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玉普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动力学
  • 本构模型
  • 破坏准则
  • 力学
  • 材料力学
  • 结构工程
  • 岩石力学
  • 数值模拟
  • 有限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9491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146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力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4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上册介绍了疲劳、地震、冲击、爆炸和射弹等动力荷载,混凝土动力性能的试验装置系统,混凝土单轴等幅、变幅疲劳性能,混凝土多轴等幅疲劳性能,混凝土多轴变幅疲劳性能,以及疲劳荷载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目录

前言
符号表
上册

第1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动力荷载
2.1 概述
2.1.1 荷载的分类
2.1.2 荷载效应组合
2.2 疲劳荷载
2.2.1 疲劳荷载的分类
2.2.2 荷载谱及其编制方法
2.2.3 吊车荷载
2.2.4 铁路桥梁机车车辆荷载
2.2.5 公路桥梁车辆荷载
2.2.6 风荷载
2.2.7 波浪荷载
2.2.8 风和波浪的疲劳分析方法
2.3 地震作用
2.3.1 概述
2.3.2 地震动的特性
2.3.3 地震转动分量
2.3.4 地震动的估计
2.3.5 人造地震动
2.4 冲击、爆炸、射弹荷载
2.4.1 概述
2.4.2 快速试验机加载
2.4.3 SHPB试验加载
参考文献

第3章 复杂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动力特性的试验装置系统
3.1 概述
3.2 蠕变试验装置
3.3 静力试验装置
3.4 疲劳和地震的试验系统
3.4.1 加载装置
3.4.2 变形量测装置
3.4.3 荷载和变形控制装置
3.4.4 数据采集处理装置
3.4.5 试验操作过程
3.4.6 三轴试验机的特点
3.5 冲击试验装置
3.6 爆炸试验装置
3.6.1 概述
3.6.2 带自由端的SHPB杆受拉试验装置
3.6.3 动态三轴压试验装置
3.7 射弹试验装置
参考文献

第4章 混凝土的单轴疲劳性能
4.1 概述
4.2 受压状态普通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2.1 等幅受压疲劳性能
4.2.2 两级变幅疲劳性能
4.3 受拉状态普通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3.1 等幅受拉疲劳性能
4.3.2 变幅受拉疲劳性能
4.4 压拉状态普通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4.1 压拉状态疲劳强度
4.4.2 压拉状态疲劳变形
4.4.3 疲劳变形的讨论
4.5 特种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5.1 钢纤维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5.2 高性能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5.3 轻骨料混凝土的疲劳特性
4.6 影响混凝土疲劳的因素
4.6.1 疲劳试验结果的离散性问题
4.6.2 混凝土的配比和质量
4.6.3 疲劳加载水平的影响
4.6.4 应力率和加载频率
4.6.5 静止周期
4.6.6 残余强度和刚度
4.6.7 湿度条件的影响·
4.6.8 低温条件的影响
4.6.9 高温条件的影响-
4.6.10 偏心加载和应力梯度
参考文献

第5章 混凝土的多轴等幅疲劳性能
5.1 概述
5.2 混凝土双轴拉疲劳性能
5.2.1 力学模型
5.2.2 双轴拉区破坏机理
5.2.3 双轴拉区裂缝增长
5.3 混凝土在压区遭受双轴加载的疲劳性能
5.3.1 概述
5.3.2 试验概述
5.3.3 试验结果
5.3.4 压-扭区混凝土疲劳破坏的模型
5.4 混凝土单向定侧压受压疲劳
5.4.1 试件破坏形态
5.4.2 疲劳强度
5.4.3 S-N关系
5.4.4 疲劳强度包络线
5.4.5 变形性能
5.4.6 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循环数的关系
5.5 混凝土单向定侧压受拉疲劳
5.5.1 试件的破坏形态
5.5.2 疲劳寿命
5.5.3 S-σ3/fc-N方程
5.5.4 疲劳强度包络线
5.5.5 疲劳变形
5.5.6 变形模量的变化
5.6 混凝土单向定侧压下拉-压疲劳
5.6.1 试件破坏形态
5.6.2 疲劳强度
5.6.3 疲劳变形
5.6.4 模量衰减规律
5.7 混凝土两向定侧压下受拉疲劳
5.7.1 疲劳寿命
5.7.2 疲劳变形
5.7.3 疲劳变形模量
5.8 混凝土两向定侧压下受压疲劳
5.8.1 疲劳破坏标志和破坏形态
5.8.2 疲劳强度
5.8.3 疲劳变形性能
5.8.4 疲劳变形模量
5.8.5 疲劳损伤演变规律
5.9 混凝土两向定侧压下拉-压疲劳
5.9.1 试件破坏形态
5.9.2 疲劳寿命
5.9.3 疲劳强度
5.9.4 疲劳应变
5.9.5 残余应变
5.9.6 疲劳变形模量
5.9.7 损伤演变
参考文献

