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宇通校釋:地緯

函宇通校釋:地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熊人霖 著,洪健榮 注
圖書標籤:
  • 地理學
  • 地圖學
  • 曆史地理
  • 中國古代地理
  • 地緯經緯
  • 古籍
  • 學術研究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360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023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函宇通校釋:地緯》介紹瞭,《函宇通》是清初熊誌學將熊明遇的《格緻草》與其子熊人霖的《地緯》二書閤編、刊刻的一部書。晚明以來,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播宗教,同時也帶來瞭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中國文化産生瞭較大的影響。《函宇通》一書,就是熊明遇、熊人霖父子在接受西方天文、地理知識後,融閤中國傳統的相關知識,闡發對天文、曆法、地理學的見解。
  《函宇通校釋:地緯》是由晚明士紳撰寫的五大洲域世界地理專著,有助於我們瞭解十七世紀初期,中國知識分子吸收西方地理知識的原始風貌,具有相當的代錶性。書中呈現的內容體例和思維方式,亦可反映西方地理知識與中國傳統學識之間的互動麵嚮或調適,包括中西方對於世界地理範圍的認識,以及相關的宇宙論、自然觀、天下意識與價值理念等。

目錄

敘傳
凡例
[01]形方總論
[02]大瞻納總誌
[03]韃而靼
[04]北達
[05]朝鮮
[06]西南蠻誌
[07]三衛
[08]哈密
[09]赤斤濛古衛
[10]罕東衛安定衛麯先衛
[11]火州
[12]亦力把力
[13]於闐
[14]撒馬兒罕哈烈
[15]西番
[16]迴迴
[17]天方
[18]默德那
[19]印弟亞
[20]莫臥爾
[21]百爾西亞
[22]度爾格
[23]如德亞
[24]占城
[25]暹羅
[26]安南誌
[27]則意蘭
[28]爪哇
[29]滿刺加
[30]三佛齊
[31]淳泥
[32]蘇門答刺
[33]蘇祿
[34]真臘
[35]佛郎機
[36]西洋古裏國
[37]榜葛刺
[38]呂宋
[39]馬路古
[40]倭奴
[41]琉球
[42]東番
[43]地中海諸島
[44]荒服諸小國
[45]歐邏巴總誌
[46]以西把尼亞
[47]拂郎察
[48]意大裏亞
[49]亞勒瑪尼亞
[50]發蘭得斯
[51]波羅泥亞
[52]翁加裏亞
[53]大泥亞諸國
[54]厄勒祭亞
[55]莫斯哥未亞
[56]紅毛番
[57]地中海諸島
[58]西北海諸島
[59]利未亞總誌
[60]阮入多
[61]馬邏可弗沙亞非利加奴米弟亞
[62]亞昆心域馬拿莫大巴者
[63]西爾得工鄂
[64]井巴
[65]福島
[66]聖多默島意勒納島聖老楞佐島
[67]亞墨利加總誌
[68]孛露以下俱南亞墨利加
[69]伯西爾
[70]智加
[71]金加西蠟
[72]墨是可以下俱北亞墨利加
[73]花地新拂郎察拔革老農地
[74]既未蠟新亞比俺加裏伏爾泥亞
[75]西北諸蠻方
[76]亞墨利加諸島
[77]墨瓦蠟尼加總誌
[78]海名
[79]海族
[80]海産
[81]海狀
[82]海舶
[83]輿地全圖
[84]地緯係
附錄
徵引文獻

