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荣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结构工程
  • 建筑技术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 图纸阅读
  • 规范标准
  • 计算手册
  • 工程实践
  • 精选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832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63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作者从事结构设计及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近30年,对建筑行业有较深的理解。精选的资料都是来自自身工作多年的经验,对一线的工作人员指导性较强。
2.《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修订时增加了较多的图,使得读者使用起来更为直观。
3.《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修订时了“建筑结构常用材料”章节,内容更为完整。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基于建筑结构专业设计与施工工程实践,为满足建筑结构专业设计及其施工管理需要,精选结构设计师和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施工管理等各个实践环节中,经常使用到的建筑结构专业常用数据、国家标准规范基本要求、常见建筑结构构造做法要求、常用建筑结构专业相关知识等各个方面技术资料,汇成一体,供建筑结构设计及建筑施工管理等实践参考使用。
全书内容专业实用,范围全面,图文翔实,浅显易懂、查阅方便,十分适合从事建筑结构专业、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及建筑监理等专业的设计师、工程师与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建筑结构工程、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建筑结构常见术语及常用数据 1
1.1 建筑结构常见专业术语 1
1.1.1 建筑结构常见基本术语 1
1.1.2 建筑结构构件和部件术语 2
1.1.3 建筑结构材料常见基本术语 4
1.1.4 建筑地基基础常见基本术语 5
1.1.5 建筑混凝土结构常见基本术语 6
1.1.6 建筑砌体结构常见基本术语 7
1.1.7 建筑钢结构常见基本术语 8
1.1.8 建筑组合结构常见基本术语 9
1.2 常用符号及代号 9
1.2.1 常见数学符号 9
1.2.2 其他常见符号 10
1.2.3 罗马数字与常见数字词头 10
1.2.4 常见门窗符号 10
1.2.5 材料强度符号 11
1.2.6 规格型号符号 11
1.2.7 常见化学元素符号 12
1.2.8 常见聚合物材料符号 12
1.2.9 常见国家和地区货币符号 13
1.3 常用单位换算 13
1.3.1 法定计量单位 13
1.3.2 长度单位换算 14
1.3.3 面积单位换算 14
1.3.4 体积单位换算 14
1.3.5 质量单位换算 15
1.3.6 力学单位换算 15
1.3.7 物理单位换算 15
1.3.8 速度单位换算 16
1.3.9 度和弧度单位换算 16
1.3.10 时间换算 16
1.3.11 坡度与角度单位换算 16
1.3.12 温度单位换算 17
1.3.13 其他单位换算关系 17
1.3.14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常见单位换算 17
1.4 常用数值 18
1.4.1 一般常数 18
1.4.2 酸碱性(pH 值)判定参数表 19
1.4.3 各种温度(绝对零度、水冰点和水沸点温度)数值 19
1.5 常用数学计算公式 19
1.6 常见图形面积及体积计算 21
1.6.1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21
1.6.2 立体图形体积计算 23
1.7 常见砖墙规格及砖数量计算 24
1.7.1 常见砖墙厚度及砌筑方式 24
1.7.2 一立方米砖墙的砖数 24
1.8 常用气象和地质参数 25
1.8.1 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 25
1.8.2 风力等级 27
1.8.3 降雨等级 27
1.8.4 寒凉冷热气候标准 27
1.8.5 地震震级和烈度 28

第2章 建筑结构设计常用专业数据与公式 30
2.1 建筑结构常用符号 30
2.1.1 材料强度符号 30
2.1.2 钢材规格型号符号 31
2.2 结构力学基本计算公式 31
2.2.1 常用截面几何与力学特征数据 31
2.2.2 简支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36
2.2.3 悬臂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38
2.2.4 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40
2.2.5 两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41
2.2.6 外伸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43
2.3 等跨连续梁的内力及变形计算公式 45
2.3.1 两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计算 45
2.3.2 三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计算 45
2.3.3 四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计算 48
2.3.4 五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计算 48
2.4 不等跨连续梁的内力计算公式 49
2.4.1 两跨不等跨梁的内力计算 49
2.4.2 三跨不等跨梁的内力计算 51
2.5 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 51
2.5.1 四边简支双向板 51
2.5.2 三边简支,一边固定双向板 52
2.5.3 两边简支,两边固定双向板 52
2.5.4 一边简支,三边固定双向板 53
2.5.5 四边固定双向板 53
2.5.6 两边简支,两边固定双向板 54
2.6 拱的内力计算 54
2.7 刚架内力计算 58
2.7.1 “П” 字形刚架内力计算 58
2.7.2 “ ” 字形刚架的内力计算 63

第3章 建筑结构常用材料简介 67
3.1 建筑常用材料 67
3.1.1 钢材 67
3.1.2 建筑钢筋 69
3.1.3 水泥 71
3.1.4 混凝土 72
3.1.5 木材 73
3.1.6 石材 74
3.1.7 砂浆 75
3.1.8 石灰 76
3.1.9 玻璃 77
3.1.10 建筑玻璃防人体冲击规定 80
3.2 建筑基础常用材料 81
3.2.1 三合土基础 81
3.2.2 灰土基础 82
3.2.3 毛石基础 82
3.2.4 砖基础 82
3.2.5 毛石混凝土基础 83
3.2.6 混凝土基础 83
3.2.7 钢筋混凝土基础 84
3.3 墙体常用材料 84
3.4 楼地面常用材料 85
3.5 吊顶常用材料 86
3.6 墙柱面常用材料 87
3.7 常用防水材料 89
3.8 其他常用结构材料 90
3.8.1 建筑用砂 90
3.8.2 建筑用卵石、碎石 91
3.8.3 建筑用石膏 92

