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自力,金宜英,张辉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污泥处理
  • 污泥处置
  • 资源综合利用
  • 环保技术
  • 废物资源利用
  • 环境工程
  • 水处理
  • 固废处理
  • 循环经济
  • 生态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6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4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4
字数:10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和工业污泥产量亦随之增加。污泥含水率很高,成分复杂多变,其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还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时由于来源的不同,污泥中还可能浓缩着汞、铬、铅和镉等重金属化合物以及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等。若这些污泥得不到妥善处理,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损害人类健康。然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在污水处理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将面临巨大的污泥处理处置压力。对污泥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分册,也是一本专门阐述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污泥浓缩和脱水技术、污泥稳定化技术、污泥干化技术、污泥焚烧技术、污泥堆肥与农用技术、污泥建材利用技术、污泥能源利用系统与技术。
本书在编著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较系统的介绍了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本书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说明各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实例,对相关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借鉴价值,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共9章,以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为主题,分析了污泥的产生、特性以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国内外的技术应用情况,分析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及应用工程案例。具体包括污泥特性和来源、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现状分析、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污泥消化、污泥干化、污泥焚烧、污泥堆肥、污泥建材利用、污泥热能利用以及污泥制备活性炭等其他资源化技术、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工程实例等相关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可供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蒋自力:国家环境保护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环境理工学院工学博士。 曾参加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课题,获北京工业第十四届管理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过北京市科委项目的“危险废弃物焚烧项目”和“城市垃圾综合处理项目”。通过实施该项目,完成了十几台(套)的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分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先后参与多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焚烧项目。
2004-2005年,领导科技人员承担了四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XKH1600大型汽轮机叶片加工中心,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6年开始重点研究市政污泥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领域。主持调研了带式污泥干化机、桨叶式污泥干化机等传统污泥干化设备。赴日本考察了横滨污泥处理处置中心,主持引进了澳大利亚For earth公司的生物菌种,此菌种可对活性污泥进行分解消化。
通过对年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开发了污泥干化、焚烧、堆肥、建材利用、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带队承揽机械局重点研发项目污泥水热干化项目。主持建设《呼和浩特100t/d污泥水热干化处置项目》、《温州240t污泥干化焚烧项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项目。目前正在主持《污泥水热干化技术的合作研究》,《污泥干化焚烧成套设备研发》等多个污泥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论
1.1污泥的来源、分类、成分和性质001
1.1.1污泥的来源001
1.1.2污泥的分类003
1.1.3污泥的成分005
1.1.4污泥的性质指标008
1.2污泥的危害及处理处置原则022
1.2.1污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022
1.2.2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023
1.2.3污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024
1.2.4污泥的其他潜在环境影响024
1.2.5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技术原则025
1.3污泥排放状况和产量预测026
1.3.1污泥排放状况分析与估算026
1.3.2影响污泥产量的因素028
1.3.3污泥产量的预测032
1.4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基本方法040
1.4.1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介绍042
1.4.2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方法047
1.4.3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方法049
参考文献052

第2章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
2.1国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053
2.1.1欧盟及其成员国053
2.1.2美国060
2.1.3其他国家067
2.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068
2.2.1法律法规068
2.2.2法令条例、管理办法069
2.2.3行业政策071
2.3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标准074
2.3.1我国现有的污泥标准概况074
2.3.2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标准083
参考文献083