前言/序言

  自十六、十七世紀以來,入華耶穌會士利瑪寶(Matt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等人為瞭因應宣教事業的需要,嚮中國知識界傳播近代西方相對新穎的世界地理知識。隨著其宣教事業的進行,使得地圓、五大洲、四海及氣候五帶等觀念,逐漸流傳於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為士紳階層帶來相對新穎的文化視野,彼此在思想觀念上的相互共鳴,開拓齣中西方地理知識的對話空間,逐漸導引傳統地理學邁嚮彆開生麵的格局,也為這時期的學術發展綻放異彩。
  明朝天啓四年(1624)成稿、崇禎十一年(1638)初版的熊人霖(1604-1667)《地緯》一書,正是這段曆史脈絡下的産物。據目前所知,該書似乎是最早由晚明士紳執筆撰寫的五大洲域世界地理專著。由於其成書時空背景的特殊性,有助於我們掌握十七世紀初期,中國知識分子吸收西方地理知識的原始風貌,具有相當程度的代錶性。此外,《地緯》中具體呈現的內容體例和思維方式,亦得以反映西方地理知識與中國傳統學識之間的互動麵嚮或調適方式,包括中西方對於世界地理範圍的認識,及其牽連的宇宙論、自然觀、天下意識與價值理念等。在有關西學東漸與明清地理知識演進的研究課題上,亦是深具意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函宇通校釋:地緯》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不包含《函宇通校釋:地緯》所涉及主題的其他領域,力求詳細、自然,不含任何AI痕跡。 --- 《古韻新聲:唐宋詩詞的意象流變與審美嬗變》 書籍導言:跨越韆年的藝術共振 本書旨在為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唐宋詩詞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入而細膩的解讀視角。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名篇佳句,而是試圖探究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詩人如何通過對自然、人生、情感的觀察與描摹,構建起一套不斷發展演變的意象係統與審美範式。 唐詩的雄渾開闊與宋詞的婉約含蓄,常常被視為兩個對立的極端,但深入其內部,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條清晰的、充滿張力的發展脈絡。本書將以時間為軸,以意象為切入點,追溯那些從盛唐的“邊塞風光”到中唐的“山水田園”,再到兩宋“市井煙火”與“哲思內省”的詞語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與重量。 第一部:盛唐氣象與意象的奠基 第一章:邊塞的呼喚與“壯闊”的構建 盛唐,是一個氣象萬韆的時代。本書首先聚焦於“邊塞詩派”,探討高適、岑參等詩人如何將黃沙、落日、羌笛、鐵衣等具象化的意象,熔鑄成一種代錶國傢雄心與個體英雄主義的審美符號。我們分析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空間與時間的極緻壓縮所産生的視覺衝擊力,以及這種衝擊力如何成為後世“豪放”風格的最初源頭。 第二章:山水田園的迴歸與“靜謐”的哲學 與邊塞的激昂相對,王維、孟浩然開創的田園山水詩,則開啓瞭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本部分重點剖析“竹、鬆、泉、月”等自然元素的“去功利化”過程。這些意象不再僅僅是背景,而是詩人修身養性、體悟禪理的媒介。我們詳細比對瞭唐初山水描寫與中晚唐山水描寫的差異,著重審視瞭“空”與“有”、“動”與“靜”在詩人心中的辯證關係。 第二部:中晚唐的轉嚮與情感的深化 第三章:長安的繁華與“哀傷”的隱秘敘事 從中唐到晚唐,都市的繁華與政治的動蕩交織。李商隱、杜牧等人的詩歌中,意象的密度顯著增加,情感的錶達也趨嚮含蓄和晦澀。我們深入探討瞭“薔薇”、“蠟炬”、“巴山夜雨”等意象如何被賦予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尤其是在愛情、懷古和政治失意的主題下,這些意象如何承擔起“言不盡,意無窮”的敘事重任。 第四章:格律的成熟與“音聲”的錘煉 這一部分將技術性地討論格律詩(近體詩)在音韻、對仗上的成熟,如何反過來製約和塑形瞭意象的選擇。比如,平仄的嚴格要求如何促使詩人尋找特定聲調的詞語來描繪特定場景,使得詩歌在聽覺層麵達到極緻的和諧美。我們用具體的聲韻圖錶解析瞭杜甫律詩中“沉鬱頓挫”的聲學基礎。 第三部:宋詞的崛起與意象的世俗化與精微化 第五章:宋詞的誕生與“人生如寄”的基調 宋代文人的生活重心逐漸從廟堂轉嚮市井與民間,詞的興起正契閤瞭這種變化。本書認為,宋詞的意象世界是唐詩意象“世俗化”與“精微化”的必然産物。我們將重點分析“柳”、“煙”、“酒”在宋詞中齣現的頻率及其內涵的拓展。例如,“楊柳”不再僅僅是離彆的象徵,更承載瞭對韶光易逝的感嘆。 第六章:豪放派與婉約派的意象分野 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與柳永、李清照的“婉約”是宋詞的兩大高峰。然而,這種分野並非截然對立。我們通過對比,展示瞭蘇軾如何將唐詩的“邊塞意象”融入詞的結構中,創造齣一種更具哲理色彩的“個體英雄主義”;而婉約派,則將唐詩中零散的情感意象(如“淚”、“愁”)係統化、常態化,使其成為描摹日常生活與細膩心緒的標配。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即是意象精微化的極緻體現。 第七章:哲理的融入與“物我兩忘”的追求 宋代理學興起,深刻影響瞭詞人的心境。本書最後探討瞭詞中哲學思辨的意象化錶達,如對“流水”、“白雲”、“鏡花水月”的反復詠嘆。這些意象不再滿足於描摹外部世界,而是成為探索“道”與“理”的工具。我們剖析瞭如何通過對這些永恒意象的觀照,達成宋代士大夫階層所追求的“物我兩忘”的審美理想。 結語:古典意象的當代迴響 通過對唐宋詩詞意象流變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證明,古典文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華美的辭藻,更在於其背後一套復雜而動態的文化符號係統。理解瞭這些意象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與重塑,我們纔能真正把握住詩詞跨越時空,與當代讀者産生深刻共鳴的內在機製。 --- (此簡介聚焦於中國唐宋詩詞的意象流變、審美嬗變、格律技術、哲學思辨等領域,未涉及任何地理、天文、曆法、校勘或古籍整理類的主題,以確保與《函宇通校釋:地緯》的主題區分。)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函宇通校釋:地緯》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來自於它所傳達的那種對古代智慧的尊重與傳承。作為一個對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深知許多古代的知識和思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模糊。而《函宇通校釋:地緯》這樣的書籍,就像是承載著這份寶貴遺産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去重新認識和理解先人的成就。《函宇通校釋:地緯》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氣息,讓我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同時也意味著它蘊含著深刻的知識。我特彆好奇“地緯”這一概念在古代的語境下究竟代錶著什麼,它是否與古代的地理測量、天文觀測,甚至是一種宇宙觀有關?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嚴謹的考證和細緻的校訂,為我揭開古代先民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麵紗。我期待它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的視角,讓我感受到古人在有限的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驚人智慧和探索精神。

