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es third edition]

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es thi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J.格里菲斯 著,贾瑜,胡行,孙强 译
图书标签:
  • 电动力学
  • 物理学
  • 电磁学
  • 大学教材
  • 翻译教材
  • 高等教育
  • 物理
  • 经典物理
  • 电磁场理论
  • 时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4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9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外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es thir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译自美国知名物理教育家大卫J.格里菲斯教授所著的《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第3版),是“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系列之一,其内容包含了我国大学本科电动力学的主要内容,也涵盖了部分电磁学的内容。《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以其丰富的内容、清晰的物理概念和新颖的叙述风格得到广泛好评,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大学选为本科生电动力学课程的教材。
  《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经典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静磁场、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狭义相对论等。作者运用大量生动的实例讲述经典电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一些普通物理学中的电磁学知识作为起点,由浅入深地介绍电动力学,使《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易读、易懂。另外,书中配有大量习题,以帮助读者理解课程内容,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扩大知识面。
  《电动力学导论(翻译版 原书第3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电动力学的基础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关于本书

第1章 矢量分析
1.1 矢量代数
1.1.1 矢量操作
1.1.2 矢量代数:分量形式
1.1.3 三重积
1.1.4 位置、位移与间隔矢量
1.1.5 矢量变换
1.2 微分运算
1.2.1 普通导数
1.2.2 梯度
1.2.3 算子
1.2.4 散度
1.2.5 旋度
1.2.6 积规则
1.2.7 二阶微分
1.3 积分运算
1.3.1 线、面和体积分
1.3.2 微积分的基本定理
1.3.3 有关梯度的基本定理
1.3.4 有关散度的基本定理
1.3.5 有关旋度的基本定理
1.3.6 分部积分
1.4 曲线坐标系
1.4.1 球坐标系
1.4.2 柱坐标系
1.5 狄拉克浜
1.5.1 □/r2的散度
1.5.2 一维狄拉克浜
1.5.3 三维浜
1.6 矢量场理论
1.6.1 亥姆霍兹定理
1.6.2 势函数

第2章 静电学
2.1 电场
2.1.1 引言
2.1.2 库仑定律
2.1.3 电场
2.1.4 连续分布电荷
2.2 静电场的散度和旋度
2.2.1 电场线、电场强度通量和高斯定理
2.2.2 E的散度
2.2.3 高斯定理的应用
2.2.4 E的旋度
2.3 电势
2.3.1 电势的概念
2.3.2 有关势的评注
2.3.3 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
2.3.4 局域电荷分布的电势
2.3.5 总结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2.4 静电场的能量与做功
2.4.1 移动电荷所需做的功
2.4.2 点电荷分布的能量
2.4.3 连续电荷分布的能量
2.4.4 有关静电场能量的评注
2.5 导体
2.5.1 基本性质
2.5.2 诱导电荷
2.5.3 表面电荷和导体受到的力
2.5.4 电容

第3章 特殊技术
3.1 拉普拉斯方程
3.1.1 引言
3.1.2 一维拉普拉斯方程
3.1.3 二维拉普拉斯方程
3.1.4 三维拉普拉斯方程
3.1.5 边界条件和唯一性定理
3.1.6 导体和第二唯一性定理
3.2 镜像法
3.2.1 典型镜像问题
3.2.2 诱导表面电荷
3.2.3 力和能量
3.2.4 其他镜像问题
3.3 分离变量法
3.3.1 直角坐标
3.3.2 球坐标
3.4 多极展开
……

第4章 物质中的电场
第5章 静磁学
第6章 物质中的磁场
第7章 电动力学
第8章 守恒定律
第9章 电磁波
第10章 势和场
第11章 辐射
第12章 电动力学与相对论