第3章污泥浓缩和脱水技术
3.1污泥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去除方式084
3.2污泥的调理技术085
3.2.1化学调理技术086
3.2.2物理调理技术102
3.2.3生物调理技术107
3.2.4其他污泥调理技术122
3.2.5发展趋势123
3.3污泥浓缩技术概况124
3.3.1污泥浓缩效果的测定124
3.3.2重力浓缩技术125
3.3.3气浮浓缩技术133
3.3.4离心浓缩技术138
3.3.5转鼓浓缩技术140
3.3.6其他浓缩技术142
3.3.7常用浓缩技术对比及发展趋势146
3.4污泥的脱水技术147
3.4.1污泥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147
3.4.2自然干化技术152
3.4.3带式压滤脱水技术156
3.4.4板框压滤脱水技术159
3.4.5螺旋压榨脱水技术162
3.4.6离心脱水技术164
3.4.7真空过滤脱水技术168
3.4.8电渗透脱水技术170
3.4.9污泥脱水技术发展趋势173
3.5工程实例175
3.5.1上海市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污泥机械浓缩及脱水处理工程175
3.5.2桂林市北冲污水处理厂污泥离心脱水处理工程176
3.5.3石家庄第八水厂污泥浓缩及脱水处理工程178
3.5.4厦门市城市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和资源化处置利用工程180
3.5.5广州市南洲水厂污泥浓缩及脱水处理工程180
3.5.6苏州新区水厂污泥浓缩及脱水处理工程182
3.5.7河南许昌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脱水一体化处理工程183
3.5.8荷兰斯鲁斯耶第克污泥处理厂浓缩处理工程184
3.5.9芝加哥市Stickney污水处理厂污泥离心脱水处理工程185
3.5.10德国明斯特污水处理厂污泥机械浓缩处理工程186
参考文献188

第4章污泥稳定化技术
4.1污泥稳定化技术概述189
4.2污泥厌氧消化技术190
4.2.1厌氧消化的原理191
4.2.2厌氧消化工艺203
4.2.3厌氧消化主要影响因素208
4.2.4厌氧消化过程的理论模型217
4.2.5厌氧消化的工艺设计226
4.2.6气体收集与处置244
4.2.7消化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246
4.2.8厌氧消化的优缺点254
4.2.9厌氧消化经济性分析255
4.3污泥好氧消化技术256
4.3.1好氧消化的原理及工艺257
4.3.2好氧消化主要影响因素263
4.3.3好氧消化操作的控制参数264
4.3.4好氧消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266
4.3.5好氧消化的工艺设计要点268
4.3.6好氧消化的优缺点271
4.3.7好氧消化费用分析271
4.4碱法稳定272
4.4.1预石灰稳定和后石灰稳定274
4.4.2工艺基本原理276
4.4.3碱性物质材料278
4.4.4碱法稳定工艺283
4.4.5碱法稳定工艺的控制参数289
4.4.6碱法稳定工艺的设计要点290
4.4.7碱法稳定工艺的经济分析294
4.5工程实例295
4.5.1北京小红门厌氧消化项目(卵形消化)295
4.5.2大连夏家河厌氧消化项目(柱形利浦消化)297
4.5.3北京方庄石灰稳定干化项目299
参考文献300

第5章污泥干化技术
5.1污泥干化技术概述301
5.1.1污泥干化技术概述301
5.1.2污泥干化技术的基础原理301
5.1.3污泥干化技术的分类303
5.1.4污泥干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303
5.2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304
5.2.1直接加热转鼓式干燥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05
5.2.2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工艺及设计要点306
5.2.3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平衡计算310
5.2.4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经济性分析313
5.3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313
5.3.1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14
5.3.2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工艺及设计要点322
5.3.3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平衡计算325
5.3.4间接加热转鼓干化技术的经济性分析329
5.4流化床干燥技术329
5.4.1流化床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29
5.4.2流化床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37
5.4.3流化床干燥机的平衡计算及参数控制339
5.4.4流化床干燥机主体工艺尺寸的计算343
5.4.5流化床干燥机的结构设计345
5.4.6流化床干燥机的经济性分析346
5.5桨叶式干化技术347
5.5.1桨叶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47
5.5.2桨叶式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55
5.5.3桨叶式干燥机的平衡计算及参数控制357
5.5.4空心桨叶式干燥机结构设计361
5.5.5桨叶式干燥机的经济性分析362
5.6带式干化技术362
5.6.1带式干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62
5.6.2带式干化技术分类365
5.6.3带式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67
5.6.4带式干化技术主要控制参数370
5.7污泥水热干化技术373
5.7.1水热干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73
5.7.2水热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74
5.7.3水热干化技术的平衡计算及控制参数375
5.7.4水热干化技术的经济性分析376
5.8转盘干化技术376
5.8.1转盘干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76
5.8.2转盘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78
5.8.3转盘式干燥机的平衡计算及参数控制380
5.8.4转盘式干燥机的经济性分析382
5.9薄层干化技术382
5.9.1涡轮薄层干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383
5.9.2涡轮薄层干化技术工艺及设计要点383
5.9.3卧式薄层污泥干化技术的经济性分析387
5.10污泥干燥过程的辅助系统388
5.10.1污泥接收及贮存系统388
5.10.2进出口输送系统388
5.10.3供热系统390
5.10.4除尘系统393
5.10.5除臭系统396
5.11污泥干燥的安全性400
5.11.1干化事故的原因400
5.11.2干化风险的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401
5.11.3干化过程的安全管理问题403
5.12工程实例404
5.12.1上海市竹园污泥处理工程桨叶式干燥工艺404
5.12.2北京水泥厂污泥涡轮干燥工艺405
5.12.3重庆市唐家沱污泥处理项目组合式两级干化工艺407
5.12.4深圳南山电厂低温带式干化工艺408
参考文献410