第6章 混凝土定侧压下的变幅疲劳
6.1 概述
6.2 单向定侧压下受压变幅疲劳
6.2.1 疲劳循环数和损伤变量
6.2.2 疲劳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6.2.3 疲劳应变发展规律
6.2.4 疲劳变形模量
6.3 单向定侧压下拉-压变幅疲劳
6.3.1 疲劳强度
6.3.2 变幅疲劳变形
6.4 单向定侧压下受拉变幅疲劳和两向定侧压下受拉变幅疲劳
6.4.1 疲劳寿命
6.4.2 残余应变
6.5 两向等定侧压下受压变幅疲劳
6.5.1 变幅疲劳寿命
6.5.2 变幅疲劳应变
6.5.3 疲劳变形模量
6.6 两向等定侧压下受拉-压变幅疲劳
6.6.1 疲劳寿命
6.6.2 疲劳应变
6.6.3 疲劳变形模量
参考文献

第7章 疲劳荷载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7.1 疲劳荷载下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7.1.1 疲劳累积损伤模型
7.1.2 疲劳裂缝增长的分析模型
7.2 疲劳荷载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7.2.1 概述
7.2.2 Pandolfi边界面模型
7.2.3 应力-应变关系
7.2.4 Lu边界面模型
7.2.5 PAPA损伤本构模型
7.2.6 ALLICHE损伤模型
7.2.7 非线性疲劳的全过程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理论基础与实验验证》 图书简介 本书上册聚焦于混凝土这一复杂材料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旨在为结构动力学、抗震设计、冲击防护、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验方法。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弥合现有文献中关于混凝土动力学行为描述的不足,特别是其非线性、时效性以及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响应差异,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混凝土结构在动力载荷下的性能。 第一篇 理论基础:洞悉混凝土的动态响应机理 本篇将深入剖析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力学行为,构建其动力本构模型。 第一章 混凝土的宏观力学特性概述 1.1 混凝土材料的组成与微观结构: 详细介绍混凝土由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组成,分析各组分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微观结构,如水泥石、界面过渡区(ITZ)、骨料分布、孔隙率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应力传递和损伤演化。 1.2 经典混凝土本构理论回顾: 梳理混凝土在静载作用下的主要本构模型,如弹性模型、塑性模型、损伤力学模型等,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为理解动力本构打下基础。 1.3 动力荷载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界定冲击、爆炸、地震动等动力荷载的特点,包括荷载幅值、持续时间、加载速率、加载形式(单轴、双轴、三轴)等,并分析其对混凝土材料响应的影响。 1.4 混凝土动力学行为的关键特征: 阐述混凝土在动力加载下的显著特征,如应变率效应(速率敏感性)、惯性效应、应力波传播、动态增强(dynamic strength enhancement)、动态脆性(dynamic brittleness)等。 第二章 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 2.1 应变率效应的物理根源: 从微观层面解释应变率效应的产生机理,例如: 粘性滑移: 在微裂纹和界面处的粘聚力和内摩擦力与加载速率的关系。 孔隙和微裂纹的闭合与扩展: 在不同速率下,孔隙和微裂纹对波传播和能量耗散的影响。 水分迁移与化学反应: 在极高应变率下,水泥石内部的水分迁移和可能的化学反应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惯性效应: 材料内部的质量分布和惯性阻力对快速加载响应的迟滞作用。 2.2 典型应变率效应模型: 经验模型: 介绍如Siegfried-Kloppel模型、Malvern模型、Nurick模型等基于实验数据拟合的经验公式,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半经验模型: 讨论如Conway模型、Lemaire模型等,这些模型在经验模型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物理概念。 基于损伤力学的应变率效应模型: 探讨如何将应变率效应引入损伤演化方程,描述损伤累积速率与加载速率的关联。 2.3 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应变率效应: 分析单轴压缩、单轴拉伸、三轴压缩等不同加载条件下,混凝土应变率效应的差异性。 第三章 混凝土的动力损伤与破坏机理 3.1 动态损伤的演化过程: 详细描述混凝土在动力加载下的损伤累积过程,从微裂纹的萌生、扩展到贯通,直至宏观破坏。 拉伸损伤: 分析动力拉伸加载下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模式,特别是与骨料和界面过渡区的相互作用。 压缩损伤: 探讨动力压缩加载下的损伤机制,包括微裂纹的闭合、剪切带的形成、颗粒的压碎等。 3.2 动态破坏准则: 建立适用于动力加载的破坏准则。 