第4章 建筑结构荷载 93
4.1 建筑结构荷载类型 93
4.1.1 荷载类型 93
4.1.2 荷载计算取值原则 94
4.2 永久荷载计算要求 94
4.3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5
4.3.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5
4.3.2 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6
4.3.3 屋面活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7
4.3.4 施工和检修荷载及栏杆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8
4.3.5 动力系数计算基本要求 99
4.3.6 屋面积灰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99
4.4 雪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100
4.4.1 基本雪压 100
4.4.2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100
4.5 风荷载计算基本要求 104
4.6 温度作用荷载及偶然荷载要求 115
4.6.1 温度作用荷载 115
4.6.2 偶然荷载 117
4.7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117
4.7.1 常见木材自重 117
4.7.2 胶合板材自重 118
4.7.3 金属矿产自重 118
4.7.4 石灰、水泥、灰浆及混凝土自重 119
4.7.5 沥青、煤灰、油料自重 120
4.7.6 食品自重 121
4.7.7 土、砂、砂砾、岩石自重 121
4.7.8 砖及砌块自重 122
4.7.9 建筑用压型钢板自重 123
4.7.10 楼地面自重 124
4.7.11 顶棚自重 124
4.7.12 隔墙与墙面自重 125
4.7.13 砌体自重 125
4.7.14 屋顶自重 126
4.7.15 屋架、门窗自重 127
4.7.16 其他杂项自重 127
4.7.17 建筑墙板自重 128

第5章 建筑结构构造要求 129
5.1 砌体结构构造要求 129
5.1.1 砌体结构构造基本要求 130
5.1.2 砌体结构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132
5.1.3 砌体墙墙体裂缝预防措施 133
5.1.4 框架填充墙和夹心墙体设计 134
5.1.5 砌体结构的圈梁、过梁、墙梁、挑梁等基本构造要求 135
5.2 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 137
5.2.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间距 137
5.2.2 混凝土保护层构造要求 138
5.2.3 钢筋的锚固要求 139
5.2.4 钢筋连接要求 139
5.2.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41
5.3 混凝土结构构件构造要求 142
5.3.1 混凝土板构造基本要求 142
5.3.2 混凝土梁构造要求 144
5.3.3 混凝土柱构造要求 148
5.3.4 混凝土墙体构造 149
5.3.5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150
5.4 钢结构构造基本要求 151
5.4.1 钢材料的质量等级要求 151
5.4.2 钢结构构造基本规定 154
5.5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154

第6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55
6.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155
6.1.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155
6.1.2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155
6.2 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156
6.3 全国各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分组表 156
6.4 建筑抗震对结构材料的要求 184
6.4.1 对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 184
6.4.2 建筑抗震砌体结构材料要求 184
6.4.3 建筑抗震混凝土结构材料要求 185
6.4.4 建筑抗震钢结构材料要求 186
6.5 建筑抗震对结构体形等其他要求 187
6.5.1 建筑抗震对建筑体形布置要求 187
6.5.2 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要求 187
6.6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要求 188
6.6.1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基本要求 188
6.6.2 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189
6.7 建筑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基本要求 190
6.7.1 建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基本要求 190
6.7.2 建筑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基本要求 190
6.7.3 建筑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基本要求 190
6.7.4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重力荷载取值要求 190
6.7.5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 191
6.8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要求及措施 191
6.8.1 框架结构梁抗震构造措施 191
6.8.2 框架结构柱抗震构造措施 193
6.8.3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96
6.8.4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96
6.8.5 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97
6.8.6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202
6.8.7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203
6.8.8 钢结构(含多层、高层) 抗震构造措施 205
6.9 砌体结构(含多层砌体、底部框架砌体)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208
6.9.1 砌体结构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限值要求 208
6.9.2 砌体结构建筑墙体抗震要求 209
6.9.3 砌体结构防震缝设置要求 210
6.9.4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置要求 210
6.10 钢筋混凝土结构(含多层、高层)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210
6.10.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限值、抗震等级 210
6.10.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间抗震设置要求 214
6.10.3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防震缝设置要求 214
6.10.4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215
6.10.5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216
6.11 钢结构房屋(包括多层和高层) 抗震设计要求 217
6.11.1 钢结构民用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限值 217
6.11.2 钢结构民用房屋抗震等级 217
6.11.3 钢结构民用房屋防震缝设置要求 218
6.11.4 钢结构民用房屋楼板及地下室抗震要求 218
6.11.5 钢结构抗震阻尼比、连接系数等计算参数 218
6.12 非建筑结构主体构件(设备) 抗震设计要求 219
6.12.1 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要求 219
6.12.2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抗震要求 219
6.13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220
6.14 其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220
6.14.1 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220
6.14.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220

