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極端環境生理學

人類極端環境生理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貢嘎(Hanns-Christian Gunga) 著,商澎 譯
圖書標籤:
  • 生理學
  • 極端環境
  • 人體適應性
  • 環境醫學
  • 高海拔
  • 潛水醫學
  • 熱生理學
  • 寒冷生理學
  • 運動生理學
  • 生物醫學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5533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0851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柏林夏洛特醫科大學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客座教授Hanns-ChristianGunga教授撰寫的HumanPhysiologyinExtremeEnvironments的中譯本。本書共7章,分彆介紹瞭星際與地球環境、極端環境下生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運動生理、壓力環境、荒漠與熱帶環境和寒冷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及其防護,以及目前載人航天(特彆是航天失重)對人體的生理學影響及其防護。

目錄

中譯本序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宇宙
1.2 星係
1.3 行星係係統
1.4 地球一月亮係統
1.4.1 地球一月亮係統的起源
1.4.2 地月係統與地球生命發展
1.4.3 地球
1.5 生命
1.5.1 古生物方麵
1.5.2 人類學方麵
參考文獻

第2章 方法學
2.1 引言
2.2 曆史背景
2.3 技術的飛速發展
2.4 用於野外環境的便攜移動技術
2.5 智能設備
2.5.1 極端環境下的生理節律
2.5.2 疲勞和認知水平
2.6 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運動生理學
3.1 引言
3.2 物理原理
3.3 肌力測試
3.4 能量消耗
3.4.1 間接測熱法
3.4.2 代謝當量和02消耗
3.4.3 能量效率
3.5 最大耗氧量
3.6 能量來源和儲存
3.7 肌肉組織
3.8 能量和運動強度
3.9 乳酸閾值
3.10 02供應
3.10.1 呼吸作用
3.10.2 血液運輸
3.10.3 心輸齣量和血液分布
3.10.4 菲剋原理
3.10.5 運動後過攝氧量
3.11 肌力
3.12 訓練
3.13 運動、健康和進化
參考文獻

第4章 壓力環境
4.1 低壓環境
4.1.1 引言
4.1.2 生理學
4.1.3 高原病
4.2 高壓環境
4.2.1 曆史
4.2.2 氣體定律
4.2.3 比較生理學。
4.2.4 哺乳動物潛水反射
4.2.5 高壓環境下的人體
4.2.6 高壓環境相關疾病
4.2.7 治療
參考文獻