第6章污泥焚烧技术
6.1污泥焚烧技术概述411
6.1.1污泥焚烧的发展及其技术特点411
6.1.2污泥焚烧的基本原理412
6.1.3污泥焚烧技术的分类417
6.2多膛焚烧炉420
6.2.1多膛焚烧炉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420
6.2.2多膛焚烧炉的工艺及设计要点421
6.2.3多膛焚烧炉的平衡计算及控制参数423
6.2.4多膛焚烧炉的优缺点分析426
6.3流化床焚烧炉427
6.3.1流化床焚烧炉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427
6.3.2流化床焚烧炉的工艺及设计要点429
6.3.3流化床焚烧炉的平衡计算及控制参数433
6.3.4流化床焚烧炉的优缺点分析435
6.4回转窑焚烧炉435
6.4.1回转窑焚烧炉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435
6.4.2回转窑焚烧炉的工艺及设计要点437
6.4.3回转窑焚烧炉的平衡计算及控制参数441
6.4.4回转窑焚烧炉的优缺点分析442
6.5污泥焚烧炉辅助系统及设备443
6.5.1给料系统443
6.5.2辅助燃料444
6.5.3筑炉材料446
6.5.4烟囱和烟道451
6.5.5飞灰排放453
6.5.6供水453
6.5.7空气传送装置453
6.5.8备用设备454
6.5.9其他系统454
6.6污泥焚烧炉节能技术454
6.6.1主要节能措施454
6.6.2余热回收技术458
6.7污泥焚烧污染控制463
6.7.1飞灰464
6.7.2灰渣466
6.7.3重金属467
6.7.4二英469
6.7.5其他污染物470
6.8工程实例473
6.8.1德国HSM污水处理厂流化床焚烧工艺473
6.8.2萧山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工程475
6.8.3荷兰SNB污泥焚烧厂477
参考文献478

第7章污泥堆肥与农用技术
7.1污泥堆肥技术概述479
7.2污泥的厌氧堆肥技术480
7.2.1厌氧堆肥原理480
7.2.2堆肥过程中碳、氮和磷的转化482
7.2.3堆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483
7.2.4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483
7.2.5堆肥过程中的NH+4-N变化483
7.3污泥的好氧堆肥技术483
7.3.1好氧堆肥的操作原理484
7.3.2好氧堆肥基本工艺487
7.3.3好氧堆肥的工艺控制参数489
7.3.4堆肥化的质量控制指标492
7.3.5几种好氧堆肥工艺494
7.3.6污泥堆肥的应用前景及其市场分析498
7.4污泥混合堆肥技术499
7.4.1污泥混合城市垃圾堆肥技术499
7.4.2污泥与粉煤灰的混合堆肥工艺与技术500
7.5污泥农业利用技术502
7.5.1污泥农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502
7.5.2污泥农用技术原则505
7.5.3污泥农用前处理技术506
7.5.4污泥堆肥农业回用的安全性要求511
7.5.5污泥农业利用场地的设计515
7.6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污染与控制518
7.6.1臭气的来源518
7.6.2臭气控制技术519
7.6.3填料状态的监测521
7.6.4气体质量的监测521
7.7工程实例522
7.7.1秦皇岛市污泥处理厂CTB高温好氧工程522
7.7.2北京庞各庄污泥堆肥厂ENS堆肥工艺524
7.7.3北京市密云污水处理厂污泥制肥工程525
参考文献526

