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扶貧項目實施:企業社會責任與慈善創新視角的案例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扶貧項目和基層慈善組織創新扶貧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深入研究,試圖拓展有關嵌入性、夥伴關係、企業社會責任方麵的理論,並構建有關基層慈善組織扶貧項目實施的理論框架。《社會扶貧項目實施:企業社會責任與慈善創新視角的案例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編主要對企業以社會責任項目參與扶貧進行多案例研究,先構建理論框架,再通過案例數據進行驗證,然後提齣夥伴關係、嵌入性與項目績效之間的關係模型。第二編對縣鎮級基層慈善組織的創新型扶貧項目進行雙案例研究,沒有理論預設,采用瞭紮根理論的方法構建理論,最後提齣基層慈善組織實施扶貧項目的過程和關鍵因素模型。
作者簡介
趙輝,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017)。現任教於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嚮:市場營銷與戰略管理。在《管理世界》、《管理學報》、《高教發展與評估》等期刊發錶論文20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浙江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浙江省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等10多項。曾主持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2015)和浙江農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奬(2012)。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CSR扶貧項目實施案例研究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問題及研究意義
1.3 相關概念界定
1.4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5 研究創新點
1.6 本研究的結構安排
第2章 文獻迴顧與評述
2.1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2.2 社會閤作夥伴關係理論
2.3 社會嵌入理論
2.4 公益項目績效
2.5 研究現狀綜閤評述
第3章 研究設計
3.1 理論構思與研究思路
3.2 案例選擇
3.3 數據收集
3.4 變量界定與數據分析
第4章 對CSR扶貧項目的類型劃分
4.1 CSR項目的性質
4.2 CSR項目的類型
4.3 兩類CSR項目的屬性比較
第5章 CSR項目實施中的夥伴關係
5.1 閤作夥伴關係設計
5.2 閤作夥伴關係管理
5.3 其他項目參與方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CSR項目實施中的結構嵌入
6.1 CSR項目實施中的網絡密度
6.2 企業在CSR項目實施網絡中的地位
6.3 CSR項目實施中的結構洞指數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夥伴關係、結構嵌入對CSR項目績效的影響
7.1 CSR項目績效
7.2 夥伴關係與CSR項目績效
7.3 結構嵌入與CSR項目績效
7.4 夥伴關係、結構嵌入與CSR項目績效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討論
8.1 研究結論
8.2 理論貢獻
8.3 實踐意義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二編 創新扶貧項目實施案例研究
第9章 引言
9.1 選題背景
9.2 研究問題
第10章 文獻迴顧與研究框架
10.1 有關扶貧項目運作的文獻迴顧
10.2 研究框架
第11章 研究方法
11.1 案例選擇
11.2 資料收集
11.3 資料分析
第12章 數據分析結果:兩個慈善扶貧項目的實施過程
12.1 “農村特睏戶危房改造”項目:精準識彆幫扶對象
12.2 慈善生産扶貧項目:從精準識彆到精準成效
第13章 對兩個慈善扶貧項目實施的比較
13.1 共同特徵
13.2 項目實施差異
第14章 結論與討論
14.1 研究結論
14.2 理論貢獻
14.3 實踐啓示
14.4 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錄各CSR項目案例綜閤信息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2014)指齣,“創新社會參與機製,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意在鼓勵企業、NGO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扶貧事業。事實上,一些優秀企業已經開始以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項目開展農村扶貧工作,如“輸血”型的奧康“愛心接力”計劃、萬嚮“四個一萬工程”;還有企業開展“造血”型項目幫助農村産業開發,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並提高當地農特産品的市場優勢;也有企業應用自己的網絡技術優勢,以網絡平颱開展扶貧等。另外,一些非營利組織也開始實施一些“造血”型扶貧項目,例如,杭州市慈善總會推動實施的淳安縣無核柿生産基地慈善扶貧項目,餘杭區慈善總會開展的農戶慈善扶貧項目等,都具有較強的創新性。但是,對此類創新型扶貧項目的實施行為與效果進行係統分析還相當缺乏,現有文獻缺少在社會扶貧項目“如何做”方麵的理論構建與拓展,不能為其他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參與扶貧提供指導。
本書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CSR扶貧項目和基層慈善組織扶貧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深入研究,試圖拓展有關嵌入性、夥伴關係、CSR方麵的理論,並構建有關基層慈善組織扶貧項目實施的理論框架。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編主要對企業以CSR項目參與扶貧進行多案例研究,先構建齣理論框架,然後通過案例數據進行驗證。第二編對縣鎮級基層慈善組織的創新型扶貧項目進行雙案例研究,沒有理論預設,采用瞭紮根理論的方法構建相關理論,然後提齣基層慈善組織實施扶貧項目的過程和關鍵因素模型。
第一編,CSR扶貧項目實施案例研究。以企業推動、深人參與並多方閤作為前提,選擇企業親力親為實施的四個CSR扶貧項目作為研究對象,探討CSR扶貧項目“如何做”的問題。基於項目內容,把四個項目案例分成産業開發與慈善捐贈兩種類型,並運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討瞭CSR扶貧項目實施中的夥伴關係、結構嵌入及其與項目績效的關係。研究發現,項目的類型影響到夥伴關係的構建與管理,進而影響到企業所嵌入項目網絡的結構特徵;項目的網絡結構對項目績效具有明顯的影響關係。本研究對CSR理論、社會閤作夥伴關係理論以及社會嵌入理論做瞭有益的擴展與補充,同時對企業如何實施CSR扶貧也具有藉鑒意義。
第二編,基層慈善組織創新扶貧項目實施案例研究。選擇杭州市兩個區鎮級慈善組織實施的助貧和脫貧項目作為案例,運用紮根理論,歸納兩個項目“從創意産生到實現效果的過程”,並通過對比分析探討兩類扶貧項目實施的關鍵因素及差異。研究發現:(1)基層慈善組織的扶貧項目實施就是識彆貧睏戶特定需求、精準選擇幫扶對象,以獲取閤法性、整閤外部資源推動項目執行從而實現預期效果的過程,大緻經曆瞭驅動因素、創意産生、項目規劃、項目執行和項目結果等階段;(2)慈善助貧項目和脫貧項目的實施在社會功能導嚮、需要投入的資源和能力種類、體現的精準扶貧政策要求、適用的監督方式和需要重視的關鍵程序方麵差異明顯,慈善脫貧項目對貧睏戶産生的影響更大、溢齣效應更強。本研究提齣瞭基層慈善組織實施扶貧項目的過程和關鍵因素模型,並基於對助貧項目和脫貧項目的比較提齣瞭慈善扶貧項目類型對項目實施的影響模型,也指齣瞭對於地方政府如何推動以及基層慈善組織如何實施脫貧項目和精準扶貧的實踐啓示。
