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等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節能減排成為一種流行的理念,成為一種價值觀。2003年英國政府發錶瞭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齣瞭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瞭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低汙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綠色經濟,意味著在發展中排放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大的産齣。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在二氧化碳減排問題上正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在製定國傢發展規劃和産業發展政策中必須將二氧化碳減排和氣候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齣颱瞭《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隨後環境保護部與京津冀等六省區市政府簽訂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並齣颱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同時,財政部也安排50億元資金,用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另外,環保法修訂草案中提齣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等,後續有望推齣針對大氣汙染的《清潔空氣法》。
《區域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區域經濟重點學科係列叢書》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區域低碳經濟評價,客觀判斷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找齣影響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政府製定相應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因此,《區域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區域經濟重點學科係列叢書》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圍繞區域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綜閤評價方法體係和秦皇島市低碳經濟評價實證研究等方麵展開。針對以上研究內容,《區域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區域經濟重點學科係列叢書》共分為12章。
作者簡介
李剛,男,漢族,1981年齣生,山東省萊蕪市人,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數學與統計學院副院長。2010年6月博士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同年到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任教,主要從事評價與決策方麵的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低碳經濟評價、人的全麵發展、國民幸福指數和風險管理等。近年來,主持課題6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項(項目編號:11YJC790079);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1項(項目編號:G2012501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1項(項目編號:N110423008);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項目編號:HB11GL052,2012年7月結項,優秀);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1項(項目編號:XNR201304);秦皇島市社科聯重點應用性課題1項(項目編號:2010-CY-311,2011年3月結項,獲三等奬)。本書正是在完成該課題的基礎上撰寫的。近年來,在《中國軟科學》、《係統工程學報》、《係統工程理論與實踐》、《運籌與管理》、《管理評論》、《管理學報》、《係統工程》、《數理統計與管理》等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重要學術期刊及《Energy》、《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軟科學》等SCI檢索、EI檢索期刊和CSSCI檢索期刊上發錶論文30多篇。 王斌,男,漢族,1977年齣生,內濛古海拉爾人,博士在讀,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評價與決策等。現任教於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黨委副書記。近年來,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在《係統工程理論與實踐》、《麯阜師範大學學報》、《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參與編寫《EDA技術與應用》。多次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係列競賽、沙盤、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競賽並獲得國傢、省級奬項。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乾部,“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省、市優秀團務工作者及優秀誌願者。 曹洪剛,男,漢族,1975年4月齣生,黑龍江省七颱河市人,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嚮:區域經濟學,企業戰略管理。現任教於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副校長。近年來,主持及參與省部級課題、市級課題3項,在《運籌與管理》、《經濟師》和《山東交通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錶論文5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低碳經濟評價概述
第一節 低碳經濟和低碳經濟評價
一、低碳經濟
二、低碳經濟評價
第二節 低碳經濟評價的主要內容
一、指標體係構建
二、指標打分
三、指標賦權
四、綜閤評價模型
第三節 秦皇島市低碳經濟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一、秦皇島市簡介
二、低碳經濟評價目的和意義
第四節 本書的特色
第二章 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現狀
第一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研究現狀
一、"壓力一狀態一響應"模型
二、聯閤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基於DSR(DFSR)的低碳經濟評價
指標體係
三、聯閤國統計局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
四、歐盟委員會統計局的指標體係
五、日本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係
六、歐洲環境局的DPSIR概念模型
七、國傢環境保護總局的相關指標體係
八、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係
九、國外專傢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低碳經濟評價方法研究現狀
一、以主觀賦權方法為主的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方法研究
二、以客觀賦權方法為主的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方法研究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低碳經濟綜閤評價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低碳經濟評價的內涵
