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扶贫项目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创新视角的案例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扶贫项目和基层慈善组织创新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拓展有关嵌入性、伙伴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论,并构建有关基层慈善组织扶贫项目实施的理论框架。《社会扶贫项目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创新视角的案例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编主要对企业以社会责任项目参与扶贫进行多案例研究,先构建理论框架,再通过案例数据进行验证,然后提出伙伴关系、嵌入性与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第二编对县镇级基层慈善组织的创新型扶贫项目进行双案例研究,没有理论预设,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理论,最后提出基层慈善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过程和关键因素模型。
作者简介
赵辉,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7)。现任教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战略管理。在《管理世界》、《管理学报》、《高教发展与评估》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等10多项。曾主持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和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CSR扶贫项目实施案例研究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 社会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2.3 社会嵌入理论
2.4 公益项目绩效
2.5 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理论构思与研究思路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
3.4 变量界定与数据分析
第4章 对CSR扶贫项目的类型划分
4.1 CSR项目的性质
4.2 CSR项目的类型
4.3 两类CSR项目的属性比较
第5章 CSR项目实施中的伙伴关系
5.1 合作伙伴关系设计
5.2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5.3 其他项目参与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SR项目实施中的结构嵌入
6.1 CSR项目实施中的网络密度
6.2 企业在CSR项目实施网络中的地位
6.3 CSR项目实施中的结构洞指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伙伴关系、结构嵌入对CSR项目绩效的影响
7.1 CSR项目绩效
7.2 伙伴关系与CSR项目绩效
7.3 结构嵌入与CSR项目绩效
7.4 伙伴关系、结构嵌入与CSR项目绩效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
8.3 实践意义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二编 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案例研究
第9章 引言
9.1 选题背景
9.2 研究问题
第10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10.1 有关扶贫项目运作的文献回顾
10.2 研究框架
第11章 研究方法
11.1 案例选择
11.2 资料收集
11.3 资料分析
第12章 数据分析结果:两个慈善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
12.1 “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项目: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12.2 慈善生产扶贫项目: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成效
第13章 对两个慈善扶贫项目实施的比较
13.1 共同特征
13.2 项目实施差异
第14章 结论与讨论
14.1 研究结论
14.2 理论贡献
14.3 实践启示
14.4 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录各CSR项目案例综合信息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2014)指出,“创新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意在鼓励企业、NGO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扶贫事业。事实上,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开始以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项目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如“输血”型的奥康“爱心接力”计划、万向“四个一万工程”;还有企业开展“造血”型项目帮助农村产业开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并提高当地农特产品的市场优势;也有企业应用自己的网络技术优势,以网络平台开展扶贫等。另外,一些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实施一些“造血”型扶贫项目,例如,杭州市慈善总会推动实施的淳安县无核柿生产基地慈善扶贫项目,余杭区慈善总会开展的农户慈善扶贫项目等,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但是,对此类创新型扶贫项目的实施行为与效果进行系统分析还相当缺乏,现有文献缺少在社会扶贫项目“如何做”方面的理论构建与拓展,不能为其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提供指导。
本书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CSR扶贫项目和基层慈善组织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拓展有关嵌入性、伙伴关系、CSR方面的理论,并构建有关基层慈善组织扶贫项目实施的理论框架。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编主要对企业以CSR项目参与扶贫进行多案例研究,先构建出理论框架,然后通过案例数据进行验证。第二编对县镇级基层慈善组织的创新型扶贫项目进行双案例研究,没有理论预设,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相关理论,然后提出基层慈善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过程和关键因素模型。
第一编,CSR扶贫项目实施案例研究。以企业推动、深人参与并多方合作为前提,选择企业亲力亲为实施的四个CSR扶贫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SR扶贫项目“如何做”的问题。基于项目内容,把四个项目案例分成产业开发与慈善捐赠两种类型,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CSR扶贫项目实施中的伙伴关系、结构嵌入及其与项目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项目的类型影响到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进而影响到企业所嵌入项目网络的结构特征;项目的网络结构对项目绩效具有明显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对CSR理论、社会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以及社会嵌入理论做了有益的扩展与补充,同时对企业如何实施CSR扶贫也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编,基层慈善组织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案例研究。选择杭州市两个区镇级慈善组织实施的助贫和脱贫项目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归纳两个项目“从创意产生到实现效果的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类扶贫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及差异。研究发现:(1)基层慈善组织的扶贫项目实施就是识别贫困户特定需求、精准选择帮扶对象,以获取合法性、整合外部资源推动项目执行从而实现预期效果的过程,大致经历了驱动因素、创意产生、项目规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结果等阶段;(2)慈善助贫项目和脱贫项目的实施在社会功能导向、需要投入的资源和能力种类、体现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求、适用的监督方式和需要重视的关键程序方面差异明显,慈善脱贫项目对贫困户产生的影响更大、溢出效应更强。本研究提出了基层慈善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过程和关键因素模型,并基于对助贫项目和脱贫项目的比较提出了慈善扶贫项目类型对项目实施的影响模型,也指出了对于地方政府如何推动以及基层慈善组织如何实施脱贫项目和精准扶贫的实践启示。
