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净化理论与工程技术

辽河流域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净化理论与工程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郜玉楠 等 著
图书标签:
  • 辽河流域
  • 饮用水净化
  • 微污染
  • 水处理工程
  • 环境工程
  • 水质安全
  • 净化理论
  • 工程技术
  • 辽河
  • 水源地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17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128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辽宁省微污染饮用水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和存在问题,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提出针对不同水源水质的处理集成技术。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辽河流域及其水源地概况、水源地水质现状,以及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地表水源大伙房水库的水质特点,阐述不同水处理技术的理论、工艺特点、技术参数;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微污染地下水的水质特点,阐述不同水处理技术的理论、工艺特点、技术参数以及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目录

《博士后文库》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总述
第1章 辽河流域饮用水水源现状
1.1 辽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
1.2 辽宁省地表水水源
1.3 辽宁省地下水水源
1.4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现状

第二部分 大伙房微污染地表水净化理论与工程技术
第2章 微污染地表水超滤膜处理技术
2.1 超滤膜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2 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的特性研究
2.3 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除污染性能分析
2.4 混凝-沉淀-超滤膜耦合工艺的试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汛期高浊污染微絮凝-超滤深度处理技术
3.1 微絮凝-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影响因素及*优组合参数确定
3.2 微絮凝-超滤深度处理对高浊水的去除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污染地表水超滤膜污染防治技术
4.1 膜污染的特性及防治研究
4.2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微污染地下水净化理论与工程技术
第5章 微污染含铁锰地下水生物处理技术
5.1 铁锰去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微污染含铁锰地下水的优势菌群筛选
5.3 微污染高锰低铁地下水生物处理技术小试研究
5.4 最佳曝气量计算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污染含铁锰地下水氧化强化吸附处理技术
6.1 微污染地下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微污染高锰高铁地下水氧化吸附处理技术小试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污染含铁锰地下水改性沸石处理技术
7.1 改性沸石的制备
7.2 单因素试验研究
7.3 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7.4 改性沸石处理含铁锰地下水性能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微污染含氟地下水生物处理技术
8.1 地下水中氟的区域分布特征
8.2 水中氟的危害及用水标准
8.3 地下水中氟的存在形式及其性质
8.4 地下水除氟技术的发展与问题
8.5 生物滤层处理铁锰氟共存地下水的研究
8.6 生物除铁锰滤料再利用除氟的研究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微污染地下水水源处理工程应用
9.1 微污染高锰低铁地下水处理集成技术中试基地概况
9.2 跌水曝气-生物强化过滤工艺中试试验研究
9.3 跌水曝气-生物强化过滤工艺中试技术经济分析
9.4 示范工程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编后记
跨越时空的智慧:中古丝绸之路的贸易、文化与技术交流 导言: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 本书将深入探讨公元2世纪至14世纪期间,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贸易、文化传播以及技术交流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不再将丝绸之路视为一条单一的、固定的商路,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复杂、动态的、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它不仅是贵金属、奢侈品和手工艺品流通的动脉,更是思想、信仰、艺术形式和实用技术得以相互渗透和转化的巨大熔炉。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侧重于“丝绸”和“黄金”的叙事,聚焦于网络内部的结构性变化、沿线社区的适应策略,以及这些跨区域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古世界的面貌。 第一部分:贸易的物质基础与网络构建 第一章:区域经济的再定义与贸易的驱动力 本章首先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主要经济体的内部发展,包括汉唐时期的中国、萨珊/后来的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亚的绿洲城邦。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驱动长距离贸易的核心需求:中国对高品质马匹和西方珍宝的渴望,中亚对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的需要,以及地中海世界对香料、药材和丝绸的无尽需求。 重点内容包括: 货币体系的互动与挑战: 探讨了罗马金币(如索利度斯)、唐代开元通宝以及中亚不同政权铸币在贸易结算中的流通、伪造与接纳过程,以及贵金属流向的地理分布。 商品结构的时序演变: 分析了从早期以玉石、皮毛为主,到中期以丝绸、陶瓷、香料为主导,再到后期茶叶和特定手工业品占据重要地位的演变轨迹。 第二章:商路的地缘政治与安全保障 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取决于沿线帝国的政治稳定性和军事控制力。本章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关键通道的控制权更迭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安西与北庭的战略意义: 考察了唐代对西域的经营,特别是高昌、龟兹等地的军事和行政管理如何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游牧民族的角色: 深入分析了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群体在贸易中的双重身份——既是劫掠者,也是重要的中介者、保护者乃至贸易的组织者。通过对考古学证据(如边塞烽火台、驻军遗址)的解读,重构了安全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 海洋与陆地的协同作用: 探讨了随着技术进步,海陆丝绸之路如何形成互补而非完全替代的关系,特别是在印度洋季风航线成熟后,对中亚内陆贸易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化、信仰与身份的传播 第三章:宗教的迁徙与本土化过程 丝绸之路是中古世界最主要的宗教传播廊道之一。本章聚焦于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在中亚和东亚的传播路径、适应策略及其对地方社会结构的改造。 佛教的“翻译工程”: 详细研究了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的译经工作,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哲学概念与世俗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敦煌壁画和高昌文书,分析了佛教艺术如何吸收希腊化、波斯和印度本土的元素,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犍陀罗风格”向东的延伸。 