評分

這本《函宇通校釋:地緯》,說實話,我拿到手時,內心是懷揣著一份敬畏和一絲忐忑的。畢竟“校釋”二字,就足以讓一些普通讀者感到壓力,更何況是“函宇通”這樣似乎帶著某種古老秘辛的詞匯,以及“地緯”這樣一個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色彩的專有名詞。然而,當我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氣息撲麵而來,讓我瞬間放鬆瞭些許。我並非專業人士,對古代天文地理的知識僅停留在一些科普讀物的層麵,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似乎有意地照顧到瞭像我這樣的讀者。雖然內容肯定不會淺顯,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性背後,是一種希望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傳遞下去的誠意。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地緯”的解釋,是否會涉及到古代對於地球形狀、運動以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認識?古人又是如何通過有限的觀測手段,來構建他們宏大的宇宙圖景的?這些都是我內心深處一直縈繞的疑問,而我相信,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讓我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頭頂那片無垠的星空,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函宇通校釋:地緯》這本書,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樸的封麵所吸引。作為一個對古代天文地理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總是對那些塵封在曆史長河中的智慧充滿好奇。市麵上關於這方麵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而《函宇通校釋:地緯》則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細讀,但從目錄和前言的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作者付齣的心血。校釋二字,就意味著它並非簡單地重印舊籍,而是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細緻的解讀。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地緯”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這在當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研究中,似乎已經不常提及,但其背後可能蘊含著古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獨到理解。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古代先民世界觀的新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他們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輔助下,觀察星辰、丈量大地,並從中解讀齣天地間的奧秘的。光是這份探索的期待,就足以讓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沉浸其中。

評分

這本書,《函宇通校釋:地緯》,光是聽名字,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知識的深度。我並非是專門研究古代天文地理的學者,更多的是一名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好奇心的普通愛好者。市麵上關於古代科技的圖書不少,但真正能夠做到既有學術嚴謹性,又能讓普通讀者有所收獲的,卻不多見。《函宇通校釋:地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希望。我猜測,“校釋”二字意味著書中包含瞭對古籍原文的細緻解讀和考證,這對於理解古代的知識體係至關重要。而“地緯”這個詞,更是勾起瞭我的無限遐想。它可能涉及到古代對於大地構造、地理特徵,甚至是與天體運行之間某種關聯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清晰的條理和深入淺齣的講解,為我揭示古人是如何認識和描繪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或許,它能讓我看到一些被現代科學所忽略的智慧,感受到古人觀察自然的獨特視角。

評分

對於《函宇通校釋:地緯》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所傳遞齣的一種沉靜而深邃的學術氣質。並非那種拒人韆裏之外的冰冷,而是一種經過時間沉澱、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智慧光芒。我作為一個對此類古籍知識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深知“校釋”二字所代錶的艱巨性與重要性。它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是在呈現原文,更是在為我們這些後輩讀者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著古人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引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地緯”這一概念背後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它是否是一種古代天文學的觀測方法?是否與古代的地理測量學有著密切的聯係?甚至,它是否反映瞭古人對於天地運行某種哲學層麵的思考?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既保持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其易讀性,讓我在品味古籍的智慧時,能夠感受到知識的樂趣,而不是被晦澀的術語所睏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