第8章污泥建材利用技术
8.1污泥的建材利用技术概况527
8.1.1污泥建材利用概述527
8.1.2污泥建材利用的基本形式528
8.2污泥制砖529
8.2.1污泥制砖技术的基本原理529
8.2.2污泥制砖技术的工艺过程530
8.2.3污泥砖的产品指标532
8.2.4国内外污泥制砖研究应用概况534
8.2.5污泥制砖过程中污染物控制535
8.2.6污泥制砖技术发展中的问题537
8.2.7污泥制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37
8.3污泥制水泥制品538
8.3.1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538
8.3.2污泥制水泥工艺过程541
8.3.3污泥制水泥产品性能543
8.3.4国内外污泥制水泥研究应用现状543
8.3.5污泥制水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45
8.4污泥制纤维板546
8.4.1纤维板概况546
8.4.2污泥制纤维板的基本原理549
8.4.3污泥制纤维板的一般工艺流程550
8.4.4污泥制纤维板的产品性能552
8.4.5污泥制纤维板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52
8.5污泥制轻质陶粒553
8.5.1轻质陶粒概述553
8.5.2污泥制轻质陶粒的基本原理557
8.5.3污泥制轻质陶粒的工艺过程560
8.5.4不同污泥制取陶粒的研究及应用563
8.5.5污泥制轻质陶粒的产品性能566
8.5.6污泥制轻质陶粒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68
8.6污泥其他建材利用技术568
8.6.1污泥玻璃态骨料等产品生产技术569
8.6.2污泥聚合物复合材料生产技术569
8.6.3污泥作混凝土混料的细填料569
8.6.4污泥制造沸石570
8.7工程实例570
8.7.1江苏金坛污泥制陶粒570
8.7.2上海水泥厂利用污泥制水泥570
8.7.3常州光源热电有限公司掺烧污泥制砖571
参考文献574

第9章污泥能源利用系统与技术
9.1污泥能源利用技术概述576
9.1.1污泥能源利用的理论基础576
9.1.2污泥能源利用技术途径577
9.2污泥制油能源利用系统与技术581
9.2.1污泥制油能源利用概述581
9.2.2污泥低温热解技术581
9.2.3污泥直接热化学液化技术591
9.2.4污泥热解制油技术与直接热化学液化制油技术对比599
9.3污泥焚烧热能利用系统与技术599
9.3.1污泥焚烧热能利用概述599
9.3.2污泥直接焚烧系统与技术600
9.3.3污泥混合焚烧系统与技术604
9.3.4污泥合成燃料技术610
9.3.5污泥焚烧的热能利用616
9.4污泥生物产气技术618
9.4.1污泥厌氧消化的沼气利用系统与技术618
9.4.2污泥厌氧消化的氢气利用系统与技术631
9.5其他污泥能源化利用技术641
9.5.1污泥制燃料电池技术641
9.5.2污泥湿式氧化技术645
9.5.3污泥高温气化制氢648
9.5.4污泥微波与等离子体处理技术649
9.6工程实例650
9.6.1Subiaco污水处理厂污泥制油工程实例650
9.6.2上海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654
9.6.3重庆市鸡冠石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工艺656
参考文献658

