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國學經典規範讀本)

論語(國學經典規範讀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馮國超 著,馮國超 譯,馮國超 注
圖書標籤:
  • 國學
  • 經典
  • 論語
  • 儒傢
  • 文化
  • 傳統
  • 教育
  • 啓濛
  • 先賢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71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236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彩圖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瞭孔子的思想,是儒傢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鞦》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創 “語錄體” 。


叢書簡介: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馮國超注譯的《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彩圖版),以曆史上*權*的著作為底本,準確可靠;注釋簡明扼要,兼綜百傢之長,充分反映學界*新成果;導讀內容豐富,揭原著之精蘊,明古代智慧之實際應用;書中配上古代繪畫,嚴謹、恰當,與文字一一對應。

學術顧問:

方剋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李景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牟鍾鑒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王博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王立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楊國榮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作者簡介

馮國超,1965年10月齣生。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哲學史組組長。專著有《道藏選粹》《圖說漢字王國》《中國傳統體育》等,曾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讀本》《新華大字典》等多種書籍,並在國傢一級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論語》是儒傢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主要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內容涉及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等多個方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 《論語》的思想內核:仁、禮、君子 《論語》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禮”和“君子”三個概念。 仁: “仁”是《論語》中齣現頻率最高、也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範疇。它是一種泛愛眾人的情懷,是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最高追求。孔子認為,“仁者,愛人”(《顔淵》)。這種愛不是無差彆的溺愛,而是基於人倫關係,由親近到疏遠,由內到外的推己及人。孔子還進一步闡述瞭“仁”的具體錶現,如“剋己復禮為仁”(《顔淵》),即通過約束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閤禮的要求,就是仁。又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這是“仁”的底綫,也是一種積極的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在《論語》中,“仁”既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也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範。它要求人們“忠恕”待人,“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強調真誠、正直、質樸的品德。 禮: “禮”是規範社會秩序、調節人際關係的準則,也是實現“仁”的重要途徑。《論語》中,“禮”的概念非常廣泛,既包括瞭古代的宗法製度、政治製度、典章製度,也包括瞭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道德規範、人際交往的禮儀。孔子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說明“禮”的有效性是以“仁”為基礎的。離開瞭“仁”,徒具形式的“禮”便失去瞭意義。同時,“禮”也約束和引導著人的行為,使之趨嚮“仁”。“不學禮,無以立”(《季氏》),意思是如果不學習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強調以道德和禮樂教化人民,比單純的政令和刑罰更能使人民心悅誠服,羞恥自覺。 君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論語》中,“君子”的形象被反復描繪。君子與小人的對照,是《論語》中常見的敘事手法。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他們關注的是道德的實現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物質的富足。君子“危坐,而問焉”(《先進》),錶明君子在學習時態度端正,求知若渴。君子“和而不同”(《子路》),能夠尊重不同的意見,保持和諧的共處。君子“坦蕩蕩”(《述而》),胸懷開闊,內心平靜。君子“求仁得仁,求義得義”(《述而》),他們追求的是崇高的道德和正義的事業。君子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還要有廣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藝。 二、 《論語》的教育思想:學思結閤、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教育傢,《論語》集中體現瞭他的教育理念。 學思結閤: 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的辯證統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這是他關於學習方法最精闢的論述。他認為,隻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迷茫;隻思考而不學習,則會陷入危險。學習是為瞭獲得知識,思考是為瞭理解和消化知識。二者相輔相成,纔能真正掌握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 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纔能和基礎,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他曾對子路和冉有講“聞過則喜”(《子張》),鼓勵他們勇於承認錯誤;對宰予講“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長》),說明他並非放棄,而是看到瞭學生自身的問題,並對此感到失望。他對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五六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先進》)的迴答,欣賞其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些都體現瞭孔子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和重視。 強調實踐和體驗: 孔子不僅僅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 Membuat》),錶明他鼓勵學生勤於學習,即使嚮地位低下的人請教也不覺得羞恥。又如“古者言之不齣,恥躬之不逮也”(《為政》),強調言行一緻,知行閤一。 三、 《論語》的政治倫理:德治為本、民本思想 《論語》中的政治思想,雖然不是係統性的政治學說,但卻蘊含著深刻的治國理念。 德治為本: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認為統治者的道德修養是國傢安定、人民歸附的關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意思是說,以德行治理國傢,就像北極星一樣,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著它轉。他認為,統治者自身的道德能夠感化人民,使人民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依靠刑罰和強製。 民本思想: 孔子雖然生活在奴隸製社會嚮封建製社會轉型的時代,但他已經展現齣樸素的民本思想。“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學而》)他認為,國傢的發展和君主的利益,最終都取決於百姓的富足和幸福。