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礼记 (西汉)戴圣,刘小沙 国学启蒙经典读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礼记 (西汉)戴圣,刘小沙 国学启蒙经典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刘小沙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礼记
  • 经典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西汉
  • 戴圣
  • 刘小沙
  • 启蒙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0243477
商品编码:1775288858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曲礼上……………………………………005
曲礼下……………………………………014
檀弓上……………………………………024
檀弓下……………………………………032
王制………………………………………038
文王世子…………………………………047
礼运………………………………………051
礼器………………………………………062
内则………………………………………067
玉藻………………………………………069
学记………………………………………074
乐记………………………………………085
祭法………………………………………088
祭义………………………………………090
经解………………………………………099
哀公问……………………………………102
坊记………………………………………106
中庸………………………………………111
缁衣………………………………………119
奔丧………………………………………124
问丧………………………………………128
大学………………………………………130
冠义………………………………………136
昏义………………………………………138
乡饮酒义…………………………………141
射义………………………………………144
聘义………………………………………148
丧服四制…………………………………154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以精炼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部典籍并非由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西汉的戴圣汇编而成,集合了先秦时期关于“礼”的众多文献,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礼记》的内容构成与核心思想 《礼记》全书共十八篇,每一篇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礼”。这些篇章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礼”的体系。 政治与国家治理:《礼记》中有多篇文献直接探讨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君臣关系、选贤任能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例如,《王制》篇详细阐述了王朝的各项制度,包括官制、历法、税赋、军制等,勾勒出古代理想的政治蓝图。它强调“明王之制,肇乎文章,然后教化成”,指出制度的建立是教化万民的基础。篇中关于“八政”的论述,即“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郊,五曰朝,六曰军,七曰农,八曰工”,更是将民生、经济、祭祀、朝会、军事、农业、手工业等国家运作的关键要素纳入了制度的范畴,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视。 伦理道德与个人修养: 《礼记》是古代中国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深入剖析了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应当具备的美德。《大学》篇是其中的代表作,提出了“三纲八目”的修养理论:所谓“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理论强调从个人内心的修养出发,逐步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目标。它将个人的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 《中庸》篇则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强调“致中和”,即在处理事务时,不偏不倚,适度适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思想与学术传承: 《礼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学记》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之一,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它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强调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篇中关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学习的群体性和互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此外,《学记》还提出了“师道尊严”的观念,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季氏》篇中,孔子对季氏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评,反映了当时对教育的严谨态度。 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 《礼记》详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各种礼仪,涵盖了婚丧嫁娶、祭祀宴飨、朝聘会盟等方方面面。《曲礼》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它如同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指南,详细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以及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从衣食住行到待人接物,《曲礼》都给出了细致的指导。它强调“礼”的实践性,认为“言而不称,终无以谓之;行而不称,终无以谓之”,即言行都要合乎礼。《内则》篇则专注于家庭礼仪,详细规定了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行为规范,以及家务的分配等。 祭祀与精神信仰: 祭祀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连接人神、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礼记》中多篇文献都涉及祭祀的规制、意义和程序。《祭义》篇深入探讨了祭祀的本质,认为祭祀是“所以追远而显诸祖,谓之祖”,是一种感恩和追思先祖的方式,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从而达到“显亲扬名”的目的。它强调祭祀的真诚性,认为“祭而不敬,如不祭”,即祭祀的核心在于心诚。 《礼记》的价值与意义 《礼记》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思想文化的宝库: 《礼记》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系统地保存了先秦时期关于“礼”的丰富思想,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所体现的“礼”的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道德的指南: 《礼记》中蕴含的关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个体,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为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思想的源泉: 《学记》等篇章所阐述的教育理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性、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调和人际关系、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作用。《礼记》通过对各项礼仪的详尽阐述,为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文化传承的载体: 《礼记》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塑造了文化,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后人。 《礼记》的阅读方式与启示 阅读《礼记》,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由于其篇章众多,内容也较为驳杂,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阅读。例如,对政治制度感兴趣,可以重点研读《王制》;对个人修养感兴趣,可以深入理解《大学》和《中庸》;对教育理念感兴趣,则不能错过《学记》。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结合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来理解“礼”的内涵,体会古人“人伦之大者,礼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礼”并非一成不变,其精神内核——尊重、和谐、责任、秩序——才是永恒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礼记》中汲取智慧,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个人修养,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礼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明清小说研究导论》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研究的刻板印象。以往看这类学术著作,总觉得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但这本导论的处理方式非常新颖。作者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作家生平,而是聚焦于几个核心的文学现象,比如“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或者“神魔小说中宗教观念的世俗化倾向”。这种研究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书中对于《金瓶梅》中社会讽刺手法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指出其并非单纯的“淫秽之作”,而是对晚明社会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极其深刻的揭露,引经据典,论证严密,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当前学界对《红楼梦》研究的新进展,比如后现代解读、性别研究视角下的探佚等,拓宽了我对这部巨著的认知维度。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失对文学本身的热爱与激情,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绝对是文学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这本《宋词鉴赏与吟咏》简直是诗词爱好者的福音!作者在选取宋词方面独具慧眼,既有豪放派的代表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婉约派的经典,像是李清照的《声声慢》。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和艺术手法。比如,他解读柳永的《雨霖铃》时,那种刻画离愁别绪的细腻笔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奈与哀婉。书中对于词牌的起源和格律的讲解也十分清晰易懂,即便是初涉词学的读者,也能很快掌握基本要领。我特别喜欢他引入的“吟咏示范”,虽然只是文字描述,但那种对音律美感的追求,让我忍不住尝试用自己的声音去体会词句的抑扬顿挫,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吟游诗人。这本书不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场对古典美学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清净之地。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热情的朋友们,它会带你领略宋词的无限风光。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微》时,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图多字少的画册,没想到内容之详实、分析之透彻,让我大为震撼。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故宫、长城这些著名地标,而是深入到了建筑的“灵魂”层面。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如何融入建筑布局的阐述,简直是茅塞顿开。比如,作者通过对宋代《营造法式》的研究,详细解析了斗拱这一复杂结构是如何在力学和美学上达到完美平衡的,那种层层叠叠、向上托举的姿态,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对平衡与秩序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园林艺术的章节,分析了苏州园林如何通过“借景”和“框景”的手法,将有限的空间无限化,营造出“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的意境。阅读过程中,作者总能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建筑构件联系起来,使得那些冰冷的砖瓦木石瞬间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厚度。这本书的插图精美且注释详尽,即便是对建筑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匠人的非凡智慧和浪漫情怀。