基于应力/应变的破坏准则: 讨论如动态Mises准则、动态Drucker-Prager准则的改进,以及考虑应变率效应的修正。 基于损伤演化的破坏准则: 发展损伤变量达到临界值即发生破坏的准则,并分析临界损伤值与应变率的关系。 能量耗散与破坏: 探讨以能量耗散为基础的破坏判据,例如,当累积能量达到某一阈值时发生破坏。 3.3 动态冲击与爆炸载荷下的特有破坏现象: 应力波传播与反射: 分析应力波在材料内部的传播、衰减、反射及其对损伤和破坏的影响。 冲击波诱发的损伤: 重点讨论冲击波前端高压梯度和后续拉伸效应造成的特有损伤。 空化与碎裂: 在高速加载或爆炸卸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空化和碎裂现象。 二次破碎: 结构在一次动力事件后,在惯性或剩余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二次破坏。 第四章 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建立与发展 4.1 动力本构模型的分类: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 发展基于损伤变量的本构关系,将损伤变量与应变率、应力等联系起来。 塑性损伤模型: 结合塑性理论和损伤力学,描述混凝土在动态加载下的弹塑性变形和损伤累积。 内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 CZM): 尤其关注界面损伤的模拟,建立拉/剪切力与分离位移的关系,可有效模拟裂纹扩展。 多尺度模型: 探讨如何从微观力学行为推导宏观动力本构关系,例如,通过数值模拟微观结构来预测宏观响应。 4.2 模型的数学表述与数值实现: 弹性-塑性-损伤耦合: 建立包含弹性、塑性、损伤演化以及应变率效应的完整本构方程组。 数值离散化方法: 介绍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DM)等在模拟动力响应中的应用。 显式与隐式求解器: 分析不同求解器在处理大变形、高应变率等动力问题时的优劣。 4.3 现有动力本构模型的评述与发展方向: 梳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分析其优点、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考虑混凝土的多相性、老化效应、湿度影响等。 第二篇 实验验证:量化混凝土的动态性能 本篇侧重于介绍混凝土动力学行为的实验测试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第五章 混凝土动力学性能的实验测试方法 5.1 动力加载设备: 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详细介绍SHPB的原理、结构(输入杆、输出杆、试件、加载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应变片、传感器)、以及其在单轴压缩和拉伸实验中的应用。 高速液压加载系统: 介绍能够提供较高加载速率的液压加载设备,及其与动态应变仪、高速摄像机的配合使用。 冲击试验装置: 如落锤试验、摆锤试验,用于模拟特定冲击条件下的混凝土响应。 爆炸加载模拟装置: 介绍可模拟爆炸冲击波的试验装置,如气枪、爆炸模拟隧道等。 5.2 试件制备与测量: 试件尺寸与形状: 讨论不同加载方式下(SHPB、冲击等)对试件尺寸和形状的要求,以避免端部效应和波形失真。 骨料尺寸与分布的影响: 分析骨料尺寸和分布对试件均质性和动态响应的影响。 应变测量技术: 除了应变片,还介绍激光测速仪、高速摄像机(PIV/DIC)等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用于捕捉材料表面变形和裂纹扩展。 应力测量技术: 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的选用与标定。 5.3 试验参数的控制与优化: 加载速率的控制: 如何通过调整加载装置和杆件参数来控制加载速率。 加载波形的控制: 脉冲加载(入射波形)的产生与优化。 温度与湿度控制: 在进行高精度实验时,控制环境条件的重要性。 第六章 动力学性能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1 SHPB实验数据处理流程: 原始信号的读取与滤波: 原始应变或电压信号的初步处理。 脉冲信号的识别与分离: 识别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 应力、应变和应变率的计算: 基于波动方程和杆件参数,以及霍普金森杆理论(如“均匀应变假设”的讨论与修正),计算试件中心的平均应力、平均应变和平均应变率。 能量与功的计算: 从应力-应变曲线推导加载过程中的能量耗散。 6.2 其他动力学测试数据的处理: 高速摄像图像分析: 裂纹萌生位置、扩展路径、速度,以及宏观变形的提取。 DIC(数字图像相关法)数据处理: 获得全场应变和位移信息,分析局部应力集中区域。 6.3 数据不确定性分析与误差评估: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设备精度、传感器标定、信号噪声、模型假设等),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6.4 实验数据的可视化与呈现: 以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实验结果,如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应变率-强度关系图、裂纹扩展过程图等。 第七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本构模型验证 7.1 典型混凝土动力学响应分析: 动态应力-应变曲线: 分析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的动态强度、刚度、韧性以及破坏模式的变化。 