中,建筑的规模、形制、材料的选择,都与建筑的等级密切相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严格的宗法社会制度。作者通过解读这些条文,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是如何成为社会秩序和权力象征的载体。他还会提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建筑项目,并分析这些项目是如何遵循《则例》的规定,又是如何通过审批的。这种将技术规章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使得《则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而是成为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建筑技术,更让我了解了技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立体”解读,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中国古建筑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远超我的想象。我们常常将西方建筑中的标准化概念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早在清代,中国的工匠们就已经在实践着一套高度标准化的建造体系,而《工程做法则例》就是这套体系的“说明书”。作者在解读时,非常注重对《则例》中“通用构件”和“标准化尺寸”的分析。他指出,《则例》中对梁、柱、枋、斗、拱等构件的尺寸,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可以通过“加减法”来适应不同的建筑体量和形制。这种标准化和模块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也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统一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鲁班尺度”和“材份制”的讲解印象深刻,这些古老的计算和测量方法,在《则例》中得到了系统性的应用,并最终形成了清代建筑独特的风格。这本书让我对“规模化生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业革命”的生动案例。看完这本书,我再去看故宫、天坛,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仿佛能看到那些隐藏在精美装饰下的严谨结构和标准化部件。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古人建造建筑,竟然如此“科学”且“严谨”!我一直以为古建筑的美更多是来自于经验和偶然,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清代官方建筑体系的背后,有一套极其成熟和完善的建造体系。《工程做法则例》这部典籍,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条文,但作者的解读却赋予了它生命。书中对每一个规定,无论是木材的尺寸、连接的方式,还是装饰的比例、材料的选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木构架的节点处理,书中通过图示和文字,详细解释了不同节点如何承载不同的力,以及为何要采用特定的连接方式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工程学的结构力学,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在没有先进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凭借长期的实践和精妙的观察,就能够发展出如此高效且可靠的建造技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解读技术条文的同时,也常常穿插一些关于工匠生活、材料产地、甚至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得阅读过程非常生动有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技术史的微缩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意义,认识到那些看似陈旧的规章制度里,其实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评分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简直是古建爱好者的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对清代官方建筑规制一直感到云里雾里,翻阅《工程做法则例》原文更是如同天书。市面上虽然有相关的研究,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解读不够深入,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提供了《则例》的详细注释,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条文背后的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追根溯源,比如“斗拱”的不同形制在《则例》中是如何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影响了清代建筑的统一性和宏伟感。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古代插图和现代摄影作品,使得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具体可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工坊,看着工匠们依照图纸和规范一丝不苟地建造着那些令人惊叹的宫殿庙宇。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对《则例》的解读,更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在冰冷的规章制度背后,蕴藏着多少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对清代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为何如此”到“如何实现”,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让我更加敬畏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
评分《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这本书,简直就是为那些想真正“读懂”古建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古建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美轮美奂”的表象上,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到建筑的“骨骼”和“肌理”之中。作者在解读《工程做法则例》时,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则例》中的体现。他指出,虽然《则例》规定了统一的建造标准,但它也允许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材料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书中在解释某些木材的处理方式时,会结合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分析为何要采用不同的工艺。这种“灵活的标准化”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之处,它既有统一的规范,又不失对地域特色的尊重。此外,书中还对《则例》中关于“防火”、“防潮”等实用性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古建筑并非仅仅是追求美观,在实用性和耐久性方面,也考虑得非常周全。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从“审美”上升到了“科学”和“智慧”的层面,这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评分我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而《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敬畏背后的“技术支撑”。《工程做法则例》作为清代官方建筑的最高技术规范,其内容之详尽,令人惊叹。而作者的解读,则将这些详尽的内容,转化成了清晰易懂的知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和“结构稳定性”的探讨。虽然《则例》没有使用现代的力学语言,但其中对构件的尺寸、连接方式、以及荷载的传递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例如,关于榫卯结构的解释,作者不仅描述了其物理形态,更深入分析了其在受力时的巧妙传导,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角度的连接来分散和承受巨大的重量。这种“无声的力学”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佩服不已。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现在才逐渐认识到的工程原理,古人早已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并运用。它颠覆了我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本解读,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
评分这是一本能“唤醒”我们对古建筑感知力的书。《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不仅仅是关于《工程做法则例》的解读,它更是关于“看见”古建筑的指南。我以前参观古建筑,更多是看个热闹,觉得它们美观、雄伟,但总是缺乏一种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改变了我这一切。作者在解读《则例》时,非常注重“细节”和“功能”的结合。他会引导我们去注意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屋檐的起翘、斗拱的层叠、台基的砌筑等等,并解释这些细节背后所承载的功能和审美意图。他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某些屋顶的坡度是那样,为什么某些梁柱的尺寸是那样,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寿命、舒适度和整体的艺术效果。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学会了“审视”古建筑,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它让我明白,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工程做法则例》就是解读这些故事的“钥匙”。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次生动的实地考察,并且每一次考察,都能获得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止是“解读”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探清代建筑工艺的“源代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程做法则例》作为清代工部颁布的官方建筑技术规章,其权威性和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作者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这部“天书”的神秘面纱。我注意到,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翻译过来,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背后含义。例如,书中对“损益”的解释,不仅说明了这是指构件尺寸的增减,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损益”背后所遵循的数学比例和美学原则。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建筑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计算和设计体系之上。此外,作者还常常将《则例》中的规定与同时期或更早的建筑实践进行对比,从而展现了清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创新之处。这种对比分析,使得《则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而是成为了理解中国建筑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建筑侦探,跟随作者的指引,一点点揭开清代建筑的奥秘,其过程既烧脑又充满成就感。这本书无疑为所有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注释与解读》是一部难以多得的宝藏。我曾多次尝试阅读《工程做法则例》的原文,但往往因为其晦涩的文言文和专业术语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作者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翻译和注释,更重要的是,他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将那些古老的建筑规范“活化”了。书中对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条目,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建筑理念、技术要点以及历史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思,还会结合具体的古建筑实例进行分析,这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例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关于屋顶坡度的规定时,作者会配以故宫、颐和园等具体建筑的图片,并指出这些坡度是如何影响排水、采光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古建筑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插图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它让我明白,学习古建筑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好的引导和工具,每个人都有可能走进这座宏伟的殿堂,感受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