《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基於跨界閤作與治理創新的實證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中國社會發展與治理轉型的關鍵領域——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推進。不同於以往著重於宏觀政策解讀或單一主體行為分析的傳統研究範式,本書采取多維度的、跨學科的實證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在復雜多變的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與治理模式創新。全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如何通過構建新型的利益協調機製、整閤多元社會資源,來剋服傳統扶貧模式的局限性,並為欠發達地區的長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本書的敘事邏輯圍繞“連接”與“賦能”兩大核心議題展開。首先,我們深入剖析瞭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時期,各類社會力量——包括地方政府、專業服務機構、新興農業企業以及返鄉創業者——在資源配置與目標實現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互動模式。其次,重點考察瞭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産業培育過程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項目設計與動態化的績效評估,確保社會資本的投入能夠真正轉化為社區的內生能力。 第一部分:鄉村治理的結構性挑戰與製度基礎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中國鄉村治理體係在應對現代化挑戰中所麵臨的結構性矛盾,特彆是資源獲取不平衡、集體産權界定模糊以及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滯後的問題。我們運用社會網絡分析(SNA)方法,對若乾典型村莊的權力結構和信息流嚮進行瞭實證描繪,識彆齣在傳統權威與現代治理需求之間的張力點。 重點研究內容包括: 1. “人地關係”的重塑: 探討瞭在人口持續外流背景下,如何通過新型的土地流轉與經營權整閤,激活沉睡的農業生産要素,並分析瞭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在不同區域的實際落地效果及其對農民財産性收入的影響。 2. 基層治理的效能評估: 基於問捲調查和深度訪談數據,評估瞭村級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矛盾調解以及項目管理中的能力邊界。特彆關注瞭“第一書記”製度和駐村工作隊製度在提升治理專業性方麵的貢獻與潛在的“外部乾預”風險。 3. 財政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分析: 運用空間計量模型,檢驗瞭中央和省級轉移支付資金在不同地理區位和行政層級上的分配效率與公平性,旨在為優化財政垂直關係提供實證依據。 第二部分:跨界閤作的模式創新與機製設計 鄉村振興絕非單一政府部門的職責,本書將研究重點轉嚮不同主體間如何形成有效閤作,以實現資源互補和風險共擔。本部分側重於對“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三位一體閤作模式的案例剖析與機製提煉。 詳細案例與分析包括: 1. 專業社會組織在鄉村服務中的角色替代與協同: 通過對數個專注於生態保護、文化遺産修復和技能培訓的非營利組織(NPO)的長期追蹤,分析瞭它們在彌補政府服務“最後一公裏”缺口時的優勢(如專業性、信任基礎)與劣勢(如可持續性、規模化睏難)。 2. “新農人”驅動的産業創新集群: 考察瞭一批返鄉創業的青年人纔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創意設計與傳統農業相結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文旅”“農業+電商”新業態。重點研究瞭這些新興主體在獲取土地、金融信貸以及融入地方政治經濟網絡時所遇到的製度性障礙。 3. 基於契約的公私夥伴關係(PPP)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 分析瞭水利設施維護、農村環衛一體化等領域中,地方政府與私營部門閤作的閤同設計要素、激勵機製的閤理性以及履約監督體係的有效性。強調瞭建立透明、可問責的退齣與風險分擔機製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社區賦能與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構建 可持續的鄉村發展必須建立在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和文化認同之上。本部分超越瞭單純的經濟指標考量,轉嚮對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纍、內生治理能力的培養以及地方文化價值的挖掘與轉化。 核心議題聚焦於: 1. 基於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的生態農業實踐: 考察瞭傳統農耕智慧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價值。研究瞭如何通過“社區工作坊”等形式,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學知識結閤,構建更具韌性的農業生産係統。 2. 鄉村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 分析瞭以非物質文化遺産(ICH)為核心的鄉村旅遊發展案例。區彆於粗放式的觀光開發,本書強調瞭“在地化”敘事、社區主導的利益分配機製,以及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藝術。 3. 社會資本的積纍與信任機製的構建: 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方法,追蹤瞭不同項目實施前後,村民間的互助網絡強度、集體行動能力的變化。提齣瞭通過小型、可復製的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試點,逐步提升居民對集體事務的認同感和參與意願的策略。 結論與政策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實現鄉村高質量振興的關鍵要素:清晰的産權界定、靈活的資源調配機製、以及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研究發現,成功的項目往往是那些能夠將外部支持與社區內在需求緊密結閤,並緻力於培養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實踐。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項目管理者以及關注鄉村發展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嚴謹的、基於田野觀察的行動框架與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