动态应变率效应曲线: 绘制强度或刚度与应变率的关系图,并与经验模型进行对比。 拉伸与压缩行为差异: 详细分析混凝土在动力拉伸和压缩载荷下的响应差异。 三轴动态加载效应: 讨论围压对混凝土动态强度和破坏模式的影响。 7.2 破坏准则的实验验证: 失效包线的确定: 通过多组实验数据,尝试确定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破坏包线。 裂纹扩展规律的验证: 将实验观察到的裂纹扩展模式与模型预测进行对比。 7.3 动力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与校准: 模型参数的定义: 明确本构模型中涉及的关键参数。 参数识别方法: 介绍基于实验数据的优化算法(如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用于确定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分析不同参数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以确定关键参数。 7.4 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对: 静态模型在动态载荷下的预测能力评估: 演示为何经典的静态本构模型在预测混凝土动力响应时存在局限。 所建立的动力本构模型的预测精度评估: 将模型模拟结果与独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误差指标。 模型的改进建议: 根据模型与实验结果的比对,提出改进模型的方向。 本书的独特性与贡献 本书上册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与翔实可靠的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精确的混凝土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体系。其独特性在于: 1. 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入性: 不仅关注现象,更深究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从微观到宏观,层层递进。 2. 实验的严谨性与前沿性: 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动力学测试技术,并注重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与精度。 3. 模型与实验的紧密结合: 强调理论模型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并以此驱动模型的改进与发展。 4. 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视角: 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最终旨在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混凝土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的深入研究,本书为提升结构在极端动力载荷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上册的理论基础和实验验证,为理解和模拟混凝土的动态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册更复杂的动力问题解析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学术气息,一看就知道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啃读的经典之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致地翻阅,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混凝土动力学领域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混凝土材料的复杂性一直是绕不开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极端动力载荷,比如爆炸、冲击、地震等情况时,传统的静力学本构模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引入动力学本构关系,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材料在高速变形下的行为,这对我日常的设计和分析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驾驭这种我们最熟悉的建筑材料。我对书中关于材料损伤累积、能量耗散机制以及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性能演变的探讨充满了期待。想象一下,当混凝土不再仅仅是静态受力下的宏观表现,而是被赋予了精细的动态生命,它的响应从微观裂纹萌生到宏观破坏的整个过程,都能在数学模型和物理机制上得到清晰的阐释,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上册的内容,我猜想应该侧重于理论基础的构建,比如各种动力本构模型的推导、验证,以及对基本失效机制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动力场景,选择并应用最合适的本构模型,如何理解和解释实验数据,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专业书籍之一,它代表着混凝土力学研究的前沿,也预示着工程应用的新高度。