第7章 建筑地基基础 221
7.1 建筑地基基础基本要求 221
7.1.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设计年限 221
7.1.2 地基基础设计稳定性验算、变形验算要求 222
7.2 建筑地基岩土分类 223
7.3 地基计算要求 226
7.3.1 基础埋置深度要求 226
7.3.2 地基承载力计算要求 227
7.3.3 地基变形计算要求 228
7.3.4 地基稳定性计算要求 229
7.4 建筑结构基础 230
7.4.1 无筋扩展基础 230
7.4.2 扩展基础 231
7.4.3 柱下条形基础 233
7.4.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234
7.4.5 桩基础 236
7.4.6 岩石锚杆基础 240
7.5 建筑基坑工程 241
7.5.1 基坑工程设计年限及安全等级 241
7.5.2 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类型 241
7.5.3 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基本要求 242
7.6 地基基础检测及监测要求 243
7.6.1 地基基础检验基本要求 243
7.6.2 地基基础检验方法 244
7.6.3 地基基础监测要求 245

第8章 混凝土结构 247
8.1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47
8.1.1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 247
8.1.2 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48
8.1.3 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 248
8.1.4 混凝土结构挠度限值要求 248
8.1.5 混凝土结构裂缝限值要求 249
8.1.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要求 250
8.2 混凝土结构材料 250
8.2.1 混凝土等级 250
8.2.2 混凝土基本计算参数 250
8.2.3 钢筋等级 251
8.2.4 钢筋基本计算参数 252
8.2.5 钢筋并筋配置要求 254
8.2.6 钢筋、钢绞丝、钢丝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质量 255
8.3 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 255
8.4 混凝土结构构件基本规定 256
8.4.1 混凝土结构板基本规定 256
8.4.2 混凝土结构梁基本规定 257
8.4.3 混凝土结构柱、梁柱节点基本规定 260
8.4.4 混凝土结构牛腿基本规定 262
8.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3
8.5.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基本要求 263
8.5.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材料要求 263
8.5.3 高层建筑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264
8.5.4 高层建筑结构缝设置基本要求 265
8.5.5 高层建筑楼板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5
8.5.6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5
8.5.7 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6
8.5.8 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6
8.5.9 高层建筑筒体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6
8.5.10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7
8.5.11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268
8.5.12 高层建筑基础及地下室设计基本要求 269

第9章 钢结构 270
9.1 钢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70
9.1.1 一般设计要求 270
9.1.2 钢材设计参数 270
9.2 钢结构构造要求 273
9.3 钢结构设计计算要求 274
9.3.1 受弯构件的计算要求 274
9.3.2 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要求 274
9.3.3 钢结构疲劳计算要求 277
9.3.4 钢结构连接设计计算要求 277
9.3.5 钢结构塑性设计要求 278
9.3.6 钢管结构 279
9.3.7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结构 279
9.4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 281
9.4.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基本要求 281
9.4.2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 282
9.4.3 高层建筑钢结构基础及地下室 282
9.4.4 高层建筑钢结构材料要求 282
9.4.5 高层建筑钢结构钢材设计参数 283
9.4.6 高层建筑钢结构柱与柱的连接设计要求 285
9.4.7 高层建筑钢结构梁与梁连接设计要求 287
9.4.8 高层建筑钢结构钢柱脚连接设计要求 288
9.5 钢结构常用设计数据 289
9.5.1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 289
9.5.2 H 型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290
9.5.3 剖分T 型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295
9.5.4 热轧槽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298
9.5.5 热轧工字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301
9.5.6 热轧圆钢和方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03
9.5.7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05
9.5.8 银亮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07
9.5.9 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08
9.5.10 热轧扁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10
9.5.11 热轧工具钢扁钢的尺寸及理论质量 310
9.5.12 热轧等边角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314
9.5.13 热轧不等边角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317
9.5.14 热轧L 型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321
9.5.15 热轧圆盘条截面尺寸、外形、理论质量及允许偏差 322
9.5.16 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24
9.5.17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25
9.5.18 通用冷弯开口型钢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35
9.5.19 无缝钢管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41
9.5.20 不锈钢小直径无缝钢管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58
9.5.21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型号规格及其参数 359

第10章 砌体结构 360
10.1 砌体材料 360
10.1.1 砌体材料强度等级 361
10.1.2 砌体设计技术参数 362
10.2 砌体结构基本要求 367
10.2.1 砌体结构的安全等级 367
10.2.2 砌体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规定 367
10.3 砌体结构构造及其计算要求 369
10.4 砌体结构圈梁和过梁等设置要求 369
10.4.1 砌体结构圈梁设置要求 369
10.4.2 砌体结构过梁设置要求 370
10.4.3 砌体结构墙梁(托梁) 设置及构造要求 370
10.4.4 砌体结构挑梁设置要求 372
10.5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72
10.6 砌体结构耐久性要求 372

第11章 组合结构 374
11.1 组合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74
11.1.1 组合结构材料基本要求 374
11.1.2 组合结构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类型 375
11.1.3 组合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 376
11.1.4 组合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376
11.1.5 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及组合楼板挠度限值 377
11.1.6 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378
11.1.7 组合结构基本构造要求 378
11.2 组合结构连接构造规定 379
11.2.1 组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379
11.2.2 组合结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380
11.2.3 组合结构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381
11.2.4 组合结构梁与梁连接构造 382
11.2.5 组合结构梁与墙连接构造 382
11.2.6 组合结构斜撑与梁、柱连接构造 383
11.2.7 组合结构钢筋与钢构件连接构造 383
11.2.8 组合结构抗剪连接件构造 384
11.3 组合结构主要构件设计要求 384
11.3.1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 384
11.3.2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386
11.3.3 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389
11.3.4 圆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390
11.3.5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392
11.3.6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393
11.3.7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394
11.3.8 组合楼板 394