评分

我最近拜读的这部《先秦诸子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简直是逻辑思维的盛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偏袒任何一家学说,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对等比较”视角,让老子的“无为”与墨子的“兼爱非攻”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和碰撞。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找到了贯穿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母题——“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然后分别剖析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给出的不同“药方”。例如,在探讨“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时,书中对商鞅变法中的严苛与孔子提倡的“仁政”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出发点和实施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但同时也揭示了在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目标上的共通性。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者辩论会,每读完一章,我都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和批判性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不给人留下质疑的空间,但这种严密感却是由思想的深度而非文字的堆砌带来的。

评分

这本关于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与士人精神转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反叛精神的时代画廊。作者对嵇康、阮籍等人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充满了文学色彩,但绝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将其置于东汉末年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刻解读。书中阐述的“名教与自然”的冲突,是我理解魏晋风度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以往总觉得魏晋名士的行为有些怪诞不经,像是逃避现实,但这本书解释了,那是一种对僵化礼教体系的无声抗议,是通过“玄谈”和“纵酒”来维护个体精神自由的独特方式。特别是对书法艺术的分析,作者将王羲之的书法视为士人精神的直接物化,认为那种飘逸洒脱的笔触,正是对束缚的反抗和个体生命的极致抒发。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压力与个体觉醒之间的挣扎与选择,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与风骨。这本书文笔优美,洞察深刻,成功地还原了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历史侧影。

评分

挺好的,就是没有拼音。

评分

挺好的,就是没有拼音。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店家服务态度很好,质量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n

评分

好,就是太小

评分

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