评分

我最近在进行一项关于爆炸冲击下混凝土结构响应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资料在描述混凝土材料在极高应变率下的本构行为以及预测其破坏方面,存在着不少不足。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便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静态力学,而是直指“动力本构关系”,这让我看到了在处理快速加载、冲击、碰撞等动力学问题上的希望。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力学响应,包括其强度、刚度、延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应变率效应的临界值。Furthermore, I am keen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constitutive model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complex behavior of concrete under dynamic loading. This might include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damage accumulation, plasticity, and rate-dependent effects. The section on “破坏准则” is equally important for my research. I am looking for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different failure criteria that are suitable for dynamic scenarios, such as those that can capture brittle fracture, ductile fail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finement.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how these criteria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constitutive models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damage and eventual failure of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dynamic impact. The fact that it's the "上册" suggests a foundational and thorough treatment of these topics, which is precisely what I need to build a solid understanding before delving into more specific applications.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正是我目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焦点。在处理爆炸、冲击波等瞬态动力学问题时,我们迫切需要一套能够精确描述混凝土材料在极端应变率下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以及能够准确预测其破坏的准则。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前沿的动力本构模型,例如,基于损伤力学、塑性理论或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模型,以及它们在模拟混凝土动力响应中的适用性。我期待能够理解这些模型是如何考虑应变率效应、加载历史、惯性效应以及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同时,书中关于“破坏准则”的部分,我也寄予厚望。我希望它能够涵盖多种适用于动力载荷下的破坏判据,如基于能量、应变率或损伤演化的准则,并详细介绍它们的数学表达式、物理意义以及在工程应用中的优缺点。我特别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动力载荷条件和混凝土材料特性,选择并组合合适的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结构在极端动力作用下的失效行为进行更准确的预测。这本书的上册,我想它一定是在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混凝土的动力学特性。