第12章 烟囱、网架和木结构及高耸结构 397
12.1 烟囱结构 397
12.1.1 烟囱结构安全等级要求 397
12.1.2 烟囱结构基本设计要求 398
12.1.3 烟囱结构材料要求 401
12.1.4 砖烟囱结构构造要求 402
12.1.5 钢筋混凝土烟囱(单筒式) 构造要求 404
12.1.6 钢筋混凝土烟囱基础构造 406
12.1.7 烟道的计算和构造 407
12.1.8 烟囱航空障碍灯和标志 408
12.2 空间网架结构 409
12.2.1 常用空间网架形式 409
12.2.2 空间网架设计基本规定 412
12.2.3 空间网架结构挠度容许值 413
12.2.4 空间网架设计构造要求 413
12.3 木结构 418
12.3.1 木结构材料规定 418
12.3.2 木结构设计一般规定 420
12.3.3 木结构设计技术参数 420
12.3.4 木结构连接及其受力计算 422
12.3.5 木结构防火设计 423
12.3.6 木结构其他相关知识 424
12.4 高耸结构 427
12.4.1 高耸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荷载 427
12.4.2 高耸结构一般要求 427
12.4.3 钢塔架和桅杆结构要求 428
12.4.4 电视塔和水塔支筒等混凝土圆筒形塔要求 429
12.4.5 高耸结构地基基础要求 430

参考文献 432

前言/序言

前言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自2008年出版以来,由于其十分切合建筑结构专业设计与建筑施工工程实践情况,专业知识范围广泛、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
基于国家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许多国家规范标准、法规政策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完善或局部调整,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原书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调整,以适应目前建筑工程操作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为此本书作者根据现行最新的相关国家规范标准、法规政策,对该书进行了全面和较大范围的更新与调整,使得本书从内容上保持与时俱进,使用上更加实用。本书主要修改及调整内容如下:
按照现行和新版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法规政策,对原书中各个章节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及完善,增加了部分章节内容,补充了部分图文说明,使得相关资料更加丰富、直观,更便于理解掌握。其中修改变化较大的是增加了“建筑结构常用材料简介”章节内容,原版本“混合结构”章节调整为“组合结构”、“高耸结构” 章节调整为“烟囱、网架和木结构及高耸结构”等。
全书内容主要由谭荣伟组织修改及编写,谭荣伟、卢晓华、黄冬梅、李淼、雷隽卿、黄仕伟、王军辉、许琢玉、苏月风、许鉴开、谭小金、李应霞、赖永桥、潘朝远、孙达信、黄艳丽、杨勇、余云飞、卢芸芸、黄贺林、许景婷、吴本升、黎育信、黄月月、韦燕姬、罗尚连等参加了相关章节编写。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虽然经过再三勘误,但仍难免有纰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编著者
2017年夏


第一版前言
在房地产开发和建设中,建筑结构专业为建筑设计方案实施、保证建筑空间安全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其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在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专业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需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标准以及规定,具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及经营管理知识,及时熟悉和掌握有关信息及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文件,才能从容应对工程实践中的各种情况,处理施工现场的图纸变更、工程验收、质量监督等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施工现场工作提供全面指导,加强设计与施工的沟通,确保设计及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本书基于专业全面、内容实用、查阅快捷、携带方便等宗旨,根据最新和现行的国家规范和法规,精选房地产开发与建设中建筑结构专业常用的数据、构造做法、强制措施、设备材料、设计规范、建筑法规等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常见术语、常用公式及专业数据、建筑结构荷载、建筑结构构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合结构以及网架结构等特殊类型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技术内容和知识,分门别类,是为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建筑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等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工具资料。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是《房地产开发与建设资料精选》丛书之一,虽经过编委及出版社编辑再三研讨和勘误,仍难免有纰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予以指正,以便在修订再版时更加臻善。