第5章 沙漠和熱帶環境
5.1 引言
5.2 熱量平衡
5.2.1 變溫和吸熱代謝
5.2.2 中溫區
5.3 産熱
5.3.1 代謝性産熱和代謝率
5.3.2 不同的物理和環境條件下的熱平衡
5.3.3 影響因素
5.4 核心體溫測量的方法
5.5 熱傳遞的基礎
5.5.1 內部熱傳遞
5.5.2 外部熱傳遞
5.5.3 熱傳導
5.5.4 輻射
5.5.5 蒸發
5.6 溫度調節
5.6.1 心血管調節
5.6.2 水鹽內平衡
5.7 特殊溫度調節
5.7.1 體力勞動時的産熱
5.7.2 熱損耗
5.7.3 年齡與體溫調節
5.8 適應、習服、馴化和習慣
5.8.1 定義
5.8.2 特殊適應性
5.9 高熱和發熱
5.9.1 高熱
5.9.2 發熱
5.10 溫度調節和氣候
5.1l 展望: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健康
5.12 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冷環境
6.1 引言
6.2 北極地區
6.2.1 育空極地極限長跑比賽
6.2.2 研究設計
6.2.3 結果和討論
6.2.4 局限性
6.3 南極區域
6.3.1 引言
6.3.2 概述
6.3.3 結果和討論
6.3.4 局限性
6.4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空間環境
7.1 簡介
7.2 空間飛行任務
7.3 長期飛行任務中主要的生理學和醫學問題
7.4 國際空間站生命保障係統
7.5 過去的空間飛行經驗
7.6 空間駐留期間齣現的特殊醫學生理學問題
7.6.1 身體組成成分的變化
7.6.2 心血管係統
7.6.3 肌肉骨骼係統
7.6.4 感知係統
7.6.5 飲食
7.6.6 輻射
7.6.7 太空居住造成的精神一生理學的問題
7.6.8 對抗措施
7.6.9 應急和救援任務
7.6.10 展望
參考文獻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人類極端環境生理學》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聚焦於其他領域,避開該書可能涉及的生理學和極端環境研究主題。 --- 《跨越時空的織造者:古代文明的技術與信仰體係》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古代文明在技術創新、社會結構構建以及復雜信仰體係形成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旨在揭示人類早期文明如何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精妙利用和對宇宙秩序的哲學思考,塑造齣延續數韆年的文化遺産。這不是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側重於技術實踐、社會組織與精神世界交織的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早期工程學的實踐與哲學 本部分聚焦於古代世界中那些奠定文明發展基礎的重大技術成就。我們不探討人體在特定條件下的反應,而是考察人類群體如何剋服地理和材料的限製,實現宏偉的工程目標。 第一章:尼羅河的智慧——灌溉係統與農業革命的社會工程 本章詳細分析古埃及的灌溉係統,從基礎的引水渠到復雜的梯田設計。重點在於研究這些水利工程如何不僅僅是技術手段,更是社會權力分配和社會組織能力的體現。我們將考察不同等級的勞動者如何被動員、管理,以及這些係統如何固化瞭法老的統治地位。討論將深入到對水資源分配的法律和宗教解釋,揭示技術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共生關係。我們還將對比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類似努力,分析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催生齣不同的工程哲學。 第二章:石材的奧秘——巨石建築的材料科學與物流挑戰 本書將審視古希臘、瑪雅和復活節島上的巨石陣列和金字塔。核心議題是如何在缺乏現代機械的條件下,實現對數噸乃至數十噸石塊的精準切割、運輸和堆砌。我們將剖析古代工匠對本地石材特性的理解——從花崗岩的韌性到石灰岩的可塑性。研究重點不在於人體如何適應高溫或高海拔,而在於古代社會如何組織跨區域的采石場、建立精密的物流網絡,以及如何通過數學和幾何學的早期應用,保證這些結構的長期穩定性。重點分析瞭早期的測量工具和校準技術。 第三章:冶金學的黎明——從銅器到鐵器的材料嬗變 本章探討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材料革命。我們將考察古代冶金師對礦石提純、閤金配比的經驗積纍。重點關注不同文化在冶煉技術上的差異,例如中國在早期鑄鐵技術上的突破,以及中東地區在青銅閤金配方上的精細調控。這些技術的傳播與壟斷,如何重塑瞭古代的戰爭形態、農業生産效率以及社會階層結構,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第二部分:宇宙的圖景——早期天文學、數學與世界觀的構建 本部分轉嚮古代文明如何通過觀測自然現象,建立起解釋世界秩序的抽象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如何反過來指導瞭他們的社會實踐和宗教活動。 第四章:時間與天象——古代曆法的構建與曆法修正 本書詳細考察瞭瑪雅、巴比倫和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記錄。分析這些文明如何通過對日、月、星辰軌跡的精確記錄,構建齣復雜的周期性曆法係統。我們探討瞭數學在預測天文事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這些曆法如何被用於農業指導、宗教慶典和政治預言。不同文化如何處理曆法中的“誤差”和閏年的設定,體現瞭其對時間本質的不同理解。 第五章:符號與結構——早期文字係統的數學基礎 本章揭示瞭早期文字和計數係統的結構性關聯。從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到早期漢字的結構,我們分析瞭這些符號如何從簡單的記錄工具演變為復雜的抽象思維載體。重點在於研究古代數學(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論雛形或印度河榖文明的度量衡體係)如何在這些書寫係統中體現,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貿易、稅收和土地劃分等管理需求。 第六章:建築中的神諭——神廟設計與空間幾何學的交匯 本章研究古代宗教建築的設計原則,例如古希臘神廟的黃金比例運用、埃及神廟的軸綫對稱性,以及印度教寺廟的曼荼羅結構。這些設計不僅僅是美學選擇,而是對宇宙結構、神性秩序在三維空間中的具體投射。我們將分析建築師和祭司如何閤作,利用幾何學原理創造齣引導信徒體驗特定精神狀態的空間序列。 第三部分:社會代碼——信仰、法律與知識的傳承 本部分探討古代文明如何將技術知識、社會規範和神聖信仰編織成一套完整的、代代相傳的“社會代碼”。 第七章:法律的骨架——漢謨拉比法典與社會契約的早期形態 本書分析瞭早期成文法典的齣現,以漢謨拉比法典為例,研究其如何將社會責任、經濟往來和懲罰機製固定下來。重點在於理解這些法律文本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技術水平(如對水利設施破壞的嚴厲懲罰)以及其階級結構。這些法律如何成為維護復雜社會秩序的技術性工具,而非單純的道德說教。 第八章:知識的守護者——祭司階層與技術壟斷 古代世界中,許多關鍵技術(如天文學、醫藥的早期實踐、冶金術)往往被特定的精英階層所壟斷。本章剖析瞭祭司、術士或特定手工藝傢族如何通過宗教儀式和復雜的行會製度,保護和傳承這些知識,確保其不被大眾輕易獲取。這涉及到知識的“去技術化”——將其包裹在神秘主義的外衣下,以鞏固社會控製。 第九章:藝術的載體——壁畫、陶器與非文字的信息編碼 本章關注古代藝術作品作為信息載體的功能。例如,陶器上的紋飾、壁畫中的場景,如何非語言性地傳達瞭部落遷徙路綫、神話故事、農業收成預測乃至戰爭策略。我們分析瞭這些視覺語言的係統性,及其在低識字率社會中作為教育和宣傳工具的效率。 結語:迴響於現代的古代設計 本書最後總結,古代文明的技術創新與精神構建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相互定義的過程。正是對完美幾何的追求,催生瞭精確的測量工具;對永恒秩序的信仰,驅動瞭對天象的長期記錄。這些古老的“設計”原則,即便在技術爆炸的今天,仍以隱性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效率、結構和意義的理解。 ---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古代文明的綜閤成就、技術史、社會組織學以及早期哲學思想交叉領域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和業餘曆史愛好者。全書以嚴謹的考古學、人類學和曆史學證據為基礎,力求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古代世界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仿佛是在探索人類生存的邊界。我非常想瞭解,在極端溫度(極寒或極熱)下,人體細胞是如何維持其正常功能的?有沒有一些分子層麵的機製來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脫水和鹽分平衡的章節。在沙漠等缺水環境中,人體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水分的?腎髒和內分泌係統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生理參數和變化範圍,讓我能夠量化地理解這些過程。同時,我也對人在極端壓力下的生理反應很感興趣,比如在高壓或低壓環境中。潛水員在深海中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們的循環係統和神經係統是如何應對的?在海拔極高的地方,低氣壓對人體的供氧能力有何影響?如果書中能結閤一些曆史上的探險故事,或者一些科研項目的案例,那就更生動瞭,能夠讓抽象的生理學知識變得更加鮮活,也更能體會人類在挑戰極限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毅力。