索引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和工业污泥产量亦随之增加。污泥含水率很高,成分复杂多变,其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还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时由于来源的不同,污泥中还可能浓缩着汞、铬、铅和镉等重金属化合物以及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等。若这些污泥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损害人类健康。然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在污水处理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将面临巨大的污泥处理处置压力。对污泥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也是一本专门阐述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图书,内容主要包括概论、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污泥浓缩和脱水技术、污泥稳定化技术、污泥干化技术、污泥焚烧技术、污泥堆肥与农用技术、污泥建材利用技术、污泥能源利用系统与技术。
本书在编著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较系统地介绍了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同时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说明各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实例,对相关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借鉴价值,可供从事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工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5章、第6章由蒋自力、赵传军、郭漫宇、申维真、李琳、高光宇、武志飞、徐兴华、刘洪伟、骆春晓、任泰峰、王姚、王娜、吴桐、刘红、张智杰(北京京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编著;第3章、第4章由张辉、梁远、张静慧(北京排水集团)编著;第7章由王小庆(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著;第8章、第9章由金宜英(清华大学)编著。
此外,本书编著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一些科研、设计、教学和生产工作同行撰写的著作、论文、手册、教材和学术会议文集等,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由于目前英国脱欧谈判仍在进行,书中所涉及的关于欧盟各成员国的内容也包括英国。
受编著者学识和编著时间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5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之外的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过程的痕迹。 --- 图书简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健康管理 导言:重塑农业生态系统的未来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型农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安全、生态平衡与农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健康管理》 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综合解决方案,指导农业生产者、科研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并着重聚焦于农业生产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要素——土壤。通过整合最新的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及信息技术研究成果,本书勾勒出一条通往高效、低碳、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 第一部分: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基石与全球视野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解析了可持续农业的内涵、目标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框架。 第一章: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压力下的农业转型 本章首先梳理了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农业挑战,包括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随后,详细阐述了从“绿色革命”向“生态革命”过渡的必然性,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农业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重点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化过程中采取的差异化策略及其成效。 第二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与再生农业的比较分析 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兴起的几种主要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哲学基础、技术路径和管理要求。我们不仅对有机农业的认证标准和市场潜力进行了细致解读,更侧重于对“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系统介绍,包括其如何通过改善土壤健康来固碳、增强抗逆性,并实现更高的长期生产力。本章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研究,对比了不同模式在不同气候带下的适应性。 第三章: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力 本章聚焦于驱动农业可持续转型的外部力量。详细分析了国际贸易协定、政府补贴政策(如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对农民决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可追溯性”和“动物福利”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转化为市场对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激励和倒逼机制。 --- 第二部分:土壤健康管理:核心技术与实践指南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提升和维护土壤健康的关键技术包。 第四章:土壤健康指标的科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土壤测试方法往往侧重于宏量营养素,而本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土壤健康评估体系。内容涵盖: 1. 物理指标: 容重、水力传导率、团粒结构稳定性及其改良方法。 2. 化学指标: 有机质动态监测、土壤缓冲能力、微量元素平衡性及重金属钝化技术。 3. 生物指标: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宏基因组学初步应用)、酶活性分析及线虫群落作为健康指示器的应用。 第五章:免耕/少耕技术与土壤结构保育 系统介绍了免耕技术在减少土壤侵蚀、降低燃油消耗方面的显著优势。重点讨论了实施免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杂草控制、初期产量波动,并提供了先进的田间管理策略,包括精准的播种技术和配套的植被管理方案。 第六章:覆盖作物(Cover Crops)的科学选择与应用 覆盖作物是土壤健康管理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详尽分类介绍了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等不同类型覆盖作物的固氮能力、生物量积累、养分捕获和杂草抑制效果。提供了基于区域气候和目标作物需求的最佳覆盖作物组合推荐模型。 第七章:生物有机肥与土壤改良剂的创新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传统粪肥、堆肥处理后的优化与应用。重点介绍了微生物菌剂(如菌根真菌、固氮菌)的筛选、制备与田间接种技术。同时,分析了生物炭(Biochar)作为一种持久性土壤改良剂的潜力,包括其制备工艺、对养分保持力的影响以及在酸性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农业集成 可持续性不仅关乎保护,更关乎效率。本部分将前沿信息技术与资源管理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升级。 第八章:精准灌溉与水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介绍了基于遥感、无人机监测和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变量灌溉技术。重点解析了如何通过水分盈亏平衡模型和作物需水模型,实现水资源的精确投放,减少无效蒸散和深层渗漏,尤其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九章:养分管理的智能化与最小化投入 阐述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电磁感应技术进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测绘。详细介绍了变量施肥(VRT)技术的实施流程,从数据采集到施肥设备校准,旨在实现“按需施肥”,显著减少化肥流失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章: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病虫害综合管理(IPM) IPM是可持续农业的标志性技术。本章提供了基于风险评估的病虫害监测体系。重点介绍了生物防治(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引入)、抗性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将精准施药技术应用于病虫害爆发点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总量。 --- 结语:面向未来的农田系统管理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了知识整合、跨学科合作对于实现真正可持续农业目标的重要性。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指导现代农业迈向更高生态效率和经济韧性的路线图。通过掌握这些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生产者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障代际间的资源公平性,最终实现生产繁荣与环境永续的良性循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挺有层次感,给人一种专业而又贴近实际的感觉。我刚拿到手的时候,本来是抱着学习最新环保技术的心态来的,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集合。虽然我对其中一些宏观的环境政策背景介绍还算满意,但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部分,就感觉像是直接从某份技术标准里抄录下来的,缺乏必要的阐释和案例分析。比如,在讲到某些新型吸附材料的应用时,除了罗列出它的理化性质和处理效率的百分比,就鲜有提及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调整,以及成本效益的对比。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实操价值就打了折扣。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污泥源头特性对处理技术选择的影响,而不是一味地推崇某种“万能”技术。如果能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更坚实的桥梁,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希望下一版能增加一些“避坑指南”或者“故障排除”的章节,那对我们操作人员来说才是真正的福音。