编者
2008年4月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一部精炼而全面的工程实践宝典 在日新月异的建筑工程领域,专业技术资料的更新速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应运而生,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建筑结构专业的核心技术要点,通过精选与编撰,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部内容翔实、实用性强的技术参考。本书第二版的推出,更是吸收了近年来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成为提升工程质量、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工具。 本书的编撰遵循了“精炼、实用、前沿”的原则。它深入剖析了当前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检测与维护等环节中最具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技术内容,摒弃了冗余和过时的信息,力求以最浓缩的精华,服务于最实际的工程需求。因此,本书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建筑百科全书,而是针对建筑结构专业,进行了一次深度挖掘与提炼。 第一部分:设计理论与规范解读 本书的开篇,着重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最新规范的解读。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学科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我国现行的各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各类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的设计要点、关键参数、荷载取值、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 荷载与作用: 详细解析了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荷载的确定方法,以及组合荷载的取值原则,强调了荷载取值的准确性对结构安全的重要性。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特殊结构的荷载效应分析,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材料性能与应用: 深入探讨了混凝土、钢材、砌体材料等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特点、标准规范要求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合理选用。对于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等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 结构抗震设计: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详细解读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目标、抗震等级划分、地震作用计算、结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要求等内容。对于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场地类别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详实的计算实例和设计要点。特别关注了隔震、消能减震等减震技术的应用原理与设计要点,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结构体系优化与创新: 在梳理经典结构体系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近年来结构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如大跨度结构、空间结构、预应力结构等的设计理念与技术难点,为工程师提供了开拓性思路。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理论指导实践,施工是实现设计意图的关键环节。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建筑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 基础工程施工: 详细介绍了桩基、筏板基础、独立基础等各类基础的施工工艺、质量要求与常见问题防治。特别关注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施工技术,以及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要点。 主体结构施工: 混凝土结构施工: 深入阐述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滑模、爬模等特殊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钢结构施工: 详细介绍了钢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对于高耸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等复杂钢结构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砌体结构施工: 涵盖了砌块、砖的选用,砂浆的配制,砌筑工艺,以及构造柱、圈梁等加强措施的施工要点,并强调了质量检验的标准。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详细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各项质量检查、验收的标准与方法,包括材料进场验收、工序检查、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等。强调了质量记录的规范性与重要性。 第三部分:结构监测、评估与加固 建筑物的长期安全可靠,离不开系统的监测、科学的评估和必要的加固。本书的第三部分,对这些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构监测技术: 介绍了用于监测建筑物沉降、位移、裂缝、应力应变等的技术手段,包括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解读。对于既有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结构评估与鉴定: 阐述了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可靠性鉴定、耐久性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标准。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现场检测、理论分析等手段,准确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状况。 结构加固技术: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技术,包括: 粘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加固: 阐述了其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计算要点和施工工艺。 钢结构加固: 如新增截面、外部加固等。 混凝土结构加固: 如增大截面、外包钢、灌注法等。 砌体结构加固: 如增设构造柱、圈梁、抹灰加固等。 基础加固: 如桩基托换、扩底桩等。 本书在加固技术方面,不仅提供了技术原理,更强调了不同加固方法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对原结构的影响,为工程师选择最佳加固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常见工程问题分析与对策 工程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本书的第四部分,收集了建筑结构工程中常见的疑难杂症,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裂缝分析与处理: 针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中的各种类型裂缝(如温度裂缝、收缩裂缝、荷载裂缝、沉降裂缝等),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修补和预防措施。 渗漏水原因分析与防治: 聚焦于地下室、屋面、外墙等部位的渗漏水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供了系统化的防治策略。 结构变形与沉降问题: 探讨了结构变形超限、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的判定依据、影响分析以及处理方法。 设计与施工配合中的常见问题: 针对图纸理解偏差、现场变更、工序衔接不畅等容易引发问题的环节,给出了有效的沟通协调和管理建议。 第五部分: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为了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对建筑结构专业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BIM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如何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生命周期,提升设计效率,优化施工管理,以及实现精细化运维。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结构: 探讨了在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如何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如采用节能材料、优化结构体系以减少材料消耗、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等。 智能化与装配式建筑: 展望了智能化技术(如传感器监测、自诊断系统)和装配式建筑(如预制构件、模块化建造)在未来建筑结构领域的重要作用。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炼的技术语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建筑结构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它不仅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解决当前工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更能拓宽其技术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先机,为国家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是每一位建筑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领域奋斗多年的从业者,我对于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解决疑难问题的优质技术资料,有着天然的渴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个书名,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承诺了“精选”和“更新”,这正是我们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宝藏时最需要的“过滤器”。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翻阅的便是它在“复杂结构设计”方面的论述。 我想特别了解的是,这本书在“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例如,在超高层建筑方面,是否深入探讨了巨型结构体系、筒体结构、巨型斜柱体系等不同结构形式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抗风、抗震、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具体设计考量?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高阻尼材料、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液体粘滞阻尼器(VL D)等消能减震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对于底部加强、中部削弱、顶部出挑等特殊结构形式,是否有详细的设计方法和算例? 在“大跨度结构”方面,我非常期待看到对斜拉桥、悬索桥、网架结构、空间桁架结构、穹顶结构等经典和前沿结构的深入分析。例如,对于斜拉桥,是否探讨了索的设计、锚固体系、桥塔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索力控制等关键技术?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否详细介绍了其受力特点、节点设计、材料选择(如高强度钢、先进复合材料)以及施工安装的难点和对策?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例如某某大桥、某某体育场馆的结构设计,并对其中的创新点进行详细解读? 我同样关注的是,“既有建筑的检测与加固”这一部分。在我国,大量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结构安全鉴定和加固改造,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或提高抗震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否能提供系统性的指导?比如,如何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不同类型的既有建筑进行科学的结构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例如裂缝、酥碱、构件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不足等,书中是否能提供详细的加固改造方案,包括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设计验算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建筑或特殊结构的加固,是否能提供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此外,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涉及“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结构经济性的最大化,是每一个结构工程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是否能介绍一些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例如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等,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说明? 我还对书中是否包含“先进的结构分析软件的应用”感兴趣。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有限元分析,如何建立精确的模型,如何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如何处理边界条件,以及如何解读分析结果?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希望这本书的图纸清晰、标注规范,表格数据翔实,公式推导严谨。排版设计应该简洁大方,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总而言之,我期待《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成为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典,它应该包含前沿的技术理念、丰富的工程案例、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深入的分析解读,真正体现其“精选”和“实用的”价值。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的书,说实话,我对这类技术资料的期望值一向比较高,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日常工作,离不开扎实、前沿的专业知识支撑。拿到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厚重,感觉内容应该很丰富。我特别关注其中有没有一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干货”,而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陈述。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在“抗震设计”这个核心领域,究竟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都知道,随着地震活动的频繁和对结构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新型的抗震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阻尼器等,以及它们在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会不会有关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详细阐述,包括如何进行更精确的损伤评估和残余性能分析?我更关心的是,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复杂抗震设计案例,并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决策和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剖析。比如说,面对一些特殊场地条件(如液化土层)或者特殊结构形式(如曲线梁、斜柱)时,应该如何进行抗震设计?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除了抗震设计,对于“结构动力学”和“风荷载分析”这两个同样重要的领域,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现代建筑越来越高大,跨度越来越大,结构的动力响应和风振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结构在各种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并提供一些先进的动力分析方法和软件应用技巧?在风荷载方面,我希望看到关于新一代风荷载规范的详细解读,以及如何进行更精确的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层建筑和复杂形状建筑的风压分布和风振响应,如果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和计算说明,那将非常有价值。 另外,我一直认为,“结构可靠度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结构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这本书是否能够对结构可靠度理论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如何确定设计参数、如何进行可靠度指标的计算以及如何进行结构的寿命预测?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估结构的剩余寿命和安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否能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我还特别关注书中对“既有建筑的结构评估和加固改造”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既有建筑面临着老化、功能改变或者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估这些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并制定有效的加固改造方案,是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既有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技术,以及各种加固改造方法的详细介绍,例如碳纤维布加固、外加预应力等,并附带实际工程案例。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构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关于一些新型、复杂施工技术的详细指导,例如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钢结构安装的技术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等?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例如裂缝、变形、强度不足等,这本书是否能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关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如何在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的消耗,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的能耗?这些都是未来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还对书中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是否有所提及感到好奇。如今,各类结构设计软件已经非常普及,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软件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高设计效率,仍然是许多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内容,例如多使用图表、示意图,并且语言要专业而不失易读性。毕竟,我们阅读技术资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评分