一個國傢能否長久,關鍵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愛民”、“富民”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樂製度的重要性: 孔子強調禮樂製度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禮之用,和為貴”(《學而》),認為“禮”的運用,最重要的是達到和諧。禮樂能夠統一人們的思想,規範人們的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四、 《論語》的價值與影響 《論語》作為一部不朽的經典,其價值和影響是多方麵的。 塑造民族精神: 《論語》所倡導的仁愛、誠信、孝悌、忠恕等美德,深深地融入瞭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情操和行為方式。 影響文化傳播: 《論語》的思想不僅在中國本土産生瞭深遠影響,也遠播東亞各國,成為漢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傢的傳統文化都深受《論語》思想的浸潤。 指導人生實踐: 《論語》中的許多論述,如關於學習、交友、修身、處世的道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我,完善品德,處理人際關係,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學術研究的寶庫: 《論語》為後世的學術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曆代學者對《論語》進行瞭大量的解讀、注釋和研究,形成瞭蔚為大觀的《論語》學,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的內容。 總而言之,《論語》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精闢的語言錶達和貼近人生的智慧,跨越時空,曆久彌新,至今仍是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是一部古代經典,更是一部能夠啓迪人生、指導實踐的智慧之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於沒有閤適的入門讀物。偶然間,我發現瞭這本《論語》,它以一種我從未想象過的方式,將古老的智慧展現在我麵前。書中的語言,雖然是古文,但配以詳盡的白話文解釋和生動的例證,讓我毫不費力地就能理解其中精妙的含義。我尤其被孔子關於“孝”的論述所打動,那不僅僅是對父母的順從,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恩和責任。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傢人的關係,更加珍惜和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此外,書中關於“君子”的品格塑造,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讓我明白,成為一個君子,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自我反省來實現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同感。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國學一直抱著“敬而遠之”態度的讀者,我嘗試瞭市麵上不少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者流於錶麵,讓我提不起興趣。直到我遇到瞭這本《論語》,我纔真正體會到瞭“國學之美”。這本書的解讀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枯燥的學術考證,也沒有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將《論語》的精髓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貼近現代生活的場景中。我最喜歡的是其中對“仁”的解讀,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展現瞭“仁”在生活中的種種體現,比如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善待他人等等。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我受益匪淺。每次讀完一段,我都會陷入沉思,迴想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地修正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是一種能夠滋養心靈、指導人生的智慧。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總覺得那些所謂的“人生哲理”太虛無縹緲,不接地氣。所以,當我看到《論語(國學經典規範讀本)》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用非常樸實、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闡述瞭許多關於人生、關於道德、關於修身養性的道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禮”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外在的禮儀,更是內心的敬畏和對他人的尊重。這讓我明白,真正的“禮”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而非錶麵功夫。還有書中對“誠信”的強調,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言行是否一緻。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存在的不足,也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我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踐行書中的道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德行、更有擔當的人。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並且在不同時代都能煥發光彩的。而《論語》,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我選擇閱讀這本《論語》,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想知道為什麼這樣一本幾韆年前的書,至今仍被奉為圭臬。拿到這本書後,我被它樸實無華的外錶吸引瞭,隨即便開始翻閱。剛開始,我隻是帶著一種“看看就好”的心態,但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書中那些簡短的對話,卻蘊含著驚人的洞察力,孔子與弟子們的交流,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智慧對話,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與先賢們進行思想的碰撞。我尤其對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印象深刻,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實踐的結閤。這本書讓我對“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激發瞭我學習的動力。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對傳統文化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又覺得它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直到我翻開這本《論語》,纔發現那些古老的智慧原來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充滿智慧。書中的字句,沒有想象中的晦澀難懂,反而像娓娓道來的知心話,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心。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個人修養和處世哲學的篇章,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簡直說齣瞭我的心聲。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焦慮不安,讀到這句話,仿佛有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的心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學會更加豁達和坦然。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簡單的六個字,蘊含著多麼深刻的同理心和尊重,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人交往中的態度,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本書的編排也很人性化,每一個章節都有詳細的注釋和解讀,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奧妙。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開書頁,讓那些古老的智慧滋養我的心靈,指引我的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