一、綜閤評價的概念及評價過程
二、低碳經濟綜閤評價
第二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方法
一、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思路
二、構建評價指標體係的指標篩選方法
第三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數據處理方法
一、指標類型
二、評價指標的一緻化
三、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方法
第四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賦權方法
一、主觀賦權法
二、客觀賦權法
三、組閤賦權法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
第一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構建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節 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內涵和功能
一、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內涵與特點
二、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功能
第三節 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原則
第四節 低碳經濟濟價指標體係的建立
……
第五章 基於AHP主觀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
第六章 基於基尼係數客觀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
第七章 基於主客觀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
第八章 基於級差最大化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
第九章 基於標準差修正G1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
第十章 基於Gini-TOPSIS的低碳經濟評價
第十一章 基於循環修正思路的低碳經濟評價
第十二章 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評價模型研究
第十三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等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節能減排成為一種流行的理念,成為一種價值觀。2003年英國政府發錶瞭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齣瞭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瞭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低汙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綠色經濟,意味著在發展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的産齣。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在二氧化碳減排問題上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在製定國傢發展規劃和産業發展政策中必須將二氧化碳減排和氣候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齣颱瞭《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隨後環境保護部與京津冀等六省區市政府簽訂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並齣颱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同時,財政部也安排50億元資金,用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另外,環保法修訂草案中提齣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投入等,後續有望推齣針對大氣汙染的《清潔空氣法》。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區域低碳經濟評價,客觀判斷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找齣影響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政府製定相應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因此,本書的主要工作是圍繞區域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綜閤評價方法體係和秦皇島市低碳經濟評價實證研究等方麵展開。針對以上研究內容,本書共分為十三章。
第一章,對低碳經濟評價的概述。在本章中主要介紹瞭低碳經濟産生的背景、概念、特徵、內涵和理論基礎;低碳經濟評價的目的、作用和特點以及低碳經濟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第二章,對低碳經濟評價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包括聯閤國經濟閤作發展組織(OECD)的“壓力一狀態一響應”模型、聯閤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驅動力一狀態一響應”模型以及聯閤國統計局、日本、歐洲、中國等提齣的相關評價指標體係的介紹。
第三章,介紹瞭低碳經濟綜閤評價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低碳經濟評價的內涵,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方法,低碳經濟評價指標數據的標準化方法和評價指標的賦權方法。
第四章,低碳經濟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首先,分析瞭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構建的必要性、內涵、功能以及設計原則;然後,在參考國內外典型機構的相關評價指標體係的基礎上,構建瞭秦皇島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
第五章,基於層次分析法主觀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主要介紹瞭AHP主觀賦權方法,並以秦皇島市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為例進行瞭實證研究。
第六章,基於基尼係數客觀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主要介紹瞭Gini客觀賦權方法,並以秦皇島市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為例進行瞭實證研究,最後對Gini客觀權重和AHP主觀權重進行瞭對比分析。
第七章,基於主客觀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主要介紹瞭加法閤成法和乘法閤成法等兩種傳統的主客觀組閤賦權方法。
第八章,基於級差最大化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提齣瞭一種新的主客觀組閤賦權方法——級差最大化組閤方法,給齣瞭一種從指標層麵進行組閤的主客觀組閤賦權方法,並對其兼顧主客觀權重優點進行瞭解釋。
第九章,基於標準差修正Gl組閤賦權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的主要工作是給齣瞭另一種主客觀組閤賦權模式,通過客觀修正主觀的方法,將主客觀權重組閤在一起。
第十章,基於Gini-TOPSIS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的評價模型區彆於第五到第九章的評價模型,是通過被評價對象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的大小來判斷被評價對象的排序。
第十一章,基於循環修正思路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本章利用循環修正的思路,對多種方法給齣的評價結果進行修正,並最終得到一緻的評價結果。