作为一个对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充满热情的人,我始终在寻找那些能够拓宽我视野、启发我思维的优质技术资料。《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个书名,预示着它可能汇集了行业内的精华,我尤其关注它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与发展趋势”方面的论述。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介绍一些当前正在兴起或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例如,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是否会探讨诸如“筒中筒”结构、“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斜框架”结构、“外框筒+内筒”结构等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施工要点?在低层或多层建筑领域,是否会关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现场装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对“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有所阐述。例如,如何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减少材料消耗,如何应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如何设计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结构体系,以及如何考虑结构的生命周期评估和回收利用? 在“智能化与数字化建造”方面,我期待书中能介绍BIM技术在结构设计、施工模拟、安装指导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他数字化技术(如3D打印、机器人建造)在建筑结构领域的潜力。 此外,我同样对“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的发展趋势感兴趣。书中是否能介绍相关的监测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结构的后期维护和延长使用寿命? 我还对“仿生结构”和“新型材料应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可能性进行探索。例如,从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形态和材料特性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更轻巧、更坚固、更节能的结构。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关于“未来建筑结构可能的发展方向”的洞见。例如,模块化设计、可变结构、自适应结构等概念,是否会在书中有所提及? 最后,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来呈现内容,例如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新精神。 总之,我期待《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为我提供关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造、智能化发展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前沿观点,帮助我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并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勇于创新,引领潮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一个好的技术资料集对于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做到“精选”并且“实用”的却不多。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汇聚了业内最前沿、最核心的知识和案例。我特别期待它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带来启发: 首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最新发展。比如,在抗震设计方面,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隔震、减震技术?在高性能材料应用上,是否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要点?对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复杂工程,是否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我们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一本能够提供前瞻性指导的资料集,其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包含详细的工程案例分析。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学习经验教训,往往更加直观有效。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精选一些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深入剖析其结构设计思路、关键技术节点、施工难点以及最终的成果。例如,针对某一类特殊结构(如斜张桥、穹顶结构)或者某一类特殊场地条件(如软土地基、地震高烈度区)的工程案例,能提供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完毕的全过程复盘,那将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 再者,对于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环节,我也希望能有深入的阐述。设计图纸是蓝图,但最终的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一本优秀的资料集,应该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新型施工工艺、复杂节点处理、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等方面的指导。比如,关于钢结构连接节点、混凝土浇筑技术、桩基施工等关键环节,是否有详细的图文讲解和技术要求?这对于指导现场施工、避免质量通病至关重要。 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涵盖结构健康监测和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的最新进展。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结构隐患,保障建筑安全。而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加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技术挑战。书中如果能提供相关的监测技术、评估方法、加固方案以及实际案例,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 对于结构规范和标准的解读,我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建筑结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但有时候,一些规范条文的理解可能会存在歧义,或者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如果本书能够对一些关键的、容易混淆的规范条文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并结合实际算例进行演示,那将极大地方便我们进行规范的应用和设计。 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关注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发展。如今,各种结构设计软件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主流软件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应用技巧,或者分享一些优化计算模型、提高设计效率的方法,那将非常有价值。 另外,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能够清晰明了,易于阅读。图纸、表格、公式等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直观易懂,文字描述是否简洁准确,这些都会影响阅读的体验。如果能够有高质量的插图和详实的图表,并且结构清晰,章节划分合理,无疑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在技术资料的更新迭代方面,我非常看重“第二版”的含义。这意味着作者和编者已经对第一版进行了Revision,并且融入了最新的技术和经验。我希望第二版能够充分体现近年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地重印第一版的内容。 更深层次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建筑结构领域的更多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工具书,更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我们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启迪之作。通过阅读书中详实的内容,我希望能对结构的力学行为、设计哲学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出更优、更经济、更安全的结构设计。 最后,一本好的技术资料集,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建筑结构领域的核心知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设计到施工,能够形成一个闭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建筑结构工程师。