評分

我一直對人類的適應能力感到驚嘆,而這本書的名字“人類極端環境生理學”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迫切想知道,當人類的身體被推嚮生理極限時,究竟會發生什麼?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基因深處的秘密?我特彆想瞭解,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人體是如何維持核心體溫的?是否有一些特殊的代謝途徑被激活?在高海拔地區,肺部和血液是如何應對缺氧的?是否存在某些基因突變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稀薄的空氣?對於那些生活在酷熱沙漠中的人群,他們的水分代謝和體溫調節機製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科學解釋,並輔以大量的研究數據和圖錶,讓這些復雜的生理過程變得易於理解。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觸及到人類在這些極端環境下所麵臨的心理挑戰。除瞭生理上的適應,精神層麵的堅韌同樣至關重要。那些在孤寂、危險的環境中堅持下來的人們,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維持的?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一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冷峻的色調和一絲絲的神秘感,讓我聯想到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讓人不禁好奇人類是如何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生存下來的。我最期待的是書中對那些在深海、高海拔、沙漠等極端環境中生活的民族的記述。他們的生理結構是否發生瞭特殊的演化?他們是如何剋服低溫、缺氧、高壓等挑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生物學上的奧秘,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同時,我也很關注書中的案例研究,有沒有一些鮮活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有沒有關於那些探險傢、科學傢在極端環境中進行科研的經曆?他們的勇氣和智慧是如何幫助他們剋服重重睏難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在挑戰極限時所迸發齣的強大生命力。此外,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醫學應用也很感興趣。瞭解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理反應,或許能為治療某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比如高原反應、深海潛水病等。如果書中能探討這方麵的可能性,那將是錦上添花。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仿佛一本百科全書般,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人體在極端環境下的能量代謝機製。例如,在長時間的飢餓或者能量攝入不足的情況下,人體是如何調動儲存的能量的?脂肪、蛋白質等是否會以不同的方式被分解利用?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極端環境下,人體免疫係統的變化。在惡劣的環境中,人體的抵抗力是否會受到影響?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免疫機製來應對環境中的病原體?此外,我也很想知道,對於那些長期處於極端環境中的人群,他們的生殖係統和發育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否存在一些生理上的調整來適應這些環境?這本書能否在遺傳學層麵進行一些探討,看看是否存在與極端環境適應相關的基因標記?我期望作者能夠提供前沿的研究成果,並以一種清晰、係統的方式呈現,讓我能夠從宏觀到微觀,全麵地理解人類生理學的極限。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關於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神經係統反應。例如,在長時間的孤立、黑暗或極度寒冷的環境中,大腦的認知功能、情緒狀態以及睡眠模式會發生哪些變化?是否有神經保護機製在起作用?我也很好奇,在極端環境下,人體的激素水平是如何調節的。比如,在應激狀態下,皮質醇等激素的分泌是否會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對人體健康又有什麼長遠影響?這本書能否深入探討人類在不同極端環境下的運動生理學錶現?例如,在負重、缺氧或低溫等條件下,肌肉的代謝、耐力以及運動錶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並且能夠將這些復雜的生理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如果書中還能涉及到一些跨文化的研究,對比不同人群在相似極端環境下的生理反應差異,那就更具啓發性瞭,能夠讓我看到人類生理學的多樣性以及其適應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