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 [Hydroge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长来,梁秀娟,王彪 著
图书标签:
  • 水文地质学
  • 地下水
  • 地质学
  • 水资源
  • 环境科学
  • 地球科学
  • 水文循环
  • 渗透性
  • 含水层
  • 水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13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7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外文名称:Hydroge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文地质学》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系统论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地下水形成与赋存的基本规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重要特征、地下水的理化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等。附录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水文地质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学、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资源勘查、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0.1 地下水及其功能
0.1.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0.1.2 地下水的功能
0.2 水文地质学科的分支
0.3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过程
0.4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0.4.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0.4.2 今后的主体研究内容
思考题

第1章 地下水赋存规律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1.1 地球上的水
1.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1.1.3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岩石中赋存的水分
1.2.1 岩石中的空隙
1.2.2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2.3 岩石的水理性质
1.3 地下水赋存特征
1.3.1 包气带和饱水带
1.3.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1.3.3 地下水的分类
1.3.4 潜水
1.3.5 承压水
1.3.6 上层滞水
思考题

第2章 地下水运动规律
2.1 渗流的基本概念
2.2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2.2.1 砂质土的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2.2.2 渗透流速
2.2.3 水力梯度
2.2.4 渗透系数
2.3 饱和粘性土中水的流动
思考题

第3章 地下水理化特征及形成作用
3.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3.1.1 温度
3.1.2 颜色
3.1.3 味道
3.1.4 透明度
3.1.5 气味
3.1.6 比重
3.1.7 导电性
3.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3.2.1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
3.2.2 地下水中的离子成分
3.2.3 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3.3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3.3.1 溶滤作用
3.3.2 蒸发浓缩作用
3.3.3 脱碳酸作用
3.3.4 脱硫酸作用和脱硝(氮)作用
3.3.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3.3.6 混合作用
3.3.7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3.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3.4.1 溶滤水
3.4.2 沉积水
……
第4章 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
第5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6章 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第7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
第8章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第9章 水文地质勘察
第10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第11章 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
附录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教材是针对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状况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针对当前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外的与地学专业有关的本科生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和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四部分内容。
  本教材分为绪论及正文11章。绪论主要讲授地下水及其功能、水文地质学科的分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第1~6章为地下水基础理论;第7章、第8章为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9章、第10章为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第11章为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而增加的内容。
  第1章为地下水赋存规律,讲授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水分及地下水赋存特征。第2章为地下水运动规律,主要讲授渗流的基本概念、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饱和粘性土中水的流动。第3章为地下水理化特征及形成作用,主要讲授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及其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第4章为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主要包括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及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第5章为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讲授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第6章为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第7章为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主要讲授地下水渗流理论基础、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公式、完整井稳定流公式、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越流完整井非稳定流公式、潜水完整并非稳定流公式、边界井及非完整井流公式;第8章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讲授水文地质参数的稳定流求参方法、非稳定流求参方法及其他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第9章为水文地质勘察,包括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其中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渗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连通试验和弥散试验。第10章为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讲授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水量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开采试验法、回归分析法、地下水水文分析法。第11章为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包括基坑降水工程、矿山开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隧道(隧洞)工程、地热资源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及地下水专业模型技术。
  为便于学习,每章后附有思考题,附录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
  (1)以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为主线,充分吸收水文地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信息,力求达到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适应性。
  (2)内容上兼顾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建设地下水问题分析,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又切实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3)在传统水文地质学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增编了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分析评价,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工程建设中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及其勘察评价方法,对于实际水文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系统介绍了地下水模拟技术,附录给出了常用的水文地质术语及其英文词汇,为深入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教材由吉林大学肖长来、梁秀娟与长春工程学院王彪、郎秋玲合编,肖长来负责统稿、定稿。最后由吉林大学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廖资生教授和曹剑峰教授审定。各章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1~6章由肖长来、梁秀娟、郎秋玲编写;第7~10章由梁秀娟、肖长来和王彪编写;第11章由肖长来、王彪、梁秀娟编写。
  本教材在酝酿和构思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大学林学钰院士、教务处高淑贞副处长、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赵勇胜教授、副院长卢文喜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得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曹剑峰教授和其他全体教师的鼎力相助。在日常教学和课程研讨过程中,还先后得到吉林大学教学督导、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房佩贤教授、廖资生教授、林绍志教授的谆谆教诲和频频启发,整个教材的构思和选材也凝聚了这些前辈们的心血。本学院马喆、博士研究生冯波、方樟、杜超、刘金锋及硕士研究生刘璇、邓颂霖、王光明、李帅杰、张冬冬、许传音等参加了部分文字校正、书中插图绘制工作。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学、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与勘查工程、应用地球化学方向)、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资源勘查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与错误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工程地质学原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工程地质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 绪论:工程地质学的地位与任务 本章首先界定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现代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追溯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岩石力学与土体力学探索,到如今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学科体系。重点阐述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从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中所承担的关键任务,包括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以及为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第二章 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本章深入探讨工程岩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首先详细分析了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学特征及其对工程性能的影响。其次,我们引入岩石强度、变形模量、渗透性、抗风化能力等核心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技术(如波速法、原位剪切试验等)。 关键部分将聚焦于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我们将详细介绍国内外主流的岩体分类系统,如RMR(岩石质量评定系统)、Q系统以及GSI(地质强度指标),并分析这些分类系统在隧道、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和局限性。重点讨论岩体结构面(节理、裂隙、断层)的产状、密度、充填情况对岩体整体力学行为的控制作用。 第三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分类 土体作为最常见、最复杂的工程介质,其研究占据了工程地质学的核心地位。本章从成因角度出发,分类论述了各类土体(如碎石土、砂土、粉土、粘土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详细介绍了土体的基本物理指标(如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塑限)及其相互关系。重点阐述了土体工程力学行为:土的渗透性、压缩性(固结理论)、剪切强度(库仑-莫尔强度理论在土体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软土地基、膨胀土、黄土等特殊土体,将专门讨论其独特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技术。 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是控制区域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要素。本章系统梳理了工程地质背景下的构造地质学。内容涵盖褶皱、断层、节理等主要不整合面和构造破坏的形成机制、几何特征及工程意义。 特别强调活动断裂带对重大工程(如核电站、高坝、长大隧道)的潜在影响评估方法。我们将介绍地质填图、航空地质摄影判读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准确还原和预测地下构造的分布形态,为工程规划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支撑。 第五章 区域工程地质勘察与信息系统 本章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系统化流程与技术应用。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工程场地选择,到详细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地震法、电法、磁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的组合应用。 现代工程地质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集成技术。本章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包括工程地质图件的数字化、专题信息叠加分析、工程地质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建立区域工程地质风险评估模型。 第六章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 工程地质灾害是影响工程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本章集中分析了四类主要的工程地质灾害: 1.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阐述岩质和土质边坡失稳的机理,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的应用,以及锚杆、支护结构、排水工程等防治措施的设计原则。 2. 滑坡的监测与治理:分析滑坡体的运动模式、触发因素,介绍滑坡的类型学分类及针对性的工程治理方案。 3. 地面沉降与塌陷:讨论采空区、地下水抽取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以及岩溶地区的地面塌陷风险评估与加固技术。 4. 崩塌与落石:重点分析陡峭岩质斜坡的动力学过程,以及落石防护网、导流堤等工程防护设施的设计与布置。 第七章 隧道与地下工程地质 隧道工程对地质条件的依赖性极高。本章专注于隧道工程地质的特殊性:围岩的应力状态、开挖扰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对施工安全和运营的威胁。详细介绍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NATM) 中对围岩分类(如围岩压力分级)的应用,以及衬砌设计中对地质条件的响应。此外,还将探讨盾构法隧道穿越复杂地层(如砂层、富水砂层、软弱围岩)时的特殊地质控制技术。 第八章 基础工程地质 本章讨论工程结构物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系统分析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地质条件。对于桩基础,重点阐述单桩极限承载力(极限平衡法与荷载试验法)的确定,以及桩基的沉降预测。对于软土地基,将详细介绍地基处理技术,如真空预压、垫层加固、换填技术等,旨在优化地基承载力并控制差异沉降。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图表,旨在培养读者运用工程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水文地质学》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毕竟“水文地质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难度。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直接抛出各种复杂的图表和公式,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这个领域。它花了很多篇幅去描绘地下水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形态和行为,比如在砂岩中的运动方式,和在花岗岩中的差异。这些描述非常生动,甚至有些画面感,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地下的世界,亲眼目睹水流的痕迹。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话题,比如如何通过地质勘探来寻找地下水,以及地下水在不同地质构造中的分布规律。这些内容让我觉得,水文地质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它让我对“地下”这个概念,不再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是有了一种更具体、更科学的认知。