评分

拿到《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其“精选”二字吸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到真正有价值、能指导实践的技术资料,成为我们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翻阅这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它在“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这一块的内容深度。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近些年来,PBSD已经成为抗震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书中是否能解释PBSD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如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性能目标(如超越性、可修复性)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烈度设防地区或者重要建筑,PBSD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减隔震技术”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比以往更深入、更全面的论述。例如,对于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BRB)、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不同类型的减隔震装置,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它们的力学性能、适用范围、设计参数取值、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是否有关于如何进行减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和验证的内容? 同时,我非常关心书中对“既有建筑抗震能力评估与加固”的论述。很多老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安全评估和加固改造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既有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包括构件承载力、整体稳定性、抗震性能退化等方面的分析?同时,对于常见的加固改造技术,如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外包钢、增设支撑、基础加固等,是否能提供详细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和案例分析?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的相关内容。SHM技术在保障结构长期安全、评估结构损伤、指导维修加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中是否能介绍SHM的基本原理、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从另一个角度,我非常看重“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内容。理论设计再完美,也需要通过精湛的施工才能实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施工环节,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高强度螺栓连接、钢结构焊接、预应力施工等,是否能提供详细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 此外,我希望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能够通过清晰的图例、图表和照片,生动地展示技术内容。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过程,也应该清晰严谨。 总之,我期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技术内容,帮助我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提升专业能力,并对建筑结构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本书,我抱着极高的期待,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结构分析与计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书中在“复杂结构有限元分析”方面,是否能提供更高级、更精细的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例如,如何准确地模拟非线性行为(如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如何处理接触问题,如何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以及如何进行结构稳定性分析?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针对特定结构类型(如薄壳结构、复杂曲面结构、夹层结构)的建模技巧和参数设置? 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阐述。例如,如何进行结构的模态分析,如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如何进行随机振动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响应谱分析?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或激励函数,如何处理边界条件,以及如何解读分析结果? 在“结构可靠度分析”方面,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系统、更实用的方法。例如,如何进行随机变量的选取与分布确定,如何进行可靠度指标的计算(如一次二阶矩法、蒙特金卡模拟法),以及如何进行结构的寿命预测和安全性评估? 我还对书中是否涵盖“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感兴趣。例如,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尺寸优化等方法,在满足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材料消耗和成本的最小化?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我非常看重“常用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技巧与案例”。例如,对于SAP2000、ETABS、MIDAS、ANSYS等主流结构分析软件,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高级应用技巧,例如自定义单元的开发、宏命令的应用、以及特定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关于“工程结构荷载的精确计算与组合”的内容。例如,如何精确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雪荷载等,以及如何根据规范进行荷载组合,以获得最不利的内力或变形? 最后,我期待这本书的算例分析能够详实、严谨,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总之,我希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在结构分析与计算方面,为我提供最前沿的理论指导、最实用的分析方法、最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我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做出更科学、更经济的设计决策。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我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宝典”。《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论述。 我非常想了解的是,这本书在“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方面,是否能提供更深入的解读。例如,对于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SCC(自密实混凝土)、ECC(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等新型混凝土材料,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它们的组成、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结构构件(如大体积混凝土、预应力构件、受力复杂构件)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要点?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我希望能看到关于预应力张拉工艺、孔道注浆、锚固体系设计、以及预应力损失计算的详细说明。特别是对于大跨度预应力桥梁、叠合梁、预制楼板等构件,是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巧? 我还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感兴趣。例如,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防止开裂?书中是否能介绍有效的测温、降温措施,以及相关的施工规范和经验? 在“既有混凝土结构加固”方面,我期望书中能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挠曲、承载力不足等不同病害,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外包钢、增设混凝土或钢筋等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和验算方法? 从施工技术的角度,我非常看重书中关于“混凝土浇筑、养护、模板工程”的论述。例如,对于不同类型构件的混凝土浇筑顺序、振捣方法、表面处理;以及模板的选型、拼装、拆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及“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配筋构造、节点域处理、以及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最后,我期望这本书的图纸清晰、标注规范,能够提供丰富的节点详图和施工过程示意图,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过程,也应该清晰严谨。 总之,我期待《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为我提供最前沿的技术理念、最实用的施工指导、最经典的工程案例,成为我提升专业技能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索多年的专业人士,我对《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我尤其看重它在“幕墙工程与钢结构”这个专题上的深度和广度。