《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基于跨界合作与治理创新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转型的关键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不同于以往着重于宏观政策解读或单一主体行为分析的传统研究范式,本书采取多维度的、跨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在复杂多变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治理模式创新。全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构建新型的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多元社会资源,来克服传统扶贫模式的局限性,并为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本书的叙事逻辑围绕“连接”与“赋能”两大核心议题展开。首先,我们深入剖析了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力量——包括地方政府、专业服务机构、新兴农业企业以及返乡创业者——在资源配置与目标实现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互动模式。其次,重点考察了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过程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项目设计与动态化的绩效评估,确保社会资本的投入能够真正转化为社区的内生能力。 第一部分:乡村治理的结构性挑战与制度基础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在应对现代化挑战中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资源获取不平衡、集体产权界定模糊以及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滞后的问题。我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若干典型村庄的权力结构和信息流向进行了实证描绘,识别出在传统权威与现代治理需求之间的张力点。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 “人地关系”的重塑: 探讨了在人口持续外流背景下,如何通过新型的土地流转与经营权整合,激活沉睡的农业生产要素,并分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在不同区域的实际落地效果及其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2. 基层治理的效能评估: 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估了村级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矛盾调解以及项目管理中的能力边界。特别关注了“第一书记”制度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在提升治理专业性方面的贡献与潜在的“外部干预”风险。 3. 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分析: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在不同地理区位和行政层级上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性,旨在为优化财政垂直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第二部分:跨界合作的模式创新与机制设计 乡村振兴绝非单一政府部门的职责,本书将研究重点转向不同主体间如何形成有效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和风险共担。本部分侧重于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的案例剖析与机制提炼。 详细案例与分析包括: 1. 专业社会组织在乡村服务中的角色替代与协同: 通过对数个专注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和技能培训的非营利组织(NPO)的长期追踪,分析了它们在弥补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缺口时的优势(如专业性、信任基础)与劣势(如可持续性、规模化困难)。 2. “新农人”驱动的产业创新集群: 考察了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创意设计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旅”“农业+电商”新业态。重点研究了这些新兴主体在获取土地、金融信贷以及融入地方政治经济网络时所遇到的制度性障碍。 3. 基于契约的公私伙伴关系(PPP)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分析了水利设施维护、农村环卫一体化等领域中,地方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的合同设计要素、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履约监督体系的有效性。强调了建立透明、可问责的退出与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社区赋能与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构建 可持续的乡村发展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文化认同之上。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指标考量,转向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内生治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地方文化价值的挖掘与转化。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基于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的生态农业实践: 考察了传统农耕智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价值。研究了如何通过“社区工作坊”等形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分析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区别于粗放式的观光开发,本书强调了“在地化”叙事、社区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艺术。 3. 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信任机制的构建: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追踪了不同项目实施前后,村民间的互助网络强度、集体行动能力的变化。提出了通过小型、可复制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试点,逐步提升居民对集体事务的认同感和参与意愿的策略。 结论与政策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实现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关键要素:清晰的产权界定、灵活的资源调配机制、以及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研究发现,成功的项目往往是那些能够将外部支持与社区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并致力于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实践。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项目管理者以及关注乡村发展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严谨的、基于田野观察的行动框架与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