附录
附录A 曲线坐标系中的矢量分析
附录A.1 引言
附录A.2 术语
附录A.3 梯度
附录A.4 散度
附录A.5 旋度
附录A.6 拉普拉斯算子
附录B 亥姆霍兹定理
附录C 单位制
经典力学导论:探索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 图书信息: 书名: 经典力学导论(中文版) 原书名: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echanics (Specific Edition Details Omitted for General Scope) 主题: 经典力学基础理论、运动学、动力学、拉格朗日与哈密顿力学 --- 内容提要 《经典力学导论》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教材,旨在为物理学、工程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经典力学基础。本书不仅仅是对牛顿定律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将读者从初级的直观理解,引导至对描述宏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严谨数学框架——变分原理和分析力学的掌握。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构建起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理论体系。它强调物理直觉与数学工具的紧密结合,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部分:基础与运动学——构建描述运动的语言 本书的开篇部分专注于建立描述物体运动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1. 坐标系与运动描述: 详细介绍了笛卡尔坐标系下的运动描述,并着重引入了更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以及它们在描述旋转和曲线运动中的优势。本书强调矢量分析在处理力、速度和加速度时的核心作用。 2. 运动学分析: 深入探讨了刚体运动的本质。不同于对质点运动的简单分析,本书详细阐述了刚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自由度、欧拉角(Euler Angles)的定义及其在描述任意姿态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对角速度和角动量的矢量性质进行了细致的推导和讨论,为后续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 3.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惯性参考系的概念。随后,引入了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并详细推导了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和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的产生机制及其在地球物理学和工程旋转系统中的应用,揭示了这些“假想力”在描述相对运动时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牛顿力学——从力到守恒定律 本部分是经典力学的核心骨架,重点围绕牛顿三大定律及其直接推论展开。 4. 动力学基础: 系统阐述了牛顿第二定律在不同参考系中的应用。通过大量实例,包括弹道运动、受迫振动以及多体系统的质心运动,展示了如何利用力的概念来预测物体随时间的变化。 5. 功、能与保守力场: 本书引入了功(Work)的概念,并由此自然地导出了动能定理。重点分析了保守力,并严格推导了势能(Potential Energy)的概念,强调势能是系统状态的函数而非力的函数。对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常见势场的分析细致入微。 6. 线性动量与角动量守恒: 深入研究了线性动量守恒在碰撞问题和火箭推进中的应用。随后,对角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论证,展示了其在描述行星轨道和陀螺仪稳定性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守恒定律被提升到与牛顿运动定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分析物理系统的基本工具。 第三部分:分析力学——迈向现代物理学的桥梁 这是本书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它标志着从基于力的(牛顿力学)视角转向基于能量和对称性的(拉格朗日/哈密顿力学)视角。 7. 变分原理与最小作用量原理: 本书详细介绍了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的推导过程,强调了达朗贝尔原理(D'Alembert's Principle)在分析约束系统中的高效性。通过对泛函求导,读者将理解为何自然界倾向于选择“最省力”的路径。 8. 拉格朗日力学: 系统介绍了拉格朗日量 $L = T - V$(动能减去势能)的概念。通过广义坐标和约束方程的处理,读者将掌握如何用一组独立的、无约束的坐标来描述复杂的机械系统,极大地简化了含有复杂约束力(如绳索张力、铰链力)的动力学问题求解。 9. 连续系统与场论的初步接触: 在拉格朗日框架下,本书初步探讨了连续介质(如柔性弦、流体)的动力学描述,引入了连续系统的拉格朗日密度概念,为后续学习场论(如电磁场、量子场论)打下概念基础。 10. 哈密顿力学: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分析力学提升到更高层次——哈密顿力学。通过勒让德变换,从拉格朗日量过渡到哈密顿量 $H = sum p_i dot{q}_i - L$。详细阐述了哈密顿正则方程,并分析了相空间(Phase Space)的概念。本书强调了泊松括号(Poisson Brackets)在生成时间演化中的作用,揭示了其与量子力学中对易子关系的深刻联系。 适用对象与教学特色 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而不失启发性,特别适合作为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物理系学生的教材,或作为研究生阶段复习和深入研究的参考书。 特色亮点: 数学工具的整合: 贯穿始终地强调微积分、微分方程以及张量分析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从具体到抽象的路径: 确保读者在掌握牛顿力学应用的同时,能平稳过渡到更抽象、更普适的分析力学框架。 丰富的习题: 书中配备了大量设计精妙的练习题,难度梯度合理,从基础概念的检验到复杂系统的建模求解,是巩固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力学导论》,读者将不仅掌握描述宏观世界运动的强大理论工具,更将领略到物理学理论的内在美感和高度的数学一致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我必须给一个大大的赞。作为一本引进版的专业教材,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这本译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许多国外教材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原有的精妙之处有所减损,甚至出现一些生硬的、难以理解的表述。但是,在这本《电动力学导论》的译本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译者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和学术术语,更是在语言的组织上,努力贴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腔”的别扭感,反而充满了自然的语感和逻辑性。一些复杂的概念,在译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易懂,这背后付出的辛勤努力,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的。能够读到这样一本翻译质量上乘的教材,对我而言,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学中的电磁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过去接触的资料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总感觉难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直到我入手了这本《电动力学导论》,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得如同泉水般流淌,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带着清晰的脉络,从基础的电荷、电场,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电磁波、麦克斯韦方程组,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而然,让人不会感到突兀或迷失。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类比,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过程,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常常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作者所描绘的物理画面,然后与公式进行对照,这种“形”与“数”的结合,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原理的理解,让我不再害怕那些复杂的方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绝对是它的一大亮点,也成为了我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教材仅仅提供一些例行公事般的练习题,这里的每一道题目都经过精心设计,它们并非简单的计算演练,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所学知识。有些题目设置的情境十分贴近实际物理问题,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世界挑战中的力量;有些题目则具有挑战性,需要我整合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带有提示或解题思路的习题,这对于卡住的时候,无疑是及时雨,能够帮助我拨云见日,找到突破口。通过做这些题目,我不仅巩固了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思考”物理问题,而不仅仅是“记忆”物理公式。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喜,纸张的触感厚实而光滑,油墨的颜色也十分饱满,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页的裁剪相当精准,翻动起来毫不费力,每一页都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充满了学术的庄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感,摆在书架上显得格外出众。装订也非常牢固,无论是新书的平铺还是厚重内容的展开,都能保持页面的平整,这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教材来说,简直是福音。作为一本引进版教材,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制作水准,我必须承认,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传递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对学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品质,是能够直接被触碰和感受到的,也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愉悦度。

评分

在深入钻研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内容编排上,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品味和教学智慧。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复杂的数学框架,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静电学开始,逐步引入电场、电势等概念,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静磁学,再到电磁感应。这种“由静到动”的逻辑顺序,非常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使得初学者能够更容易地建立起对电磁现象的整体认识。书中对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力求深刻而透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物理原理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最终形式,而是通过回顾前人的工作和思想演进,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方程的由来和物理意义,这使得我对这些核心方程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源于深刻的洞察。这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