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书中对于“建筑幕墙”的设计与施工,究竟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前沿的知识。例如,对于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幕墙等不同类型的幕墙,其结构体系、连接节点的设计是否有所创新?在抗风压、抗震、保温、隔声、防火等性能方面,书中是否提供了更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我非常关心对于“单元式幕墙”、“点式幕墙”以及“光伏一体化幕墙”等新型幕墙技术的介绍,以及它们在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在“钢结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高层及超高层钢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要点。例如,对于巨型结构体系、框架-支撑体系、筒体结构体系等,书中是否能有详细的算例分析,以及在连接节点设计、防火处理、抗震延性设计方面的创新? 我同样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感兴趣。例如,在梁、柱、楼板等构件中,如何有效地结合钢材和混凝土的优势,实现结构性能的提升和经济性的优化?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组合梁、组合柱、组合楼板的设计方法和计算要点? 此外,我还关注“钢结构在特殊建筑中的应用”,例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轻钢结构(如装配式建筑)、以及钢结构在桥梁、塔架等工程中的应用。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我非常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钢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例如,钢构件的加工制作、现场安装、焊接连接、螺栓连接,以及钢结构的防火涂料施工、防腐蚀处理等。特别是对于复杂节点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在高空作业中的安全防护措施,我希望能有更详细的指导。 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及“新型钢结构材料与技术”,例如高强钢、耐候钢、以及绿色环保型钢材的应用,以及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在钢结构领域的应用。 最后,我期待这本书的图纸清晰、标注规范,能够提供大量的节点详图和施工过程示意图,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总之,我希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在幕墙工程与钢结构方面,能够为我提供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最实用的施工技术、最经典的工程案例,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工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资料的更新换代对于我们把握行业前沿、提升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这个书名,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看重其中关于“桥梁与隧道工程”部分的论述。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在“桥梁工程”方面,是否能提供关于当前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发展。例如,对于超大跨度桥梁,是否会深入探讨其结构体系的选择、关键受力构件的设计(如主梁、主塔、斜拉索)、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技术?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桥梁结构形式,例如拱桥、梁桥、连续梁桥之外的新兴类型,或者在传统类型上的创新应用? 在“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设计方面,我特别关注其“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例如,斜拉索的材料选择、防腐蚀措施、锚固体系的设计、索力监测与调整技术;悬索桥的主缆、吊索、加劲梁的设计与施工,以及风振控制等。 在“隧道工程”领域,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盾构法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的详细介绍。包括盾构机的选型、掘进工艺、衬砌结构设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对于“明挖法隧道”和“暗挖法隧道”,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边坡支护、地下水控制、注浆加固等关键技术的内容? 我还特别关注“桥梁与隧道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设计”。例如,在地震活跃区、高寒地区、软土地基、滨海地区等特殊环境下,桥梁与隧道结构应该如何进行设计?是否能提供相关的设计方法、规范解读和案例分析? 另外,对于“既有桥梁与隧道的检测、评估与加固改造”,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论述。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和使用年限的增长,很多桥梁和隧道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加固。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这些结构的安全评估方法、常用的检测技术,以及各种加固改造方案?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我非常看重“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内容。对于桥梁的现浇梁、预制梁安装、支架搭设;隧道的爆破、模筑、衬砌;以及各种加固施工工艺,是否能有详细的技术指导和注意事项?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的图文结合能够做到精良,例如提供高质量的结构节点图、施工过程照片、以及相关的勘察和设计图纸。对于复杂的理论分析,也应该有清晰的推导和演算过程。 总而言之,我期望《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在桥梁与隧道工程方面,能够为我提供最新的技术动态、最实用的设计方法、最经典的工程案例,成为我在这两个专业领域工作的有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设计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一本好的技术资料集对于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多大。《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的出现,让我对能够获得更高效、更精准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充满了期待。我翻阅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在“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应用”方面的论述。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详细介绍当前建筑结构领域中涌现出的各种高性能材料,例如: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SCC(自密实混凝土)、ECC(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以及新型钢材(如高强钢、耐候钢)等。对于这些材料,书中是否能提供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耐久性特点,以及在不同结构类型(如预应力结构、斜拉桥、幕墙结构、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对于FRP材料,我特别关注其在结构加固和新建工程中的应用。例如,使用FRP筋代替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其设计方法、搭接方式、锚固措施是否能有详细的介绍?FRP片材或布材在混凝土梁、柱、板的加固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粘贴工艺、以及设计验算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关于“结构设计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内容。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结构设计正在向着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书中是否能介绍BIM技术在结构深化设计、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施工模拟等方面的应用?是否能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结构设计参数,或者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结构设计决策? 我还对书中是否涵盖“结构荷载的精确计算与模拟”感到好奇。例如,对于风荷载、地震作用、雪荷载等,书中是否能介绍更精确的荷载组合方法,以及在复杂地形、特殊建筑形体下的荷载模拟技术?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施工缝处理、防水构造、防腐蚀措施”等细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细节,往往是影响结构长期耐久性和使用功能的关键。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这些方面的详细技术要求和图例?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能够做到清晰明了,图文并茂,易于翻阅和查找信息。专业术语的解释是否到位,语言表述是否准确专业,这些都会影响阅读体验。 总之,我期待《建筑结构专业技术资料精选(第二版)》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高性能材料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设计、精确荷载计算以及结构耐久性保障方面的“独家秘笈”,从而帮助我更好地应对复杂工程挑战,提升设计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