评分

抱着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我翻开了《水文地质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并未将精力过度集中在艰涩的理论推导上,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水文地质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讨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取水构筑物,以及如何评估其可行性。它还涉及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以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议题。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水文地质学这门学科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前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下水与工程建设相互作用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修建地下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存在和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本书让我明白,水文地质学并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它更是与我们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工程科学。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评分

我不得不说,《水文地质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并非完全是我最初的设想。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我深入理解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的书籍,希望能掌握一些分析复杂地下水系统的方法。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偏向于对基础概念的普及和原理的阐述。它详尽地解释了地下水补给、排泄、运动的基本过程,并用大量图示来说明不同类型含水层的结构和水文特征。其中关于地下水化学的章节,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水中溶解物质的来源和影响。虽然书中缺少了那些让我期待的复杂计算和建模内容,但我却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地下水环境的思维方式。它鼓励读者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地下水系统,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在我还没准备好深入探索细节之前,先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对整个水文地质学的版图有了基本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水文地质学》的书,说实话,我拿到它的时候,确实是被封面上那深邃的蓝色和抽象的地层线条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探索地下世界的奇妙旅程。然而,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能够立刻潜入那神秘的水文地质领域时,我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不如我预期的那样“硬核”。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下水资源的大门。书中并没有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反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以及大量精美的插图,来讲述水如何在地下流动,它如何塑造地貌,以及我们是如何利用和保护它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地下水形成的章节,它让我了解到,我们脚下流淌的每一滴水,都曾是雨水、雪水,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最终汇聚成珍贵的地下宝藏。这本书让我对“看得见”的地表水之外,还有一个广阔而重要的“看不见”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激起了我对水文地质学的强烈好奇心,让我开始思考,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杯水,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奥秘和自然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教科书”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水文地质学》这类专业书籍,要么是冰冷的学术报告,要么就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巧妙,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地球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解水循环和地下水运动规律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它把地下水层比作一个巨大的天然海绵,而裂隙和孔隙则是海绵里的无数细小通道,水就是通过这些通道慢慢渗透、流动。这种形象的比喻,即使是完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水文地质灾害的案例分析,比如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以及水污染的扩散机制等等。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深刻认识到水文地质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紧迫性。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唤醒我们对环境的责任感,让我觉得,原来学习科学知识,也可以如此有意义,如此触动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