评分

仅仅是“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这个书名,就足以吸引我这种对材料力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在我参与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涉及抗震设防的工程中,混凝土在动荷载下的表现是设计中必须精确把握的关键。而传统的材料模型往往在动态环境下显得不够精确,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隐患。这本书的上册,我猜想会深入探讨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如何从微观层面解释材料在高速变形时的力学响应,以及如何建立能够反映这些复杂行为的本构模型。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关于混凝土损伤演化、塑性流动以及能量耗散等方面的理论。例如,在地震中,混凝土结构会经历反复的加载和卸载,其刚度和强度会逐渐下降,而一套合理的动力本构模型应该能够捕捉这种损伤累积过程。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破坏准则”的论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适用于各种动态工况的、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土失效的准则。这可能包括如何考虑加载速率、加载历史、应力状态等因素对材料破坏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并结合典型的算例进行说明,以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这本上册,我认为它将是我深入理解混凝土动态力学行为的启蒙之作。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称就充满了学术性和专业性,一看就知道是一部深入探讨混凝土力学本质的著作。在我长期从事的工程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混凝土材料在非稳态动力载荷下的复杂响应问题,例如,在工程爆破、撞击防护、地震响应分析等场景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静态加载时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对混凝土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的深入理解,对于提高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动力本构模型,比如基于损伤力学的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混凝土在高速加载过程中微观损伤的累积和演化过程。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和验证这些模型。关于破坏准则,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能够涵盖适用于动力载荷下的各种失效判据,例如,如何准确预测混凝土在冲击波作用下的拉伸破坏、剪切破坏以及穿透破坏。我期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加载条件和材料特性,选择和应用最合适的破坏准则,从而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土结构的失效时刻和失效模式。这本书的上册,我推测应该会为我们建立起理解混凝土动力学行为的坚实理论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混凝土这种最基础的建筑材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静态力学的范畴。然而,在现代工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突发性的、高速的动力载荷时,如爆炸、撞击、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工业应用,静态模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本书的题目——“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当混凝土受到高速冲击时,它的内部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应变率效应是如何影响它的强度和刚度?而这背后是否有统一的、基于物理机制的本构模型可以描述?Furthermore, the discussion on “破坏准则” is equally crucial. I’m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that goes beyond simple static failure criteria, and delves into models that can accurately predict fractur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ultimate failure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This could involve concepts like damage mechanics, plasticity theory, and rate-dependent failure envelopes. The fact that it is the “上册” suggests to me that this book will lay a very thorough groundwork, possibly explor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efore moving to more advanced applications in the subsequent volume. I am eager to learn how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and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 under these extreme dynamic scenarios.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在我的研究领域,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课题。尤其是在处理高强度、大变形、快速加载等极端工况时,对材料本构关系的精确描述和对破坏机理的深入理解,是保证工程安全和性能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建立和应用适用于动力载荷下的混凝土本构模型,例如,如何考虑应变率效应、惯性效应、材料损伤累积以及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等。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不同本构模型(如塑性模型、损伤模型、粘弹性模型等)的数学表达式、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地集成到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同时,书中关于破坏准则的部分,我也寄予厚望。我希望它能够涵盖各种典型的破坏准则,如最大应力准则、最大应变准则、Mohr-Coulomb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以及更复杂的损伤演化准则。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根据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加载速率、加载历史等因素,选择和修正合适的破坏准则,以准确预测材料的失效时刻和失效模式。这本书的上册,我想它一定是在为我们构建起理解混凝土动态行为的坚实理论基础,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向更复杂的应用。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混凝土材料力学的书籍,但大多集中在静态力学方面,对于其在动力载荷下的行为,尤其是复杂的非线性动力本构关系,一直感到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专业、扎实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学术成就。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加载速率、加载方式(如拉伸、压缩、剪切)对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当混凝土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承受巨大能量时,其内部的微观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裂纹如何萌生、扩展,直至最终的宏观破坏。这本书的“动力本构关系”部分,我猜测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数值模型,比如基于损伤力学的模型、塑性损伤模型,甚至是更加复杂的连续介质损伤模型。理解这些模型的物理意义、数学表达以及适用范围,对于我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学分析至关重要。而“破坏准则”部分,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不同准则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如何与其他本构模型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失效预测体系。例如,在爆炸模拟中,我们需要能够准确预测冲击波传播引起的混凝土破坏,而这离不开合适的破坏准则。这本书的上册,我推测应该为理解这些复杂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下册更深入的应用和研究铺平道路。我迫切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量化混凝土在动态加载下的力学行为,如何建立精确的预测模型,从而在工程实践中规避风险,提升结构的安全性。

评分

这部作品光从书名来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它的严谨性,以及在混凝土动力学领域可能涵盖的深度,让我充满好奇。我最近在进行一些关于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分析,而传统的材料模型似乎无法完全捕捉混凝土在强烈动荷载下的真实表现。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关于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其强度、刚度、延性等力学性能如何变化的详尽解释。而且,我一直在思考,当混凝土材料经历高速变形时,其内部的微观损伤累积机制是否与静态加载时有显著差异,这本书应该能够解答我的疑惑。关于“动力本构关系”,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经典的以及最新的本构模型,比如Mumage模型、CDPM模型,或者一些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模型。我希望能够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物理机制,它们的数学形式,以及它们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对于“破坏准则”,我也期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破坏模式(如脆性破坏、韧性破坏)以及加载条件,选择最合适的准则。例如,在考虑地震作用时,混凝土构件可能会经历反复加载和卸载,其强度和刚度会逐渐衰减,这需要一套能够准确描述这种疲劳损伤过程的破坏准则。这本书的上册,我希望它能为我构建起理解混凝土动力学行为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工程分析和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就透着一股严谨和深邃的气息,让我感觉这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真正沉浸在材料力学前沿研究的学术专著。我最近正在研究一些高层建筑在风振、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而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材料,其在动态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如何,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能够描述混凝土在高速应变率下变形特征的动力本构模型,例如,如何考虑材料的惯性效应、粘性效应以及损伤累积过程。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如何准确地预测混凝土在各种复杂的动力载荷下的失效模式,如脆性断裂、塑性屈服,以及损伤的演化。对于“上册”这个后缀,我理解它代表着对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的系统性阐述,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非常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从微观机制出发,推导出宏观的动力本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与破坏准则相结合,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结构在动力作用下性能的精确预测。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理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