第十二章,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評價模型研究。本章中對基於社會網絡分析視角的評價模型進行瞭探索性的研究。
抱歉,您提供的書名是《區域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區域經濟重點學科係列叢書》。您要求我撰寫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並且要求這份簡介要非常詳細,同時不能包含任何關於“低碳經濟評價”的理論、方法或應用內容。 基於您的要求,我需要選擇一個與“區域低碳經濟評價”主題完全不相關的領域,並圍繞該領域構建一個詳細的圖書簡介。 考慮到字數要求(約1500字),我選擇一個學術性強、內容跨度廣的領域作為替代主題:《全球水資源係統動力學建模與可持續管理策略研究》。 --- 全球水資源係統動力學建模與可持續管理策略研究 (本書不涉及任何關於區域經濟、低碳評價、能源轉型或碳排放核算的內容) 導言:地球生命綫麵臨的嚴峻挑戰 水,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人口持續增長以及不均衡的土地利用模式影響下,全球水資源係統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從特大城市群的供水危機,到內陸河流域的生態枯竭,再到跨境水體的分配衝突,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已成為製約人類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瓶頸之一。 本書《全球水資源係統動力學建模與可持續管理策略研究》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集結瞭環境科學、係統工程學、地理信息科學以及復雜係統理論的前沿成果,旨在構建一套科學、精細、動態的模擬框架,用以理解和預測復雜水循環過程的未來走嚮,並為製定具有前瞻性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策略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工具。 第一部分:水資源係統的復雜性與動力學基礎 本部分聚焦於水資源係統的本質屬性——復雜性與非綫性。傳統的靜態或綫性模型難以捕捉地錶水、地下水、大氣降水以及人類用水活動之間復雜的反饋迴路。 第一章:水循環的全新認知:從水量平衡到能量-物質耦閤 本章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尺度下,水循環不再僅僅是水量衡量的過程,而是與能量交換、汙染物遷移緊密耦閤的復雜係統。我們引入瞭分布式水文過程的能量平衡約束,分析瞭在極端氣候事件(如熱浪、暴雨)下,蒸散發過程的突變性如何影響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重點闡述瞭如何將遙感數據中獲取的瞬時地錶溫度、植被指數(NDVI)融入水文模型的初始化參數中,以提高模擬精度。 第二章:係統動力學理論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基石 本節詳細介紹瞭係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 SD)方法論如何被引入到水資源管理領域。SD的核心在於識彆係統的存量(Stocks)和流量(Flows),並揭示控製係統行為的關鍵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s)。我們將探討水資源係統中的“水庫效應”——即水資源存儲的滯後性如何導緻管理決策的失誤。通過構建基礎的SD模型,讀者將理解存量-流量圖、因果迴路圖以及係統仿真方法的構建邏輯,為後續章節的高級模型打下基礎。 第三章:跨尺度耦閤:從流域到全球尺度的模型集成 全球水資源管理必須處理不同尺度信息的不一緻性。本章的核心在於多尺度模型集成技術。我們不再將單一尺度的模型視為孤立的實體,而是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傳遞理論,實現從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模型(如SLURP模型)到低分辨率的全球氣候模型(如CMIP係列)之間的數據降尺度與信息融閤。重點介紹瞭網格化與非網格化模型的接口技術,特彆是在預測大型跨界河流流域的水資源可塑性方麵的應用。 第二部分:高級建模技術與數據驅動的模擬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具體的技術實現,強調利用前沿的計算科學和數據挖掘技術來構建高保真的水資源模擬工具。 第四章:概率性與不確定性分析:濛特卡洛與貝葉斯方法 水資源係統的輸入參數(如降水強度、土地侵蝕率)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隨機性。本章聚焦於不確定性量化。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應用濛特卡洛模擬來評估在不同未來情景下(如不同溫室氣體排放路徑下的氣候情景),某一水庫的供水可靠性概率。此外,本書引入瞭貝葉斯網絡在水質風險評估中的應用,用以整閤專傢知識和觀測數據,對水體富營養化風險進行動態概率推斷。 第五章: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在水文預報中的革新 傳統水文模型的計算成本高昂且對初始條件敏感。本章探討瞭數據驅動模型的優勢。重點介紹瞭循環神經網絡(RNN)和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在短期洪水預報和長期徑流預測中的應用。通過對曆史氣象、地質和水文觀測數據的深度學習,我們展示瞭如何構建齣能快速響應極端天氣的混閤模型——即將物理模型(如地錶産流)與數據驅動模型(如地下水補給預測)進行有效結閤的集成框架。 第六章:水資源與生態係統服務的耦閤模型:RESERVOIR-ECO 本書提齣瞭一種創新的水資源-生態係統服務(RESERVOIR-ECO)耦閤模型。該模型的核心在於量化水資源分配變化對河流健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産齣的連鎖反應。我們通過建立非綫性效用函數,模擬瞭在麵臨水資源約束時,不同用水部門(農業、工業、生態)之間的社會經濟權衡點(Trade-off Points),為製定公平的用水配額提供瞭量化依據。 第三部分:麵嚮可持續性的管理策略與政策模擬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將理論模型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乾預措施。本部分重點在於政策情景的模擬與評估。 第七章:適應性水資源管理(ARM)的仿真框架 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高不確定性,適應性管理成為必然選擇。本章構建瞭一個“試錯-學習-調整”的ARM仿真框架。該框架允許決策者在預設的適應路徑中,根據係統的實時反饋(如水庫水位下降速度),動態調整後續的調水或節水措施。我們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利用該框架優化跨年度的蓄水策略,以降低未來十年大麵積農業減産的風險。 第八章:綠色基礎設施與藍綠空間規劃的效益評估 本章側重於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我們詳細分析瞭“海綿城市”理念下的綠色基礎設施(如透水鋪裝、人工濕地)如何通過改變地錶徑流路徑和延遲峰值流量,減輕城市內澇壓力,並同時提升水質淨化能力。通過地理空間分析與SD模型的結閤,本書量化瞭不同綠色基礎設施密度對區域水資源安全邊際的貢獻度。 第九章:水資源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博弈與政策優化 水資源管理本質上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復雜博弈。本章引入基於主體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 ABM)來模擬不同利益相關者(如不同規模的農戶、地方政府、工業用戶)在水資源稀缺下的決策行為。我們模擬瞭不同水權交易機製、水價改革方案對整體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並識彆齣能夠最大化社會福利和環境效益的最優政策乾預點。 結論:邁嚮韌性的全球水安全未來 本書全麵展示瞭如何利用尖端係統科學和計算工具,從根本上理解和管理我們星球上最寶貴的資源——水。它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更是一份麵嚮未來水安全挑戰的行動指南,為全球氣候適應、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急需的科學支撐。 本書適用於環境科學、水利工程、地理信息係統、係統工程學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員以及從事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