评分

坦白说,阅读体验不算特别流畅。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学术报告,语言严谨是优点,但有时候过于晦涩和冗长,使得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需要反复揣摩。我尝试从里面寻找一些关于新型厌氧消化工艺的优化策略,但发现很多篇幅都花在了对传统工艺的冗长回顾上,对前沿进展的介绍显得有些蜻蜓点水。特别是图表的运用,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图例的解释不够清晰,有些关键数据点在图上几乎无法分辨。这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图表之间来回切换,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一本好的技术丛书,应该能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信息点。如果能在结构组织上更加逻辑化,用更简洁的语言提炼核心技术要点,配上高质量、高对比度的图示,相信会更受广大工程师读者的青睐。

评分

整体来看,这套丛书的覆盖面很广,对污泥处理处置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涉猎,体现了编者扎实的学术功底。然而,正因为“什么都想说”,结果就是“什么都没说透”。在涉及到新兴技术,比如生物强化污泥减量化技术时,介绍的深度远不如对传统的脱水和堆肥技术的详述。这种相对保守的叙事角度,让读者很难从中获得突破性的创新思路。我期待的“资源综合利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废物转化为低价值的材料,而是真正的价值提升。如果能拿出足够的篇幅,深入剖析一到两个具有前瞻性的、能够真正实现高值化转化的技术路径,并辅以详尽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分析,这本书就能从一本“资料汇编”升级为一本“行业指南”。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但略显陈旧的文献综述。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似乎更倾向于面向环境科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论述重金属稳定化处理时,它深入探讨了各种化学络合机理和反应动力学,这些理论深度固然可敬,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不同pH值梯度下的药剂投加量控制逻辑、以及不同类型土壤对稳定化效果的反馈差异,描述得不够具体。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实用的操作规程或者决策树:面对A类污泥,首先检查其含水率和pH值,然后参考推荐的稳定剂剂量范围,并进行小试验证。书里更多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而我更需要“我该怎么做”的直接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这本书在我的工具箱里,更多地扮演了“查阅基础理论”的角色,而不是“解决现场问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关注的重点其实是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性分析。这本书虽然提到了资源化,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可以做”的层面,对于“如何算账”的部分着墨太少。在讨论污泥的能源化利用时,例如热解和气化技术,虽然介绍了原理和可能的产物,但对于预处理能耗、不同燃料替代率下的实际收益估算,几乎没有涉及。我希望能看到更贴近市场实际的成本模型,包括设备采购、日常维护、以及最终产出物(如生物炭、沼气)的市场消纳和定价机制分析。毕竟,技术再先进,如果经济上不可行,也只能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这本书如果能加入一些不同规模处理厂的投资回报率(ROI)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提供一个可供读者自行填充参数的经济评估框架,那就太棒了。现在读起来,感觉像是缺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让人在规划项目时仍然感到心中无底。

评分

书的价格合理,只是京东包装的质量太差,袋子已破损

评分

不错的书籍,很好很实用

评分

不错的货物,不错的货物

评分

东西很不错,确实物有所值。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很厚一本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有点用,参考一下。。。。。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很厚一本

评分

有点用,参考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