边缘信仰的生存空间: 探讨了景教和摩尼教等在特定时期(如唐朝的宽容期或后来的压制期)如何在绿洲城市中建立社区、保留教义,以及其对中国本土宗教(如道教)产生的微妙影响。 第四章:语言、文学与知识的互动 贸易网络不仅仅是货物流动的渠道,更是知识和叙事传播的载体。 共同的语境: 分析了粟特语在中古丝绸之路上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它在商业合同、信件和宗教文本中的广泛应用。 医学与天文学的交流: 考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医学知识、印度的历法系统如何通过僧侣和使节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在造纸、印刷术方面对西方的早期影响。通过对现存手抄本的研究,揭示了知识在不同文化间被“重写”和“再解释”的过程。 第三部分:技术、工艺与环境适应 第五章:手工业技术的跨区域移植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探讨实用技术在贸易中的渗透与改良。技术交流往往比昂贵的奢侈品更具深远的影响力。 陶瓷与冶金术: 详细分析了中亚和波斯对中国瓷器(如白瓷、青瓷)的模仿与创新,以及唐宋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如金银错工艺)的传播路径和工艺细节的变异。 灌溉系统与水利工程: 丝绸之路的生命线依赖于绿洲的农业灌溉。考察了坎儿井(Qanat)等先进的地下水引流技术,如何从波斯传入,并在干旱的中亚地区得到推广和优化,以及这些技术对绿洲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影响。 第六章:旅行者的视角与地理认知的形成 最终,我们关注那些亲历者留下的记录,这些记录构建了中古世界的地理图像。 行走者的叙事: 细致解读了法显、玄奘的游记,以及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虽然稍晚,但其路线继承了前代模式)的记录,分析他们如何描述陌生的风俗、气候和政治实体。 地图制作的挑战: 在缺乏精确测绘技术的时代,地理知识如何通过口头相传和简易图示进行传递,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在不同文明间产生错位和融合。 结论:遗产与现代意义 丝绸之路的时代落幕并非终结,而是区域格局的重塑。本书总结了中古丝路对现代全球化进程的深远影响,强调了文化互鉴、技术共享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它为理解当代跨文化交流与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辽河流域的水净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未来的饮用水安全充满了一些信心。虽然还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学习,但至少我知道了,面对微污染水源,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书中提到的各种理论和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程精神。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了问题的本质,还致力于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出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辽河流域乃至其他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和应用,让更多的人能够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一种淡淡的蓝色作为主色调,点缀着一些模糊的水纹和抽象的净化物体的图案。封底的文字也同样是信息量十足,列出了本书涉及的几个关键领域,诸如“吸附”、“膜分离”、“高级氧化”等等。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辽河流域的某个城市因为水源污染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才能喝上放心水。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一直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饮用水安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水处理工程师,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非常希望了解“净化”这个过程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微污染水源,这意味着它不是那种肉眼可见的严重污染,而是更微妙、更复杂的挑战。书名中“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字样,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又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我特别好奇,针对辽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这本书提出了哪些独特的技术路径,又有哪些创新性的工程设计。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庞大的章节结构吓了一跳。从“水质评价与预警”开始,一直延伸到“深度净化工艺集成与优化”。我对于“水质评价”部分的内容尤其感兴趣,因为感觉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连水源的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都无法准确识别,那后续的净化工作就无从谈起。书中对不同污染物指标的解读,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来检测这些指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有些专业术语让我觉得有点晦涩,但通过丰富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还是能大致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辽河流域水体特征的描述,比如其主要污染物来源、季节性变化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照搬国外理论的泛泛之谈。它真正关注的是我们身边的水源问题,并试图给出针对性的答案。后面关于“预警”的部分,也让我觉得很有前瞻性,提前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

评分

这本书的“工程技术”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的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中。我注意到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净化工艺的集成设计,以及如何根据水源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如何进行管道连接和设备布局,以及如何实现自动化的运行控制。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一个净水厂是如何建造和运作的,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提到了“运行管理”方面的挑战,比如如何保证水质的稳定达标,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这些细节方面的阐述,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手册,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净化工程设计理念,因为这对于很多面临资金压力的地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对书中提到的具体净化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像是“吸附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吸附剂的性能对比,比如活性炭、沸石等,以及它们在去除特定污染物时的效果。我还看到了关于“膜分离技术”的内容,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不同级别膜的原理和应用。虽然这些听起来都很高科技,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让这些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好奇,对于辽河流域那种复杂的微污染水体,哪种或哪几种技术组合是最有效的?书中是否有对不同技术的经济性、能耗和运行维护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决策者和工程师们选择最合适的净化方案。毕竟,技术再先进,如果成本过高或者不适合当地条件,也很难真正落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